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02 07:13:0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苏武牧羊(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一)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 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 自由读课文思考: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1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2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放;度:所打算或所计较的。“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 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u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u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苏武出示说的两句话。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①“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爱侮辱!”

过渡: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u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u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u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4 补充李陵劝降的资料,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u 李陵曾称苏武为“义士”,并说:“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引导学生读懂,“义士”的意思是--

5 小结板书。

(1)教师引读板书。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3)在苏武的心中这“旌节”意味着--意味着--

(三)感悟苏武“不变”的气节。

师: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什么没有变?

1 交流。

2 想像:苏武终于又回到了京城,此时此刻,他在心里大声呼喊些什么?

3 想像:来迎接苏武的人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总结

媒体播放赞颂苏武的歌曲及出示词。

附板书:

整整19年 匈奴苏武

心坚如铁、毫不动摇气节

握抽刀自尽

举 旌节 痛斥卫律

持忍受折磨

第2篇:苏武牧羊(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思路:

前二十分钟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兴趣,熟读课文;

2、学生质疑,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最好,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四十分钟。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概括)重点词语,理清线索复述故事内容,发展能力;

2、重点解读“苏武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与力量,受到感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抓住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 翻脸 宁死不受辱 抽刀自尽

派人 翻脸 怒目圆睁痛骂叛逆

--读词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几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鼓励并指导读。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又生一计 心坚如铁 毫不动摇 忍受折磨

生死置之度外 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二、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

2、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

3、出示第五小节。

4、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读,教师巡导)

5、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

--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三、(机动)情景练笔

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第3篇:苏武牧羊(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武牧羊》曲的歌词,约产生于1915年左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泛流传。传说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学教师。内容采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贵族囚禁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又把它遣送到北海边上牧放公羊,说要等公羊生子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坚持19年二终不屈服。

教学目标:

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地朗诵全诗,理解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英雄气节。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描写苏武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苏武牧羊(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武牧羊(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