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02 07:14: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六单元

3、二氧化碳》第一课时

裴庆敏

宽城县育才中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学会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b:知道二氧化碳的用途。

c:培养学生探究完成一些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过程,培养学习“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总结-知识体系-实践及应用”的方法。

1、通过CO2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a: CO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b: CO2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a:理解CO2和H2O的反应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等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教法学法设计

教学:创设情景、探究实验、指导自学、反馈检测、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二氧化碳的兴趣:

上课开始,通过多媒体展示“死狗洞”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投入到探究二氧化碳的学习氛围中。

(二)、新课设计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一个山洞中行走,人安然无恙,而所牵的狗却死亡?由同学们讨论原因?从而引到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进行比较上来。能过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的方法。

由同学们分组来完成“实验探究:

1、二氧化碳使烛火熄灭”实验。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同学们能否说明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吗?”

引导学生根据烛火熄灭得出CO2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的性质,同时根据下层烛火先熄灭、上层烛火后熄灭的情况得出CO2密度比空气大。回顾:狗为什么不能正常生存?引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强调

二氧化碳灭烛火既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接下来,通过复习氧气微溶于水,来引入探究问题,指导学生演示:给集满CO2的塑料软瓶加入少量水,迅速盖紧瓶盖,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大家能说出CO2的什么性质?”

引导学生概括,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的方法,由同学们分组来完成“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并由同学们来说出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结论。

强调

二氧化碳溶于水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学生书写方程式。CO2 + H2O===H2CO3 H2CO3===CO2 ↑ + H2O 通过复习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来引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的性质及化学方程式。

将探究实验得到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结论进行总结,由同学们讨论哪些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哪些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情境设置:通过小品“打工奇遇”舞台上白雾现象的产生,预设情境,引出下节课的学习方向,二氧化碳与干冰、温室效应等。

附: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物理性质: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能溶解于水 化学性质:

3、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 + H2O===H2CO35、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Ca(OH)2 + CO2 ==== CaCO3 ↓ + H2O6、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三、课时演练:

1、某同学提出下列“低碳生活”环保建议: ①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②夏天空调温度调高一度。

③为减少“白色污染”,就地焚烧塑料餐具和塑料袋。④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纸的使用。⑤分类回收垃圾。

其中你认为可以采纳的是()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2.用二氧化碳溶液浇灌盐碱地植物主要作用除改良碱性土壤外还能()A.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加速植物的光合作用

C.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 D.代替碳酸氢铵等作氮肥施用

3、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引出了一个新词“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碳耗量越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就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下列措施中不能缩减碳足迹的是()A.大力发展公交事业 B.植树造林种草 C.使用节能灯泡

D.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以满足生产生活对电力需求

4、在新刷石灰浆的房间里往往放一个燃烧的炭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烘干墙壁 B.使房间保温

C.消耗房间内的O2,防止墙皮氧化脱落 D.提供CO2,促进墙壁变白变硬

5、去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旱灾,为缓解旱情,有些地区使用了干冰进行人工降雨。但二氧化碳也是温室效应的元凶之一。因此,有科学家设想: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液化,然后将其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也有科学家担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会增加,可能会杀死一些海洋生物甚至会溶解掉部分海床,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1)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氧化碳在深海中的溶解度比在通常状况下的水中的溶解度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后习得: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展示,从多个信息角度体会到了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学会的学习元素性质的具体方法,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知识上达到的预期的目标。在情感上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进一步学好化学起了承上启下的效果。

第2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左边月儿弯,右边月儿圆; 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植物需要它,灭火最能干。致冷造仙境,可用来肥田。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这种物质吗? 【生】猜想、回答:二氧化碳

【提问】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生】它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能溶于水„„

【小结】看来大家对二氧化碳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系统地探究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板书】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

【讲解】 二氧化碳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经过加压降温它可以变成液态和固态,固态二氧化碳叫 做“干冰”

【贴条】 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固态俗称“干冰”

【过渡】 通过上节课对二氧化碳制取的学习,我们知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还能设计出哪些简单的方法证明?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后积极发言 【归纳总结】 给予学生的回答正面的评价并总结:

①计算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与29相比较

②将二氧化碳充入气球中

③实验室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④向平衡杆一端纸袋内倒入二氧化碳,或者向天平上的一个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

【活动一】 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接下来我就来探究一下。向放有高低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强调注意事项(学生演示)

【提问】。观察高低层蜡烛是否熄灭?若熄灭,注意蜡烛熄灭顺序。说明了什么? 【生】蜡烛从下到上依次熄灭。

【追问】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还可以说明它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贴条】 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提问】看来同学们的兴趣不是特别高,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大片,注意思考我可能提问的问题

【师】预告片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开大墓,必在地宫墓室点一支蜡烛”“鸡鸣灯灭不摸金”,为什么进墓室要点燃一支蜡烛,为什么灯灭了就不在盗墓呢?

【生】墓室中氧气浓度低,二氧化碳浓度高。所以不能供给呼吸

【师】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要限做灯火实验,证明安全后才可以进入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性质,这是2家网站报道的标题,你看哪个更科学?你能得出CO2什么性质呢?

【生】二氧化碳无毒

【贴条】CO2不供给呼吸,无毒

【过渡】 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我们采用什么收集方法? 【生】向上排空气法

【追问】用排水法收集可不可以呢?为什么? 【生】能溶于水

【活动二】 口说无凭,我们一起用实验来证明(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振荡软塑料瓶时不要捏住瓶身)【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学生利用提前收集好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描述:

【生】塑料瓶变瘪

【生】分析原因: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内压强减小

【师】在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贴条】能溶于水(1;1)

【提问】 有没有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呢?

【活动三】

那我们用实验来说明,向活动二实验后的塑料瓶中滴加适量石蕊试液,振荡后观察现象

【追问】发生什么现象呢? 【追问】 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我们可以做出很多猜想,猜想的角度可以从石蕊接触到的物质角度来分析。你想想石蕊在瓶中都接触到那些物质呢?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下。

【生】猜想: 使紫色石蕊变色的可能:①水②二氧化碳③二氧化碳呵水反应生成的碳酸 【活动四】 设计完成实验:将三朵用紫色石蕊染色过的干燥小花做如下处理①喷水②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③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

【总结】通过对比我们知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

【师】石蕊是一种有机的试剂,当遇见酸性物质就会变色,我这里有一瓶醋酸,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请睁大你的双眼。【师】看见什么现象?

【生】变红了,对不仅是醋酸,实验室里还有稀盐酸、稀硫酸等都能使石蕊变色 【师】那你说二氧化碳和水作用的物质应该是一类什么物质? 【生】酸类在下面写一下化学方程式:

强调: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是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二氧化碳不仅能溶于水,还能与水反应,那我们看瓶子变瘪是不是与刚才2个猜想都有关系呀 【贴条】能与水反应

【师】那碳酸还有什么性质呢?我们把小花拿出来加热,看到什么现象? 【生】红色消失了

【师】消失了说明什么物质不存在? 【生】酸性物质不存在【生】说明碳酸不稳定,加热易分解

【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H2CO3 === H2O + CO2↑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这是我给大家带的一份礼物,祝大家“百事可乐”。在生活中,大家都喝过可乐吧?这里面的有什么气体?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是二氧化碳呢? 【演示实验】用带导管橡胶塞塞进瓶口,摇晃饮料瓶,使气体逸出到瓶内上部空间,导管的另一端通入澄清石灰水,饮料瓶上部空间,观察现象。【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贴条】 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生】书写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生】本节课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生】谁能上台帮老师归下类 【归纳总结】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师】性质决定了用途,那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你能推测二氧化碳的那些用途 【生】1.人工降雨 2.灭火

3.制碳酸饮料

第3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河北省三河市第四中学

赵应其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将充分利用“云南图书馆二氧化碳泄漏”这一焦点新闻,深度挖掘科学知识、安全教育、思想教育素材,加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该事件中去发现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能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二氧化碳泄漏事件中的一些问题。

为突出二氧化碳化学性质这一重点,课堂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思想。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难点,我充分利用学生做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实验成果进行再探究,把教材中的四个验证性实验细化为三个步骤,即“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了吗?”“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碳酸有什么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进行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等步骤进行探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5.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学生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能够体会合理猜想的重要性,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能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在学习中重要性;2.学生学习时逐步建立起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意识到理论的学习与应用的重要性,认识到实际生活与化学学科密不可分,对学科价值也有新的认识。2学情分析

二氧化碳是中学化学中的又一种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未必有科学的认识。由于之前在氧气的学习中已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1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刚刚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的学生,所以教学的部分内容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CO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性质和用途,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在实验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分析实验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2 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3 通过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增强环保意识;学会用辨证的观点认识CO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教学,交流讨论,总结归纳,设疑

教具准备 大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

泰宁三中陈应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3课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它的学习能真正明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又为以后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石郭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学会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b:知道二氧化碳的用途。

c:培养学生探究完成一些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过程,培养学习“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总结-知识体系-实践及应用”的方法。

1、通过CO2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a: CO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b: CO2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a: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二氧化碳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氧化碳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