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课文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02 07:12:3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芦花荡》课文教学设计

《芦花荡》课文教学设计

《芦花荡》课文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王建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老当益壮的气概。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3、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老英雄的爱与恨,智与勇。

2、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疑点:

战争是残酷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

教学媒体: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特征和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里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千里白洋淀,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

二、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孙梨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苇塘(wěi) 寒噤(jìn)疟子(yào)舀水(yo)提防(dī)

3.解释下列词语。

A寒噤:因寒冷而哆嗦。B仄歪:倾斜,歪斜。C张皇失措:慌慌张张

D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主要刻画了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他像青壮年人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自由出没苇塘。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刻骨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正包含了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用竹蒿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表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从苇塘的歌声中还可以想见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乐观豪迈和昂扬斗志。这一切都能使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阅读时要把握哪些要素?

-----小说。阅读时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3.梳理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二)合作探究

1.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速读课文,理解情节,全班交流。

全文可分为三个片断: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兵。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 人物的?

主人公: 老头子

刻画手法: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3.老英雄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表现出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4.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这种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2)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作用:“过于”有非常和过分双重意思。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说明他既非常自信自尊,又过分自信自尊。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5.这篇小说是怎样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非常自信,他在芦花荡里来去自由,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使自己富有传奇色彩。

6.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富有传奇的情趣。

2.方法归纳

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可以通过理清情节来把握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五、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在你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选择其中的一位作一次采访,把他或她的传奇生活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2.课后练习1、2。

六、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小说三要素

人物 老头子 过于自尊自信(刻画手法)

情节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环境 景物描写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3、能有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人物。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认识了老英雄“老头子”。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小说中环境描写与刻画人物有什么关系。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yōu) 寒噤(jìn) 疟子(yào)仄歪(zè) 阴惨(cn)

3.选词填空。

①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 A (A、钻B、窜),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人们的眼再 B (A、锐利B、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三、合作探究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2.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心理的文字,体味这段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这段文字是:“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这段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笔,突出了老头子“过于自责”的内疚和痛苦,表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3.第二天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请想像并写出此时二菱的心理活动。

可从钦佩老英雄足智多谋、看鬼子挨打心里痛快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等方面想象,合乎情理即可。

4.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找出文中你喜欢的景物描写句子,为大家读一读,读出感情来。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学生可任选一处或几处朗读。

5.细细揣摩一两处景物描写的句子,领悟这种描写的妙处。

(1)渲染气氛(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衬托人物心情(4)点明背景

6.“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在天上。”一句中,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怎么形容芦苇长得高?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

用“钻”“天上”来形容芦苇长得高。

7.通过文中的景物描写,你对孙犁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有什么认识?

-----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和谐一致,渲染了气氛,增添了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写出了老人“狠狠地敲打”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时的那种轻松愉快的、报了仇解了恨的心情。四、课堂训练内容

1.选词填空

(1)半夜以后,小船又 A (A、飘B、摇)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

(2)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 B (A、飘摇B、飘撒)。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过于自信和自尊。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还表现在他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2.方法归纳

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应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实践探索

课外阅读孙梨的《白洋淀记事》,进一步感受他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创作风格。

2.仿照课文第62段的写法,写一段描写你家乡景物的文字(或者课后练习3)。

七、板书设计

芦 花 荡

孙 犁

人物———语言描写 景物衬托

心理描写

第2篇:课文《芦花荡》教学设计范文

课文《芦花荡》教学设计范文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观看《铁道游击队》导入:

在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

一、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_____的芦花荡说出来。

2、将《芦花荡》中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二、感受人和事情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重点探究:

⑴ 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_____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⑵ 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____________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⑶ 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________屈辱的亡国痛表现在________的句式发现说话。

三、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讨论交流,明确:

1、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2、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3、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4、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选择、自由活动,给文章配乐、配图、配画外音、配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沸扬扬读,整体感知

二、配乐朗读

教师出示《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高山流水》《鱼舟唱晚》《十面埋伏》等经典国乐,要求根据文字与内容选择朗读时的背景音乐。

明确:读文中景物描写时宜选配《平湖秋月》,而朗读老头抓鬼子的内容宜配《十面埋伏》。

三、使用学生选择的背景音乐,指名朗读1~8段

要求给这段内容配一幅插图。

明确:可以是美丽的芦花荡为背景,一个干瘦的老头在荷花淀里撑着船。

四、分组读老头护送女孩子挂花的内容(9~54段)

想象老头没完成任务时的心理活动,给老头和二曼配上独白式的话外音。

活动设计一:

一学生读课文: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一学生配画外音:多可爱的两个孩子,都怪我,怎么这次就不小心点呢?该怎么向部队交代呢?平日可是在大家面前夸过海口的,这张老脸往哪搁去?

活动设计二:

一学生读课文: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一学生配画外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活可不是放空炮,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呢!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五、师范读老头抓敌的部分(55~63)

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对老头的情感,以老头的形象为主题,给前面的插图提上一首诗。

第3篇:小学课文《芦花荡》教学设计

小学课文《芦花荡》教学设计

小学课文《芦花荡》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观看《铁道游击队》导入:

在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

一、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说出来。

2.将《芦花荡》中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并展开想象,感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课文《芦花荡》的教学设计

课文《芦花荡》的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习对人物的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外貌描写。

⑵ 学习写景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⑶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运用语文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地位与作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芦花荡》课文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芦花荡》课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