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阅读及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7-21 07:13:3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阅读及答案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阅读及答案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率军与君廓偕来,拜君愕大将军,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

及善以父死事,授朝散大夫,袭邢国公爵。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太子宴于宫,命宫臣掷倒,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优人,臣苟奉令,非羽翼之美。”太子谢之。高宗闻,赐绢百匹。除右千牛卫将军,帝曰:“以尔忠谨,故擢三品要职。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乎?”病免。召为卫尉卿。垂拱中,历司属卿。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拜春官尚书。出为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加光禄大夫,以老病致仕。

神功元年,契丹扰山东,擢魏州刺史,武后劳曰:“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治边,使为屏蔽也。”因延问朝政得失,及善陈治乱所宜,后悦曰:“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留拜内史。来俊臣系狱当死,后欲释不诛,及善曰:“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后纳之。卢陵王之还,密赞其谋。既为皇太子,又请出外朝,以安群臣。

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时二张怙宠,每侍宴,无人臣礼,及善数裁抑之,后不悦曰:“卿年高,不宜侍游燕,但检校阁中。”遂乞骸骨,犹不许,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二,赠益州大都督,谥曰贞,陪葬乾陵。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及善以父死事 死:使死

B.太子谢之 谢:道歉,谢罪

C.密赞其谋 赞:辅助

D.时二张怙宠 怙:依仗

【答案】.A(死:为而死)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及善有大臣节的一组 (3分) ( )

①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 ②臣苟奉令,非羽翼之美

③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 ④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

⑤卢陵王之还,密赞其谋 ⑥及善数裁抑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答案】.D(①说的是王及善的父亲。③是武后对王及善治国方略的赞赏。⑤表现王及善很受重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王及善因为父亲为国捐躯的军功被授予朝散大夫,并袭邢国公爵。

B.皇太子李弘提拔王及善做了左奉裕率。后来高宗又提升他任三品要员,特许他 佩带大横刀在身边侍卫。

C.王及善认为来俊臣胡作非为,滥杀无辜,是祸乱的元凶,必须予以严惩。武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D.二张由于受武后厚宠,在侍宴时全然没有做臣子的礼节,王及善多次指责他们,武后很生气,便罢了他的职。

【答案】.D (武后虽然不高兴,但并未免他的职。)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治边,使为屏蔽也。(5分)

(2)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5分)

译文:

(1)逆贼侵犯边境,卿虽有病,可以带上妻子儿女每天走三十里,(慢慢地去上任),替朕治理好边境,使它成为抵御敌人的屏障。 (“盗”、“ 妻子”、“屏蔽”各1分,句子通顺2分。)

(2)来俊臣凶残狡猾,不合仁义,带领亡命之徒,诬陷杀戮善良的.大臣,天下人都很痛恨他。(“不道”、“引”、“疾”各1分,句子通顺2分。)

【参考译文】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王君愕。深沉有智谋。高祖率领义军入定关中的时候,他与王君廓率部万人来降,被拜为大将军,后被封为新兴县公,升迁左武卫将军。王君愕跟随太宗征辽东,兼领左屯营兵马,与高丽战于驻跸山,王君愕冲锋陷阵,力战而死。被赐予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

王及善因父死于王事而授朝散大夫,袭爵邢国公。高宗时,调任左奉裕率。太子在宫中宴饮时命宫内大臣倒行而舞,轮到王及善时,他拒绝说:“殿下自有乐官,臣只应当守自己的本职,这倒行而舞不是臣的任务。臣如奉命,恐怕不属对殿下辅佐之事。”太子道歉而让他离开。高宗听到此事后而特加奖慰,赐绢百匹。不久,又授右千牛卫将军,高宗对他说:“朕因为你忠心谨慎,所以授你三品要职。其他人非征召不能到朕的处所,卿佩带大横刀在朕身边,卿知道这个官尊贵吗?”不久,因病免职,后又起用任卫尉卿。垂拱年中(687),王及善任司属卿。当时,山东饥荒,王及善任巡抚赈给使。不久,任春官尚书,调任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并加授光禄大夫。因年老多病请求告老还乡。后来,契丹作乱,山东不安,又起用他为滑州刺史。武则天对他说:“逆贼侵犯边境,卿虽有病,可以带上妻子儿女每天走三十里,(慢慢地去上任),替朕治理好边境,使它成为抵御敌人的屏障。”趁此时武则天又询问朝廷得失,王及善详细陈述了治乱之宜十余条,武则天说:“那是小事,这才是根本大事,卿不可前去。”于是留在朝廷任内史。

来俊臣犯事被逮捕入狱,被有司判为极刑,武则天想赦免不杀他。王及善奏道:“来俊臣凶残狡猾,不合仁义,带领亡命之徒,诬陷杀戮善良的大臣,天下人都很痛恨他。臣认为如果不除掉首恶,恐动摇朝廷,祸患没有穷尽。”武则天接纳了他的意见。不久,武则天将要立庐陵王为太子,庐陵王回来后,王及善帮助他谋划。等到庐陵王成了太子,王及善又请太子到外朝来抚慰人心,武则天听从这意见。

王及善虽无学术,在职总是以清正自持,临事坚定不改变,有大臣之节。当时,张易之兄弟依仗受宠,每次内宴,都无人臣之礼。王及善多次上奏要制止这种行为,武则天不高兴,对王及善说:“卿已年高,不适宜参与这类游乐,只检校阁中事就可以了。”王及善上疏称病一个多月,武后没有过问。乞请还乡,仍未得到允许。圣历二年(699),拜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不到十天)就去世。享年八十二岁。(废朝三天哀悼,)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为贞,陪葬乾陵。

第2篇:《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一》阅读答案

《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一》阅读答案

李吉甫,字弘宪,世为赵人。贞元初,为太常博士,年尚少,明练典故。昭德皇后崩,自天宝后中宫虚,恤礼废缺。吉甫草具其仪,德宗称善。李泌、窦参器其才,厚遇之。陆贽疑有党,出为明州长史。贽之贬忠州,宰相欲害之,起吉甫为忠州刺史,使甘心焉。既至,置怨,与结欢,人益重其量。改郴、饶二州。会前刺史继死,咸言牙城有物怪,不敢居。吉甫命菑除其署以视事,吏由是安。

宪宗立,以考功郎中召,知制诰。俄入翰林为学士,迁中书舍人。吐蕃遣使请寻盟,吉甫议:“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帝辞其使。中书史滑涣素厚中人刘光琦,凡宰相议为光琦持异者,使涣请,宦人传诏,或不至中书,召涣于延英承旨,即为文书,宰相至有不及知者。由是通四方赂谢。吉甫请间,劾其奸,帝使簿涣家,得赀数千万,贬死雷州。由是帝愈倚信。

元和二年,杜黄裳罢宰相,乃擢吉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吉甫连蹇外迁十余年,究知闾里疾苦,常病方镇强恣,至是为帝从容言:“使属郡刺史得自为政,则风化可成。”帝然之,出郎吏十余人为刺史。又度李锜必反,劝帝召之,使者三往,以病解,而多持金啖权贵,至为锜游说者。吉甫曰:“锜,庸材,而所蓄乃亡命群盗,非有斗志,讨之必克。”帝从之。诏下,锜众闻兵兴,果斩锜降。以功封赞皇县侯,徙赵国公。

德宗时,义阳、义章二公主薨,诏起祠堂于墓百二十楹,费数万计。会永昌公主薨,有司以请,帝命减义阳之半。吉甫曰:“昔汉章帝欲起邑屋于亲陵,东平王苍以为不可。故非礼之举,人君所慎。请裁置墓户,以充守奉。”帝曰:“吾固疑其冗,减之,今果然。然不欲取编民,以官户奉坟而已。”吉甫再拜谢。帝曰:“事不安者第言之,无谓朕不能行也。”

八年,回鹘引兵自西城、柳谷侵吐蕃,塞下传言且入寇。吉甫曰:“回鹘能为我寇,当先绝和而后犯边,今不足虞也。”既而果边吏妄言。自蜀平,帝锐意欲取淮西。方吉甫在淮南,闻吴少阳立,上下携泮,自请徙寿州,以天子命招怀之,反间以挠其党。会讨王承宗,未及用,会暴疾卒,年五十七。帝震悼,赙外别赐缣五百恤其家。及葬,祭以少牢,赠司空。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一》)

【注】异牟寻,南诏第六代国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置怨,与结欢 置:放弃

B.帝使簿涣家 簿:登记

C.事不安者第言之 第:次第

D.今不足虞也 虞:忧虑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

B.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

C.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

D.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古代的官名,始设于唐代,由文学侍从中的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担当诏书的起草乃至机密文件的制定工作。

B.“方镇”,也称藩镇。唐朝政府在边要州地设置都督府、节度使、经略使,后演变为“藩镇”,父死子袭,掌握军政大权,雄据一方。

C.“薨”,指死亡。古代对死亡有专门的称呼,天子、诸侯或皇后死称“崩”,皇子、公主或宠妃死称“薨”,一般人死称“卒”。

D.“少牢”,指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只,称为“少牢”;用牛、羊、猪各一只,称为“太牢”。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吉甫气量宏大,胆识过人。与陆贽的交往,体现了他非凡的胸襟;而在郴、饶二州任上,他则用行动消除了大家对神怪的恐惧心理。

B.李吉甫阅历丰富,洞悉时弊。正是他的让刺史能够自主处理政事的建议,才使社会风气得以转化,方镇放纵的弊病得以消除。

C.李吉甫明典遵礼,敢于谏言。他用汉章帝的事例来劝喻皇帝要慎重对待自己的行为,而他的建议也得到了皇帝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D.李吉甫远见卓识,知人明事。他知道李锜必会造反,并果断劝说皇帝予以讨伐,而对回鹘将要侵犯唐境的谣言也给予准确的分析。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吉甫草具其仪,德宗称善。李泌、窦参器其才,厚遇之。

②自请徙寿州,以天子命招怀之,反间以挠其党。

参考答案

1. C 【解析】第:只管。

2. B (“德宗初”为时间状语,后面停顿,排除AC;“国”和“吐蕃”都是名词,不可连在一起,中间停顿,排除AD;故选:B.译文为:德宗初年,没有得到南诏,所以与吐蕃订立盟约.自从异牟寻归附朝廷,吐蕃不敢侵犯边塞,如果答应订立盟约,那么南诏就会怨恨,边境矛盾一天天加深.)

3. C【解析】天子、皇后死称“崩”,诸侯、皇子、公主或宠妃死称“薨”,大夫死称为“卒”,士死称为 “不禄”,一般人死称为“死”。

4. B【解析】“使社会风气得以转化,方镇放纵的弊病得以消除”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5. (1)李吉甫起草制定恤礼的礼仪,德宗称赞。李泌、窦参器重他的才能,优厚地对待他。(共5分,重点词语“草具”“称善”“器”“厚遇”各1分,语意通顺1分,意思对即可)

(2)李吉甫自己请求调任寿州,用天子的`诏命去招抚吴少阳,用反间计来扰乱他的党羽。(共5分,重点词语“徙”“招怀”“反间”“挠”各1分,语意通顺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李吉甫,字弘宪,世代是赵郡人。贞元初年,担任太常博士,年纪还小,明白熟悉典故。昭德皇后去世,从天宝以后皇后位置空缺,恤礼废弃缺失。李吉甫起草制定恤礼的礼仪,德宗称赞。李泌、窦参器重他的才能,优厚地对待他。陆贽怀疑他有朋党,朝廷把他调出京城担任明州长史。陆贽被贬到忠州,宰相想加害于他,起用李吉甫为忠州刺史,使他甘心(效命)。李吉甫到了忠州以后,放弃旧怨,与陆贽交好,人们更加敬重他的气量。改任郴、饶二州刺史。适逢前任刺史相继死去,人们都说牙城有神怪,不敢居住。李吉甫命人清除杂草修整官署来处理政事,官吏由此心安。

宪宗即位,李吉甫凭借考功郎中的身份被召见,任知制诰。不久进入翰林院,担任翰林学士,升任中书舍人。吐蕃派遣使者请求重温过去的盟约,李吉甫建议:“德宗初年,没有得到南诏,所以与吐蕃订立盟约。自从异牟寻归附朝廷,吐蕃不敢侵犯边塞,如果答应订立盟约,那么南诏就会怨恨,边境矛盾一天天加深。”皇帝拒绝了吐蕃使者的要求。中书史滑涣一向与宦官刘光琦关系密切,凡是被刘光琦所反对的宰相的意见,刘光琦就让滑涣向皇帝请示,宦官传达诏书,有时诏书不到中书省,皇帝就在延英殿召见滑涣接受圣旨,写成文书,宰相甚至到了有不知道情况的地步。滑涣因此收受各地贿赂的财物。李吉甫请求单独言事,弹劾滑涣的奸恶,皇帝派人登记清查滑涣的家产,得到钱财数千万,将滑涣贬死雷州。由此皇帝更加倚重信任李吉甫。

元和二年,杜黄裳被罢免宰相,朝廷就提拔李吉甫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吉甫艰难任职地方官十多年,详知民间疾苦,常忧虑方镇强大放纵,到这时向皇帝从容地说:“假使属郡刺史能够自主处理政务,那么风俗教化可以形成。”皇帝认为他说得对,调任郎吏十余人为刺史。李吉甫又揣测李锜一定会反叛,劝皇帝召见他,使者多次前往,李锜以有病为借口不奉命,同时多拿钱财贿赂权贵,以至有的权贵为李锜说情。李吉甫说:“李锜,是庸材,而他所蓄养的是些亡命盗贼,没有斗志,讨伐他一定能够获胜。”皇帝听从了他的主张。诏令下达,李锜的部下听说朝廷兴兵讨伐,果然斩杀李锜投降。李吉甫因功被封为赞皇县侯,晋封赵国公。

德宗时,义阳、义章二公主去世,皇帝下诏在墓地修建祠堂一百二十间,花费数万计。适逢永昌公主去世,有司请命,皇帝命令减为义阳公主祠堂规模的一半。李吉甫说:“从前汉章帝想在先人的陵地修建食邑的屋舍,东平王刘苍认为不可以这样做。所以不合礼制的行为,国君应该慎重去做。请减少设置守墓的民户,来充任守护供奉的职责。”皇帝说:“我本来就怀疑它多余,就减少了它,现在果然如此。但是我不想使用平民,用官府的罪役户守坟就可以了。”李吉甫再次拜谢。皇帝说:“不利于社会安定的事情只管进言,不要以为我不能实行。”

八年,回鹘率军从西城、柳谷侵占吐蕃,塞下传言将要入侵唐境。李吉甫说:“回鹘成为我们的敌人,应会先断绝与我们的友好关系,然后再侵犯边境,现在不值得忧虑。”不久,果然证明边吏随意乱说。自从蜀地平定,皇帝决意要攻取淮西。李吉甫正在淮南,听说吴少阳自立,上下离心,李吉甫自己请求调任寿州,用天子的诏命去招抚吴少阳,用反间计来扰乱他的党羽。这时恰逢讨伐王承宗,他的办法还没来得及用,遭遇急病去世,时年五十七岁。皇帝震惊悲悼,除按惯例馈赠之外,又另外赏赐五百匹细绢抚恤他的家属。等到安葬,用少牢之礼祭祀,追赠司空。

第3篇: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

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

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

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日:“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日:“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

奸谋,冀有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少涉经史,补太学生。祭酒令狐德棻异其才,而以王佐期之。中进士第,始调清源丞。永昌元年,以贤良召,时年七十余矣。对策者千余,柬之为第一。授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时突厥默啜有女请和亲,武后欲令武延秀娶之。柬之奏:“古无天子取夷狄女者。”忤旨,出为合、蜀二州刺史。故事,岁以兵五百戍姚州,地险瘴,到屯辄死。柬之力陈其弊,疏奏不纳。俄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中,武后谓狄仁杰曰:“安得一奇士用之?”仁杰曰:“陛下求文章资历,今宰相李峤、苏味道足矣。岂文士龌龊,不足与成天下务哉?”后曰然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即召为洛州司马它日又求人仁杰曰臣尝荐张柬之未用也后曰迁之矣。曰:“臣荐宰相而为司马,非用也。”乃授司刑少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魏书列传第四十一》阅读答案

《魏书列传第四十一》阅读答案

李冲,字思顺,陇西人,敦煌公宝少子也。少孤,为长兄荥阳太守承所携训。

高祖初,以例迁秘书中散,典禁中文事,渐见宠待。迁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卿议之。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祐等曰:“冲求立三长者,乃欲混天下一法。言似可用,事实难行。”羲又曰:“不信臣言,但试行之。事败之后,当知愚言之不谬。”太后曰:“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群议虽有乖异,然惟以变法为难,更无异义。遂立三长,公私便之。

迁中书令,加散骑常侍,给事中如故。寻转南部尚书,赐爵顺阳侯。冲为文明太后所幸,恩宠日盛,赏赐月至数十万,进爵陇西公,密致珍宝御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新唐书列传》阅读答案

《新唐书列传》阅读答案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

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歙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光弼分兵讨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