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04 07:17: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中医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论文

中医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论文

论文关健词:中医药教育 市场 临床教学

论文摘要:目前,中医药高等教学规模日益扩大,却存在其培养的学生临床技能不强,就业竟争力差等问题,文章就此探讨了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思路,认为中医教育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切实保证教学质蚤。

高等中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发展到今天,在校学生人数,办学规模,固定资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高等中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医学专业高等人才,从这一点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从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来看,并不太理想。目前的就业情况是:西医院基本不录用中医学专业毕业生,一部分中医院也不愿录用中医专业毕业生,更有甚者,宁可录用西医院校本科毕业生,而不录用中医院校临床硕士研究生。为什么一个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没有西医院校一个本科生有竟争力?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劣势在什么地方?换句话说,中医教育失败在什么地方?

就我的看法,这缘于很多中医专业毕业生进人医院工作,临床工作能力不强,病房管理能力及急诊能力差,不能为医院创造效益。与同期被医院录用的同样经过五年西医院校教育的临床专业毕业生进行比较,临床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就是已经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中医师,工作后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补习西医课程。对录用人员,医院经过比较,当然会选择能给医院带来最大效益的人员,而且还会为以后的录用工作提供一个参照标准。由于更多的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被医院录用,不能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影响到中医从业人员的数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中医临床阵地萎缩。从中医教育对中医临床事业的发展来看,非常有限。因而,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是中医教育觅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随着教育的产业化,中医院校实行收费教育,学生付费上学以来,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随着“教育服务,教育消费”成为一种理念,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所付出金钱、时间与所接受的教育服务是否等值、有没有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既是教育消费者,又是教育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必须由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社会所接纳来检验。如中医学专业五年在校教育,毕业后能否被医院这个市场认可?能否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五年的中医学本科教育投人,毕业后能否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针对这种情况,中医院校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中医教育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合法要求,维护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推动学校朝着更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方向变革,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真正成为合格的中医教育产品。

2维持适度的规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生和就业成了中医院校发展的两个重要的瓶颈,高校为谋求发展,努力扩招。虽然扩招促进了学校发展,但是对医学院校来说,扩招带来了诸多问题。学生数量增加了,而原有的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师资力量有限,教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后勤保障等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行状态。符合临床教学要求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床位严重不足,学生临床实习机会减少,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规范化培训,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劣质产品源源不断地流人医疗市场。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多是面向中医院,目前国内很多中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规模较小,就业缺口小。而中医院校的大量招生,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临床,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因此,招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临床教学基地的规模,确定中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因为没有充足的临床教学资源,就不能保证学生基本的临床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3以市场为导向

中医学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就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随之迅速发展。高等中医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学生如何面对人才市场的选择,由市场来决定人才的培养和供应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中医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社会需求上,对人才就业市场进行调研,明确市场所需,使高等中医院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质量标准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是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改变现行高等中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陈旧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由于中医学在当今社会的从属地位,自身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中医教育必须适应医院的模式。为此,高等中医教育要为医院与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要主动适应医院的建设需要,要与时俱进。适应医院的模式,即是适应市场的模式,就是适合学生的模式,也是适合学校的模式。中医人才市场需求多来自中医医院,我国中医医院数量有限,大多数效益不理想,人才需求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医院的工作始终要围绕社会与经济效益这两个中心进行,这就要求医院的所有医生,不管你是中医师或是西医师,都要能胜任门诊、病房、急诊工作,还要能保持和发展自己中医的特色与专长,以促进医院的建设发展。

在现代医疗体制下,一个只具有中医临床能力的毕业生,是很难进人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而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人,可以进人西医院、也可以进人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从中医师的成长历程看,低年资中医师很难有中医市场,中医临床能力需要厚积薄发,很多中医师都是人到中年才有所成。从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和市场性来说,高等中医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首先是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其次才是一个具有初步中医临床能力的初级中医师。"

世易时移,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片面强调是中医院校,一味强调加强中医课程,固守学科传统是不明智的,必须使学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学科如果不被市场所认可,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最终可能走向湮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出发,从中医学和高等中医教育发展大局出发,在保证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中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授,积极培养现代医药学知识。

4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主要表现为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教学作为人才实战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整个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中医教育全程中的瓶颈,可以说,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的差距很大部分是在实习这一年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由于中医院与西医院的差距造成的。为此,在毕业实习这一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应该重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应根据高等中医教育的要求选择教学医院,不降低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使之符合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竟争。

4。1规范临床带教医师的技能教师在中医教育事业中应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教师是中医教育的第一资源。

所谓名师出高徒,带教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规范操作。制定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日标,在临床医疗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教学查房、管理病人、病例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讲座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 2中医临床实习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

历史上,传统中医师基本上均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的。部分院校倡导的本科生导师负责制值得推荐,能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提前实现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培养中医临床能力。

4。 3医临床实习作为一个现代中医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西医临床能力,要能胜任医院的病房工作和急诊工作,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纳。

面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面对医院临床工作的实际,必须培养中医学生的西医临床基本功。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差距,就我个人的`看法,很大部分是由于实习医院的差距造成的。综合性西医院在病源、病种、诊疗方面,比中医院具有优势,学生临床机会多。有条件者,如能设立西医院临床实习基地,使其与医科院校的实习生共同实习,一定对西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4。 4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不断完善,接近于真实的模拟教具将被广泛应用。

中医院由于本身的综合实力不强,竞争力差,医疗的开展不尽人意,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这方面的弥补学校应根据学生实习需要,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配置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复苏和智能模拟人等系统,建立模拟诊室、模拟医院、模拟病人,以及小型的教学诊室、门诊、医院,供学生临床见习,尤其是解决有创伤性的技能操作训练,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给学生创造反复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际操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4。 5设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医学教育更是如此。

任何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的最终判定都要看其毕业生的素质,所以素质保障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各临床教学点设立相应的教学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严格的考核制度,形成管理部门、科室、实习小组、带教老师等多级管理网络,逐级承诺,层层落实。建立在科考勤和出科考核制度。严格出科考核,内容包括病历书写、回答问题、操作技能等。管理部门按时督促检查,缺勤或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出科。

5结语

中医事业的兴衰全系于人才,而人才的优劣则决定于教育。在现行中医学教育发展的学生一学校一医院各个链条中,培养目标与市场脱节,很多学生临床能力差,毕业后不能进人医院工作,利益得不到保障,学校为保证自身利益,大量招生,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最终损害的是整个中医药的发展,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中医临床阵地萎缩。考虑学生的需求,从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置培养目标,学校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中医教育和中医临床之间协调发展,中医教育为临床输送合格的人才,中医临床得到很好的发展,才能为中医教育提供更大的就业缺口,带动中医教育的发展,打破“中医人才的低能一就业困难”这一恶性循环,中医教育事业才能步人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2篇:龙口市农机化发展现状与思路

龙口市农机化发展现状与思路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效益不断增长,农民的人均收入也逐步提高。同时也给农机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快农机化发展,是农机部门面临的新课题。龙口市农机部门在认真分析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基础上,按照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要求,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龙口市农机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龙口市农业机械化起步早、发展快、标准高。1995年,全市在小麦生产上就实现了耕、耙、播、收和灌溉机械化。到2002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5.2万千瓦,各种配套农机具2.2万台套。在农机保有量中,农用拖拉机6006台、8.4万千瓦,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431台、2.4万千瓦,农用运输车(包括三轮农用车)17763台、15.1万千瓦,排灌动力机械2万台、1.9万千瓦,渔业动力机械633台、1.3万千瓦,在设施农业机械中,电动卷帘机191台,微灌和滴灌设备7台套。全市农机原值达到5.185亿元。

这些农业机械承担起了全市60万亩耕地上(粮田面积30万亩)的各项农机作业任务,在加快三夏三秋生产进度,特别是三夏战阴雨、防霉烂、“龙口夺粮”、抗御自然灾害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各级对发展农业机械化重要作用和地位的认识。龙口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的发展,每年都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推进农机化事业发展。农机部门也围绕粮食生产积极制定机械化技术配套实施方案,大力推广应用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使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农机这个载体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和普及,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为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市每年实现小麦精播、化肥深施、玉米秸秆还田、大犁深耕等机械化增产技术面积130多万亩。可增产粮食3万吨以上,为农民增加粮食收入3000万元,农机户机械作业收入近亿元。农业机械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奔向小康的重要手段。今年从三夏生产中,几位农民和村干部深有体会地说“三夏生产累了司机、忙了干部、舒服了群众”,“大姑娘穿着裙子吃雪糕,地头站着看热闹,小伙子树荫底下下五子,光等地头装麦粮”。这些看似很普通的话语,真实反映出农机化的作用和地位。

近两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全市30万亩粮田,压缩到10万亩,这给农机化工作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粮食面积的大幅度减少,许多大型机械已出现无活干的局面。如该市北马镇南栾堡、唐家泊村,诸由观镇冶家村等许多种粮村,由于粮田面积压缩,大型机具失去了用武之地,昔日的农机雄风不见了,大型机具开始被淘汰。去年以来,仅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就减少了114台,占原保有量的35%,农机的出路受到了威胁。对比而言,全市每年葡萄、大姜、大葱等经济作物面积迅速增加;设施农业面积由前几年的不到3万亩,增加到14万亩,而设施农业机械几乎是一片空白,全市仅有卷帘机、微喷微灌机198台。同时,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也亟需开发。农机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近两年,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口市的农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目前,全市种植业60万亩中,粮田面积由30万亩调整为10万亩,果业面积为40万亩,花生面积2万亩,蔬菜面积为8万亩。按照这个农业新布局,今后龙口市农机化发展思路是: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步伐,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在确保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发展果蔬管理与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及高科技设备装置,走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新框架。全市计划用五年时间,新发展设施农业机械10000台套,其中田园微耕机械500台,电动卷帘机6000台套,二氧化碳增施装置1000台套,消毒杀菌机2500台。新发展果业生产机械6100台套,其中发展与小型拖拉机和三轮农用车配套的施药机4000台。与大型拖拉机配套的挖坑机100台,葡萄及蔬菜捆秧机2000台。在农副产品和渔业养殖捕捞、加工机械化方面,计划示范引进相关机械100台套,改变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自2002年开始,该市农机部门先后围绕果树管理机械化、设施农业机械化,大姜、大葱生产机械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试点示范,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下一步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是引进了山东第二机械厂生产的手动葡萄、蔬菜捆秧机在有关镇区进行了试点,作业效果比较理想,可提高功效4倍左右;二是引进了山东拖拉机厂生产的林果挖坑机(配套泰山25拖拉机,每台近3000元),在东江镇程家疃村进行试验,该机理论设计每小时挖坑120个,实际运作每小时挖坑70个(直径60?70厘米,深度60厘米)以上,干部群众非常满意,该机适合平原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三是同省农机办科技处联系引进江苏新沂天马电子器材总厂生产的神威消毒杀菌机(即臭氧消毒杀菌机,每台2000元),待秋后在东江、东莱、徐福、新嘉、龙港5处镇区进行试点。该机的主要功能是对大棚草莓和蔬菜进行病毒防治,达到无公害生产。四是考察了兖州生产的大姜收获机械,计划三秋前引进相关机械进行试点试验。

三、加快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是继续坚持“统筹规划,试点示范、区域推进、稳妥发展”的原则。按照发展目标任务,在全市建设一批农机创新示范点,为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创造基地,打好基础,加速农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继续贯彻落实《龙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十五期间的农机化创新示范工作的通知》,按照发展规划,分解任务指标,逐级抓落实,保证目标的按期实现。

二是继续坚持多元化投入的运营机制。加快发展农机化投入是关键,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建立健全以各级财政投入为导向,以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以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农机投入机制。继续争取各级财政部门安排农机化专项补助资金,制订购机扶持政策调动基层对农机化投入的积极性,特别要大力扶持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大的不同类型的农机化发展典型,带动农机化快速发展。

三是要强化技术服务工作。对于新引进的机具设备,在搞好试验示范和推广的同时,把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请进来,一方面对农机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具备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到懂原理,会使用;另一方面,要搞好各项配套服务,做到配件供应充足,机械坏了有人修有人管,保护好农民发展农机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对农机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特别应注重对新机具、新技术在增产增效方面作用的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农机化发展所带来的实实在在效益,从而提高全社会对农机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为农机化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是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经常性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办实事、求实效,确保农机发展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抓出成效来。

第3篇: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论文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论文

我国电算化工作始于本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走过近20年的历程。会计电算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缓慢到迅速普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民族品牌的商品化财务会计软件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严重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本文就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并探讨其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电算化软件仿真手工会计系统,削弱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仿真”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主流,同时也是评价会计软件优势的主要指标。从当前会计软件的发展现状来看,除了必须从系统外部取得原始凭证外,会计电算化系统几乎可以仿真出手工会计系统的所有方面。因此,从总体上说,这种系统的产生与手工会计系统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它只是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我国洁净煤技术现状与发展思路

我国洁净煤技术现状与发展思路

成 玉 琪

煤炭工业洁净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摘 要:煤炭是我国主要一次能源。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煤炭比例过大是造成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应转向以煤电为主。对煤炭开发利用中产生的污染应实现全过程控制。提高商品煤质量是从源头上减少燃煤污染的有效措施;提高燃烧效率是解决燃煤污染的核心;减排SO2是重点当前要解决的问题;增加煤炭就地转化的比例是从根本上减少污染和解决能源安全的途径。

一、对中国未来能源环境问题的几点看法(结论)

1.中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格局相当时期内难以改变,未来能源环境问题突出,发展洁净煤技术是现实选择。

2.我国的终端能源消费中煤炭占的比例过大,解决能源环境问题重点放在改善能源的终端消费结构,煤炭消费要实现向以煤电为主格局的转变

3.中国人均能源资源严重不足(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医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