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所著,李跃儿从自己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巴学园”的教育实践,和自己育儿实践的切肤之痛中领悟到教育的真谛,然后用流畅的故事语言表达出来,出版了这本书,深受读者喜爱。在北京召开的一次这本书的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专著,不如说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谈到教育,总是与一系列矛盾和悖论联系在一起,比如管教与自由、慈爱与溺爱、幸福与痛若、希望与失望……人们在不断地探寻以期得到答案,养育者和教育者也在不断地反思: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问题在哪儿?怎么解决呢?正是这些疑问,让《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具有了无比现实的意义。
著名育儿专家小巫把李跃儿称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认为她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能让我们入迷地读着故事的同时,学习着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愿天下父母都来读一读她的故事,学一学其中的道理,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并在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把它推崇为“一定要看的一本书”。她写道:“对读者,我想说,如果你想博览教育群书,我推荐你先看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如果你懒得多看书,只想看一本,那我建议你别的书都可以不看,却一定要看这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封面语上赫然写着“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一行字。这是李跃儿的教育观,她的教育座右铭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舒适的先决条件就是鞋子适合于脚。对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她在书中表明,孩子总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一切从无开始,就像生命之树,只要你种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出土,什么时候抽叶,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那是按预先设定好了的机制在起作用。婴儿实际上就是一颗准备长成精神大树的种子。
李跃儿告诉人们,一定要懂得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并尊重和理解这些规律。在一次家长会上,她苦口婆心地劝说一位家长:孩子6岁之前是属于大自然的,他们天生就具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不是由养育他们的成人所决定的。正因为他们能够固执地按照自己先天所带来的方式去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法,才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阅读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什么叫做“爱育的宣言”。她大声疾呼,要为孩子营造爱的平台,用爱占有孩子的灵魂。
很多时候,成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故事中的杨一凡,起初她的身体里像没有灵魂一样。她并不是天生就是这样麻木的,也不是不能改变的,我们成人完全可以避免孩子变成这样沉睡的状态。如果由于不懂使孩子成了这样,我们也可以引领她走出麻木和沉睡的状态。
读完《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我感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就站在眼前,感动着我。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李跃儿在书中所提到的教育,说白了就是“爱”的教育。
第2篇: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家长,手下留情!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一年以前,当我因女儿的逆反期教育问题请教她的幼儿园老师时,她向我推荐了李跃儿的这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首先吸引我想一睹为快的是它的书名,可能对很多家长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应是类似《谁拿走了哈佛第一名》这样的书。但对读过较多教育专著的我来说,第一感觉就是这应该是一本比较优秀的有关教育孩子的专著。
看到书名,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爱他还来不及呢,谁还去拿走他的幸福呢?”我们的孩子真的很幸福吗? 先来看看本书中的几个小主人公吧!
(一)不会笑的王欢
李跃儿第一眼中的王欢是个瘦弱与敏感的孩子,闪着刺目光亮的眼睛让他看上去像一个被吓坏了的透明的小玻璃人。他的爸爸对李跃儿说他儿子不会笑。进班一个多月他竟然真的从没笑过无论问他任何话,他只会目视前方,没有反应。我们要问:小王欢幸福吗?
(二)无法上学的天才宋子然
宋子然小的时候特别优秀,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天才的资质,所以家长对其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一下给他报了4个兴趣班,每个周末大人孩子就上午这个班下午那个班,今天这个班明天那个班的满城奔波。但后来所有的班都放弃了,而且小子然竟然发展到了躺在被窝里发抖,不敢见人的程度,直至无法上学,只好呆在家里。本是天才的小子然幸福吗?
(三)7岁的富家“小偷”
这个男孩家里有百货店,生活很富足,吃穿无忧。但有一天,他妈妈发现他在偷店里的钱,于是将他打了一顿。可是,从那以后,这个孩子狂偷不止了。偷了钱干什么呢?乱花一通,见什么买什么,买来也不珍惜,扔得到处都是,要么胡乱送人,要么扔进垃圾桶。他的妈妈甚至这样要求他,说:你以后不要偷了,你要什么妈妈都给你买行不行?还是不行。家长就打,用火烧他的手,还是照偷不误。我们能说这个孩子幸福吗?
这几个小主人公的处境告诉我们:他们不幸福!另外,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孩子压力很大,越来越苦。虽然物质生活比上代人丰富,但童年并不幸福。可以说,没有人愿意拿走孩子们的幸福!然而,孩子们的幸福确实被拿走了,或者正在被拿走。那我们可能要问: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让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重要人物的表现吧!
王欢的爸爸在王欢4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克服胆小的毛病,想尽了办法:让孩子站在窗台上,游泳时硬将他推下水,甚至晚上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大人特意离开„„这是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吗?
宋子然的妈妈不光不顾孩子的累与否给他报了4个兴趣班,而且最糟的是,只要她觉得某个兴趣班对孩子将来的发展益处不大了,不跟任何人打招呼,更不与孩子商量,突然有一天会给孩子报上其他的班。比如说学游泳,孩子不愿意,一路上放声大哭
啊。你想这样的状态能学好游泳吗?孩子大哭大闹,妈妈死拉硬拖。孩子在游泳池里边哭边游,永远都是最后一个。宋子然的爸爸呢?他的教育观念是让孩子听话,方式极其粗暴,为了建立父亲的威严,动不动非打即骂,搞得孩子见了他就像看见一头凶猛的狮子一样。他还认为自己很会教育孩子:为了锻炼小子然的毅力,爸爸竟然看电视时专门让本就很爱看电视的小子然坐在旁边写作业,并说:儿子,这是我的节目,我能看你不能看!„„他们是在给孩子幸福,还是在拿走孩子的幸福?
为什么富家里出了个“小偷”?因为家长只顾挣钱,缺少与孩子进行交流,作为人,尤其是孩子,最看重的就是情感的需要、精神的满足。当这些得到满足时,他就只能转向寻求物质的满足了。
周弘先生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对,我们的孩子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我们这些当家长的在不经意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4岁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刚发展的时候,本就分不清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线,而我们的家长却晚上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硬生生的夺去他的安全感;家里出了个“小天才”本来是喜事,而我们的家长却逼着孩子处处更优秀,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和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挣钱是正事,但因挣钱忙碌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就本末倒置了;一分钟前你是一个慈母,为儿子洗脚,一分钟后又变成了一个凶神,为盆子踩翻而对儿子拳打脚踢„„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我们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地相处。我们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你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你交往;你是大使,我就用大师的心态与你交往;你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你交往。只有放下父母的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孩子才会被爱包裹起来,当他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浑身都会充满幸福。
家长,手下留情,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吧!
家长,手下留情!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张琴
古城街道古城学校
第3篇: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这本书我还没有全部读完,看了一半多一点,因为这本书在学校的图书馆借的,那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但这本书却很吸引我,我没有经常看书的习惯,但那段时间却很经常的翻看这本书。这本书是著名画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李跃儿老师著的,这是个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好老师。她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书中列举的在教育过程及生活当中,不同的实例:生动有趣的解读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和叙述、分析、客观地评价教育者的各种状态,深深地把我吸引进去,李跃儿说过“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许会更好。”教育不得法,抽去孩子的自然属性,按照成人的想法去朔造,本质上就是一种严重的“毒化”,它使得孩子丧失了作为人的基础,最后只能成为“
第4篇: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暑假,去图书馆少儿部给将要进入一年级的儿子办了个借书证,顺便在成人部也给自己办理了借书证。在挑书的时候就被猩红的封皮吸引了,再是对书目《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所怀疑,一直觉得现在的孩子已经幸福的不得了,一路看下来,却觉得这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幸福的好书。
这本书是著名画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李跃儿老师著的,这是个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好老师。作者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书中列举的在教育过程及生活当中,不同的实例:生动有趣的解读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和叙述、分析、客观地评价教育者的各种状态,深深地把我吸引进去,因为自己教了十几年书,当了六年的母亲,还真的从来没有想过“孩子在我身边幸福吗?”这个问题。书中的字字句
第5篇: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文|海豚班主班
在园里经常听到“李跃儿”的名字,两年了可能我才仅仅知道ta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大师”,趁着放假,静下心来,百度了一下,页面展现了八个大字——“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看到介绍中李跃儿的代表著作,我被《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吸引,也许是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好奇吧,开始阅读寻找答案。
某一年掀起了一股热潮“你幸福吗?”我也关注了许多报道,多数人会笑着给予肯定回答,而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点”.那么孩子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我已经是成年人了,让我再去回想孩童时的幸福,记忆大概就是关于父母和学校了。而作为老师的身份,在书中写道:在书中,作者说到: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
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的相处。
第6篇:读书演讲比赛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留住孩子的幸福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在大人看来,孩子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与成人相比,孩子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在童年的每天都有新事物发生,生活充满了快乐和好奇。可是,孩子真的如我们想象中的幸福吗?一次外出培训,专门去书店给儿子选择适合他读得书准备作为礼物,无意间便看到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书的封面以及书的名字一下子吸引了我,凭着教师的直觉,我感觉这本书不错,便毫不犹豫的买下作为礼物送给了自己。
这本书是著名画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李跃儿老师著的。书中李跃儿老师用最明确的、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本书围绕幸福从“天使还是上帝、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拯救还是教育”三部分别阐述作为教师应该用怎样的“爱”来唤醒孩子,怎样让孩子感到幸
第7篇:谁能把幸福还给孩子——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谁能把幸福还给孩子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读了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感触颇多。我知道是教育者在不经意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可是,在我痛下决心要把幸福还给孩子的时候,我又在问自己,我真的能做到吗?几年前,我们都了解过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那时你是否有关类似的决心,期盼着自己的赏识能催开孩子幸福成功的花蕾,可是现如今谁又是赏识教育的拥趸,谁又能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坚守赏识的信念?再后来,又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教育理念、教育名词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就在这些理念的“轰炸”下过着反思自己、责备自己的生活。
您不觉得这些教育理念就如同药房里出售的营养药剂吗?它们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的教育方式是营养不良式的教育,我们要给自己的教育方式加“钙”加“锌”。其实我们的教育里最缺少的微量元素就是“坚持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