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26 07:13:4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读《民主与教育》有感

尼采曾说过:“要指导别人,自己必须崇高”。的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的高度,教师的眼界决定学生的眼界。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最近,我读了教育家李镇西著作——《民主与教育》,受益匪浅。

在《民主与教育》这本书中,我认识了李镇西,这位被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称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老师”,他为了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带着“新教育”之梦重返讲台。李老师身兼多职,但一系列繁杂的事务,没有让他停止思考、研究,也没有让他停止,放下手中的笔。他用敏锐的洞察力、思维力写下了一篇篇朴实而又充满魅力的教育诗篇,反映着他的民主与爱心的魅力人格,体现着他兢兢业业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高尚情操。

李镇西老师在文中谈到最多的就是爱心和民主。李镇西老师认为: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真正的民主教育,是要用心灵去赢得心灵。李镇西老师知道怎么真正去爱每一个学生,他对学生的爱,不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正因为如此,当他教的学生毕业离校之际,送给他这么一句话:“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永远沟通。”我想:这是学生给予老师最高的褒扬,也是一位老师得到最高的奖赏。

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每个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着,渺小而卑微,独特而唯一。孩子们好比是一颗颗不尽相同的种子,等待着我们的浇灌和培育,所以,对我们教师来说,要用民主之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给每一个种子一样的开花机会,让民主之花开在教育的枝头。李镇西老师认为:在民主教育中,爱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尊重个性的教育。一个个孩子就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面对这些鲜活丰富而有禀赋、各有差异的孩子,教师要用公平“活水”去浇灌培育每一个学生:用尊重收获平等,用信任迸发热情,用赏识激励个性。

在我看来,《民主与教育》这本书就是写给我们一线教师的,任何一个读者透过此书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国教育的深沉思索,感受到作者胸腔里那颗对于教育的赤诚之心。在李老师看来,民主应该渗透于教育的每一个角落,而且不是以一种强制的方式推行,要让学生在民主中学习民主,在民主中实践民主。包括在课堂上,李老师批判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反思了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有创见地提出了共享的教学模式,使民主的阳光洒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有了一些经验,使我更自信地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

里岔小学李苇杭

第2篇:《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读李镇西的《民主与教育》有感

罗亿虎

近期,学校组织我们学习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一书,读完后,我对我们教育界缺乏民主意识感受颇深。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决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与尊重,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真正做到了吗?

这些年,教育界恶性事件屡发不止,说明了现实教育界教师的迷茫。

某学校数学教师该班学生何某经常在上学途中逗留、玩耍,竟在上课时令该班学生将何某按在课桌上,用抹布捂住其嘴,再由自己先做示范,用教鞭打其屁股,然后让其他学生依次效仿。某学校二年级学生周某,在上课期间被老师一脚踢掉了左耳。某小学8名小学生因为没完成作业,班主任老师竟然让完成作业的其余18名同学轮流打这8个同学耳光,于是8名学生每人挨了180记耳光。某中学一学生因数学课上“交头接耳”而遭任课老师体罚,竟被逼蹲着上课达一学期之久。某地一名初三的学生,怕父母知道自己厌学逃学的事情,把母亲杀死;一个小镇上,发生5名小学生集体自杀事件,原因是“读书太难,死了算了”;六个字罚抄三千遍,某地六年级学生服毒而死„„

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我们不禁疑惑: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老师如此“刻毒”地对待课堂里的生命?为什么学校不再是孩子们向往的乐园?为什么孩子们把敌视考试、敌视学校、敌视老师的情绪放纵到了极点?为什么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被扭曲到如此可怕的地步?为什么“教育”,成了教育者的一厢情愿?

许多人在议论这些事情的时候,总是拿“师德”来说话。事实上,内中的问题,并非强调师德就能解决。殊不知,许多恶性事件的营造者,竟然是以“严厉”和“负责”著称的“优秀教师”。

我们力图改变这一切,然而,却又只能在这一切难于改变的现实中继续着无可奈何的挣扎。令人惊愕的是,在教育现实的种种扭曲之中,还有更可怕的事实,等我们都会反思都能反思的时候,我们的良知将会受到最深刻的拷问。

我们来看看《民主与教育》一书中引用的另一个案例:

某小学一年级的十几名学生因为上课说话,竟然被老师用胶布封上了嘴巴,记者在对此事跟踪采访时与一名被封嘴巴的小男孩的对话:

“你被老师用不干胶封过嘴巴吗?”——“封过。”

“他为什么要封你的嘴?”——“因为我上课不专心。”

“要封好久呢?”——“封到下课。”

“老师这样做对不对?”——“对,因为我上课说话,老师就该封住嘴巴!”孩子天真地仰起小脸。

让我们寒彻心肺的是,孩子在对答的时候,竟是那样的平静!

我们或许会说,老师是为其他孩子着想呢,封住坏学生的嘴巴,上课就顺利了。但令我们冷彻心底的一个声音在控诉在质问:老师啊,这样的举措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怎样的阴影啊,慢慢地,他们或者学乖了,学会了顺从,学会了沉默,但也将从此失语,从此不敢再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之中的另一些人,内心深处则留下的“压制”的种子,当有一天他们拥有权利的时候,他们将无视别人的尊严,为了某个目的,不择手段而冠冕堂皇地对他人施以暴行。

这些现实,在强烈地显示着一种稀缺,一种需要,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是缺少民主意识的,我们的教育更是急需民主精神的。而事实上,我们都不懂得什么民主,什么叫尊严,什么叫尊重,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自由。在师生的词典里,这些概念都是被曲解的,在老师这里,尊严等同于权威,尊重等同于服从。在学生那里,尊重似乎就是护短,民主就是放任,自由就是为所欲为。我们怪不得老师,更怪不得学生,我们的教育,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都没有告诉老师学生什么是尊重。扪心自问,我们给过学生什么?我们给过的那一切,离他们的实际和需要有多远?离时代的需求有多远?我们的让自己累弯腰脊的“责任心”,是在塑造人还是在压制人扭曲人?我们的“教育”,离真正的教育究竟有多远?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老师,我不可能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我会用心去爱学生,去帮助学生,让学生在民主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感谢李老师教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名让孩子喜欢、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老师。我会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进取!

第3篇: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通用20篇)由网友 “墨脱”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民主与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篇1: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共26章,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1-6章、第7-23章和第24-26章。第1-6章内容分别为:“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教育具有社会作用”、“教育作为指导”、“教育即成长”、“准备、展现和形式训练”、“教育即保守与进步”。这6章从非正规化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从普遍意义的角度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及目前各种学校教育目的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并指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向进步的教育迈进。第7-23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中的民主概念”、“教育的目的”、“以自然发展和社会效能感作为教育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育中的思维”、“教学方法的性质”、“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民主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主与教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1

都说现行的中国教育,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于是买来李镇西的《民主与教育》一书。这本书其实是他完成苏州大学博士学位的一篇耗时3年的博士毕业论文。

刚拿过这本书,我有些怀疑,自己能否理解甚或读懂枯奥生涩的专业学术论著,但是几页文字过后,我忽然喜欢上了这些泉水般汩汩而淌的灵动的文字。这本《民主与教育》以散文式的笔触呈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必然:民主教育。而对于民主教育的特征,书中这样写到: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是体现平等的教育,是重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民主与教育》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主与教育》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