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沧海
《读沧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读沧海》中所蕴含的人生感悟
2.品味生动的语言,掌握诵读的基本技巧
3.学会与自然对话,不断地阅读、思考、感悟,提升自己人生的境界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读沧海》中所蕴含的人生感悟
三、教学难点
1.学会与自然对话,不断地阅读、思考、感悟,提升自己人生的境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句话,是先秦时的庄子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即自然,自然有大美,可自然从不言语自然虽不言,但她总是能给诗人以灵感,给哲人以智慧,给思想家以启迪所以,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对自然的讴歌与赞美,感慨与感悟便从未停止过想到滔滔的黄河,李白写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诗句;面对浩浩的长江,苏轼吟诵出“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的壮丽诗篇;仰望巍巍的泰山,杜甫喊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声;那么,面对蔚蓝色的大海,面对着洁白的浪花和翻滚的海浪,学者刘再复先生,又有怎样的情思与感悟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读沧海》
(二)解题
题目为“读沧海”,我现在把它换一个字:“看沧海”“观沧海”,大家觉得怎么样?曹操不就写过“观沧海”么?
答:观和看,只强调视觉上的观察而读,不仅包括“观”和“看”的意思,它有更加丰富的意蕴,比如说读书,会读书的人,他的阅读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联想和想象的过程,思考和感悟的过程所以说,读沧海,读,不仅有看和观的意思,还有包括了在《观沧海》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思考和感悟
(三)内容分析
读一本书,我们可能会有很多收获,但哪一种收获最可贵呢?我个人觉得,读书过程中所产生的个人的感悟是最可贵的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在读沧海的过程中,作者有哪些联想和想象,有哪些思考和感悟呢?
文章三个部分,先阅读第一部分内容,说说这一段作者想象和联想了哪些内容,作者思考了什么问题?获得了怎样的感悟?找出集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或语段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一部分
1、思考的问题:减少了什么?
增加了什么?
明确:
减少了对功利的追求,减少了生活中因是非得失而产生的烦恼
增加了对生活的热爱
2、感悟:生活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爱恋的;要获得幸福,就必须敞开胸襟
第二部分
1、思考的问题: 大海不被污染,不会衰老的原因?
2、感悟:大海有举世无双的沉淀力与排除力,有自我克服与自我战胜的伟大力量
第三部分
1、思考的问题:大海,为什么能够终古常新,能够有这种永远不会消失的气魄?
2、感悟:大海自身是强大的,自身是健康的,自身是倔强地流动着的读出自己的愚昧、贫乏、弱小!进而认识到应该去学习大海,寻找、充实、更新!、所以读沧海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人生!
(四)品味语言
1.以上是作者的思考和感悟,思考和感悟使得这篇文章有深邃的哲理性,但这篇文章除了深邃的哲理,还有优美的语言和璀璨的文采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本文的语言
品味语言的第一步就是要读、有感情地读好的文章我想至少要读5、6遍吧我想先请大家自己在下面读一读,然后我们交流一下,看看到底怎么读合适文章很长,我们以前三节为例,来看看到底应该怎么读?这篇文章在备课的时候我也是读了又读,昨天我还特意把自己的朗读录在电脑里听了一下,很不满意所以怎么样来读这篇文章,我也无法作具体的指导
2.生读:
3.生评价:
4.师点拨:
1、坐直了,深呼吸,展开想象,想象自己就站在海边,脚下踩的不是水泥地,是柔软的沙滩,前面不是黑板,就是蔚蓝的大海,酝酿情绪
2、注意停顿、3、要有感情
4、要自然
5.齐读
6.下面请大家自己找出你最喜爱的语句或语段,给我们读一读,然后品味一下语言,说说为什么喜欢它?(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人)
(五)探究性试题
我们说这个专题叫做与自然晤谈,晤谈其实就是对话读沧海,实际上就是作者与沧海对话在对话中作者感悟了伟大而深邃的哲理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与自然对话的正如我们很多人见过大海,但能够从大海哪里获得启示的能有几个呢?
我听过这么一个笑话,一个人第一看到大海,激动地感叹:“啊,大海,”说完大家都看着他,等着他说下去,谁知他说了这么一句:“你可真大呀!”还有人到海边写诗:“毛驴啊,四条腿,大海啊,你全是水!”
所以说读大海,是有条件的,读任何一种自然景观都是有条件的,不具备这种条件,再美的自然景观也不能给你启迪就好像“花是美的,可是在牛羊的眼中,花朵不过是饲料而已”
那么你认为,要想读懂自然,与自然对话,我们应当具备怎样的品质与素养呢?
明确:因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超脱的人生境界,善于思考和感悟;作者心中有海,才能读懂沧海有一句话叫作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能够从一朵花中看到世界的人,心中必定有个世界,从一片树叶中看到菩提的人,心中必定有菩提所以,我们要想读懂自然,从自然中获得感悟和启迪,从现在开始,就应该热爱自然、观察自然,加深自己的文化积淀,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六)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大自然曾给你怎样的启迪与感悟呢?作者是读沧海,那你曾读过什么呢?试着写下来,与大家分享!(100200字)
(七)总结:有一句歌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对于沧海,对于高山,对于草原,对于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自然,我确实应该千遍万遍地去读,读懂自然,进而读懂自己,读懂社会,最终读出精彩的人生
(八)附录
1.《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预习内容:
(1)文章有三个部分,作者在这三个部分里分别思考了哪些问题,获得了哪些感悟?
(2)找出你喜爱的语句或语段,读一读,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它(至少三处)
(3)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大自然曾给你怎样的体验、启迪和感悟?试着写下来与大家分享(100—200字之间)
第2篇:沧海日出
《沧海日出》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设计思想:
1、教学理念: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赏感悟、升华延伸”的自主学习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科学地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加深理解和感悟,实现自主阅读,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理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
三、学情分析::大海深邃莫测,日出壮观美丽,两者结合给予人遐想。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巴金的《海上日出》,对大海日出的景象,不再陌生。但本文所描绘的与学生积累的经验还是有些距离。
四、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日出的情景,培养学生抓住景物变化中的特点、仔细观察景物的能力。能够有条理地叙述日出的景象。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作者写的三幅画面的具体景物以及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本课抓住景物变化的特点,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感受沧海日出的壮观和美丽,学习描写日出景色的方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电脑、。
六、课堂教学支持:
1、课前准备:及以对语言文字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渗透,使学生真正达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的境界。并从教材中学会想象的手法,让学生创造,加强语文的实践活动,以此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陶冶情操,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做好课前预习,读熟读顺文章)
2、制作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么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心情怎样?
去年暑假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北戴河,在那里我们亲眼目睹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了另人难以忘怀的海上日出,那么浩淼的大海,壮丽的日出,给人以心灵的享受。没看过日出的同学一定很向往吧!没关系,今天我们就随同作者一同走近沧海日出感受它的魅力所在。(板书课题:4沧海日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想说些什么?
2、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向你的同桌或借助工具书寻求帮助。
3、检查字词情况
4、再读课文,对你感受深刻或喜欢的地方进行批注,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日出的?
5、刚才同学们读书读的很认真也很专注。那么,谁能说一说你都读懂什么,了解到哪些内容?(生汇报)
三、细读课文,咀嚼文美
师:同学们说的很正确,那么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再轻声的读一读这部分,边读边去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
问:谁能说一说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是景色是什么样子的,也可以说一说自已的感受。(生汇报,从而引到日出前进行品读)
(一)、领略日出前柔和明快的美。
a.(课件—晓星残月)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在哪段里展现? b.(指读第二自然段)同学思考问题:①作者是在什么时间去看日出的?画出表明这一时间的词语。②画面可以用课文中哪一个词语来形容?③作者此时怀着怎样的心情?从哪一句可以体会得到?(学生交流。)
2、朗读日出前的段落,画出意境优美的句子。
师:竣青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呈现了沧海日出前的壮美精致。日出的美和壮观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画出你认为意境优美的句子。
(二)、体会日出时雄伟壮观的美。
1、课文的第三大段描绘的是日出时美丽画面,在这段中作者主要描述了天空中的朝霞和太阳。
学生:朝霞的变化体现在颜色的变浓变深。
2、教师:(出示朝霞变色动画过程)你能不能为动画配上解说?(多指几人)学生:太阳是这样冉冉升起的:①、开始的时候升得很慢,只露出一个弧形的金边儿,不久这金边很快地在扩大着,扩大着,涌了上来。②、到后来,就已经不是冉冉升起了,而是猛得一跳,蹦出了海面,天空和大海布满了耀眼的金光。③、海面上金光特别强烈,铺成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教师板书)教师:谁能带着感叹和赞美之情、伴着缓缓的音乐,带领同学们重新回味沧海日出那一瞬间的美丽壮观。
教师:请同学们再入这“缥缈的仙境”领略沧海日出的美丽壮观。(配乐朗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然后学生指名读)教师:泰山日出之美引发我们由衷的赞叹。那么面对这如此仙境般的美景,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3、课件出示:(啊,美极了,壮观极了!)这句话即流露了作者的赞誉,也足以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常言道“言为心声”让我们把观赏日出后的无穷感叹与赞美尽情浓缩成这短短的一句话中。(齐读)
(三)、品味日出后神奇色彩的美
师:饱含感情地说:啊,美极了,壮观极了,这时我转身向西望去,只见西面的山峰树木„„到红光。还有什么?大家轻声的读一读日出后的景色(生接着轻声读)
师:此时此刻大家有什么感受?
师:老师仿佛看到日出就在我们校园里,大家想象一下,日出照在校园里,校园是什么样(可从建筑物,学生的脸,书本等想象说)师评: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你能把它写下来吗? 师:最后我们用我的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课件)演示日出过程。回味“美”的感受。
师:这么美得仙境在哪里能看到呀? 课件出示(介绍鹰角亭)
四、全课总结,寄以希望
今天我们一起来到大海边看了日出,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更体会了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希望大家有时间多去观察大自然,并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在本上,做一个细心的人。
八、板书设计:
4、沧海日出 鹰角亭上看日出 日出前:柔和明快 日出时:雄伟壮观 日出后:色彩神奇
九、教学回顾、点评
《沧海日出》这篇课文描写了沧海日出的壮观雄伟。课文文质兼美,内容浅显。所以我觉得本文不适合进行细致地分析讲解,这样既会破坏意境,也会影响学生对语言的内化积累。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能力,我设计了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教学时候,我让学生想象日出照在校园里校园是什么样的?,虽然实际操作时可能会出现没及时完成进度等问题,但我相信学生会从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收获到更有价值的东西!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它逐步完善起来!
十、利用的课程资源:介绍鹰角亭的图片及朝霞变换的动画过程。
第3篇:沧海高中作文
沧海高中作文
在我中华广袤的土地上,纵横着无数大江大河,其间流淌的,不仅是水,更是岁月千百年来积淀下的情思!
秦淮河幽幽地泛着波光,河中藏匿着数不尽的历史,粉墙红瓦今犹在,只是朱颜改,坐船至此的杜牧,望着曾经是六朝古都的金陵,回首望望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当年,正是那些达官贵人们,把国运葬送在了纸醉金迷的秦淮河畔,如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教训还不深刻吗水中映出他忧伤的脸,一尾鱼弋过,搅碎了平静的水片。
北固山下,长江滚滚奔流,一泻千里。辛弃疾便站在亭中,凝望江水奔涌不息,孙仲谋少年英雄,曾在此建立了辉煌的战功,他自己空有一身抱负,却苦于无法施为。”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他多么渴望能为国效力,扭转乾坤啊!只是报国无门,”生子当中孙仲谋。“英雄暮年,他的`身影逐渐融于远山之中,只看见
第4篇:沧海一声笑
沧海一声笑,江湖快意行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那边是大江东去,青梅煮酒,浮沉随浪记今朝;这边是晓风残月,美人如玉,笑看红尘人不老。
醉了,醉了,莫问孽与缘,就让你我把酒言欢趁今朝。——笑傲江湖
何谓江湖应该是众说纷纭吧。在我看来,有人的地方就可以叫做江湖。江流曼溯之道,湖光山影之间,江湖侠义衍生,世道人情运行。是是非非,醉醉醒醒,真真幻幻,似明似暗,若隐若现,欲说还休。
想起江湖,眼前就自然的联想到金庸那些经典的武侠片目,想起自小徜徉在武侠片里的痴迷,想起有朝一日能行走江湖的少年侠客梦,想起那些个侠义冲天,柔骨豪情的武侠英杰,斗智斗勇的精彩过招桥段,剑风箭雨,身不由己的无奈„„
江湖的风霜浸染了多少钝化的宝剑;江湖的冷雨浇灭了多少狂放的剑客;江湖的温情燃起了多少岁月的火花;江湖的侠义结交了多少知心的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