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09 07:13:4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1

预习作业:

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天天练》。

4、读课文至少三遍。

一、板书课题

《夜书所见》,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顿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顺。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 )学生自学

(三)后教 重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反复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

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六、当堂训练。

1、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小河边,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书房里,诗人和小伙伴在

2、读背古诗。

板书:

梧叶

秋风 (动客情)

一灯明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2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教学反思: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第2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书所见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书所见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案

一、亮“开门红”——激趣导入

首先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之后我发出这样的感叹: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由此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思路:因为教材安排的课文大都与实际季节相吻合,所以这样熟悉场景的再现,很容易勾起了孩子们对秋的感知,但在他们眼中、心中秋天是美丽的、丰收的季节,而我借由此过渡到秋天也是引人愁思的季节,与本诗主题吻合,也能在孩子头脑中设下一个小小的悬念:秋天怎么会引起人们愁思呢?这首诗又写出了诗人的什么愁思?这样的导入,过渡自然,引人思索。)

二、唱“重头戏”——合作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了解诗人,理解诗题;初读古诗,学习生字;品读赏析,感悟诗意;游戏练习,加深理解四步。(一)了解诗人,理解诗题;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老师请诗人给大家自我介绍一下吧!(出示作者资料)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一说?生2:写!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生:写!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这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读懂诗,这一步就是为读懂诗做了初步的准备,明确诗题的含义,才能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要写些什么。通过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学生可以明确作者写诗的时间——“夜”及内容——“所见”。)(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并出示学习提示: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 ”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2.师:刚才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萧萧寒声)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不懂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居住在草地里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们之所以名声在外是因为它们的住所及出色的演唱才华。)6.学习生字(促、深)(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4)指名写生字。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由课题的理解很自然地引出了自读提示,这样的提示可以给刚刚迈入三年级的孩子们“一根学习的拐杖”,让他们有目的地去读诗,避免一头雾水的学习。这首诗中要求掌握的生字不多,而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看,难度不大。但是为了养成他们认真细致的书写习惯,我还是设计了生字的书写指导,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5)请大家想想,萧萧秋风吹落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想念家乡,思念亲人)请你带着这样的情绪读读这两行诗。(6)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们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体悟诗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我注重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他们深深地融入到诗中去。)(四)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考虑到我班的孩子年龄偏小,设计游戏加深理解的方式很能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品“音绕梁”——感悟升华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逐句理解诗句之后,带领同学们回顾整首诗感情朗读,我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让孩子反复诵读,提醒他们将自己的理解带入朗读之中,进一步升华了全诗的思乡情感。)(五)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四、听“窗外音”——拓展延伸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而中华五千年来的诗歌文化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因此在此环节中刺激孩子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体验,让他们吟诵其它有关思乡的古诗,丰富他们的积累。而学后质疑,有利于引发新的思考、新的感受,使孩子们永远处于“学然后知不足”的境地,激发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五、练“好功底”——个性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个性作业是对全课的一个复习巩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文拓展到实际生活,这样以来,本课的学习就被引入更深更广的空间,体现出“大语文”的理念。)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叶绍翁 听:萧萧 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推荐阅读--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是一首描写客游在外的诗人因秋风落叶,倍感孤独郁闷,加倍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这份浓郁的思乡之情让本诗读来带着长长的惆怅,但又不失亲切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将“读”贯穿到整节课堂中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感受,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练习说话、读背诗文等,大大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积极性。

品词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如何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我想法设法重现古诗中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想象,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并且理解诗人的苦闷之情。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感悟出了诗的内涵,更学会了阅读。

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在备课时只备教材,对学生考虑的不够周到,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灌溉,夜书所见教案希望大家好好阅读哦,本册的内容三年级语文知识点、三年级语文同步练习里面含有很多精彩文章,收藏看看!

第3篇:三年级语文《夜书所见》教案

课题:夜书所见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11年9月24日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在教学中我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2)学习“平仄”读诗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重难点: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吟诵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吟诵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促、深”2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4.学习仄起平收式的吟诵曲调,学习吟唱《夜书所见》。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温故引新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简介背景,研读诗歌

1、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 书:写、记录)

2、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

b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情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今天早晨第一节课完成《夜书所见》的教学,原先以为,这首古诗会很难,但是上下来,感觉还错。无论是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课堂效果,我认为都比较不错。把这堂课的实录记录下来。师先示范朗读两遍课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读课文,抽几个孩子纠正读音。(在读书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了注释,向我提出了问题。)

万颖朗读古诗,指导认识“绍、翁”。(这两个字书上没有注音,其他字书上有注音,孩子们读得还不错。)男女生分读古诗,全班齐读。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 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师:什么是注释? 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

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