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苏武牧羊”。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武身体和心理上所收到的苦难。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歌曲《苏武牧羊》,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对苏武的了解。(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人。汉天汉元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没有成功,又把他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19年不肯屈服。汉始元六年才被遣回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旄”、“茄”的读音要读准。“匈”字的写法不要丢掉一竖。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思路。
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读文,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哪些内容让你崇敬?边读边做批注。
2、汇报交流。
3、读第一小节。
(1)、理解“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毡”指的是什么?(2)、找到一处对比。“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3)、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4)、想象一下,苏武还会遭受哪些折磨?
4、读第二小节。
(1)、理解“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是什么修辞方法?(对比)(2)、“匈奴”是什么意思?
(3)、产生对苏武的敬意。有感情地读,感受苏武所遭受的心里的折磨。
5、讨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小练笔:根据所了解的资料,写一写苏武的故事,想象一下他回来时的情景。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吉林省农安县农安镇第二中心小学 王晓英
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会写3个字。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增强爱国情感。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1、有关文天祥,你都知道什么?
2、拿出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二、学习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尝试读,小组间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集体交流
1、齐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两句。“寥落”是什么意思
思考: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默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自由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齐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全诗的精华,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气节,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三、品读赏析: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四、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五、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一、解读诗歌、想象画面
1.齐读诗歌。
2.说出诗歌描述的三幅画面。
二、梦中归乡、倾诉衷肠
1.尽孝与尽忠。
2.小爱与大义。
三、坚定信念、誓言铿锵
1.苏武默念。
2.苏武呐喊。
3.民族宣告。
四、浩然正气、民族脊梁
1.华夏历史上正气诗篇。
2.总结全文
附:板书设计:
孝
忠——气节
爱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
一、解读诗歌、想象画面
师:通过对《苏武牧羊》这首诗歌上半部分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匈奴威逼利诱下坚贞不屈、正义凛然的苏武。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诗歌的下半部分,进一步感受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与作为大汉使臣的丰富的情感世界。
现在,请你带着你对苏武的了解,来朗读诗歌(幻灯):
生齐读: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望儿归。
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师:好,读得字正腔圆,感情真挚。现在,老师来请你们用心默读这几句,看一看,你能从中看到几幅画面?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望儿归。
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师:你看到的第一幅画面是怎样的?
生:苏武站在冰天雪地里,仰望着北归的大雁,眼神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
师:是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北风呼啸,雁群又一次向北飞去,飞向汉关,飞回它的故乡。而我们的苏武呢?
生:苏武只能留在这荒凉的沙漠里,继续与冷月为伴,倾听着胡笳,思念着亲人和大汉王朝。
师:你看到的第二幅画面又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是苏武年迈的娘亲倚门而立,望眼欲穿的身影。
师:望眼欲穿,盼儿早归啊!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苏武的妻子守着空房,等待丈夫早日归来的身影。
师:是啊,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相隔千里,相逢无期,也只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了。
师:同学们,我们透过文字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而这样的画面,又多少次地闪现在苏武的脑海中。十几年了,有家不能回的苦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啊!苏武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长出两对翅膀,跟随大雁一起飞回长安城啊!
二、梦中归乡、倾诉衷肠
夜深了,耳边的胡笳变得飘渺。苏武抱着那根寸步不离身的节杖,迷迷糊糊睡着了。梦中,他仿佛回到了长安,又看到了自己的母亲,苏武满眼含泪,跪倒在母亲膝下。老人抚摸着苏武的头(老师抚摸一个学生的头):儿啊,你说去去就回,可这一去已经十年了,你难道不要为娘了吗?(示意生起)
生:娘啊,不是孩儿不孝,儿也知道对不起您老人家,可是,儿是大汉的使臣,儿不能屈节辱命投降匈奴啊!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您能理解儿的苦衷吗?
师:儿啊,娘错怪了你,你做得对啊!你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你是我们大汉王朝的骄傲啊!娘支持你!娘等你回来!快去看看你的妻儿吧!可苦了她们喽!
师:苏武转身看到了他的妻子,妻子显得是那样的憔悴。“苏武,难道你不爱我、不爱这个家了吗?”
生:我爱你,更爱这个家!可是,我怎么能为了咱们这个小家的幸福,就丧失了民族大义,就置国家尊严于不顾呢?
师:可是,你知道我有多么难吗?上要侍奉母亲,下要养育儿女。你走的时候,咱们的儿子还没有出生呢,现在他都快十岁了,连爸爸都没有见过啊!
生:妻啊,若是我屈膝投降,辱没了咱们汉朝的威严,又会有多少个家庭失去丈夫,多少个孩子失去父亲啊!难道,你就不理解我的苦心吗?
师:夫君啊,你说的大道理,我懂!我也是这样告诉咱们的孩子的。孩子们想你啊,你快去看看你的儿子吧!
师:苏武转身看到了一个小男孩向他扑来,他迎上去,一把把孩子抱在怀里„„
三、坚定信念、誓言铿锵
师:晨曦微露,苏武从梦中惊醒,那根节杖依然抱在怀中。母亲的支持和妻儿的理解依然回荡在耳边。苏武觉得有一股力量从胸中慢慢升起,他对着长安城,在心底坚定地默念——
生齐: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师:他又对着匈奴王庭大声呐喊——
生齐: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师:穿过千山万水,苏武的家人,汉朝的子民,整个大汉民族,都仿佛在随着苏武一起庄严宣告——
生齐: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小结:苏武在忠孝之间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在家庭的小爱和民族大义之间选择了精忠报国。他的壮举感天地、泣鬼神,他用自己的行为向我们诠释着“气节”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板书:孝爱——忠——气节)
四、浩然正气、民族脊梁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像苏武这样有气节的人!战国时候的孟子大义凛然——
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宋朝文天祥视死如归——
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清朝谭嗣同壮怀激烈——
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现代鲁迅横眉冷对——
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有气节、有胆识的仁人志士,才铸就了不屈的民族魂,筑起了永远不倒的万里长城,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回首华夏五千年厚厚的历史,当我们合上这本沉甸甸的书,此时此刻,你们心中是否正被浩然正气充满,是否也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无比自豪呢?
(好,下课!)
一、解读诗歌、想象画面
师:通过对《苏武牧羊》这首诗歌上半部分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匈奴威逼利诱下坚贞不屈、正义凛然的苏武。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诗歌的下半部分,进一步感受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与作为大汉使臣的丰富的情感世界。
现在,请你带着你对苏武的了解,来朗读诗歌(幻灯):
生齐读: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望儿归。
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师:好,读得字正腔圆,感情真挚。现在,老师来请你们用心默读这几句,看一看,你能从中看到几幅画面?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望儿归。
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师:你看到的第一幅画面是怎样的?
生:苏武站在冰天雪地里,仰望着北归的大雁,眼神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
师:是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北风呼啸,雁群又一次向北飞去,飞向汉关,飞回它的故乡。而我们的苏武呢?
生:苏武只能留在这荒凉的沙漠里,继续与冷月为伴,倾听着胡笳,思念着亲人和大汉王朝。
师:你看到的第二幅画面又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是苏武年迈的娘亲倚门而立,望眼欲穿的身影。
师:望眼欲穿,盼儿早归啊!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苏武的妻子守着空房,等待丈夫早日归来的身影。
师:是啊,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相隔千里,相逢无期,也只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了。
师:同学们,我们透过文字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而这样的画面,又多少次地闪现在苏武的脑海中。十几年了,有家不能回的苦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啊!苏武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长出两对翅膀,跟随大雁一起飞回长安城啊!
二、梦中归乡、倾诉衷肠
夜深了,耳边的胡笳变得飘渺。苏武抱着那根寸步不离身的节杖,迷迷糊糊睡着了。梦中,他仿佛回到了长安,又看到了自己的母亲,苏武满眼含泪,跪倒在母亲膝下。老人抚摸着苏武的头(老师抚摸一个学生的头):儿啊,你说去去就回,可这一去已经十年了,你难道不要为娘了吗?(示意生起)
生:娘啊,不是孩儿不孝,儿也知道对不起您老人家,可是,儿是大汉的使臣,儿不能屈节辱命投降匈奴啊!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您能理解儿的苦衷吗?
师:儿啊,娘错怪了你,你做得对啊!你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你是我们大汉王朝的骄傲啊!娘支持你!娘等你回来!快去看看你的妻儿吧!可苦了她们喽!
师:苏武转身看到了他的妻子,妻子显得是那样的憔悴。“苏武,难道你不爱我、不爱这个家了吗?”
生:我爱你,更爱这个家!可是,我怎么能为了咱们这个小家的幸福,就丧失了民族大义,就置国家尊严于不顾呢?
师:可是,你知道我有多么难吗?上要侍奉母亲,下要养育儿女。你走的时候,咱们的儿子还没有出生呢,现在他都快十岁了,连爸爸都没有见过啊!
生:妻啊,若是我屈膝投降,辱没了咱们汉朝的威严,又会有多少个家庭失去丈夫,多少个孩子失去父亲啊!难道,你就不理解我的苦心吗?
师:夫君啊,你说的大道理,我懂!我也是这样告诉咱们的孩子的。孩子们想你啊,你快去看看你的儿子吧!
师:苏武转身看到了一个小男孩向他扑来,他迎上去,一把把孩子抱在怀里„„
三、坚定信念、誓言铿锵
师:晨曦微露,苏武从梦中惊醒,那根节杖依然抱在怀中。母亲的支持和妻儿的理解依然回荡在耳边。苏武觉得有一股力量从胸中慢慢升起,他对着长安城,在心底坚定地默念——
生齐: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师:他又对着匈奴王庭大声呐喊——
生齐: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师:穿过千山万水,苏武的家人,汉朝的子民,整个大汉民族,都仿佛在随着苏武一起庄严宣告——
生齐: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小结:苏武在忠孝之间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在家庭的小爱和民族大义之间选择了精忠报国。他的壮举感天地、泣鬼神,他用自己的行为向我们诠释着“气节”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板书:孝爱——忠——气节)
四、浩然正气、民族脊梁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像苏武这样有气节的人!战国时候的孟子大义凛然——
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宋朝文天祥视死如归——
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清朝谭嗣同壮怀激烈——
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现代鲁迅横眉冷对——
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有气节、有胆识的仁人志士,才铸就了不屈的民族魂,筑起了永远不倒的万里长城,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回首华夏五千年厚厚的历史,当我们合上这本沉甸甸的书,此时此刻,你们心中是否正被浩然正气充满,是否也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无比自豪呢?
(好,下课!)
一、课前查找苏武牧羊的故事
太初四年(前101)冬,匈奴响犁湖单于死,其弟且鞮侯立为单于,为与汉修好,他遣使送回以往扣留的汉使路充国等人。天汉元年(前100)三月,汉武帝为回报匈奴善意,派中郎将苏武、副中郎将张胜及随员常惠等出使匈奴,送还原被扣的匈奴使者,并厚馈单于财物。苏武等到达匈奴后,原降匈奴的汉人虞常等人与张胜密谋,欲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汉。事发后累及苏武,苏武不愿受辱,自杀未成。单于敬重他,派汉降臣卫律劝降,苏武不为所动。于是单于把苏武幽禁在地窑中,断绝饮食,以此逼他就范。苏武坚持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就将他流放到边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烟的地方,放牧羝羊。始元二年(前85),匈奴壶衍鞮单于新立,遣使者欲与汉朝亲善。汉朝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始元六年(前81),苏武等9人由汉使迎接回国。苏武羁留匈奴19年,习知边地民族,归国后被任为典属国,专掌少数民族事务,他在匈奴持节不屈,被后世视为坚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一
二、讲故事,评论苏武以上内容转自小精灵网(http://new.060s.com)
三、读课文,指导正确、流利
四、学习生字
辱: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写法。
匈与胸相区分,不要混。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苏武牧羊》一课,学习了生字新词,理清了层次,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苏武牧羊是怎样一个故事?
二、读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轻声读第1节。
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呢?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苏武过着怎样的生活?找出词句,想象一下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他又是怎样想的?
从这些词语中你可以读出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
2.读这节,指导有感情地来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情感。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读第二小节文字。
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苏武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找出相关词句来讲一讲。
从这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读这小节文字。
读这节时要与第一小节的读法有什么变化?试着比一比,读一读。
分小节读,读出不同。
(三)读整篇,你感受到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苏武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宁死不倔,顽强斗争,维护国家尊严,是个有气节的好汉,这样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四)听音乐,学唱这首歌曲。
(五)你还知道类似于这样的人物和故事吗?
板书设计:
苏武牧羊
匈奴王 苏武
威胁 以死抗敌
利诱 顽强忍受
折磨 心坚如铁
本文源于小精灵儿童网站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本课是《苏武牧羊》曲的歌词,内容选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单于又把他遣送到......
苏武牧羊 学习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3.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的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试着有感情地朗......
苏武牧羊【典故】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苏武牧羊》读后感。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苏武牧羊课文内容,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苏武牧羊》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