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莺》(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莺的特性,体会作者对莺的感情。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自然与生命的可爱,激发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A、体会语言的优美。B、学会细致观察。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想知道莺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吗?先解决掉这些拦路虎吧!
阴mái()弥漫()迁x()xī笑()
千呵万护()栖息()恬静()
2、你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①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
阴霾:
②这时,它们迁徙的日期临近,该离开这块乐土,离开爱的家园了。
迁徙:
③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声。
销声匿迹:
④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
涵养:
⑤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
恬静:
3、揭开作者及作品面纱:《莺》选自《》,作者是,
国家、家,主要著作是一部博物志。科普小品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说明文体。多用文艺性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道理,使人们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4、赶快走进课文去了解莺,别忘了给文章标记段落序号和做批注哦!
5、朗读课文。根据莺不同的生活习性给文章列结构提纲。
6、思考以下问题:
①文章第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②文章所写的莺有哪些特性?把体现这些特性的词语从文中找出,写在下面。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播放一段夜莺的歌声。让学生谈自己的听后感悟。
二、自主合作学习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三)细节研讨:课文5-6段非常精彩,老师非常喜欢,你能帮老师解决以下问题吗?
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大意。
②第五段中,“常常”一词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③“春天的唱诗班”在文中用来比喻什么?
④“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四)拓展提高:
1、分析本篇文章写作的艺术特点。
2、写出两句你喜欢的与莺有关的诗句:
三、点拨讲解:
1、学习方法指导: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莺人格化,形象地表现出了莺的个性。
2、板书设计:
3、小结:这是一篇介绍莺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读完全文,一只只可爱的小鸟便跃然纸上,是那般的讨人爱、惹人怜。这首先得归功于生动描写小鸟的作家--布封。然而,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做个有心人,带着一颗友善的心去接触自然,我们就会发现:自然界有许许多多可爱的地方,不只鸟类,万物也都以它们各自的特色在装点自然,它们也都很美!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吧!
四、练习测评
天鹅
布封
在任何社会里,不管是禽兽的或人类的社会,从前都是暴力造成霸主,现在却是仁德造成贤君。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它是水禽界里爱好和平的君王,却又敢与空中的霸主对抗;它等待着鹰来袭击,不招惹它,却也不惧怕它。它的强劲的翅膀就是它的盾牌,它依靠羽毛的坚韧、翅膀的频繁扑击对付着鹰的嘴爪,打退鹰的进攻,它奋力的结果常常是获得胜利。而且,它也只有这一个骄傲的敌人,其他善战的禽类没一个不尊敬它,它与整个的自然界都是和平共处的;在那些种类繁多的水禽中,它与其说是以君主的身份监临着,毋宁说是以朋友的身份照看着,而那些水禽仿佛个个都服服帖帖地归顺它;它只是一个太平共和国的领袖,是一个太平共和国的首席居民,它赋予别人多少,也就只向别人要求多少,它只要求宁静与自由,对这样的一个元首,全国公民自然是无可畏惧的了。
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与它那种天性的温和正好相称;它叫谁看了都顺眼;凡是它所到之处,它都成了这地方的点缀品,使这地方美化;人人喜悦它,人人欢迎它,人人欣赏它。任何禽类都不配这样地受人怜爱:原来大自然对于任何禽类都没有赋予这样多的高贵而柔和的优美,使我们意识到它创造物类竟能达到这样妍丽的程度。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总之,天鹅身上的一切都散布着我们欣赏优雅与妍美时所感到的那种舒畅、那种陶醉,一切都使人觉得它不同凡俗,一切都画出它是爱情之鸟;古代神话把这个媚人的鸟说成为天下第一美女的父亲,一切都证明这个富有才情与风趣的神话是很有理由的。……
……此外,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为一个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在一切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用和谐的声音作为它最后叹息的前奏。据他们说,天鹅发出这样柔和、这样动人的声调,是在它将要断气的时候,它是要对生命作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这种声调,如怨如诉,低沉地、悲伤地、凄黯地、构成它自己的丧歌。他们又说,人们可以听到这种歌声,是在朝暾初上,风浪既平的时候;甚至于有人还看到许多天鹅唱着自己的挽歌,在音乐声中气绝了。在自然史上没有一个杜撰的故事、在古代社会里没有一则寓言比这个传说更被人赞美、更被人重述、更被人相信的了;它控制了古希腊人的活泼而敏感的想像力:诗人也好,演说家也好乃至哲学家,都接受着这个传说,认为这事实实在太美了,根本不愿意怀疑它。我们应该原谅他们杜撰这种寓言;这些寓言真是可爱,也真是动人,其价值远在那些可悲的、枯燥的史实之上;对于敏感的心灵来说,这都是些慰藉的比喻。无疑地,天鹅并不歌唱自己的死亡;但是,每逢谈到一个大天才临终前所作的最后一次飞扬、最后一次辉煌表现的时候,人们总是无限感慨地想到这样一句动人的成语:“这是天鹅之歌!”
概括文意,说说天鹅的特性和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布置作业:
打开你自己明亮的眼睛,观察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写写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你对它的感情。
附答案:
课前预习:1-5省略
6.①特点:从萧条冷寂、毫无生机的冬天写起,引出鸟类的回归,引出莺的出现。
②活跃、灵动、生性胆小、无忧无虑、喜爱歌唱。
课堂学习:
(三)①莺生性胆小、黑头莺最喜爱唱歌
②不可以,
③春天众多鸟类的大合唱。
④拟人和反问。作用:结束全文,发出感叹,流露出作者对莺和大自然中有生命的世界的喜爱和赞美。
(四)省略
四、五省略
于风伟
第2篇:《莺》教案(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莺的特性。
2、品味优美的语言描写。
3、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特征的习惯,感受生命与自然的可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归纳莺的各个特点。
2.难点:(1)体会语言的优美。(2)学会细致观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在重难点的突破中结合学法指导进行教学。
2.教学中贯彻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原则。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学过一首描写美好春光的诗,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大家集体来背诵一下。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了一幅动人的莺歌燕舞图。莺是大自然杰出的歌唱家,它以其动人的歌喉赢得人们的喜爱和赞美,唐诗中还有很多写莺的诗句,能想起来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等。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诗句当中,莺给我们留下的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啼
对!莺的歌声,(啼声)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因此它进入了古诗中、春联中,成了吉祥喜庆的象征,成了春的使者。这是我们中国人对莺的看法,那么,莺在法国作家布封的笔下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的生动描绘去认识,了解一下莺。(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介绍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939年起担任皇家公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的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册《自然史》。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说明文体。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能达到三个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拿出笔划出生字,并初步了解莺的特性。
下面同学们看这些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阴霾休眠欢畅栖息涵养恬静无忧无虑
千呵万护销声匿迹迁徙
2、学生交流初读收获和感受。
大家读了这篇优美的小短文,必定获得了一些收获,总观全文,莺有哪些特性?它最突出的特性是什么?
--莺的特性是:活跃、灵巧、轻盈、好动,生性胆小,无忧无虑,歌声美妙。最突出的特性是:喜爱唱歌。
总结:莺是春的使者,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正是这“嬉笑打闹”、“唱歌传情”的莺所带来的。大家能很快概括出莺的特性,很不错!只是老师有点不明白,莺既然是春的使者,可作者为什么要先从冬天写起呢?
--文章并不是一开始就写莺,而是从萧条冷寂、毫无生气的冬天写起,引出鸟类的回归,唤醒大自然,然后再写莺的出现。这是把莺置于一个具体季节的背景中,像舞台人物的出场一样,先有一个蓄势的过程。这比那种开门见山落笔就对莺进行说明的写法,显得更有波澜,更富有文学性。
三、再读课文,找出文章各段的中心句。
1、中心句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或提示的方式来进行表述。一般情况只有一个中心句,它大多放在段首,有时也放在段尾,个别情况下才放在段中。陈述性的段有时没有中心句,但可综合概括出全段的中心意思。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四、再读课文,品味词句
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莺的生活习性和情感世界,我们都会喜欢上这活泼灵巧的小生灵,那么我们再来细细品味课文,品读文章的精彩之处,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大家可以选择你认为说明生动的部分,仔细品味、揣摩,用“我觉得文中……的句子(词语)很生动,理由是……”的格式说一句话,进行小组交流。
A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学法指导:通过品味词语的妙用来品句子。明确:“唤醒”、“焕发”两个动词的运用,突出了莺的出现给大地带来了新的气象,饱含着作者对莺的喜爱、赞美之情。)此处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品味,目的是进行方法的指导
B有些住在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阴大道和树丛,不少进了大森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同上题学法。明确:“住”、“钻”、“藏”等动词的运用,把小鸟人格化了,体现了莺的活泼好动、灵巧和生活习性的特点。)
C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天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明确:本句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场面,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把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又饱含着作者对这种小鸟的喜爱之情。)
D最后一段。(明确:这段介绍莺动听的歌声。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强调了黑头莺是众多莺类中叫得最好听的一种。它声音最流畅,歌喉轻快纯洁,歌声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唱歌的时间最长。“春天的唱诗班”,这是比喻的说法,是指春天众多的鸟类大合唱。这一段,作者把对莺的赞美推向高潮,“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多美的语言啊,在黑头莺的独唱中,结束了全文。这时候,作者情不自禁地写道:“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教师指导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作者心中的无限感慨,自然从胸中流出:这是对那些争名逐利、煞费苦心的人们的含蓄地批判。试想,面对这样的幸福鸟歌唱,面对这样美妙的文字,那些奔忙于世俗的人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呢?)
教师总结:那么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这段话:《大百科全书》中的说明是纯粹的知识介绍,语句精炼。
从前面同学们的分析中知道整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莺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传神,形象地表现了莺的特点,在使读者获得有关莺的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这一方法希望我们同学在作文中也要加以运用。
现在就让我们充满激情的来朗读同学们刚才提到的这些精彩的描写。
生美读文中精彩的描写语句。(主要在2、4、6自然段中选取)
五、问题质疑
可让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解决。然后出示两个问题:
1、本文着重写莺的可爱,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写莺的不让人喜爱的毛色呢?
(明确:本文是科学小品,科学小品不仅要有文学性,更要有科学性,所以必须让读者全面了解莺的外形体貌、生活习性,否则就起不到传授知识的作用。但这一节对莺暗淡毛色的描写,并不损害它在读者心中美好的印象。美好并不等于完美,美的东西也许总有一些让人遗憾的地方。莺之可爱,主要不在于它的外形,而在于它们活泼好动,无忧无虑对人们心灵的感染和触动。)
2、文章最后“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这句话有什么内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心中的无限感慨,自然从胸中流出。汲汲奔忙于俗世、为真争名逐利而煞费苦心的人民,面对这样的幸福鸟的歌唱,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以这句话结束全文,发出感叹,流露出作者对莺和大自然中生命世界的喜爱和赞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带着喜爱和赞美的感情和语气朗读这一段。)
五、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练习
2、现在天空中的鹰少之又少,为什么呢?从而教育学生要热爱一切动物。
六、总结
作者运用抒情的、富有人情味的语言把普普通通的莺介绍得这样生动,带给我们这么多真切的感受,除了作者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外,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经过了长期的仔细的观察。据说布丰在写作《自然史》的时候,常常整天整天地呆在大自然中,细致地观察,认真地描述。看来仔细观察和准确生动的表达才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所在。
希望大家也学会细致观察事物,这样才能把小动物描绘得逼真。
第3篇:春(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春
课型:新授课编者:执笔:于风伟审核: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尤其能理解作者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yùnniàng()(2)wǎn()转
(3)披suō()戴lì()(4)liáo亮()
2、填空:
(1)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力作有《》、《》。
(2)“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__________的《》,意思是__
第4篇:风筝(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风筝》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丫杈()憔悴()模样()嫌恶()可鄙()什物()惊惶()瑟缩()惩罚()虐杀()宽恕()苦心孤诣()堕()蜈蚣()伶仃()
2、多音字注音
凶恶()
恶恶心()
嫌恶()
什物()劳模()
什模
什么()模样()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丫杈:
伶仃:
瑟缩:
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
4、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5篇:散步(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散步》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1、学习《散步》一文,感受这篇散文在语言、构思与立意等方面的好处,赏析语言美;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学会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写作的素材;
3、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
学习重难点:
重点:品味细节,感受课文;
难点:在学习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讲解)“小”“大”其实是一体的东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蕴含在“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的东西,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熬嫩芽霎时拆散蹲分歧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3.按照课文写作思路,给下列内容排序
①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②“我”决定委屈儿子;③母亲却依从了孙子;④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