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血色樱花散文
血色樱花散文
我站在武大,仰望那一树血色樱花。
它美得让人窒息。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樱花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飞机、高铁,千里万里,跋山涉水,东南西北,不约而同,怀揣期待地来到武汉大学。
有人说武大因樱花而美丽,我觉得樱花因武大才迷人。每年三月,春色融融的日子,武大的千万株樱花竞相开放,花团锦簇,如白雾缭绕于枝头。说“三月赏樱,唯有武大。”想来自有它的道理。
武汉大学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况且武大的樱花有历史,有规模,有故事。漂亮的樱花,地势独特的珞珈山,还有各种古建筑存在的大学校园。风景、建筑、人文三者结合,相得益彰。是否因此勾起大家的好奇,而不可知。
樱花花期特别短,在绚烂中凋谢,从开放到凋谢不过7 天。美丽、短暂、哀婉、凄美……前来赏樱的人集中在短短的几日,人潮如江水涌入武汉。为避开人潮,我在武大预约赏樱前赶到。
酒店订在武大附近,我天微亮就直奔樱花大道,原想着开的樱花不会太多,不成想竟是满树繁花,开得正好。
一排排苍劲挺拔的樱花,开放于几栋古朴典雅的建筑前,串串白色的花朵伸到枣红色的窗前,韵味十足。久久驻足欣赏的我不禁想象着,住在文化底蕴深厚的重点大学,有推窗可触的樱花,一切都有可能的青春岁月……
不远千里来到武汉的我,唯愿能在武大多呆一会。哪怕下着雨,衣服被雨水打湿,也不愿离开。
在附近兜生意的阿伯见到我时,奇怪地问:“你怎么又来了?”。
我怎么能不来呢?雨中赏花,多么难得的机会。部分游人躲雨去了,只有几个如我一般痴狂的,举着五颜六色的雨伞,信步于花间,那是另一种寂静的盛况。
随着一片片雨,滑过花瓣,款步于我灵魂的阡陌。雨中的樱花,晶莹透亮,如一张张娇嫩的小脸。雨后的阳光透过云层,在不经意间,宁静成一种深刻的纪念。
其实我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樱花,听说它传自中国,兴于日本。武大的樱花是日本侵华的印记,是国耻的象征。
无法拒绝它的美丽,无需恶其余胥 。赏过武大的樱花,我更清晰地了解武大抗战期间的历史。
我在一棵苍老的樱花树下或驻足观赏,或举手拍照,或低头沉思时,一位满头银发,气质优雅,看起来有七十岁左右的阿姨拿着相机,正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被看得有点难为情,就走过去问:“阿姨,我挡住您拍照了吗?”
阿姨扶了一下自己的黑框眼镜,露出洁白的牙齿,依旧浅笑道:“姑娘,我是看你拍照的.角度不对。你站在我这里看看?”
能有人指导,我当然高兴。阿姨见我态度认真,就耐心地教我如何构图,如何去繁从简……还用她的相机给我拍了几张特写,有一定的水准。
为了转相片给我,我们互加了微信。一见如故地站在樱花树下聊了起来。
阿姨说自己家在珞珈山,常来武大看看。特别在樱花盛开的季节,在樱花之海中漫步、欣赏、拍摄、沉醉。她爱武大的老学斋、老图书館、老教学楼……这些中西合并的建筑群。
和我说起1938年10月,日军进入武汉,侵占武大的时,她表情凝重,语气平和。我的心情也不禁沉重起来。
她说,当时武大被日军当做司令部使用。一个留日归来的青年教师汤商皓,和日本妻子玲木光子,在校长的恳切要求下,在武汉沦陷的七年中完成不可思议的护校任务,见证了日军从日本运来樱花,种在武大“以增情调”的来历。
铃木光子因为对丈夫、对孩子的爱,创造了奇迹。因为她,汤商皓和同事没有被日本宪兵杀害。有汤商皓的“劝说”,日军后来才将司令部从珞珈山撤出,留下了一个野战医院驻扎,武大的校园才得以保存。她是武大抗战史中不应被忘记的人物……
我想问的事情自然很多,无奈她有事需回家处理。我只好掩口作罢,眼光又转向校园内灿烂的樱花。答案应该都在这里。
后来曾好奇地翻看过她的微信朋友圈。发觉她是一位专业军干部,年轻时穿军装的样子帅呆了。还可看出,阿姨关心政治和教育,爱旅行,拍了许多好看的照片。
正如阿姨所说,历史应得到辨明和铭记。汤商皓和妻子在抗争中共同护校的事迹,值得所有人尊重。樱花代表爱和希望,此时的它更想提醒我们,应以史为鉴,满怀希望地面向未来。
不知不觉中,我又在武大走了一个上午。抬头看天,发觉雨停了。阳光穿过云层,温暖地泼洒在湿漉漉的路上,满树花瓣尖,眼前瞬间出现一个明亮世界,雪白里透着浓浓文艺气息的世界。
难于想像,这儿,近百年前,曾经有过一段屈辱的校史,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树带血色的樱花。
这樱花,正用绽放的方式述说着历史。
我转身举步告诉自己,回去吧,时间不早。怕还要下雨。
第2篇:血色彼岸花散文
血色彼岸花散文
窗外的藤漫过墙头,浸渍了整个秋季的华美。血一般的鲜红在天边晕染开,娇艳的蓓蕾和着风暗夜里起舞。
红,是她颜色,开得妖娆,开得妖冶,花开成群,悲伤成群。如火,如荼,如血,如毒。她是冥界路上,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冥界唯一的引魂之花——彼岸……曼珠沙华。
我不知道什么原因使它盛开在这里。看到它伸出的如手朝天的花瓣,莫名其妙地又一次心痛了。这些花盛开着,铺在这条通向远方的路上。那些幸运或是不幸的人通过了忘川,踏在彼岸花上,去到那个我看不到的地方。这样不祥如血绽放的花,却妖艳绝伦,无与伦比,令世间之万物皆黯然失颜。
轻轻触碰,那花瓣,脆弱得一碰就落,却因此而美丽无比。也许是因为她倾泻着如血的热情,掺拌进些许无措与惶恐,残酷而颓废,如雨般飘洒。
黄昏,最后一抹夕阳即将消逝。彼岸花鲜血般蔓延到每一个角落;如同彼岸花烈火般燃尽了所有希望。她成了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绽放出妖异浓艳触目惊心的赤红,人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狱。我在想,这样的美为何会盛放在忘川河畔,为何成了死亡之花。一朵花实在凄惨,两朵花也许美丽,而大片的曼珠沙华是无望的悲凉。
彼岸的花静静地绽放着高贵与清雅,逝去的人儿只能默默哀叹。通往地狱的路上,看到漫天的荼靡,心如同撕裂般疼痛。她在告诉你,你的财富,你的情感,你的记忆,还有你的生命,你一切的一切,过了眼前这条河,便将不复存在了。花开彼岸,忘川水阻隔了那看似触手可及的'花朵,黑色像燃尽了的灰,红色像挣扎着不肯熄灭的火。
每一天有无数次的,摆渡的船来回;有无数次的,人们沿着彼岸花的光走下去,将今生的所有抛弃,像燃成灰烬一般消失在红与黑交界的地方。生命,华美如彼岸花血色的怒放,如梦,如幻。充满悲伤的回忆。原来,世间的一切,风吹走了,就没有了。心中淡淡流转的
依然是无处躲藏的忧伤。
冷月沉坠,习惯了牵起黑暗的羽衣,流莺嘶哑着声音凄厉的飞过,终在月下迷失方向。那些开放在月光里的翅膀,彷惶又孤寂,她们疲惫的张望着,茫茫的星空里,容不了断翅的梦想。
冰,由水结成,终有一天能被春天融化,成为清澈无比的生命之泉。叶,随风飘落,终有一天会落在大地上,继续守护那些新生命。花,绽放着凄凉,蕴藏着悲伤,凋零着轮回的希望。
曼珠啊曼珠,凄凄秋分又见你妖冶容颜,你在诉说什么,你在哀怨什么?是怨生命太过短暂,时光匆匆流逝,只一瞬便斗转星移,还是怨世人不懂珍惜美好,失去才恍然明了?
我们从世界的此岸来,到这世界的彼岸,偶然中的无数插曲,是不知颜色的光阴岁月和不知味道的爱恨情仇,最后都成了必然滑过的影子。这繁华尘世的一切,我们总有一天会失去,穿过拥挤的人群,在灯火阑珊处可以寻到生命的方向和出口,把芬芳留给年华,
看清迷雾中的曙光,珍惜身边的美好,才是最重要的。
曼珠沙华,于彼岸,心于此,只见花,不见叶。摘下一朵彼岸,小心翼翼,就让她承载我们哀伤的回忆,顺流或逆流而下,远去,远去……当繁花褪尽,烈火成冰,我们才能平静,静待齐天寿命,静待山崩海啸,残阳月华。
站在,海角天涯,听见,土壤萌芽,看到,叶自飘零,花开荼靡,花事了……
第3篇:血色丁香花散文
血色丁香花散文
同事大刘平时言语不多,聚会时喝几杯酒后就吵着唱歌,每次拿起麦克风必唱《丁香花》。他的声音厚重、唱的入情、感染四座,我也就那时才知道有《丁香花》这首歌曲。
大刘原来的单位经营不利,连设备带员工一起被收购过来,按工种分配到我们车间。初次见到他是在车间里,我送版回来,同事小李叫住我,说:“大姐,给你介绍我兄弟,新同事。”我对大刘点头笑下算是打招呼,小李站在我们中间唧唧呱呱的谈笑,相比之下大刘显得腼腆的多。第一次和大刘喝酒也是同事聚会,他在我面前很殷勤、像照顾老人家,上楼尾随、下楼搀扶,由此我对他印象很好。时间久了,大家都熟悉了,他的话也就多了,其实大刘很开朗、说起话也很幽默,加上身材高大,长相也不错,很快引起单位里女孩的好感。
当时大刘三十几岁,据小李说还单着呢!小李做事狡黠,同事多不信他
第4篇:血色记忆散文
血色记忆散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血色记忆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莫言作品,首先看到了作者简介:
某一年,父亲被划成右派。
过年了,莫言曾拿着碗到村里去乞讨饺子。
这是作家莫言的一段童年往事,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那饥饿的记忆却成为一笔财富,成为激发他灵感的源泉,成为他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宝藏。
这也就是所谓的苦难造就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横逆和困苦是锻炼英雄豪杰之熔炉,受之则身心受益,不受则身心俱损——菜根谭)在过年时曾拿着碗去村里乞讨水饺,这是作家莫言的童年经历。
由此,不由得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那血色的童年,那刻骨铭心的冰冷记忆。
父亲倾家荡产建起的蔬菜温室被付之一
第5篇:血色芦花伤感散文
血色芦花伤感散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血色芦花伤感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偶次登上嵊泗岛,还是给人一份安祥,在大海的博击中,嵊泗岛终是信守着得不变的安祥,静心地读着潮起潮落,梳理着风风雨雨,聆听着哀怨、幸喜,那不变的心情在今天喧嚣的日子里, 终是凡心不动,定是亘古不移的安详,安祥不变的嵊泗岛。
时代的变迁,还是翻新着嵊泗岛的容颜。马路宽了,房子新了,那新建的码头,不疲地运接、欢送着慕名而来、不知所归的客人。那海产市场人声鼎事,显得杂乱无序,却总是满足着来往的饕客,虽是涛声依旧,大海却不再那样的清澈、鲜活,失去了鱼跃喧闹的心情,也不再是留恋的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