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夜书所见的”。
《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在你眼里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是啊,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团圆的季节,也是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在秋天里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作。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赠刘景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秋天的诗作——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可好了,他的诗有的描写田家生活片段,有的描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是美极了。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明月下,他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我们一起读一读诗题——《夜书所见》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4、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仔细看图,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宽阔的江面,梧桐树的叶子开始变黄,一间小房子的窗户里透出黄晕的灯光,篱笆下,两个小孩子打着灯笼在捉蟋蟀。)
过渡:诗人又是如何描写自己看到的景物呢?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战
来,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要想将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你们试试看。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二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2)学生自由读诗。
3、三读
(1)孩子们,请再次默读古诗,然后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现在请孩子们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不懂的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1)解说:梧叶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1)师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2)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教师: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补充叶绍翁资料: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候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人家做儿子。他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个大官,因为政变受到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收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齐读——
6、齐读前两句诗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指示挂图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呢!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3)齐读。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把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6、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全诗。
六、拓展
孩子们,唐朝有位诗人叫张继。他和叶绍翁一样漂泊在外。同样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同样在江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来读一读。(1)出示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注释
江枫渔火对愁眠。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姑苏城外寒山寺,②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夜半钟声到客船。③姑苏:苏州的别称。(2)自由读诗,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快速读,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愁)
(4)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孩子们,你能读出张继心中的愁吗?先自己练习一下。(5)指名读。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八、总结:指名读诗。
在古代,因为交通和通讯的不便,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请孩子们课后去找找这些古诗,读读这些古诗。板书:
景物
心情
梧叶
江
秋风
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篱落
灯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一、教材简说《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2010-11-02 14:39:30| 分类: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订阅 下载LOFTER客户端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
9.夜书所见(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2、朗读、背诵诗文。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教学重点: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夜书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