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教时)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07 08:22:3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教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教时)

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中心句。

2、 明白首尾两段之间关系,细读课文第一段。

3、 学习字词,重点点拨“张冠李戴”及“囫囵吞枣”的意思。

二、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情:

引导学生列举浙江名人,引出鲁迅,出示鲁迅画像,向画像敬礼,揭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投影出示):

(1)周晔回忆了关于伯父鲁迅的哪几件事?

(2)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用“--”划出中心句。

2、讨论反馈:

(1)周晔回忆了五件事:

a、 追悼鲁迅

b、 谈论《水浒传》

c、 谈“碰壁”

d、 救护车夫

e 、关心女佣

随机解释“追悼”以及《水浒传》

(2)鲁迅是位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中心句(投影出示):“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3、细读第一段:

(1)导入:

这一句话(中心句)与第一段中哪句话有联系?指名读第一段。

(2)第一段 与之关联的句子(投影出示):“那时侯,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3)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谁能根据句子的意思,用上关联词,说一句话?进行不同因果句式的语言训练。

(4)句中“爱戴”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呢?(参加追悼会的人多、情真、挽联多、花圈多)

随机解释“挽联”,读鲁迅像上挽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伯父深受许多人的爱戴,“我”为什么有点惊异了呢?(“我”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没想到伯父是个不寻常的人。)

(6)伯父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他--,再次强化首尾联系。

(7)用低沉的语调读第一段。

(四)字词点拨:

1、读一读,辨一辨,再组词。

掉( )言( )用( )许( )

悼( )唁( )佣( )浒( )

2、 点拨“张冠李戴”及“囫囵吞枣”的词义。

(1)找到成语在课文中的位置,并读读含有该成语的句子。

(2)“囫囵吞枣”原指吃枣子不嚼,整个儿吞入肚中,课文中指什么?找出表明“我”看书“囫囵吞枣”的句子,读一读。

(3)“张冠李戴”原指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课文指什么?哪里看出“我”看书张冠李戴?

(4)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根据文中的意思,用上关联词来说一句话。

(五)学生作业:

1、《课堂作业本》第1题抄写。

设计思路:

一、整体入手:

文章是个系统,阅读教学教师应有一个整体观念,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这样学生所学不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对课文完整的认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显豁,因此我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 以点带面:

阅读教学,切忌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 加强语言训练:

加强语言训练已成共识,如何加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觉得:1、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张冠李戴”、“囫囵吞枣”二词在课文中都有上下语境可作理解参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再弄清两者关系,并据此说因果句,训练点选择较为适当。2、训练应扎实,不应架空。这两词的教学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四、 注重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应有机,也应注意一种情境的营造。浙江名人辈出,让学生列举一下家乡的乡贤,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之情,从而也较自然地入题。黑白剪纸鲁迅像以及一副挽联,增添一种肃穆之气,又通过敬礼形式强化德育氛围,为下面新授定下基调。朗读时,哀乐低回,效果更佳。

第2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教时的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教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

教学难点 :

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如:鲁迅先生逝世前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鲁迅的文章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鲁迅先生挂图)同学们,有一位名人离开我们已经几十年了,但他的精神却时时让我们感动。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他、了解他。他是谁?(生答。)

师:对,他就是鲁迅先生。谁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他的了解。(生答。)

师:看来每个人眼中的鲁迅先生都是不一样的,老师也想来来说我眼中的鲁迅先生。如果你认为还有补充,请说出来。(补充略。)

师:鲁迅先生一生用文字救国救民,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这样一位在世人面前的“战士”,在生活中又呈现了怎样的一面呢?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⒈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⒉指名读生字新词。

⒊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要注意读准生字,读好长句子。

三、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⒈默读,思考: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文中通过空行成为一段,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⒉小组讨论。

⒊全班交流,加小标题。

第一件事:鲁迅先生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谈《水浒传》

第二件事: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谈碰壁

第三件事:鲁迅先生热情地救助黄包车夫。 救助车夫

第四件事:女佣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关心女佣

⒋读课文开头、结尾,了解开头写鲁迅先生得到很多人的爱戴,结尾写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这别人想得多的人。

四、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五、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认认真真,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六、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六、总结全文

鲁迅先生关心、教育青少年一代,能与恶势力作顽强斗争,所以能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鲁迅先生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敬佩,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七、积累运用

1、抄写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

2、从自己抄写的语句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仿写几句话。

八、板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青少年一代

受人爱戴 讲“碰壁” 顽强斗争

九、作业设计:

(一)抄词.

追悼 正月 爱抚 逝世 搞不清楚 张冠李戴

愉快 碰壁 微弱 咳嗽 饱经风霜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 )李( ) 囫囵( )( ) ( )然大( ) 三( )半( )

( )经风( ) ( )声( )哭 难以( )受 接连不( )

(三)阅读句子并作答.

1、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

教学难点 :

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如:鲁迅先生逝世前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鲁迅的文章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鲁迅先生挂图)同学们,有一位名人离开我们已经几十年了,但他的精神却时时让我们感动。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他、了解他。他是谁?(生答。)

师:对,他就是鲁迅先生。谁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他的了解。(生答。)

师: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

教学难点 :

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如:鲁迅先生逝世前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鲁迅的文章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鲁迅先生挂图)同学们,有一位名人离开我们已经几十年了,但他的精神却时时让我们感动。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他、了解他。他是谁?(生答。)

师:对,他就是鲁迅先生。谁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结合你们收集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教时)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教时)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