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阅读答案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阅读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荣新江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
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是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代表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长安传到新罗、日本。
文化交流所能达到的深远程度常常是出乎今人意料的,唐朝有个叫杨良瑶的,在德宗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半岛的黑衣大食,他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的'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杨良瑶聘使大食更为重要的结果,是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这应当就是贾耽记录下来的《皇华四达记》中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而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或许也和杨良瑶的聘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
杨良瑶从海路出使大食的背景,是吐蕃乘唐朝“安史之乱”,攻占了唐朝的河西领地,并向西域进军。由于吐蕃和唐朝的敌对关系,像杨良瑶这样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往西方。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贞元六年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之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兵荒马乱,中印之间也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献记录下来,但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断,因为吐蕃也同样信奉佛教,所以僧侣的往来并没有受到阻碍,他们仍然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陆上丝绸之路上。
文化的流动性极强,它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传播,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由于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也不断从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证。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学术研究的训练和背景不同,中国学者关注更多的还是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虽然我们目前在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选自《文史知识》20xx年第8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都起到了沟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的作用,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由丝绸之路实现的文化交流还能以某国为基点发散传播,如唐人学习的波斯文化又会传到其他 国家。
C、唐代的杨良瑶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黑衣大食完成政治使命,其背景是当时吐蕃与唐朝是敌对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西方。
D、目前研究丝路文化的中国学者关注较多的是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所以如今还不能肯定中国当年对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有无文化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它们之间是否友好没有关系,因为无论关系好还是不好,文化的交流都会畅通无阻。
B、中国与萨珊波斯关系友好时,有着较多的使者来往、政治声援以及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等,而萨珊波斯文化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唐朝的杨良瑶出使大食有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带回了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贾耽的《皇华四达记》中记录了这条路线。
D、在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的收藏品以及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都有证据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东渐现象的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程度深、角度多,如中国与萨珊波斯的文化交流不仅有以金银器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也有以景教、摩尼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
B、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有可能是经过海上丝路出使大食完成联络任务的杨良瑶带回来的东西。
C、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后中印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目前的传世文献、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等能够证明,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始终未断。
D、丝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即使目前在中亚、西亚没有看到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中国物产等的记录也都印证了中国文化西渐的事实。
参考答案
1、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如今还不能肯定中国当年对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有无文化影响”错误,原文“虽然我们目前在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说明中国对这些地方是有文化影响的。
2、A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无论关系好还是不好,文化的交流都会畅通无阻”有误,文中说的是关系好时文化交流的官私渠道都会畅通无阻,而关系不好时“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
3、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传世文献”错误,原文是“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献记录下来,但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由此可见,能够证明中印还有文化交流的是“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而不是“传世文献”。
第2篇:数学史(“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举例)
“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举例
张** 数学与信息科学系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
自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上的各种商贸往来,和一些文化交流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丝路对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通过丝绸之路到达中国各个古城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养蚕、丝织、冶金等技术也随着文化的交流而在西方各国之间广泛发展应用。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取经为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向印度介绍了中国的文化。
其次,由印度传到中亚细亚的佛教通过行旅往来而向东方渐进,洛阳白马寺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学校。西方的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金银货币纷纷传来,中亚、西亚的穿著、饮食等生活方式,音乐、舞蹈等文化娱乐活动都源源进入中原,佛教进一步盛行的同时,伊斯兰教等新兴的教派都在此时正式传入中国内地。这一时期除了教派文化的传入,还有一些与医学有关的技术传到中国,遗憾的是在此期间有关数学、天文学的知识传入中国的甚少。
丝绸之路漫漫7000公里,悠悠2000余年,这是时代英雄的创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成为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联系了起来,对促进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3篇:张骞与丝绸之路阅读答案
篇1:张骞与丝绸之路阅读答案
张骞与丝绸之路求答案 张骞与丝绸之路求答案 血刺晓星mznp 2014-11-02 张骞与丝绸之路关系:张骞并不是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在汉朝之前就有商人从丝绸之路走过,不过张骞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他使得丝绸之路成为一条商业和文化通道,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读完短文我认为张骞是一个忠于祖国、具有百折不 挠的优良品质和开拓精神的人,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第二次出使促进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友 好关系,推动了西域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篇2:张骞与丝绸之路阅读答案 篇3:张骞与丝绸之路阅读答案
丝绸之路产生的实质:丝绸之路是西汉政府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汉朝的丝、丝织品大量运到西域后再转运到西亚和
第4篇:文化交流与融合
文化交流与融合5110519072 徐琛
摘要:我们都知道文化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大表征,现如今,各国都在不断宣扬自己国家的文化,这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文化交流平台,不同的文化在其中碰撞、交流甚至融合,这其中诞生出了许多优秀的新文化,也有很多文化消逝在了这种竞争中,事实上,凭空创造一种文化很难,但是文化的交流借鉴却很容易,本篇文章通过比较世界各国文化融合现象,来阐释文化融合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 交流 融合 动漫 西游记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变,人们在满足温饱需求后,越来越多的将精力投,身于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起来,在当今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比较中,文化实力跃然于纸上。但是文化不能永远的保留它原有的形态,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文化总有一天会被
第5篇:战争与文化交流
三、正文
战争与文化交流
(课题编号:081701 课题组长:程霞 成员:赵海峰 郭晓佳 史文俊 杨强 指导:刘荣争)
一、前言
走过硝烟弥漫,趟过血雨腥风。
闯出枪林弹雨,踏过荆棘满地。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人类文明走了多远,战争就存在了多久。
文明与野蛮同在,流血与辉煌相随。
战争激起的火花,照亮了文明前进的路。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学生,生活在祖国的乐园中。
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肩上担负着复兴中华的己任。
担负着和平大计,我们怎能忘记?
溯本追源,才是根本之道。
拨云见雾,才能永保和平。
让我们来研究战争!
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迷雾见真相!
自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我们虽然生活在安全和平的国度里,但是仍有不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战争中。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有责任,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