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修辞手法要点(网友来稿)
信宜市思贺中学 梁章生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八种。
下面说说各修辞的特点:
比喻:构成比喻的三个条件是1.本体、喻体、比喻词;2.本体和喻体是两个不同本质的两类事物;3.两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的类型:
明喻:本体、喻体都在句子中出现,中间有比喻词“像、似、如、好像、好比、好似、犹、仿佛、宛如、像等”词或短语连接。本体与喻体是相似关系,典型的格式是:甲(本体)像乙(喻体)
如:1.那封迟到的信,边缘已经磨损,好像烙熟了又蒸了几遭的馅饼。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
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如:是、成为、变成、形成、有、当作、等于等连接。本体和喻体是相关的关系,典型格式为:甲(本体)是乙(喻体)。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借喻:直接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也没有喻词。
如:1.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中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
2.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 ,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博喻:直接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也没有喻词。
如: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注意: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区别:
如: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女儿长得像妈妈。
2.举例句不是比喻句。中国有许多的优秀共产党员,像孔繁深、焦裕禄等。
3.表猜测蝗句子不是比喻句。天好像要下雨了。
4.单纯想像的句子不是比喻句。读了《雷锋的故事》,心里有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童年。
(二)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叫拟人。
1. 疯狂的火魔带着嘲讽的狞笑,气势汹汹地步步紧逼。
2. 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
拟物: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1.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
2. 他骄傲自满,尾巴翘上天了。
三: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说出来,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方兴叫借代。如:
1. 部分代整体:我们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2. 整体代部分:读点鲁迅。
3. 具体代抽象:我们不要多费口舌了。
4. 专名代泛指: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5. 特征代本体:迎面走过来一队红领巾。
借代的作用:以繁代简,以实代虚,可以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和鲜明性。
(四)夸张: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尽力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方法叫夸张。夸张分扩大、缩小、超前三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重)处说。如:
1.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 往小(少、慢、低、短、弱、轻)处说。如:
1.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 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1.农民们都说:“看见这些鲜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
2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联系泊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比排列,这种修辞叫做对偶。根据上下联的意义,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串对)三种。
1. 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表现同一事物或事理,在内容上是互相补充的对偶句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2. 反对:构成对偶的两部分内容相对相反,像新旧、好坏、美丑等。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 流水对:构成对偶的两部分有承接、假设、因果、条件等关系,是流水对。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六: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叫设问。
1.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的劳动群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七: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是明知故问。它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如果是否定句反问语气说出来,表达的就是肯定的内容,如果是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表达的就是否定的内容。
1.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说它不美呢?(这是用否定的反问表示肯定的意思)
2. 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这是用肯定反问表否定的意思)
03年修辞: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 几只木船从远处驶来,船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一般。
B. 这个旅游区的青翠景色,简直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C. 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河岸上。
D. 康大叔站在华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
04年。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嘹亮的歌声似号角激励我前进。
B.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的一个原子。
C.听了抗洪的动员报告 ,小王浑身热血沸腾。
D.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不是运用借代的一项是:C
A. 我们下乡学农,要爱护农村的一草一木。
B. 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C.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D.解放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内外的敌人。
05年.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 他感到很不自在,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在身上爬着。
B. 他听到这个好消息,一下子高兴得像跳蚤一样弹跳起来。
C. 创造性思维方法是一种“点石成金”的方法。
D. 诸葛亮趁曹仁周瑜鹬蚌相争之争时,坐收了渔人之利。
运用反问手法的一项是:D.
A.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B. 涂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
C. 你都当过家了,难道还不知道柴米贵?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6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D
A当他收到父亲已安全返家的消息时,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B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反问手法的一项是:A
A是云,是雾,是烟?还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呢?大家猜测不已。
B此时的南国,椰风飘香,海鸥低翔,人们怎能不热爱这风光旖旎的地方?
C嘴里天天说要职工提意见,职工真的提起意见来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D.有些人虽然只捐了几件了旧衣服、几块钱、但他们都尽力了,人的爱心怎能用捐赠钱物的数量来计算呢?
作者邮箱: mobuwen@21cn.com
第2篇:修辞手法
一.修辞手法
设问示例:①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
②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公式】表现手法: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例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 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二.描写手法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②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③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③再作用分析。答题范式:①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②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公式】表现手法: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例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问:“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案: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三.抒情方式
设问示例:①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②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③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答题范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公式】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通过什么(表达技巧)+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说明】此公式是对未知情感的分析 例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四.思想感情
设问示例:①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题步骤: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②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③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答题范式: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诗词感情分析题的表述:诗词感情(作者心情)+理由(能说明该感情的意象[间接考查点]+表现这种感情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
【说明】是对已知情感的分析。例题: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问: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五.观点品评
设问示例: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题步骤: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答题范式:①同意。理由是:„②不同意。理由是:„
【公式】词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炼字(动词):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例题: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问: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答案: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
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六.比较鉴赏
设问示例:①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②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③这两首诗分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答题步骤: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答题范式: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例题:
禾熟
孔平仲
病牛
李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答案:不同。《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
七.意象赏析
设问示例:①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②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题步骤: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 描述;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例题:
鹧鸪天
[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案: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八.意境品评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解说相关诗句;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答题范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诗歌意境的体味: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
例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九.字词推敲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②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③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④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分析。
答题步骤: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③明确答题方向: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答题范式: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例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颔联与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用得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直和圆精当而形象地写出了孤烟与落日的形状,两相对应,极富立体感;并把它们置于一个广袤的边塞空间中,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而又苍凉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出塞后的孤寂。
十.诗眼赏析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②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
答题步骤:①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句;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③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答题范式:诗眼“X”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
作用。
例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①“空” 在诗中的意思是白白地,②形象地写出了“楼上人”盼归无望,白白等候的落寞神情,③也传达出那人苦盼无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十一.语言风格
设问示例: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③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范式: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诗词风格赏析题的表述:(按层次顺序解答)表达方式+语言特点+意境体味及效果。
例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答案:《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十二.人物形象
设问示例:①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②“„(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步骤: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②概括形象的特征。③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答题范式:这首诗描写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
【公式】描写内容+思想、性格、特征+形象称谓。例题: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答案:全诗通过描写了一位将军狩猎和归猎的过程,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