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李东生
李东生:未来10年 民族企业将迎国际化大考
2012-10-23 08:47:08 来源: 中国企业家(北京)(0)
有31人参与
作为中国彩电业三位“大佬”之一,李东生和他创建的TCL见证了中国彩电业的发展。李东生用第一个十年开辟市场,确立TCL国内彩电领先地位;用第二个十年解决了TCL产权问题;用第三个十年,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摸索、碰壁、成熟。
30年一路走来,李东生和他创建的TCL的发展并非顺风顺水。李东生头顶着“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全球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等光环,也肩负着TCL国际化以来巨亏的争议,对此李东生坦然接受。李将自己定义成“一个永远不知道疲倦的追赶者”。
这位追赶者以自己和TCL的阵痛和涅槃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跨国并购和国际化的范本,向业界展示了一部“鹰的重生记”(李东生作品《鹰的重生》)。
2004年以前的TCL一直顺风顺水,但这种顺利的发展被2004年开始的国际化之路打乱。自国际化以来,TCL一直处在亏损的阴影中。2005年底,TCL亏损近20亿元,面临着退市的风险。2006年TCL进行反省,从技术突破,提升集团整体竞争力等方面调整国际化战略。2007年TCL通过文化变革、组织再造、业务模式创新等一系列行动,初步建立了全球产业体系,在全球化的视野、高层次的战略能力、全面的管理能力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突破。2011年TCL整体扭亏,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73.55亿元,同比增长18.08%。“新世纪十年,对于李东生而言宛若一场过山车:从巅峰一路跌至谷底,然后再绝地重生”。
经历了国际化的阵痛及“鹰的重生”,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探路者,李东生在产业机构调整和国际化方面有着不可争辩的权威。李东生表示,下一个10年,全球市场上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全新的大型支柱产业,比如可再生能源、环保回收、基因工程等行业,而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要充分考虑产业环境,即产业战略安全;技术环境,要迎接技术革命;国家环境,即社会责任担当,这三大环境因素。
“中华民族企业要迎合这三大环境,吻合国家之需,顺应社会发展之势,抓住企业发展的‘三个动力’。抓住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的机会,塑造企业自身的全球竞争力;通过产业创新,形成新型支柱产业,实现产业链的生态循环;抓住消费的爆炸性成长和互联网革命结合的重要机遇,带来商业模式的突破和服务经济的高速成长。”
作为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常客”,李东生在这一以企业家们为主要核心的平台,总能给企业提出最中肯的建议。2011年“制度进化与市场尊严”的主题年会上,李东生指出,调整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关键,而加大市场力量在经济运行中的比例,是未来经济体制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的商业精神中,对科技、技术的崇拜远远不如对财富、金钱的崇拜,但对企业创新而言,注重技术发展至关重要。
2010年“新商业 新共识 新动力”的主题年会上,李东生建言企业家的领导力要在竞争中培养。“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除了要具备从事这个行业的业务管理能力之外,还要培养自己的一种所谓领导力,这种领导力就是综合的素质能力,特别是管理一个比较大的企业。在竞争中,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领悟、总结、积累经验。”
时间到了2012年,纵观全球,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仍未见底,继续深化;大选之年的政治变局、大国冲突,让全球经济平生不少波折。另一方面,以往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发生重大的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走出泥泞提供新的引擎。如今,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远见者已经觉醒,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如何?在以“重塑商业安全边界”为主题的2012(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中,“中国彩电行业巨头”将跟您共同探讨,敬请期待。
第2篇:李东生经典语录
李东生经典语录
1、就成果实现产业化,需要全产业链的思维模式,经典语录。苹果不是乔布斯一个人的战斗,他们有团体在做研发和设计,有台湾、日本的厂商为他们做配件,有大陆代工厂制造,还有世界各地的技术人才为他们做软件。全产业链思维是中国企业家面临的新的挑战。
2、跨行业嫁接正对大多数产业产生深刻变革影响。20年前我们从未想到计算机软件产业今天会如此深刻的影响手机业和家电业,而今都发生了。现在家电业和家居产业都有融合的趋势。未来家电业会不会与医疗产业、教育产业发生联系?在事物未出现时看到它,这才叫做慧眼。
3、艰难和成就都是对创业者的考验。创业就是一个磨练自己的过程,途中会遇到不计其数遇的重山险流,比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遇到的麻烦甚至更多、更难、更具体。创业者应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成就面前不骄不躁保持清醒,遇到险境时不急不慌坦然冷静面对。
4、欧美国家不论城市和乡村,大家都有公共意识,每个人都认为应为公共环境负责任。而国人普遍是把屋内收拾的干干净净,对于屋外就漠不关心。国内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环保型城市,根源正是这种“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改变心态和文化很难,但从我们自己做起就是最好的开始。
5、很多人认为做基层工作没有机会,实际上这是极好的机会。如果没有基层执行经验,很难对一线市场情况作出判断和决策,并指导下属工作,怎么升到高层做管理?所以有过多部门执行经验的人更适合做管理者。 战国时期的赵括如果从士兵做起,亲眼见到战斗惨烈,便不会轻易纸上谈兵,并有可能成长为将才。
6、客观认识情势,是一个管理者成功的基础。不少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在初期是十分务实的,对人事时势的分析客观中立,于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但往往上了一个台阶,这个时候的主观就压过客观了,这样做出的判断就容易出错。故管理者要脚踏实地,不能雾里看花。
7、持之以恒,水滴石穿。人到30岁以后大多被生活中各种事件所推动,很难对一件事持续专注。如果你在30岁以后还能坚守自己的梦想,成功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8、究成果实现产业化,需要全产业链的思维模式。苹果不是乔布斯一个人的战斗,他们有团体在做研发和设计,有台湾、日本的厂商为他们做配件,有大陆代工厂制造,还有世界各地的技术人才为他们做软件。全产业链思维是中国企业家面临的新的挑战。
9、凡事都事必躬亲,诸葛亮就是这么做的,结果给累死了。虽然这是一种敬业精神,是承担责任的表现。但承担责任不是自己一个人大包大揽。有些人不把责任逐级分解,不去建立集体决策机制,这种做法在企业规模较小时也许有效率的优点,但规模大了管理者就可能变成诸葛先生了。
10、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特别需要创造市场空间,扶持一大批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这才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11、中国不缺少有小聪明的人,特别是利用监管空隙争取自我利益的小聪明。管理干部一定要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应该想着如何提高整体竞争力,而不是为了小利益而损害整体大利益,要知道效益的来源是通过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实现的。
1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来自于积累。积累更需要靠毅力持之以恒,知识需要积累,阅历、诚信、人脉等等都需要在持续积累中达到质的变化。人生即是在不断积累中成长、成熟。
13、以前中国企业是摸着石头过河,处处模仿榜样。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家在一个竞技台上,探索符合自身文化、国情和条件的道路,除了学习最终还要依靠企业团队自身的探索和思考,经典语录《经典语录》。
14、中国劳工成本只是相对提高,因为起点太低。消费者总想买最便宜的产品,但只对一方有利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相比之下,劳工成本在销售价格中的占比还是微乎其微的。
15、最近看到外国元首频繁访华,不少国家来访都是该国企业界推动政界领导人,可见在很多国家政治是服务于经济的。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来到中国淘金,在很多领域(如日用化工等领域)兼并了不少民族企业。我们政府也应更积极扶持民族企业到外国开疆拓土,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16、中国烟酒价格之高勘称世界之冠,背后推手并非市场需求,喝天价酒抽天价烟大都不是自己掏钱;这都作为特殊的礼品流通,对收礼者,价格代表其地位,对送礼者,价格代表诚意;各有需求自然越抬越高。抽烟喝酒不算受贿,也让这种风气更为泛滥。如果在政府反腐工作中加强对天价烟酒消费的控制,才能扭转风气。
17、和一个朋友聊起管理者最怕什么。他说,第一怕健康出问题,职业经理人必须先经营好自己的身体;第二怕封闭,管理者固封自守、坐井观天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管理者一定不能陷到固定的圈子里面去,要敢于跳出来。我非常赞同。
18、电影或者电视剧等艺术作品可以重播,而人生没有重播。因此,我们要学会去珍惜当下的分分秒秒,去创造自己的感动,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19、多年前就有杂志调查发现,中国首届一百名优秀企业家所代表的企业,十年后存活下来的只有15%左右。改革开放中崛起的企业,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并不多,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体制或领导人观念未能适应市场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在经营管理上缺乏变革创新,从而在竞争中逐步丧失自己的优势。
20、团队管理者往往承担着提升团队效益的重任,但管理者要知道个人才能不等于成果。在大多企业中,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并不多见,管理者集大权于一身,高高在上,处处谨慎,一人大包大揽,这样的管理者最为无效。领导者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分配和团队协作,才能转化为效益。
21、垄断排斥自由竞争,实际上也是保护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通过保护主义强大起来的企业和国家。墨西哥就是例子,它坚持了50年的国家保护主义,最后导致连进口所需要的产品都买不起。最后民族企业也纷纷倒闭。这种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深思 。
22、包容,是不缺乏管理情商和信心的表现。包容比自己弱的人,尊敬比自己强的人,愿意听取不同的意见,才是一个管理者应有的风范。
23、研究表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也好都是金融衍生品带来的社会危机。从17世纪的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到今天的次贷危机。欧美300多年的近代史中,几乎几十年就发生一次这样的事情。西方自己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从事实、从根源去反思其中的本质和规律。
24、离开了实业基础,金融就成为水中浮萍。中小企业对就业、民生和内需都有着极大贡献,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应当给予扶持政策。
25、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在知识和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终身学习成为关系个人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一直主张员工把工作当做愉快的带薪学习。工作中向同事、朋友学习,向对手学习都是获得提升的方法。对管理者来说,让每位员工得到学习的机会,既成就了员工个人,也成就了企业。
26、管理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任何团队都有其特定的应用领域、局限性和特殊困难。且时代不同,企业管理也要受市场变化、文化变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相信每个管理者都在寻求理想管理和实践局限的平衡。没必要纠结,这本就是管理的自然状态。
27、记得很多年前,比尔盖茨说:“我的企业离破产只有12个月”。意思是,如果企业没有不断创新进步,也许一年后就不能生存。一个在国际信息业执牛耳的企业尚且居安思危,何况我们呢?
28、平实的力量。许多一线的销售人员,都有这样的感受,吹嘘自己会遭遇到用户的反感,不如诚恳客观,这其实就是平实的魅力——立足长远,赢得信任。对于平实的人生来说,可能会在短期内不那么出众,甚至会有些被人视为木讷。但从长远来看,平实的人生反而更有魅力,不论处世、管理,都可应用其中。
29、日本重视教育,甚至把小学教育视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对教师的尊重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为有这种文化,国家不会不强大。相形之下,我们的教师待遇过低,社会尊师观念不足,特别是乡村教师。五年前,华盟基金设立了乡村教师烛光奖,每年颁给200名乡村教师,至今已经奖励了近1000人次。
30、怠惰习性和侥幸心理是自制力的两大敌人。打不败这两大敌人,是无法获得自律和增强自信的。
第3篇:自我管理之李东生
●
自我管理之一
李东生:我缘何为TCL的国际化自责
★文/TCL集团董事长兼CEO
李东生,1957年7月生,1982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毕业后分配到TCL集团前身TTK公司,1996年底,李东生出任TCL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2002年TCL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以820万欧元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2004年,TCL同时整合两个亏损大户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与阿尔卡特全球手机部门,踏上艰辛的海外征途。
这是一个关于鹰的故事。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
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这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捉猎物;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
第4篇:(经典)李东生谈经济危机
(经典)李东生谈经济危机
精彩语录
“大不一定强,但不大一定不强。
因为改变不了过去,你只能去创造未来。
要提升核心竞争力,离不开资本市场支持。
中国企业要成长为受人尊敬的企业,国际化是必由之路。
我是一个永远不知道疲倦的追赶者,从追赶者到全球领先,一定要有创新能力。
东方企业和西方企业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基本的维系会有问题。
做工业就要扎扎实实,抬头看天,低头赶路,工业做好了,社会的底子才能扎实。
我们虽然是游戏的参与者,但我们必须制定游戏规则。在我们的游戏规则之下,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人们开始把上下游的各方视为团队而非独立个体,他们开始互相达成理解。”
李东生是一个过过冬天的人。所以,当这一次的金融风暴猝不及防地来到人们面前,他却反而不那么悲观。2009年,李东生给TCL国际业务设定了稳健的目标:
第5篇:李东生“扭亏改革”见成效
李东生“扭亏改革”见成效
李东生“扭亏改革”见成效
在总裁李东生立下止亏军令状3个月之后,TCL集团终于挣了一口气,实现了扭亏为盈。TCL集团(000100)21日发布的第三季度报告称,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0.31亿元。这还是TCL集团2004年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之后首度实现报告期内盈利。持续两年的亏损让外界对TCL国际化方式不断质疑。2005年前三季度,集团公司亏损超过11亿元,2006年上半年仍亏损7亿多元。为此,李东生在2006年半年报发布之时立下了12个月内欧洲业务止亏的军令状。李东生今年对TCL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撤销原来的事业部制,裁减了诸多人员。今年6月,TCL以3.77亿港元向母公司出售了个人电脑以及其他非彩电类业务。而北美彩电业务首次扭亏为盈是TCL集团实现当季盈利的重要
第6篇:李东生 我为什么内疚?
这是一个关于鹰的故事。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
但它在40岁时必须作出困难而又重要的决定。这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的漫长蜕变。它必须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不得飞翔。
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根拔掉。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根地拔掉。5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才能重新开始飞翔,再度过以后的30年岁月!
感触与责任
这篇有关鹰的文章让我感触颇深,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TCL此次文化变革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因为过去一些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