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扼杀了你的优秀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23 07:14:0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从众心理,扼杀了你的优秀

从众心理,扼杀了你的优秀

生命中充满了欲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云亦云,很难成大器、修正果。分享一篇经典励志文章,欢迎阅读。

文 | 沐儿

前几天带朋友3岁的女儿出去玩,孩子随手把糖纸扔在了路上。我让她捡起来,她撇撇嘴要哭出来了,一边捡,一边委屈地嘟哝:“你看,那些大人的烟头,不也就扔地上吗?”

我蹲下身子,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别人做的,不一定都是对的。你不能因为别人这样做,就以为这样做是可以的。你明明知道,不能随便扔垃圾的,对不对?”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其实,别说3岁的孩子,十几岁的青少年,包括我们大人,也都经常有这样的心理。

亲戚家的孩子,本来成绩不错,可是高三的时候,班上转来几个吊儿郎当的学生。这孩子很快就跟新来的同学打成一片。

没多久,这孩子就变得懒散拖沓、打架闹事不学习。

中学生是性格养成阶段,一方面他们自己还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另一方面,青少年迫切渴望“被认同”,这种认同感,迫使他们有意无意地从众,学习周围人们的言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其实也是一种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

在北京的时候,我很清楚,垃圾应该分类。但是,看大家都是一股脑儿把各种垃圾装在一个黑塑料袋儿里,随手扔进楼下的垃圾箱就完事,我也就懒得再分类了。

我在德国工作的师妹来我这儿玩,一起逛街买衣服。她特别喜欢马克·波罗这个牌子,从夹克到衬衣到长裤,买了很多。在她的影响下,我也花了300欧买了一件这个牌子的外套,到家才发现,完全不是我的风格,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就找不到可以搭配的衣服。

国内常常有这样的.报道:老人摔倒,一群看客围观,没有人出手施救。除了源于敲诈行为的横行,源于道德的沦丧,还有个原因,就是从众心理。

后来的人,看先前来的人都没有施救,就觉得自己可以推卸责任:我刚到的,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一个非常好的借口。

因而,如果路遇危险,最好不要向一群人大呼救命。尽量向其中某个人求救,目标要明确,让他觉得责无旁贷,这样他才不好袖手旁观。否则,源于从众心理,他也可能畏首畏尾不作为。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被试者10人,其中9人是心理学家的助手,另外一个是真正的被测试者。心理学家在黑板上先画了ABC三条长短不一的线段,然后又画了一条X线段。X线段明显是跟B一样长度的。

心理学家问:“请问X线段跟ABC中哪条一样长?”其他9个人抢着回答:“A。”那个被测试者没说话。心理学家又问了一遍:“刚刚好像有人没有回答,我再问一遍,X线段跟ABC哪条线段一样长?”其他9个人又异口同声地回答:“A。”

心理学家问被测试者:“我好像没听到你回答。你觉得X跟哪条线段一样长呢?”

被测试者目光躲闪着,有些不确定地说:“应该是A吧。”

这就是从众心理。X线段明明跟B一样长,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但是,因为另外9个人都觉得是A,这个被测试者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从众,让他放弃了自己本是正确的选择。

一个实验,也许并不会产生恶劣的后果;但是,在现实中,从众心理却往往酿成大错。

法国、比利时经常发生的集会游行事件,一开始大家都很理智。谁都知道,游行可以,但打砸烧是违法的,但是,集会的后期,往往开始砸汽车、跟警察对峙。

一个人的时候,他注定不会干这样的事;可若很多人都干了,就容易带动大部分人。这也是因为从众心理:做大部分人做的事,没什么大问题,反正法不责众。

那么你呢?你有没有被从众心理狠狠砸中,扼杀了你的个性,让自己盲目跟风,服从大众,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小学的时候,老师问:“小朋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回答的,是当科学家、当医生、当教师吧。

中学的时候,你的理想呢?我估计清一色的是: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

大学毕业前,你叹了口气:“还是考公务员吧。”

公务员真的是你最想做的吗?你真的是看中了这份工作的稳定和清闲吗?不是的,其实你是个想闯一闯拼一拼的有志青年。可是,怪我咯?现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都要考公务员,看来公务员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醒醒吧。大家都选择去做的,并不一定就是最适合你的路。从众,只会让你“泯然众人焉”。

老子说:“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静下来,才能让浊水变清;动起来,才能让安宁长存。

静心思考,不盲目跟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据说有个村子盛产石头,村民们都去山里捡石头,卖给建筑商人。有一个青年,在路边给大家提供茶水,条件是,他们从自己的石头里面,挑着一块形状奇怪的来,作为交换。

背石头的人都认为这样的交换没有什么损失,欣然应允。这个青年,后来把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卖给花鸟商人做盆景。一块石头的价格,是一筐石头的数十倍。

后来,村里的青年靠种梨树卖梨子招来八方客商,一筐筐的梨子远销全国各地。大家都在为小康生活欢呼的时候,那个卖奇形怪状石头的年轻人,砍掉了所有的梨树,种起了柳树。原来他发现,客商们不愁买不到梨子,但他们却缺少装梨子的柳条框儿。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里,只有灵活思考、另辟蹊径,才有可能成功。

生命中充满了欲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云亦云,很难成大器、修正果。心纯粹了,梦才能清明。盲目从众,只会扼杀你的优秀。

愿我们都能坚持做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

第2篇:励志故事:是谁扼杀了你的梦想?

美国一群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天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去找天才,事先请学生通知家长到学校来,要测验小孩是不是天才。

实验当天,心理学家把考卷发下去,半个钟头后收卷,然后一起到旁边的老师休息室改考卷。结果这些教授并没有坐下来认真地改考卷,而只是坐在那儿抽烟喝茶聊天,好像忘了有考卷的存在。半个钟头之后,他们从一大叠考卷当中随便抽出五份试卷,然后就煞有其事地走到十分紧张焦虑的家长及学生面前,宣布谁是天才。当宣布到第五位后,那些没有被宣布为天才的家长脸色凝重地看着自己的小孩,好像孩子犯了大错一样。

20年后,这群心理学家追踪了所有当初做过天才测试的学生,结果令人惊讶,那五个无缘无故被冠上“天才”的学生,20年后的表现明显强过那些被宣布不是天才的学生。而当初那只是一个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赞美。

是一句话改写了这五个人的命运,也改写了其他人的命运!

为这个实验做注解的,还有一个从小练习跳芭蕾舞的女孩。她想考取正规院校进行训练,很想搞清楚自己是否有这个天赋。于是,当一个芭蕾舞团来到女孩所居住的城市时,她跑去求见该团团长。

“你跳一段舞给我看看。”团长说。五分钟后,团长打断了女孩摇了摇头说:“不,你没这个条件。”

女孩伤心地回到家,把舞鞋扔到箱底后再也没穿上。后来,她结婚生子,当了超市的服务员。

几年后,她去看芭蕾舞演出,在剧院门口又碰到了那个团长。想起了当时的对话,聊起现在的生活。她说:“有一点我始终不明白,您怎么那么快就知道我没有当舞蹈家的天分呢?”

“哦,你跳舞时我几乎没怎么看,我只是对你说了对其他所有人都会说的话。”

“这真是不可饶恕!”她叫道:“您的这句话毁掉了我的人生,我原本可能成为最出色的舞蹈演员的!”

“我不这么认为”团长反驳说,“如果你真的渴望成为一名舞蹈家,你是不会在意我对你说的话的。”

每个人的降生,都是从亿万竞争对手中激烈拼杀、脱颖而出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人人都是佼佼者,人人面前都有宽广的道路和无限的可能。可为什么有的人路越走越宽,梦越做越大,而有的人却渐渐地走投无路、万念俱灰?其中固然有现实的种种限制,有数不清的打击、挫折与考验等原因,但当你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外部环境,而怨天尤人、感叹上天不公时,你可曾想过:自己为梦想做过怎样的坚守?又为此付出多少心力?

周国平说:“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是的,没有人能扼杀掉你的梦想,也没有什么力量能阻碍你前行的步伐,除非你自行放弃、甘愿屈服。

第3篇:是什么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

~-8-9 字数:2494尽管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是一部描写妓女的爱情小说,不时描写妓女的~小说,却依然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成为新中国的禁书。所以和我年龄相仿的整整一代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只知道有这本书而没有读过这本书。然而我们对这本书的内容却并不陌生,《茶花女》的小说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话剧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剧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来已经二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上个世纪初,甚至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也公演过,所以只要略加留心,就不难从各种文章中接触到关于《茶花女》的内容和评论。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读完全书我才发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不要扼杀了孩子的灵魂

不要扼杀了孩子的灵魂

有一天老师要班上的同学画出心里所想的画面,有小朋友画动物,昆虫。突然,老师发现有位小男孩把图画纸全部涂黑,老师站在他身旁,一脸困惑的看着他,心里想:他为甚么要把图画纸涂黑呢?当身边所有人,包括心理医生都无法理解小男孩的举动时,小男孩依然每天都努力的涂黑整张纸,完全没有停下来。当大 1 不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每个孩子心中都住着一个神奇的世界,组成这个世界的元素是孩子神奇的想象力。没有什么比扼杀孩子的想象力更糟糕的事情了。想象力本身是创造力的源泉,任何一个科学家、艺术家,或者一个优秀的职业者都一定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孩子在自言自语的时候,可能正倘佯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自我表演表现出搞笑或制止,孩子可能会非常难为情。当孩子尝试自己编故事的时候,粑粑妈妈们应该多多聆听,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高三,扼杀了我的兴趣

高三,扼杀了我的兴趣(精选5篇)由网友 “橘子Rebecca”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三,扼杀了我的兴趣,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安静扼杀了青春

安静扼杀了青春 -资料

青春本是坎坷最好的借口,现在却成了错误最大的替罪羊,不是社会多么冷酷,是我们对待青春就已经开始了清点,青春就开始清点经历,梦想如何达成。青春懂得欲望,不懂得分辨幻想和奢望,于是才有灿烂的挥霍。在你开始计较舍得的时候,灿烂永远不属于青春。

青春是个自修班,现在倒成了个速成班。成熟的人都计算不来五年的未来,现在的青春倒要知道十年后的自己,被动或主动。“永远”这个词是给墓碑说的,“十年”这个词是给树木说的,“青春”是青春最好的借口。

青春不是炫耀的时候,成熟成为渴望的时候,青春成为题目而不是节日的时候,解题的方式和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撒谎作文扼杀了学生个性

撒谎作文扼杀了学生个性

类似作文看多了,我发现学生写作文从不考虑用自己的眼睛看周围,而是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非常在意老师喜欢什么主题、评阅人接受什么题材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0.6%的受访者觉得现在学生写作文“撒谎”的情况多,其中,31.8%的受访者觉得非常多。就我有限的见闻,这个调查结果是靠谱的。

学生作文“撒谎”一直就存在。几十年前,学生喜欢写保护集体财产的作文。我上小学时,班里有个同学写了一篇作文,说生产队一位贫农为保护堤坝,在暴雨天冒险打开水库的涵洞排水。这篇文章被老师当成范文,但我知道作者家附近根本没有水库。上大学后,我问城市同学中小学时写了什么作文,他们说也写保护集体财产。比如,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突然想起教室窗户没关,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从众心理,扼杀了你的优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众心理,扼杀了你的优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