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周记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28 07:13: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吹糖人周记

吹糖人周记

暑假我们全家去北京旅游,在动物园门口的地下通道中,我们遇到了一位吹糖人的老艺人。

老爷爷的架子上插满了吹好的糖人,有机灵的猴子、雄赳赳的大公鸡,奔腾的骏马等等,一个个栩栩如生,非常漂亮。我很喜欢,央求妈妈也给我买一个,妈妈同意了。我问老爷爷:“爷爷,能给我吹一只小羊吗?”老爷爷说:“没问题,小姑娘。”只见老爷爷用一只筷子从一个小锅里把加热的糖挑出一团,然后他在食指上沾了一些淀粉,用糖团包住手指,形成一个空心,不粘连,老艺人用灵巧的双手从糖团中抽出一根又细又长的管子,把嘴凑到管子上吹呀吹,只见糖团渐渐地膨胀起来。这时,老爷爷又用手左捏一下右捏一下,不一会儿,小羊的样子就出来了,老爷爷把多余的管子去掉,封上口,又把小羊插到一根竹签上,然后用颜料笔画出了小羊的眼睛和胡须,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羊诞生了,我高兴的.直拍手。

我问老爷爷锅里的糖烫不烫手,老爷爷说糖加热了才能变软,吹起来才方便,冷了就吹不成了,怪不得老爷爷的动作那么快,否则,糖冷了,形状就出不来了!我真佩服老爷爷的手艺。所以我举着小羊心里美滋滋的,别提多兴奋了!可不幸的是,后来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人太多了,车子一晃,我的小羊被撞扁了,真是太遗憾了!

第2篇:吹糖人 教学设计

吹糖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羡慕、舔、瞪”等8个生字,正确书写“脆、恨、凭”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意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书边想象,调动生活积累,引起情感共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乡村孩子童年的快乐生活,学会品味生活中的平凡美。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情。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糖人及相关文字、图片或实物资料;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的问题记录在旁边,有感而发的内容进行简单标注。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一件令你时常想起,不断回味的趣事呢? 有这样一群孩子,每当听到清脆的锣声响起,就个个精神抖擞。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板书课题:吹糖人)

从学生自己的生活话题入手,一下子拉进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带着疑问走向课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教师检查朗读效果,即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纠错,遇到共性的问题要指导全班学生多读几遍。

如:一会(huì)儿、好(hào)奇、“糖摊儿、钢镚儿、小玩意儿”等儿化音。3.教师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①出示词语:

清脆

锣声

糖稀 划破

灵巧

师傅

瞪眼 羡慕

捏住

托起

咬碎

子孙 郑重

端详

猛然 任凭

钢笔

恨不得

舔舌头

猜谜语

(多种方式检查,如齐读、领读、抢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同桌互读、组内轮读等等,在检查认读的同时,可以抓住一些重点词让学生说说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还有一些词语在此不必处理,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效果更好,如羡慕、郑重、端详、恨不得。)

②出示生字:

稀 划

瞪 羡 慕 捏

猛 凭

猜(方式同上)

4.学生提出有关字词方面的疑问,全班交流解决。5.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6.小组交流讨论,全班进行汇报,教师适时板书。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渐缩小语言环境,使字词不断重复再现。

运用多种形式认读字词,巩固所知,为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打基础。给学生创设轻松的氛围大胆地提出不明白的地方,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对文章进行初步的感知、归纳,训练理解和概括能力。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验。

1.刚才同学们说了,糖人没来盼糖人,糖人来了看糖人。那孩子们在盼望师傅到来时是什么样的状况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乡下孩子究竟是怎样一种心情呢?你从哪句话,哪个词语看出来的,说说理由。

②重点抓住“立刻飞起”、“脚板下生风”、“围”、“睁大眼睛”、“眼珠儿随着„„滴溜溜地转”、“惊奇”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乡下孩子追看糖人时的急迫和热切。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欢快、愉悦、急迫、热切和惊喜的心情。

2.糖人师傅到来之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句里的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达到情与情的交流,随情入境,更好地懂得、接受、感知作者之情,实现感情的碰撞。有效激发学习期待。)

四、板书设计

吹糖人

忆糖人(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追随着那清脆的锣声,在乡下孩子的带领下,初步了解了糖人师傅刚刚到来时的情景,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乡村,走近糖人。

顺承着上节课的情感流淌,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再次进入书中描述的场景之中。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验。

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糖人究竟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哪些快乐?找依据,说理由,解情感,读课文。

2.四人小组内互相读一读,说一说。3.全班汇报交流。①第二自然段:

a“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生灵。”——说明糖人师傅的作品种类繁多,技艺纯熟,令人称奇。

(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展示收集来的“糖人”资料,然后再让学生补充可能还会有哪些“小生灵”呢?用 “一会„„一会„„”的句式练习说话。)

b“伸长脖子”、“瞪圆眼睛”“恨不得撬开”——写出了孩子们对吹糖人过程的好奇。

(此时,可以插入“吹糖人”的视频资料,加深认识。)C“羡慕”——说明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自己钟爱的糖人。d“老远、老远”——说明大家紧紧跟随,不肯离去。(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情感,适时进行个性化的朗读。)②第三自然段 a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个糖人一个故事,会有哪些糖人和有趣的故事呢?”

b引导学生抓住“端详”、“舔舔”、“郑重”、“小心”、“不想咬碎”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舍不得吃糖人,以及对糖人的无比珍爱,并随机进行感情朗读。

C大家都还没有吃够、玩够,糖人就这样融化了,消失了,你觉得可惜吗?为什么?

糖人虽然融化了,但是由它带来的那份美好的情谊却深深印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③第四自然段

整体回顾全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前文说“糖人融化了,消失了”,而这里却说 “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有融化呢”?

4.齐读全文。

(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继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感情,发掘文字背后的故事,想象文字描述的场景,感受文字带来的的魅力。同时,这也是解读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矛盾的语言,不矛盾的心情。前后对比,提升认识。)

三、教师小结。

作者用他细腻传神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分享着令人向往的童真与与友情。愿这甜甜蜜蜜的糖人也能钻进你的心坎儿里,融进你的情感之中!教师简简单单的几句描述,将这份浓浓的乡情、亲情再度渲染,使情感得到升华!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卡片,组词并试说一句话。2.指导学生观察字型、结构和占格。

3.全班交流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如: 形声字“稀”“糖”“猛”等;

比较记忆“恨—狠—很”、“钢—刚—岗”等。4.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

“捏”字的右下角是“土”不是“王”和“工”;

“托”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并且要与“拖”和“脱”进行区分; “恨”的右半边不要写成“良”等。

5.学生描红,独立书写。(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所以学习汉字,不仅要正确认读,最终还必须落实到运用之中。因此让学生说说怎么用非常必要。)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小记者活动:采访身边的长辈或农村朋友,看他们的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做好记录。

2.搜集并阅读有关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第3篇:吹糖人作文450字

吹糖人作文450字

在圆明园游玩的时候,我发现旁边有一个小摊围满了人,我最喜欢凑热闹,挤进去一看,原来是吹糖人。呀!这可是我几次到北京最想体验的,终于碰上了,激动不已。于是,我赶紧排好队,等待吹糖人。

等了好久终于轮到我了,我想要一只大老虎。只见叔叔先用勺子从锅里捞出一些糖,他飞快地用两只手揉着,捏着,一会儿就把那团麦芽糖变成一个窝窝头的形状,然后用手把窝窝头的`头部慢慢捏拢,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空心圆。叔叔把那个空心圆拉出一条长长的尾巴,把多余的部分扔到锅里,一个糖吸管就做成了,接下来就要靠我们两个的配合啦。叔叔说吹的时候我就吹,说停的时候我就不吹。叔叔在我吹的的时候,用手灵巧的捏出头、耳、脚,最后再做出尾巴,一只胖敦敦的老虎就活灵活现得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叔叔拿着一根竹棍,粘点麦芽糖把它插进了老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吹糖人教学课件

吹糖人教学课件

吹糖人教学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瞪、羡”等8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巧、稀、捏”等1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孩子了解乡村童年生活的乐趣,学会品味生活中平凡的乐趣与美。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了解糖人,搜集吹糖人的有关文字资料、图片或实物。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糖人实物或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吹糖人课文原文

吹糖人课文原文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以下是吹糖人课文原文,欢迎阅读。

吹糖人课文

几响清脆的锣声,划破了村庄的宁静,街上立刻飞起忙乱的脚步。乡下的孩子一听到这锣声,就会脚板下生风,不一会儿就把小小的糖摊儿围起来。孩子们睁大双眼,眼珠儿随着糖人师傅灵巧的双手滴溜溜地转,惊奇地看着一个个小玩意儿怎样诞生。

糖人师傅的手像在变魔术,一会儿变出个孙悟空,一会儿又变出个大公鸡;一会儿是小兔子,一会儿又是老母猪……一小块糖稀他捏几下,用嘴一吹,手上就托起了这些生灵。“糖人师傅的`嘴,怎么这么神呢?”孩子们心里非常好奇,都伸长脖子瞪圆双眼,恨不得撬开他的嘴看个明白。一会儿几个孩子换出母亲给的钢镚儿,买了自己喜欢的一个糖人,高高兴兴地举着跑回家去。没买糖人的孩子,羡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吹糖人》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吹糖人”,问:吃过糖人吗?什么样?什么味?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吹糖人的了解。

2、教师出示糖人实物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糖人图片

3、师:一群乡下孩子也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糖人,让我们快快打开书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易读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清脆”、“糖稀”等词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理解。

如:“羡慕”、“惊奇”、“宁静”“郑重”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锻炼学生迅速总揽文章大意的能力。抓住感受点品词析句,读中品味,享受语言的熏染、发展语感。

想象与读书品味语言相结合。

调动起学生的生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吹糖人》教学设计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吹糖人》教学设计

侯 方 方

邢台市追光小学

16《吹糖人》教学设计

冀教版第六册

邢台市追光小学 侯方方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梳理脉络

1、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吹糖人》。

2、这些生字词你还认识吗?考考大家。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领读,齐读。

3、回忆课文,围绕糖人写了哪些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看糖人、买糖人、吃糖人、忆糖人)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理清文章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吹糖人周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吹糖人周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