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说课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05 07:16:5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古诗词说课稿

古诗说课稿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教学程序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首诗同是李白

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当中,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课作平稳的铺垫。接着(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李白诗人的了解,对课题的解释也自然明了。

2、抓字眼明诗意。

①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感知古诗。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幻灯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讨论。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关键的一步。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只有体会词义的丰富性,才能创设想象的氛围。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想意境悟诗情。

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把自己的想到的画面试着画出来。(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落实了重点)

②请学生(组内推荐代表)结合自己画的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的不同的阅读感受,把大概的诗意叙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据他们的叙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评一评)

③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好节奏线的整首古诗,听朗诵示范,以此创设他们想象的氛围,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信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4、迁移运用。

最后,我用幻灯出示古诗《早发白帝城》、《登鹤雀楼》、《山行》等等,让学生按上述方法配上音乐呤诵,读中悟,悟中读,以悟促读,举一反三,扩宽视野,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想像着画面,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达到与本文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突破了难点。教育学生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四、板书设计

一首优美的诗是一幅美丽的画,为了让学生根据课文产生画画的兴趣做个榜样,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设计以下板书: 3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篇2:古诗的说课稿模板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___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___》。《___》是__________时写下的一首___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______的景色,反映了诗人_______。

品读全诗,我发现,短短____字,可谓字字珠玑。我个人觉得,该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_______的风格。

【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要着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学会生字,理解诗句内容,能想象诗文所描绘的情境,能朗诵该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______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说过程】

(一)指名学生背诵自己所熟悉的______的古诗,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如《___》《____》、、《____》等等。

设计这一环节为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学生诗人和诗歌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快乐。

(二)揭题,解题。

指名读题后弄懂题目的意思。“__”字,学生自己能理解;“___”这一,学生并不陌生。关于“___”一词,老师问:“什么是___?谁___?”这时要倾听学生的发言,从而补充或强调:说到___,就要想到___,____可以用“___”、“_____”来形容。

设计在解题时扣住“___”二字,是为了让学生的脑海中先形成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____形象,从而与我们古诗描写的对象走近一些。

(三)扶放结合,释疑,理解诗句。

出示诗句后让学生充分地读,再共同讨论,看看有什么不清楚的词,可以提出来。对“___、___、___”三个词,老师要给以解答:

可让学生说说第__句诗“_____”的意思。这是全诗中最难讲的一句。如果学生有难度,就由老师来完成:“________”突破这一难点后,就可以让学生一人读诗句,一人讲意思,然后连起来讲讲这首诗了。

(四)师述意境,指导感情朗读。

老师深情地说:“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起_______!”

设计这一环节,旨在带领学生进入古诗情境,得到精神的愉悦,以增强学生朗读的感染力。待到师述情境后,让学生先简单地叙述自己此时的感受,再让学生去读古诗,______学生就应该能表现得很好了。当然,在老师心里要对学生应该读到什么“位”有清楚的要求,当学生达不到时,老师就应该范读,给学生引领。

(五)体会该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特点。老师过渡如下:同学们朗读得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人一对想象的翅膀,好不好?(出示插图。)瞧,这如画的美景已经来到了我们的眼前。此时此刻,假如你能变成这图中____旁的一只小鸟、一棵小草、一多花儿、一块石头,或是一抹流云、一滴水珠,你最想变成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的意图是充分调动学生再述古诗情境的欲望,赋予古诗以童趣。因为,做一只鸟儿,就能展翅高飞,看看天上之水从何而来,也能趁着水势俯冲而下,体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乐趣;做一朵小花,就能为这红日、青峰、紫烟、白练图增添色彩;做一块石头,就能和瀑布的水流亲密接触,相互碰撞,奏出神奇的乐章;做一棵岩边的树,就能被飘洒迸溅的水珠轻拂??也许学生还有更加孩童化、更加鲜活的语言迸发。此时,老师以凝练的古诗句加以点评即可。如:丽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如:喷向林梢成夏雪,倾来石上作春雷。在此基础上,再播放______的录相。这样,学生的精神世界与“____”就能有机融合了。

(六)背诵古诗。

现在,谁能当当小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这样一来,学生能在反复训练中体会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成就感,同时,更好地内化语言。

(七)体会诗句“有景有情”的特点。

师问:古诗学懂了,你们想过没有:诗人写下这首古诗的目的是什么呀?学生应该能很好地体悟到诗人______。

此时再指名学生到讲台前,面对插图,表演背诵(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八)对比,积累,体会古诗用词的凝练。

做法:补充一首现代小诗《____》,让学生赏读,找一找两首诗的哪些诗句是相似的? 这样做,我的目的是让学生都来做一个发现者,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和喜悦,并且积淀了语言素材,让孩子们迷上诗歌,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我以简短的话语来总结课文:同样是描写瀑布的诗,我们的诗人仅用短短__字就高度凝练地将_____景象描述了出来,真是功力不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背诵这首传世佳作吧!(生全体起立背诵。)篇3:古诗词教学10分钟说课模板

古诗说课模板

本人参加过多次语文教师招聘,并成功进入教师行业,对语文教师面试时10分钟左右时间说课这一形式经验颇多,在此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一、【说教材】

《 》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 册第 单元的 课文,文章讲述/描绘/讴歌/赞美了。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课文按 的顺序/结构分为 个自然段。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学生学习技巧/方法的范文。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课文围绕“ ”这一主题展开。该单元的重点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 等生字,理解 个词语;

2、学会运用 方法/技巧。

过程与方法: 使用过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帮助学生领悟语言的优美及其含义,感受作者的 感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 感情。

重点: 学会 技巧/方法;学会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略读/跳读/精读等朗读技巧。难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 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根据本课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通过朗读体会法等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反复读文,感悟、想象,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运用方法分析文章。形成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阅读方法的学习体会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学会自学方法:初读,学字词;再读,知结构;细读,明中心;精读,表情感。

四、【说教法过程】

1、创意境,导新课:

通过相关视频、音乐、图片及文字资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初读,学字词(略读法)

请同学们运用自学方法来学习课文,自由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如: 等字词。

(略读课文: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

3、再读,知结构;(跳读)跳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文章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即大结构是什么?)

2、各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3、前后部分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联系?(通过跳读,明确了文章的大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文章主旨有了初步了解,对于学习文章中所用的 表达方式或技巧起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4、细读,明中心;(小组读)

分析各部分中的重点语句及重点词,结合这些进行提问并反复读重点句、字词,体会文章感情。

(抓住语句体会,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

5、精读,表情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总结课堂收获,升华感情。

五、【写板书】

六、布置作业:请大家下课后搜集更多的这样的故事。积累下来。

联系自己,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让学生搜集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写读后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1、抓住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一目了然。

2、更容易理解课文重点。

《古诗二首》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

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读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

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

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

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

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续诗韵

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

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在此,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环节,请学生把王维想对元二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我想,有了上一个悟诗情环节的铺垫,这个练笔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篇4:古诗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稿

无锡市朝霞小学 冯曙光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

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我作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习古诗。尽自己能力弄懂古诗。

2、制作好《锄禾》的讲解课件以及生字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三、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

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四、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进行《锄禾》的复习检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悯农》,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春晓》这两首古诗,让学生进一步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当然,对于补充的《咏鹅》、《春晓》两首古诗,要求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行了。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谢谢。附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古诗两首》说课稿 朱蓉婷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共享知识,在交流中得到知识。

三、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

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篇5:古诗说课稿

诗歌的说课(古诗、现代诗、儿歌、歌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第二册的第七单元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元日》。

这首诗描绘了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的热闹气氛。表现出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这一课是一首七言绝句,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这为本节课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我打算设计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是使学生能够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内容

二是通过学习,领会作者通过本诗所要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作者以新年的热烈为背景,抒发自己情感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语文学科课程教学的理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在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2、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结合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积极投入,乐观自信的改革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实现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打算选用讲授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以达到深入理解和体会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准备)

为了保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在课堂教学前做好以下一些准备工作:

一、做一个教学课件,其中包括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春节的热烈场面的图片、诗句内容的解析等内容。

二、课前设计一个预习:让学生收集作者的资料和创作背景,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本内容的教学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实施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和《语文课程标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打算按照以下六个环节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第一个教学环节:通过预习检测导入教学

一上课,我就提问:课前我们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和查考有关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元日是什么意思?与我们今天什么日子相对应?这时学生们会根据预习的知识积极回答: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这时我会给予积极评价,然后继续引导:那么在我们今天的“元日”这一天你们会在做什么,想什么?学生会各抒己见。在大家对元日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就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下面我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一首描写元日的诗,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元日,又在这一天想到了什么。揭示课题:元日(板书)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学生课前预习为背景,从谈话法入手,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第二个教学环节:补充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

我准备提出问题:诗人是谁,你对诗人有多少了解。学生结合预习的成果回答问题之后,我就继续提问:那么你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多少呢?通过学生自己说,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检查出预习的情况。在学生介绍完之后,我就学生的介绍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一些适当的补充,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个教学环节:逐句讲授和理解诗句内容

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整首诗的内容,更好的体会作者在古诗中抒发的情感,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1、回忆学法,阅读理解,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

首先我打算提问: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并帮助引导学生回忆起之前古诗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在得到先读准字音,接着读通诗句,然后理解意思,最后展开想象的答案后,我将给予积极评价。接下来要求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时强调读准音。

2、自主探索,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内容

(1)自由朗读结束后,我打算提问:要读懂古诗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学生说出自己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后,我就接着问: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这时会有学生提出疑问,比方说屠苏的意思不理解,我就请其他同学为她解答。对于这些敢于提问和帮助解答的同学我都会给予表扬和肯定。针对大家都不理解的内容,我以启发式引导,帮助学生去理解。

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2)在扫清词语的障碍之后,我请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同学负责一句诗句的理解,并提出小组比赛的要求:同学们对诗中的词有了一定的理解,我们接下来把词语与诗句联系起来,看看哪组同学能解释清楚诗句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竞赛气氛,充分调动班级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地方我将给予启发性指导。

第四个教学环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内容

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我将出示春节的热闹场面的图片,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请同学试着结合图片,更直观形象的说整首诗的意思。第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体验作者表达的情感 1.描述诗描绘的场景。我让学生找出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词句,有学生回答:燃爆竹,饮屠苏,迎红日,换新符。接着我会提问:这样的过节会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学生会立刻回答:热闹。

2.联系作者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回忆作者的介绍: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3.体验作者当时当地的心情。在这个环节,我就作者的背景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在这个热闹,祥和的节日里,你作为政治家你会有怎样的想法,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在学生通过情境体验作者的情感后,揭示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本诗就是作者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第六个教学环节:通过朗读背诵进行巩固性训练

为了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我将设计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1、读一读: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2、背一背: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看看哪个小组能根据理解将古诗背诵出来。最后我采用归纳式的课堂总结: 课堂的小结应该组织学生自己来完成,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体现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自主学习,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位置。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体会,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得失。

最后,让我来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出风送暖入屠苏。

第2篇:《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2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南关小学

刘志清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3《古诗词三首》,它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第三篇精读课文。)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整首诗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男耕女织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生动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古诗词三首》选入课本,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讲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说目标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预设本课的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蚕、昼、耘、塞、箬、笠、蓑”7个生字,会写“蚕、桑、昼、耘、绩、塞、鹭、笠”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正确理解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件等,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感受是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繁忙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因此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重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感情(下面说说我的教法,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时空,贵在导学,因此我将采用:等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教学)

三、说教法

1、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2、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捕捉课堂上有价值的信息,即做好笔记储备知识。

五、说理论依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因此,我的教学过程预设五个环节:(下面我以《乡村四月》为详例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切入正题

2、读通全诗,感知诗意

3、以声传情,展开想象

4、品味诗句、感悟意境

5、拓展延伸,积累古诗

(一)、创设情境,切入正题

针对儿童好奇的特点,以言语式导入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走进田园,就像走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我们欣赏到,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那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相信这些现代美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古代的乡村又是怎样的?南宋时期浙江有一位诗人把乡村四月的景色描绘了下来。他就是翁卷。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这时我会板书课题并让学生再齐读。然后我会提问“四月是什么季节?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并引导学生回答“那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此处从想象原来学过的古诗画面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由想象画面,入情入境走进古诗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学古诗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学古诗可以通过想像正面感悟诗的意境这样也是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本诗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介绍诗人,使学生对诗词背景有大致的了解。

(二)、读通全诗,感知诗意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创设自主读书的情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读前导读(导自读方法):

告诉老师,你怎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营造自学思考的氛围,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让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当中学会读书。)

2、读中导读(导自读习惯):一导读正确“鳜鱼”“蓑衣”;二导工具书的应运,让学生查字典会读“鳜鱼”,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养成借助工具书学习的习惯。

3、读后导读(导自读感知):

让学生用借助注释说出古诗的大意。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以上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学习用多种方式自主读书,自己去读懂课文的大意。)读诗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下面请同学们边听边画节奏(老师范读)(三)、以声传情,展开想象

(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因声解意,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阅读教学最经常、最主要的就是进行朗读训练,因为这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

1、想画面,品读诗意

听了老师的范读,看着画面,你想到了什么?其实,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学习诗时不仅应该熟读成颂,而且更应该大胆想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生入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先由文字入手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绿、白”、“遍、满”“才了、又”等发挥想象,在想象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绿遍山原像什么?”说话。把画面用有感情的语调读活了,说美了。再观赏相应图片,然后在欣赏中丰富自己的想象,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中培养和完善抽象思维的过程,对语文教学来说,这是对学生语感进行培养的一个较好的手段,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图片资源在这个符合学生学习文字的认知梯度上起到了一个较好的桥梁作用,使过渡既自然又十分有效。

2、写画面,感悟诗情。

(1)读写结合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我采用抓住重点字“闲人少、才了、又”等,想象蚕桑和插田的画面,并要求学生从笔中流入出忙碌的乡村农民,从而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勤劳及诗人对古代劳动人们的赞美和热爱。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感悟诗人当时心情。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的基础上再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做到读写结合。

(2)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景象用画笔描绘下来,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画了什么景物,他们的色彩、形状、位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画,本小组的同学做出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品味诗句、感悟意境

同学们,多么美妙的画面啊!你想写诗吗?好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吧11、抓事物特点;这首诗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川流。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2、动静结合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3.化繁为简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 7 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画面。

(五)、拓展延伸,积累古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这都与课文的拓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文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大量地也是必须的课外阅读拓展。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山居秋暝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五)板书设计:

本课诗词我采用文字式板书,并用抓字眼的方法,突出本诗的重点,力求做到简洁明了,是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课后复习。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景 山

原(绿)

川(白)子规 鸣 雨

如烟

人 闲

人 少

才„„又 美 勤 9

第3篇: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忆江南》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领学生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那如火如荼的春花,澄碧温莹的春水,不仅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更引起大家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同时,“词”这种题材在小学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教学初衷: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有四十首古诗需要学生学习、掌握,新大纲也提出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不得少于二十篇。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关于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关于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

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这首诗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们又想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呢?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

1.你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么?

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古诗词趣味诵读说课稿

《古诗词趣味诵读》说课稿

设计意图: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古诗词的诵读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流淌,是 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结合《语文新课标》要求:古诗教学应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个性,重视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让他们的思想与认识有效的融合与古诗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从而发现古诗词的美,欣赏古诗词的美,感受古诗词的美。

设计目标:

1、通过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诵读古诗词,使学生感受到诵读古诗词的趣味性,体会古诗词所要表达的韵味。

2、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重视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传承祖国传统文化,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欣赏古诗词的美,感受古诗词的美。教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各种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各种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

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这首诗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们又想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呢?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

1.你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么?

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古诗词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词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