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的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19 07:13:3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林海》教学设计

《林海》教学实录

一、联想导入,梳理文脉

1、(跟第一个字比较显得好,和写得更好的比较显得不好,这叫对比)

2、师:大家会不会联想?我写一个字,你联想到什么?来讲一讲。(板书:木)

【学生联想一棵树】

师:再写一个字。(板书:林)【联想到一片森林】真好,联想到一片大森林!再写一个字(板书:海)连起来读!这次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我们仿佛来到了大兴安岭,来到了林海边上——你看到了什么?【此处学生静静地想约一分钟,然后回答——联想到连绵起伏的山岭,一望无际的森林】想到了山岭,想到了森林——有没有谁看到了人?【木材运往四面八方,人们在林中愉快工作歌唱等】

3、师:连绵起伏的山岭,一望无际的森林,运送木材的繁忙景象,森林中愉快的劳动歌声——我们联想到这么多生动的场景!这些内容,在课文中都有所描写,打开书,快速找一找!

【岭——第二段;林——三、四、五段(第五段也可以说为“花”);木材——第六段;歌声——第七段】

二、走进林海,感悟美景

1、了解大兴安岭的位置

师:同学们,书上所描写的林海,就在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当你乘火车来到内蒙古和黑龙江的交界处,就会看到莽莽苍苍、无边无际的大森林,大兴安岭包含三个县,四个林区,绵延数百里——你们说,厉害不厉害?真的,林海的壮阔是我们没有亲眼见过的人无法想象的!)

2、自由选择读句子或者段落

师:哎,大家读过课文没有?(读过)老舍先生笔下的林海美不美?(美)读过课文,一定有些地方深深印在你的脑海里。这样,自己选择最喜欢的读得最好的句子或者段落,大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

1、读到“岭”——问学生:这一段是描写岭,书上说“大兴安岭和秦岭大不一样”,你知道哪里不一样吗?【a.生不答,师——这样,你低头认真的默读这一段,有哪些地方是写他们不一样的,待会你来讲一讲,好吗?你读得不错,先请坐!

B生:多,温柔。师——好!你不光有好听的声音,还有一双锐利的眼睛!那么你说,这一段怎么读,就能读出多和温柔呢?你来试试!生试读。师——不错,声音轻柔,还有变化,有点意思,你再坐下好好揣摩一下,一会儿还请你读,好吗?】

【我画一幅图,是在说这一段中的三个词,你们猜猜是那几个?画图依次展示“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读到“林”——a.解释“目之所及”—师:目之所及是什么意思?关键我们要弄懂一个字段意思,哪个字?及:到。“目之所及”——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师: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都是绿的,林海大不大?(大)

b.读好第四段——师:读这一段,你不觉得晃眼吗?看我头干吗?又不是我晃眼?林海里有什么晃眼的?【“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好像有白桦树“白浪闪动”】你们看,浪花闪动,是不是晃眼?这一段写静的森林。却有一种什么感觉?(动)待会我们就把这种动的感觉读出来!

c.第五段——师:这一段,我特别想听你读那句话,它写得特别美,特别有趣,哪一句?生读“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师:美吗?(美)哪里美?生:当人写,当小姑娘写。师:对!假如有一个小姑娘站在你面前,青绿色上衣,白裙子,还穿着绣花鞋,怎么样?(对!那么淡雅,那么清丽,美吗?)作者明明是写景,为什么要写小姑娘呢?你们可以好好想想。读到“材”——这一段写运送木材,有两个词特别好,我想请大家划出来,是哪两个?(画出“千山一碧” “万古长青”—这两个词里都有一个字说“绿”,哪两个?“碧、青”两个词意思有什么区别?一个说绿得广阔,一个说绿得长久)第七段:也有一个词语很好——兴国安邦。

3、找特点,说感受(想象)

【1】学习“岭”——

师:大家读得真好!大兴安岭真美!作者怎么就写得那么美呢?我们来研究研究。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材(板书)。到底是什么样的岭、林、材呢?我们先看“岭”——

板书:岭很------;

师:这样吧,我们还是再自己读一读第二段,想一想,这里如果填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你准备填什么?【学生自读】现在请同学们来填,不能白填,有两个小要求——一是你填的词语要在课文中找到根据,你把它读给大家听;二是如果你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想象到什么情景,也可以讲给大家听。看谁读得好,讲得好!这叫做“一填、二读、三讲”,一起进行,谁来试试?

以下内容为理解参考:

出示课件:(1)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师:哎,我问你,读这一段时,你看到什么?(样子很多)对!这句就是写样子,都有什么样子,你指我看!【帮学生用手势比划出“横、顺、高、低、长、短】光会比划还不行,还要会读!你一读,人家就感觉到岭的样子真多!【指导用声音的变化来表现多姿多彩,学生读,教师比划指挥】真多!有人说大兴安岭其实也很温柔,谁发现了?(点儿)对了,就温柔在“点儿”上了!我来读给你们听——【用“高的、矮的”和“高点儿的、矮点儿的”对比读,感受温柔】大家读一读!(2)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师:还有写多的,哪一句?我们先做个数学题——假如当时的平均车速是60千米,书上讲的是“疾驶”,是快还是慢?(快)那么假设速度是一小时80千米,几个钟头就算是5个钟头吧,应该是多少千米?(400千米)也就是800里,全都是绿岭,厉害吧?【读这句突出“几个钟头”】 五个看——为什么用五个看?去掉几个行不行?对比“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明白突出了“看”——你坐车一般干什么,会向窗外看几个小时吗?作者为什么几个小时都在看?(美,岭柔,林多,看不厌)(3)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整个过程以读书为主线,朗读、理解和体会表达在一起,最后可以读全段。【2】学习“林”师:几个同学讲的真好!你们看。自己学,有意思吧?就这样——一填,二读,三讲——我们再来看林(板书:林-------),谁来填?(生填:广、绿)

以下内容为理解参考:

出示课件:(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师:绿色多不多?(多)哎,我们知道哪些绿颜色?【学生说很多】为什么不把这些颜色一一写下来呢?【太多了,一层层的,只好分成深浅明暗来写。提示读时注意声音高低变化及停顿读出颜色变化及沉醉的情感】学生利用现场演示通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这一段。

(2)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刚才我说了,这一段有点怎样?(晃眼)谁能把它读得很活,很晃眼?【指名读】看来,还没有进到情境里——这样吧,谁来说一说,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闪动的场景?【学生抓住“泛着”“银裙”“边沿”等理解文字描述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再读至“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师打断:浪花在哪儿?指给我看!【学生指着下面读,进入情境】

(3)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学生全体读,进入情境,手舞足蹈表演读】

师:读得这么美?还要思考——作者怎么就写得这么美?【板书“物——人”“静——动”】

5、学习“材”——学生填:良、实等。读句子,讲想像情景——师:我知道很多同学看到了伐木的情景,还听到了歌声?你听到他们在唱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导生活美,林木用处多】

三、读书感悟,梳理提升师:同学们学得真好!现在我们要进行最难的一步,怕不怕?——这样,我们给每一段用四个字概括一下。【看板书勾出——柔岭似浪;绿林如海;读材的两段,每段要求两个词——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愉快歌声,兴国安邦。】

四、走近火灾,感悟和谐

1、师:读黑板上的七个词语——1955年,老舍先生看到的是这样的美景,这样的人林和谐的场景,他想到了兴国安邦、国泰民安。他说——“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历史学家翦伯赞说——“无边林海莽苍苍,拔地松桦亿万章”人们说——无皑皑长白雪,浩瀚松林海!师:岭积千秋雪,花飞六月霜。然而,1987年5月6日,一场灾难降临到大兴安岭,转瞬间,茫茫林海变成了千里火海——出示课件: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的4个林区发生特大火灾,这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大火持续燃烧了21天,过火面积达101万公顷,烧毁房舍61.4万平方米,烧毁林场9处,存材85.5万立方米,粮食650万斤。受灾群众5万多人,死亡193人,受伤226人。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人民币。师: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今天我们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还能感到千万条火舌吞噬万物的场景。然而,大火发生的原因却这样偶然,甚至有些可笑—— 直接肇事者叫汪玉峰,一个到林场干活刚刚13天的农民。他启动割灌机引燃了地上的汽油,割灌机也着了!当时,如果他脱下大衣一捂,火就可能被扑灭,可他却拖着机器跑了!等他叫人来时,火势已变成无法控制!

本来这场特大森林火灾还可以避免。5月7日上午,经过众人一整夜的扑打,这场不太大的火,明火已经熄灭,但人们却没有打净残火余火,结果随着八九级的大风,火焰腾起,脱缰远去,25天里烧过100万公顷土地,焚毁85万立方米存材。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最严 5 重的森林火灾!师:没有想到吧,灾难的肇事者竟是人类自己!其实,大兴安岭何止发生过这一次火灾——(出示课件:大兴安岭火灾记录)

师:同学们都陷入了沉默,(逐个擦掉板书)就这样,山岭不再温柔,满眼的绿荫变成了烧焦的黄土!林木烧毁了,断枝残叶在无奈的哭泣!曾经的千山一碧——没有了,向往的万古长青——也成了泡影;广厦良材化为灰烬,愉快的歌声变成了大森林的悲歌!兴安岭,兴安岭还能够兴国安邦吗?也要擦去吗?(不要)同学们,你们想说什么?(学生交流,相机引导,立意在人和自然的和谐)

2、同学们,历史不是过眼烟云。谁也无法忘记,让大兴安岭火灾定格在我们心里,让我们铭记教训!那么,今天,火灾发生的22年后,林海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看今天林海的兴旺景象(图片),感受人林和谐的美。】【(1)两山之间有清可见底的小河;(2)一望无际的青翠山岭(3)云雾缭绕在山峰之间;(4)清晨,阳光照进森林;(5)草丛中有无数野花;(6)蓝天白云下的白桦林;(7)茫茫雪原】这就是大兴安岭今天的景象!尽管,树木还没有那么粗壮,大火烧毁了许多古木,但是我们毕竟看到人们的忏悔和反思,人们在从头开始!那么,50年后,100年后,会是什么情景?我想,只要我们像爱自己一样爱林海,就能再看到——【读】出示课件:柔岭似浪,绿林如海,广厦良材,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愉快歌声,兴国安邦!

第2篇:林海 教学设计

《林海》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景物描写中表达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亲切与舒服”的感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色图片

教学过程:

一、启动激趣 同学们,前不久我们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了“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这节课,我们又将和老舍先生一道步入那浩瀚的林海。(板书课题;林海)

二、质疑探究朗读悟情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这种感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板书:亲切、舒服

2、同学们找得很正确。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板书:悦耳的名字 说得好!作者 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因为什么?(生:亲切舒服)

板书:亲切、舒服那么大兴安岭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5自然段。板书:美丽 板书:岭、林、花

3、同学们,现在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原始森林,亲自去体验一下。(播放“森林”画面)

4、这番美丽的景象,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来描绘的?请同学们在“岭”、“林”、“花”三部分中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部分,重点阅读。(出示要求):

A、找出岭(林、花)的特点,并画出有关语句认真理解;

B、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只是大兴安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外表的美,叫人越看越觉得可爱。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对这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说一说。

5、所以说它的美 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板书:不空洞

6、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这一切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板书:兴国安邦 请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请和同组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手指板书让学生接读: A、初入大兴安 龄,证实了这个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B、领略到大兴安岭的美丽,且美得并不空洞,越发使人感到?C、想到大兴安岭还有着兴国安邦的意义,就更使人感到?

三、情感升华应用验证

1、用一两句话表达你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

板书设计:

林海(大兴安岭)

亲切、舒服(悦耳的名字)

亲切、舒服(美丽不空洞)

亲切、舒服(兴国安邦)

第3篇:林海教学设计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林海》教学设计

单 位:平谷区峪口第二学区 姓 名:高 小 华 电 话:61911484 邮 编:101205

《林海》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林海》这篇课文,老舍先生以游记的方式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由此展开的联想。文章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情感线索,那就是赞美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读中感悟情感、在启发中激发情感、在朗读中诵读体会、在练习发散中升华情感。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抓住文章重点字、词、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林海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记录

备课时间:2012年8月13日 备课地点:会议室 备课年组:五年组 备课人:臧远双

参加人:王光军及本组所有教师

备课内容: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大兴安岭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林海教学设计

《林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亲切舒服”串起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的特色和修辞手法。

2、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而不空洞,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写批注的习惯。

3、渗透“与时俱进”观,关注大兴安岭的今日发展,唤起时代的责任感。

预设流程:

课前谈话:

1.同学们,最近朋友圈里都在晒林城的菊花展,看了这些图,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2.大兴安岭的秋天也很美,观看大兴安岭视频。

3.揭题: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参观游览了大兴安岭,并且写下了《林海》这篇文章,今天,让我们走进《林海》,一起来感受大兴安岭的独特风光。(出示课题)

一、整体感知,初步感受亲切舒服 1.在地图上找一找大兴安岭的图片。2.检查预习情况

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与文本进行了独立对话,并完成了预习作业,谁能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作者简介

(2)积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林海教学设计

《林海》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启发、讨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设计特色]

在启发、讨论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导入激趣:你喜欢大海吗?为什么?(领会大海的神奇、广阔、美丽、蕴含宝藏和永恒的生命力)那么,什么是“林海”呢?

2、范读课文,看录像片。你知道“林海”是指哪里吗?你对大兴安岭由那些了解?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走进林海,你有什么感受?(板书:美丽)

2、默读课文,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作了介绍?(板书:岭、林、花)

3、你认为哪一处的景物写得最美,最能吸引你,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林海》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林海》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