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周而不比》教案设计范本
《周而不比》教案设计范本
《周而不比》教案设计范本
教案:《周而不比》教案
教案作者:缘木求鱼《周而不比》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教案’周而不比教案。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
2、难点:和而不同
课时建议
三课时
预习要求
1、诵读课文、疏通文义、注出重点字词
2、背诵有关交友方面的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说苑·杂言篇》
导入二
请用一个词来形容朋友在你生活中的地位?请说说你选择朋友的标准?
朋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宫·大司徒》:“五曰联朋友”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孔子很重视交朋友,《论语》中有很多精辟的交友之道。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周而不比》,是有关儒家的交往观的,希望对我们今后的生活有所借鉴。
二、朋友有诤友,有肝胆相照的朋友,也有酒肉朋友,狐朋狗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交朋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孔子选择朋友的标准?(板书:择友)
探究第16.4章,翻译、齐背本章
对于孔子的这种交友观,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巧言令色,鲜矣仁,故友必择而后交,不可混搭滥交或毫无主见地被选择。
三、选择朋友的标准有了,那怎样选择朋友呢?(板书:察友)
1、齐读2.10、15.23章,强调“为”、“由”、“安”、“廋”“举”“废”的语义。
1)孔子选择朋友的方法是怎样的?
提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听其言,观其行。
2)介绍“管宁割席”这一典故。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①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③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一起抛地锄菜。忽然,两人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挥动锄头,对待金子和瓦块砾石没什么区别。华歆拿起金子,丢下锄头,离开了。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轩车穿着冕服的人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先生不是我的朋友啊。”。
评:这是管宁察看华歆的行为,考察他的兴趣爱好,因华歆太看重名利而不愿意与他交朋友。
3)介绍管仲
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并笃于友谊称于世。后常以“鲍叔”代称知己好友。齐国内乱,管仲和鲍叔牙分道扬镳,各为其主,成了敌对的.好友,鲍叔牙拥立公子小白登上君位,小白要抓管仲以解射钩之恨,鲍叔牙对小白建议如想成就大业,管仲不可缺少。后小白采纳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相,鲍叔牙举贤不避亲,小白用贤不避敌,齐国的霸业由此奠基,管鲍之交称为千古美谈。鲍叔推荐管仲担任宰相以后,自己情愿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受俸禄,得到封地的人有十几代,常常是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了解人。
2、齐读4.3;4.7章,
孔子认为“观过”可以“知仁”,也就是说,人人都会犯错误,从错误中能看出一个的品性。对此你怎么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过错因人而异,各从其类,集中反映了犯错者的个人特点。一个人的过错,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性。对其所犯过错进行分析就往往能知道犯错者是哪一类人,如君子常因为过于厚道而犯错,小人则常因为过于刻薄而犯错。
3、你在交朋友时要作选择吗?你又是怎样选择朋友的?
提示:学生说得有理的就加以肯定。
学生可能会说是“跟着感觉走”,须引导他们,若不看他们的行为,不观察他们的经历,不考察他们的习惯兴趣,你就无从知道他们究竟是直、谅、多闻之人还是便辟、善柔、便佞之人,混搭滥交或毫无主见地被选择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教案《‘教案’周而不比教案》。或就近(如同桌),或有权有钱(于己有利),或倾向于选择与他们具有相似行为方式的人做朋友,或谁对我好我就跟谁好。总之是无标准无原则无目标。
四、俗话说“相识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交到了朋友,我们还必须学会怎样与朋友相处。(板书:处友)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和朋友相处,找出有关语句
2.14;15.23;15.1712.24:仁以为己任,周而不比,重义轻利
15.15: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4.3;14.34:爱憎分明,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5.17;4.26;12.23:适可而止
1、孔子提出了处友的各项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提示:为了辅仁(板:仁)
孔子讲择友也好,处友也罢(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养,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谋私利(比)。因为这些处友的原则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故而,辅仁之功,取友为大。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世说新语》
2、如何理解5.17章(课后练习)
补充资料:
钱穆《论语新解》
敬之:此之字有两解:一,人敬晏子。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晏子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德。孔门论人,常重其德之内蕴…今从第二解。
白话试译: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3、5.17章的评读
补充资料:
南怀瑾《论语别裁》
《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辑自《史记·管晏列传》,提到晏子的车夫,一天回家时,太太要求离婚。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拜大夫。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朋友之间的交往,多数人喜欢接交新友而轻慢故人,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君子之交,依于礼义,重在相知,故淡如水。唯淡于水,故能长久。虽为久交之友,然不敢相忘,在于思朋友之德、感朋友相知之情,所以说才会“久而敬之”。
4、读了4.26;12.23这两章,你是否认为孔子很圆滑?如不是,又该如何理解?
补充资料: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南怀瑾《论语别裁》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这两个章节的现实意义?
补充资料: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李泽厚《论语今读》
五、小组讨论:选择这五章中的任意一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有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程颐
第2篇: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
作者及工作单位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论语》教学很多教师都把孔子当成圣人来教,很多学生认为孔子的思想是老古板,与他们有距离感。本课内容就贴近学生的生活,读来亲切可感。教学本课在掌握孔子关于交友的思想观点之后,让学生就当前普遍存在的交友观谈谈自己的看法,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指出其优缺点,同时对孔子产生亲切感。
☆教材分析
《〈论语〉选读》虽是“选读”,但它不等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需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探究的深度。
《周而不比》是《〈论语〉选读》中的教读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文章内涵的挖掘特别是正确交友价值观的传递则是这篇文章重点探究的内容。
☆学情分析
?交友?是中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心理趋于外向的正常表现。?报刊征友?、?网上交友?、?笔友?、网友?,时
下,这些颇有现代味的词汇充斥着当代中学生的生活。中学生?交友?本无可厚非,但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期间,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全面,如何交友需要有正确的导向。不妨我们就从《论语》中汲取人生智慧,用先哲具有警醒意义的话来反思自己的言行,鞭策自己走向成熟。
☆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掌握“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陈拥萍 常山县紫港中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
为 设计意图
一、课前播放臧天朔的《朋友》。听取歌词大意 为教师介绍臧天朔及臧天朔被捕事导课
二、自读课文
三、文本研习,孔子的交友观
教师导语:臧天朔的这首《朋友》曾经唱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唱出了朋友的心声,但是,就是这个歌手臧天朔于今年11月被捕,因为臧天朔盲目仗义,太过义气,窝藏杀人犯朋友。虽然他因为唱朋友而走红,但他并不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朋友。而臧天朔如果早些读读孔圣人的《论语》,恐怕就不会落下今天的牢狱之灾了吧,因为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该如何选择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
1、交友的目的是什么?
2、交友要注意哪些原则?
3、交什么样的朋友才能有
助于自身的提高?
4、怎样区分好坏朋友?
(察人的方法)(举例:讲述一个学生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和割席断义的典故)
5、与人交往时,自己应注
意什么,才能成为别人的朋友?(处友的态度)(教师讲述刺猬取暖的故事)
读准字音,特别是形声字、形近字、生僻字;想象孔子与弟子如何讲授交流的场景,尽量让这种场景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预设:这些语录并不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排列起来的,只是根据交友这个主题组织在一起。根据老师的提醒,学
生能够将课文连成一条线。学生能够迅速地在原文中找到表示“交友目的、交友原则”以及朋友好坏区分的句子,教师适当点拨其中“与、友、谅、责、斯、数、道”等字的含义,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关于察人的方法学生们自己也能说出一些,但对“以、由、安”不甚了解。教师除利用孔子所举的件做铺垫,引出朋友的话题
让学生通读课文,初步理解各个语段的含义。
将散乱的语录理出思路,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生动可感的故事和例子有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吸取儒家文化的精髓。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请同学们说说你交友时
时怎样选择朋友的,有什么依据?
2、教师例举时下流行的几
种交友观,请学生加以评价
两个例子之外,自己再补充“学生和割席断义”的故事能让学生深刻体会观过的意义。“刺猬取暖”的故事则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交友的适中原则。
同学中肯定会有些同学说到:自己交友没什么原则,只是凭着感觉走,或者就近原则,选择自己同桌等周围的同学,这就很自然地引出时下一些不正确的交友观,应给能给学生很大的触动,引起学生的共鸣。☆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是希望大家不要把孔子的思想看成老古董,在现今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结合当今实际,灵活地加以运用。
•择友标准:
•选益友:直、谅、多闻 •弃损友:便辟、善柔、便佞 •择友方法: •察人-视行为 •观经历 •察习惯兴趣
•例子-观过:知品行(是否仁)•观群居:知能力成就(难有所成)•察人知君子、小人有别
•-君子: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小人:比而不周•自己与朋友相处的态度:
•(15-15)子曰:“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
•(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用诵读的方式,可以检查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
2、课堂上让学生说说自己交友的方法、原则及评价当前流行的交友观的做法,效果很好,学生的兴致很高。尤其是探讨“就近交友、与自己有相似行为方式的人交友”的交友观时,同学们各抒已见,有的说是在学校里囿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多说人是就近交友,能团结周围的人是好事,还有的说就近交友、交与自己有相似行为方式的人交友不能弥补自身的缺陷,不利于自己健全性格的培养等等;让学生拓展,联系生活社会,学生也谈到一些看到的,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很多学生也颇有感慨。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本人在县《论语》教学研讨课上的,课后得到郑校长、教研员赵老师及其他许多教师的认同,自我感觉也还不错。但感觉课堂上学生读的不够,应该可以当堂背诵下来;其次板书设计的还是太繁琐复杂了些。
第3篇:《周而不比》教案
《周而不比》教案(推荐12篇)由网友 “鸟与玫瑰”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周而不比》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教案’周而不比教案
‘教案’周而不比教案
教案:《周而不比》教案-教案作者:缘木求鱼《周而不比》教案教学目标
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
2、难点:和而不同
课时建议
三课时
预习要求
1、诵读课文、疏通文义、注出重点字词
2、背诵有关交友方面的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
第4篇:《周而不比》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掌握“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迁《史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ppt①)
《周而不比》记录了孔子说的14句话,这14句话讲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交友。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见孔子之为人”。
二、探究文本
(一)交友目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请问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你为什么会和他成为至交?
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本,来看看孔子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以友辅仁”,其中“以”表示“用、凭借”。孔子认为交友的目的是“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那么孔子说的“仁”又是指什么呢?
南怀瑾《论语别裁》:“
第5篇:《周而不比》教学设计
《周而不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掌握“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迁《史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ppt①)
《周而不比》记录了孔子说的14句话,这14句话讲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交友。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见孔子之为人”。
二、探究文本
(一)交友目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请问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你为什么会和他成为至交?
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本,来看看孔子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以友辅仁”,其中“以”表示“用、凭借”。孔子认为交友的目的是“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那么孔子说的“仁”又是指什么呢?
第6篇:公开课教案 周而不比
公开课教案:课题:《周而不比》(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在疏通课文字词的基础上,理解儒家的人际交往观。
(2)学会用自己的观点去评价孔子的交友观。(3)当堂背诵16.4、15.23、12.24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展示周华健演唱的《朋友》的部分歌词。
朋友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不再有
一句话一辈子
一生情一杯酒
在生活中,朋友很重要,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如何择友,如何交友将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接下来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朋友在你心目中的地位„
二、研习探讨5则与交友相关的内容。
1、幻灯展示5则内容,全班齐读。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第7篇:周而不比复习精练姓名
周而不比复习精练姓名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答:(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答: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2.5.17章“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子所交之人。请联系4.26“事君数”章和12.23“子贡问友”章,分析
第8篇:《周而不比》教学设计(推荐)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掌握“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迁《史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ppt①)
《周而不比》记录了孔子说的14句话,这14句话讲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交友。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见孔子之为人”。
二、探究文本
(一)交友目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请问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你为什么会和他成为至交?
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本,来看看孔子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以友辅仁”,其中“以”表示“用、凭借”。孔子认为交友的目的是“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那么孔子说的“仁”又是指什么呢?
南怀瑾《论语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