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05 07:17:1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谈中国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节要点】

1.掌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

2.探究文章幽默风趣的风格。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笼统()精髓()梵文()轻鸢()蹙颦()撩人()

慨叹()饶恕()叫嚣()

2.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cù()而就逻ji()单bó()hǎ()巴狗遥思远chàng()

shùo()见不xiān()不liǎo()liǎo()之

3.解释下面成语。

(1)一蹴(cù)而至:一下子就达到某种程度。

(2)轻鸢(yuān)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指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3)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4)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5)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反馈矫正】

1.lónɡsuǐfànyuāncùpínliáokǎishùxiāo

2.蹴辑薄哈怅数鲜了了

3.解释下面成语。

(1)一蹴(cù)而至:一下子就达到某种程度。

(2)轻鸢(yuān)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指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3)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4)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5)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大意。

【探究活动】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注意抓住关键句,关键句有:“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讨论明确】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要点二:探究钱钟书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探究活动】

本文的说理,充满了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且这种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满机智,充分体现了钱钟书语言的幽默特色。《围城》小说的开头讲一位鲍小姐,穿得很少,人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局部真理”。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有句名言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穿得很少,几乎是赤裸裸的,所以叫她真理,但她并没有完全赤裸裸,所以叫她为“局部的真理”。可见,钱的幽默是透着学者的智慧的幽默。结合下面句子,体会钱钟书的语言风格。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3)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5)“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而增添了甜蜜。”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语言风格的题目,探究的重点是“幽默风趣”,答题时注意作者要表的的意思是什么,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的,这种方式如何体现“幽默风趣”的特征的。

【讨论明确】

(1)用西方的科学“地心引力”来写中国诗发展的特点,突出中国诗发展的“早熟”与灵动。用印度经典故事来写中国人的聪明。

(2)“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把眉眼颦蹙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3)“压得腰弯背断”是一种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这里用来比喻思想内容上的“厚重”,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4)形象地进行中外诗歌风格的比较。说外国一些诗人的风格是“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准确。以“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比喻中国诗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准”,妙趣横生中凸显出总体上“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5)结尾引用的这两处比喻,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的关系。切合听众实际,拉近与出门在外的美国士兵的距离,显得温馨亲切。

【课堂提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1)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答案】B

(2)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

D.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

【答案】D

(3)“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是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含意是什么?

【答案】“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

【解析】这是暗喻,联系上下文可理解此比喻的深刻含意。

(4)怎样理解“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答案】“看得远”指悠远的意味,“每把眉眼颦蹙”指把诗的篇幅弄短。

【解析】从“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可得出答案。

惜缘

第2篇:谈中国诗导学案

高二语文

20161007

小组号

姓名

班级

编制:梁金萍

审核:范小开

《谈中国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钱钟书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重难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过程】

一、了解感知 1.背景知识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2.文学常识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 》,短篇小说集《 》,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 》,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 》;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等。3.字音字形 1>注音

一蹴()而就 梵()文 轻鸢()剪掠 精髓()数()见不鲜 颦蹙()吞声咽()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彗星

白炽灯 一蹴而就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B.羡妒

入场券

如雷灌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跻身

杀手锏

响遏行云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D.精湛 辨证法 轻鸢剪掠 瓜熟缔落,水到渠成 3>补充注释

轻鸢剪掠: 穷边涯际: 吞言咽理: 拔木转石:

二、深入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段)

第二部分(第段)

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钱钟书 高二语文

20161007

小组号

姓名

班级

编制:梁金萍

审核:范小开

第三部分(第段)

第四部分(第段)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三、迁移运用

《一》“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二》 “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三》作者对中国诗究竟怀着怎样的感情?

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钱钟书 高二语文

20161007

小组号

姓名

班级

编制:梁金萍

审核:范小开

作文素材:

1.清华读书创造纪录 高分高能者大有人在。比如化学家侯德榜院士,当年考清华12门功课1200分满分,但他的动手能力也很强,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从读私塾到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纪录”:读书数量第一、发表文章第一、考试成绩第一„„ 连学识渊博、中西融通的国学大师吴宓也盛赞他“ 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可与一代宗师陈寅恪比肩”。钱钟书28岁时被破格聘为外文系教授,这在清华园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对高考状元不可一概否定。点评:

考查一个人的真才实学,主要标尺是看他能不能做到活读书,能不能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来解开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难题。2.是谁先认识我妈妈

钱钟书的女儿圆圆,两年不见,不认识爸爸了。有一天,她看见钱钟书带回行李放在妈妈杨绛的床边,很不放心,猜疑着监视着。

一会儿,圆圆对钱钟书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钱钟书被逗乐了,笑着说:”我倒问问你,是你先认识妈妈,还是我先认识?“圆圆说:“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下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才认识的。”钱钟书顿时哑口无言。点评:

这是一则家庭小幽默故事。天真活泼的圆圆爱妈妈,遇到“生人”——爸爸处处提防。对是谁先认识妈妈的回答:“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下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才认识的。”虽然令人啼笑皆非,但也颇有几分道理。难怪爸爸会为聪明睿智的女儿,惊讶得“哑口无言”了。3.在牛棚里写成巨著

1966年“*”爆发,钱钟书被当作

“资产阶级权威”“牛鬼蛇神”关进了牛棚。每天,他被一个女清洁工监督着扫地、刷厕所。然而钱钟书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因为他知道,此刻的抱怨会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他只要一有时间就会从怀里掏出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起来。书籍构筑了钱钟书的精神国度,他享受神思徜徉在书籍里的快乐,这种快乐让他忽略了处境的艰难。他曾对杨绛说:住牛棚不怕,吃苦也不怕,只要有书就好。在艰苦的牛棚岁月里,钱钟书执著忘我地投入到艺术研究里,终于完成了他最重要的学术著作《管锥编》,这部在牛棚里写成的巨著,直到现在都是先秦文学研究的典范。点评:

我们崇敬钱钟书先生,不仅推崇他的文学造诣,更敬仰他的人生境界。他懂得什么时候该放下什么,什么时候该拿起么。他不在意物质上的增陨,不在意名利上的得失,甚至不在意人情的冷暖,因此,即使身处牛棚也不觉困苦;他在意的是他的书籍,在意的是他的创作,因此,有书有笔的地方,就是他的自在乐园。艰苦卓绝的环境没能阻挡钱钟书求知的渴望,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追求,历经磨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钱钟书 高二语文

20161007

小组号

姓名

班级

编制:梁金萍

审核:范小开

难,终成大师。钱钟书先生非凡的艺术成就,与他坦然自在的心态和坚守信念的意志息息相关。4.实事求是做人准则

1985年冬,香港记者、女作家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一向拒绝媒体采访的钱钟书破例接受了林湄的采访。钱钟书在采访前,搬来一盆花,说:“采访我得答应我的两点要求:一不做笔记;二不录音。采访结束后,林湄根据记忆写了一篇文章《速写钱钟书》。稿子写成后,林湄将文章寄钱钟书审阅。不久声湄收到了钱钟书邮寄来的一盆花的照片,花儿已经枯萎,钱钟书在信中说:“„„当初你采访我的时候,花儿在旁边,听得清清楚楚,它是唯一的见证者。但我打开你的来稿阅读时,不小心被那盆花偷看到了来信,它羞愧得枯萎了,我很难过。请你拯救这盆枯萎的花吧!”

接着林湄又收到了她寄给钱钟书的稿件,内容做了多处修改,把那些称赞钱钟书的话全部删去。在给林湄的回信中,钱钟书这样写道:“大稿活泼有感情,但吹捧太过,违反我的花儿人生哲学,也会引起反感。过奖必将让盛开的花儿枯萎,还原真实,这是辩证法,也是万物存活下来的唯一条件„„”在书信的下方,钱钟书特意写了几个大字:“别违反我的人生哲学。事后,林湄万分感动,也明白了:不做虚名幌子的傀儡,实事求是是做人准则,也是人生之花永不凋零的芳香岁月。点评:

钱钟书的“人生哲学”准则——低调做人,实事求是。所以,他不愿接受媒体采访;坚持还原真实,反对吹捧与过奖,令人对这位大学者的高尚的人品格外敬仰。5.报义助高调还人情

钱钟书先生当年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时,委实窘迫过一阵子,为节省开销,辞退了保姆。所有家务都由夫人杨绛一人操持。为了糊口,他写小说挣钱养家。可对文字一丝不苟的他,一天仅500字的精工细作,尽管勤奋,日子依然捉襟见肘。这时,他们的好友黄佐临,便想着要帮助一下他们,可他又深知钱钟书的性格,太直接,好朋友定然不会接受。当时的黄佐临已是上海滩颇有些名气的导演,于是他就将原本计划晚些时候上演的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有意提前了档期,并随之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既不失面子又得以渡过了难关。这一切,聪明的钱钟书,自然是心知肚明。

时隔多年,黄佐临之女黄蜀芹有意将《围城》拍成电视连续剧,但又唯恐一向拒绝采访的钱钟书不允,思虑再三,她决定拿上老爸的一封亲笔信上门试试。没想到,钱钟书看罢此信,顿时动容,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并诙谐地说:“这封信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道圣旨啊!”于是,黄蜀芹不仅在众多的导演里独得钱钟书的亲允,而且拍戏时,导演和演员还有幸得到了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有关《围城》一些重要情节的辅导和说明。点评:

钱钟书淡泊名利,一生低调,可唯独对人情特别在意,他是一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会记着的人。

正因为有40年前黄佐临的慷慨义助,所以才有了这40午后钱钟书的一份高调回报。“投桃报李”,人人赞美。

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钱钟书

第3篇:《谈中国诗》导学案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一、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二、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预习案】

一、感知文本

(一)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

1、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

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

设计人:刘增杰 使用时间:2012.09 班名: 组 名: 姓 名:

【学习目标】

1、概括各段大意和文章中心。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重点】

分析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异同,体会中国诗歌的精髓。

【学习难点】

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数】

两课时

预习导读单

一、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其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谈中国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中国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