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学生怎么上好阅读欣赏课
欣赏,即为发现美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小学生要怎样才能上好阅读欣赏课呢?
1、主体欣赏法
这种阅读的内容由教师选择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由教者朗读、提出要求,由学生对作品进行评析;二是请学生朗读,由老师进行系统分析。另外,还可以把需要欣赏部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欣赏。这种欣赏可以将所阅读的作品分析得较为透彻。学生们在评析过程中各抒己见,能使本来较朦胧的写作思路变得清晰、明朗起来,在欣赏中掌握作文的奥秘。
2、自我欣赏法
即要求学生选取自己的佳作,在全班朗读,并介绍自己的写作过程、写作意图,所用的写作方法、成功之处等。这种方法能增强自身的写作信心,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
3、推荐欣赏法
这是要求学生把所阅读的作品中自己认为最有借鉴价值的精读内容介绍给同学,并具体谈谈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选材等方面的特色。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不仅多读,而且能有比较、有选择的读,培养鉴赏能力,还能在同学中产生一种共鸣。
4、质疑欣赏法
这种方法比前三种要求高,它要求读者必须真正读懂作品,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设置种种写法,比较表达效果。各种质疑将会引起学生的反思。这种做法能促使学生从浑沌的被动的思维境界到达一个比较清晰、主动的思维境界。
如果能将阅读欣赏变成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那么,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较快的提高。
第2篇:如何上好欣赏课
如何上好欣赏课
洮北进修 杜丽敏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一、音乐欣赏课的一般过程
(一)导入欣赏
导入欣赏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导入的方法依据欣赏内容而定,常用的有: 1. 讲述法
讲话内容——一定要引出课题,点名欣赏内容。
讲话语言——务求简洁、明确、有趣味性、有鼓励性,并且要充满感情。切忌言之无物、啰嗦冗赘。
另欣赏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
2、游戏法
抓住所要欣赏作品的主要特征进行律动等。例如:《野蜂飞舞》、《解放军进行曲》(特点:节奏强弱分明,节拍常用4/4或4/2拍子;结构方整;旋律多是雄壮有力、刚健豪迈)
3、直观法 实物直观法——乐器或演出用道具,使学生认识乐器的形状、结
构、懂得它的演奏方法、音色特点,进而在下面欣赏乐曲时感受、体验它的艺术魅力。
观摩直观法——观摩教师或学生的演唱、演奏;出示名家、名曲的演奏视频或音频资料进行欣赏。例如:欣赏《瑰丽的电声》时播放的爱你》
(二)整体性初步领略环节——感受聆听(初听)
1、对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表演形式等有个初步的完整印象。
2、对教师设置的疑问,尽力从音乐中找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在欣赏前的提示、设疑一定要明确、恰当,以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工作铺平道路。此环节是就欣赏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教学时间比较充足而设置的。对于难于理解、教学时间紧张的大型音乐作品,常常会省略这一环节,而把这一环节需要进行的内容融进下面的两个环节去解决。
(三)分析性研究环节——赏析
1.分析研究构成音乐美感的各种要素以及诸要素的对比,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例1:欣赏《小象》、《大象》(一年级下)演奏乐器音色(管弦乐、钢琴的低音区和低音提琴)、拍子(2/
4、3/8)小象的叫声加入等不同的音乐要素,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小象轻快活泼;大象笨重
BEYOND低沉)。
例2:《辛德勒的名单》钢琴演奏(苍凉悲壮)、小提琴演奏(哀婉倾诉)、圆号演奏(缅怀沉思)三种不同的情感体现。
2.对作品中的某些重点内容作较为深入的体验,并且得出自己的认识结论。
分析性研究环节,师生都必须有明确的研究课题。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还要精心设疑。学生也要有目标、有重点地细心聆听。在讨论研究时,教师要把握研究的中心,学生要围绕研究中心阐明观点、拿出论据。最终,大家要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的结论。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做提高性的补充讲解。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应把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所以,引导学生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评价音乐的方法、享受音乐美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四)综合性深入体验环节——(复听)
要求学生独立地围绕音乐作品,把感性的、理性的知识有机的综合在一起,并且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品味音乐的气氛、情绪和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把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向着更高的审美层次上推进。所以,这个环节是整个欣赏教学活动的收获环节,不可忽视。
教师务必要使学生明确欣赏的目的(掌握哪些知识、技能;提高什么能力;懂得什么道理;培养什么情操等),带有具体的学习任务(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变化;认识音乐的体裁、风格、曲式;根据音乐的标题、内容等进行联想、想象等),完成必要的欣赏作业(记住、唱会音乐的主题;根据个人的情感经验、联想想象。画一幅画,写一首诗,或写一篇听后感等)。这样,一来是为了便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来是为了学生真正掌握音乐的真谛。
(五)欣赏小结
这是音乐欣赏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的作用是概括本节课的欣赏所得。因此,教师的小结要内容充实、确切,做到言简意赅,便于记忆。最好,能够激起学生再学习的欲望。
二、有效地欣赏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要想获得预期的效果,一定要把握学生发展阶段和欣赏活动的阶段,根据多样化的欣赏教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提供享受音乐美感的条件,为他们欣赏音乐提供入门的线索,将音乐的表现和欣赏结合起来,这些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边做身体动作反应,边聆听音乐
欣赏音乐,单纯地倾听是必要的,但一边做动作反应一边聆听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结合身体动作来欣赏音乐应该是一种自然的事情。在音乐要素中,节奏是基础性的、最重要的要素,用身体动作来把握节奏,是切实有效的方法。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节奏动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结合身体动作来接受音乐,是首先应予采用的学习音乐的方法。具体做法是: 1.随着音乐摆动身体或手臂,边聆听边做动作 2.边模仿指挥动作边听音乐
低年级避免要求做规定的指挥动作,只要他们和着拍子做动作自由划动即可。第一拍动作稍大一些,以后的几拍动作稍小一些。到了中学阶段,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指挥的基本图形和动作要领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指导。随着年级的增高,可以随着音乐的强弱变化等等,想象着像一个真正的指挥那样,随着音乐做指挥动作。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按照乐曲的情绪、风格大胆地“表现”音乐,一遍听音乐,一边进行“指挥”。3.用固定节奏为音乐做伴奏
可徒手进行也可用打击乐为音乐伴奏。
例1:欣赏《小拜年》(一年级上)时向学生提问:“节日锣鼓的节奏是怎样的呢?”
X 0 X 0 | X X X 0|| 一边音乐,一边拍打这样的节奏。例2:《蓝色探戈》
4.伴随音乐,模仿各种乐器演奏动作 5.边聆听音乐边做脚步动作。
如踏步、走步、跑跳步,或者踩着舞曲的拍点自由地跳舞。6.聆听音乐,对音乐的形式(曲式)做出动作反应
如听到乐曲的不同部分做不同的动作。例如:欣赏《快乐的罗嗦》曲式,听到A部分,头做左右摆动,听到B部分,用手打拍子。再如:欣赏《阳光下的孩子》(三段体),听A(合唱)部分拍手;听到B(领唱)部分叉腰律动,第三部分(合唱)晃动身体。
(二)将听到的音乐感受表达出来
1.文字叙述——根据乐曲的各种音乐要素,根据对乐曲的气氛、情绪的感受,让学生写出短文;
2.画图——图形谱、旋律线、情绪感受、联想的内容 3.给乐曲设计标题
例:《快乐的一天》(人音版一年级上册)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标题拟出
1、清晨
2、上学
3、上课、4、游戏、5、入睡;然后播放音乐(可打乱音乐前后的顺序),让学生选择相应的标题并说出理由。在指导学生为乐曲命名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想象各种各样的情景的基础上给乐曲设计标题,也可以用其他学生的设计作为提示。要让学生注意倾听音乐的各种要素和音乐各个部分的对比,将对音乐印象的多样性和共同性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年级较高的学生可以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进行“设计曲名”的讨论(这时可以小音量播放音乐),将各组设计的曲名写在黑板上,再进行讨论,可以带着问题“哪个曲名最适合这段乐曲?”让学生们再聆听音乐。然后选出其中的一两个(可用举手的方法)。最后,将原来曲名告诉学生,与同学们的设计相比较,一边比较一边再听音乐。例如:《老鼠娶亲》中的准备出洞、娶亲路上、拜堂成亲、抱头鼠窜。设计曲名过程中,即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设计与原来标题如此不同,也很有意义。经过反复聆听、比较、探索,这与“听前先提示曲名”是完全不同的。
教师在听音乐之前对音乐进行解说并不是一种好方法。因为,无论对乐曲怎样进行解说,总是先入为主地主导了乐曲的内涵,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说明替代了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学生只能沿着教师的说明进行想象,失去了自己对音乐的主体作用。其结果是,学生自身对于音乐美感的体验、音乐引起的丰富想象,以及对音乐的感受、理解等,都受到了局限。例如,欣赏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沃尔塔瓦河的第一源头、第二源头时,如果教师先对乐曲进行解说:“这是描写沃尔塔瓦河的一冷一暖两股山泉潺潺而流的音乐形象”时,学生就会被教师的引导所左右,沿着指定的含义进行理解。反之,我们不做乐曲解说,而是说:“ 好好地听一听:乐曲是用哪些乐器演奏的?”先给予倾听要点的提示,在听第一部分长笛和单簧管演奏时,教师提示:“注意这两种乐器的演奏,试着一边听一边想象,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然后让学生们再听。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诸如:“水在流动”,这时,学生们作为主体发挥自由想象,根据对乐曲的感受、想象做出回答。
4.做戏剧化表演——可根据乐曲的气氛、情绪编成像芭蕾那样的表演动作(如欣赏《四小天鹅》)。带有描写性质的乐曲,可编成带有一定情节的戏剧性表演。
例: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让学生在了解音乐故事内容后,跟随音乐,用神气的神态,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及表演来表现玩具兵们可爱、顽皮的形象。而在音乐结尾部分,描绘小主人苏醒过来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凌乱的“定格”动作来表现玩具兵们来不及回玩具箱、东倒西歪的尴尬形象。
(三)将聆听音乐与其他音乐学习活动联系起来,综合进行欣赏指导 1.用乐曲的主题进行节奏动作反应
用乐曲的主题进行节奏动作反应,使学生熟悉乐曲的主题,在熟悉了音乐的主题之后再聆听音乐(适合小学的低年级和中年级)。开始欣赏某一乐曲时,让学生一边听该曲主题(钢琴或风琴演奏、听唱片或录音带)一边组织学生做动作。如做打拍子动作,熟悉了乐曲主题后,再聆听乐曲。
2.用乐曲主题进行节奏练习例:《化装舞会》(七年级下册)3.演唱乐曲主题
4.演奏乐曲主题
5.采用卡片或字母来表示乐曲的曲式结构
小学中年级适用表示曲式的彩色卡片,高年级和初中以上年级,适用字母表示曲式的方式。
(四)结合所聆听的音乐作品做适当的讲解
原则上不在听乐曲之前进行解说,有时连曲名也不予提示。其理由一如前述。可先让学生听辨乐曲的拍子,听辨演奏的乐器,如果是三部曲式的话,可首先让听A部分,然后回答、确定下面部分是A部分还是B部分?直至乐曲结束。接下来,再就乐曲的气氛、听了乐曲的感受展开讨论。这些都是比较好的方法。
当然也有例外情形,例如在欣赏《回忆》(选自音乐剧《猫》)、《云中的城堡》(选自音乐剧《悲惨世界》)不但要讲解歌词(英语演唱),还要介绍剧情;欣赏影视金曲如《辛德勒的名单》,《眺望你的路途》欣赏前对剧情、歌词加以解说;有助于学生对乐曲的赏析;欣赏《穿越竹林》时,对旋律上方的箫和人声(虚幻、神秘的空灵感)、旋律下方的节奏型X X X X 为动机的交替重复(加重了紧张、不安的气氛)等场面加以说明。
一般情况下,解说内容较多的是作曲家生平故事和他在音乐史的地位,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逸闻趣事等。乐曲解说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可以是分析性的解说,也可以是批判性的解说。解说要引起学生对乐曲的注意和兴趣,启发期望聆听的愿望。
1.结合倾听,进行演奏、演唱形式和演奏的乐器等内容的解说 儿童欣赏时把握了音色,就容易掌握音乐诸要素的对比,进而把握音乐的情绪,所以欣赏时要注意对演奏乐器的解说,也可以通过乐器解说掌握乐器的音色,以此作为音乐的入门。如在欣赏圣-桑斯的《天鹅》前,用大提琴演奏的唱片或大提琴挂图来说明。2.在欣赏故事性乐曲时,结合倾听,对故事的情节、与故事情节相对应的音乐展开等进行解说
如欣赏《梁祝》时,就故事情节进行谈话,然后进行欣赏,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说明乐曲的情绪、乐器的音色变化等。(草桥结拜、抗婚、化蝶等)
3.结合倾听乐曲,进行与音乐史相关内容的说明
包括创作年代、创作动机、作品特征、创作背景、与时代的关系等。但是,重要的是,这些说明必须适应不同年级学生,过多、过长的讲解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总之,欣赏解说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欣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欣赏教学一定要抓住一个“焦点”来进行
音乐是由各种音乐要素的丰富变化构成的,要想有效地指导欣赏,就必须从中选择一个“焦点”,把注意力集中指向这个“焦点”进行聆听,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这个“焦点”。例如,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注意听一听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是什么拍子?”“乐曲中相同的旋律出现过几次?”在欣赏歌剧或戏剧音乐时,从剧情的谈话开始,“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听的音乐是哪个场面的音乐?”等,这样就较好地抓住了音乐欣赏的“焦点”。也就是说,如能将音乐的诸要素中的一个,或者将其相互对比等,作为“焦点”来进行欣赏的话,学习者所描绘出来的听觉印象也就会比较具有共同性。2.欣赏教学要注意把握讲解的时机
欣赏教学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感受乐曲的诸要素,以及它们的对比,还有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气氛和情绪作为重点。首先“用耳朵去感受音乐”,进而理解“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受?”
在聆听音乐之前做长时间的讲解,常把聆听音乐的兴趣抹杀了,这种现象在实际教学中是经常发生的。有些教师以为开始时的解说有利于理解音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常见这样情形,一个3、4分钟的乐曲却作了15分钟或20分钟的讲解,把儿童能够持续注意的时间全都占去了。“音乐,具有独特的内涵和色彩,即使是再优秀的教师如何对它进行说明,也是仍然难以充分表达清楚的,而音乐的本身是会向听音乐的人直接表达出来的。”因此,我们应该铭记,过多的解释比不作解释,常常带来更为不好的效果。
教师应尽量提供让音乐本身直接向学生“进行说明”的机会。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有些乐曲在必要时,对其标题、背景、情节等方面要做必要的知识性解释。
3.要注意教材的长度和提示的方法
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因各种条件而有所不同,所以欣赏教材的选择和欣赏教学的指导必须注意欣赏教材的长度。例如:《三个和尚》时间总长19分钟。对乐曲的欣赏,不要从一开始就对全曲进行欣赏,可先聆听描绘三个和尚上山的主题音乐,反复聆听,熟悉旋律后,说说哪两个和尚上山的音乐是相似的,并用有节奏的动作随音乐律动。完整聆听时,可随着主题音乐的出现模仿三个和尚的形象。(行走、挑水行走、抬水、跳水奔跑)等。4.要注意对音乐的感受或印象的表达
经常可以见到,听了一遍乐曲,老师就问“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对于儿童来说真是为难孩子了。而选择节奏等音乐要素作为欣赏的“焦点”,并进行反复的欣赏,在这种情况下再让学生谈感受,才是比较好的。要注意适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适合于学生程度的话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5.要让学生反复地听 通俗音乐有些只听一遍就足够了,但对于艺术性的音乐作品,多次反复地听,体味它的美感是必要的。因此,欣赏教学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反复欣赏,这点是不可忽视的。实际教学中,学唱新歌一般要占用较多的时间,而欣赏音乐却较多地存在听一次就结束的情况。欣赏教学重要的是要激起内心的积极反应,但实际情况是欣赏后学生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以至后来,学生们竟提出这样的期望:“以前听过的某某乐曲,请再给我们听一听吧!”
总之,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注意学生欣赏音乐时的反应,应因材施教,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途径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表达的内涵、意境,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全面提高音乐素质,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第3篇:上好音乐欣赏课
上好音乐欣赏课
"竖笛是步入音乐王国的桥梁竖笛是步入音乐王国的桥梁“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音乐教育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清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极力推行变法维新,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完学制”,于1898年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废八股,开学堂。康梁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当时世界文化大潮流的冲击下,科举制度取消了,学堂兴起来了。
学堂中设了唱歌课,称为“学堂乐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音乐课上只教唱歌的形式一直延续了90多年,久而久之,人们就把音乐课等同为唱歌课了。其实,这种制度和观念早已落后了,许多发达国家中,多年前器乐就进入了课堂,例如在美国和日本,每个中小学生都会演奏一二件乐器。
为什么要“让器乐进课堂”呢?21世纪是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各国经济、军事、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