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阅读答案及译文

其他范文 时间:2024-10-21 08:51:0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阅读答案及译文(共8篇)由网友“三笠阿克曼”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阅读答案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阅读答案及译文

《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阅读答案及译文

源乾曜,相州临漳人。乾曜第进士。神龙中,以殿中侍御史黜陟江东,奏课最,频迁谏议大夫。景云后,公卿百官上巳、九日废射礼。乾曜以为:“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比年以来,射礼不讲,所司吝费,而旧典为亏。臣愚谓所计者财,所亏者礼,故孔子不爱羊而存礼也。大射谓春秋不可废。”

开元初,邠王①府吏犯法,玄宗敕左右为王求才长史,太常卿姜晈荐乾曜,自梁州都督召见,神气爽澈,占对有序,帝悦之,擢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累进尚书左丞。四年,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会帝东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师。治尚宽简,人安之。居三年,政如始至。仗内白鹰因纵失之,诏京兆督捕,获于野,榛死。吏惧得罪,乾曜曰:“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遂入自劾失旨。帝一不问,众伏其知体而善引咎。

八年,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位侍中。建言:“大臣子并求京职,俊乂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臣三息俱任京师,请出二息补外,以示自近始。”诏可。乃以子河南参军弼为绛州司功,太祝絜为郑尉。诏曰:“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传》不云乎:‘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晋国之人,于是大和。’道之或行,仁岂远哉。令文武官父子昆弟三人在京司者,分任于外。”繇是公卿子弟皆出补。

帝尝自较其考,与张说偕赐。时议者言:“国执政所以同休戚,不崇异无以责功。”帝乃诏中书、门下共食实户三百,堂封②自此始。东封还,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帝幸东都,以老疾不任陪扈。卒,赠幽州大都督。

乾曜性谨重,其始仕已四十馀,历官皆以清慎恪敏得名。为相十年,与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同秉政,居中未尝廷议可否事,晚节唯唯联署,务为宽平惇大,故鲜咎悔。姜晈为嘉贞所排,虽得罪,讫不申救,君子讥焉。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注] ①邠王:李守礼,唐高宗李治之孙,封邠王。②堂封:宰相的封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B.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C.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D.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解析:选D 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解析:选C “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源乾曜品性谨慎持重。为官四十多年,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以清廉慎重尽职敏捷闻名,皇帝亲自考核官员政绩,他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并因此受到奖励。

B.源乾曜忠心为国,积极进言。当时射礼废弛,他建议恢复射礼;大臣们的.儿子都在京城任职,贤德之士大多外放,他主动要求从自己做起,外放儿子。

C.源乾曜敢于担当。仗内白鹰丢失,属吏害怕获罪,他独自承担责任;晚年也经常当廷裁决大事,果敢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很少有过失和让自己悔恨的事。

D.源乾曜执政重宽松简约。他做京兆尹时,自始至终坚持宽松简约的为政方针,百姓安定,社会和谐。

解析:选C “晚年也经常当廷裁决大事,果敢地签上自己的名字”错,原文说的是“晚节唯唯联署”,意思是晚年时不敢承担责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5分)

译文:

(2)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5分)

译文:

答案:

(1)皇上仁慈圣明,不会因为失去畜养的玩物而定罪,假如因此获罪,我一个人承担。(得分点:“畜”“苟”“戾”“专”各1分,

句意1分)

(2)源乾曜身为百官榜样又谦逊礼让,不但已经请求任命他的儿子为外官,而且又降低品级。(得分点:“庶寮”“让”“外”“下迁”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源乾曜,相州临漳人。源乾曜考中进士科。神龙年间,以殿中侍御史身份巡视江东考察官员,奏报考核成绩最好,很快升任谏议大夫。景云年以后,公卿百官在上巳日、重阳日废除射礼。源乾曜认为:“圣王教化天下,必须制定礼仪来端正人心。君子三年不遵守礼仪,礼仪必定破坏;三年不奏乐,乐必定崩溃。古代选择士人,先看射礼,不是为了一时取乐。射是为了区别邪正,观察德行,应和祭祀,退却敌寇,古代的先哲圣王无不相继承袭。近年以来,射礼废除,有关部门吝惜费用,而使得旧典亏缺。我认为有关部门所计较的是财,所亏欠的是礼,因此孔子不爱羊而保存礼。大射之礼是四季不可废弛的。”

开元初年,邠王府属吏犯法,唐玄宗诏令左右为邠王寻找能胜任长史的人,太常卿姜晈推荐源乾曜,自梁州都督召见,源乾曜神气清爽,对答有条有理,皇帝很高兴,提升他为少府少监,兼任邠王府的长史。几次晋升任尚书左丞。开元四年,授任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适逢皇帝东巡,任命源乾曜为京兆尹留守京城。政事崇尚宽松简约,百姓安定。在位三年,政令始终如一。仗内的白鹰因放出去而丢失,皇帝下令京兆督促捕捉,在郊野找到,挂在荆棘上死掉了。属吏害怕获罪,源乾曜说:“皇上仁慈圣明,不会因为失去畜养的玩物而定罪,假如因此获罪,我一个人承担。”于是入朝自我劾奏违背圣旨之罪。皇帝一概不责问,大家都佩服他知大体又善于承担过失。

开元八年,源乾曜又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晋升为侍中。他建议说:“大臣的儿子都要求在京城任职,贤德之士大多出任外官,这不是公平施予之道。臣的三个儿子都在京城任职,请求外派两个儿子补任外官,来表示从近臣开始实行。”皇帝下诏同意。便以他的儿子河南参军源弼做绛州司功,太祝源絜做郑尉。皇帝下诏说:“源乾曜身为百官榜样又谦逊礼让,不但已经请求任命他的儿子为外官,而且又降低品级。《左传》不是说吗:‘范宣子谦让,他的部下都谦让。’‘晋国的人民,于是非常和睦。’大道如果实行,仁义怎能远呢?命令文武百官父子兄弟三人同在京城任职的,要分任外官。”由此公卿子弟都离开京城补任官职。

皇帝曾亲自考核官员政绩,源乾曜与张说一同受到赏赐。当时议论者说:“宰相同国家休戚与共,不敬重恩宠就无法督促建立功业。”皇帝于是下诏中书、门下都享用实封三百户,堂封从这时开始。东封泰山回朝,源乾曜任尚书左丞相,兼任侍中。皇帝前往东都,源乾曜因为年老有病不能陪同扈从。去世,追赠幽州大都督。

源乾曜品性谨慎持重,他从开始入仕已经四十多年,历任官职都以清廉慎重尽职敏捷闻名。任宰相十年,与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一同执政,在宰相班子中不曾当廷议论事情的可否,晚年唯唯诺诺只是顺从署名,致力于宽大公平敦厚,因此很少有罪责悔恨。姜晈被张嘉贞排挤,虽然获罪,源乾曜始终没有申述相救,君子谴责他。

篇2:《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二》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二》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王思礼,高丽人,八居营州。父为期方军将。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位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丛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日:“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翰谓监军李文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俄加金城郡太守。

安禄山反,翰为元帅,奏思礼赴军,玄宗日:“河、陇精锐,悉在潼关,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翰固请,乃兼太常卿,充元帅府马军都将,翰委以军事。密劝翰表诛杨国忠,翰不应;复请以三十骑劫至潼关杀之,翰曰:“此乃吾反,何与禄山事?”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责、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①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更为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守武功。贼安守忠来战,思礼退保扶风。贼分兵略大和关,去风翔五十里。李光进战未利,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命郭子仪以朔方兵击之。会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以兵二千屯扶风。闻贼已西,欲乘虚袭京师,径至高睦。贼引军还击椿等,椿已至中渭桥,杀守者千人,进攻苑门。伯伦战死,椿被执。先是,贼余众留武功,既传官军入京师,乃烧营遁,自是贼不敢西。

长安平,思礼先八清官;收东京,战数有功。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寻兼潞、沁等州节度。乾元元年,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与子仪围贼相州,军溃,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寻破史思明别将万余众于直千岭。光弼徒河阳,代为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无年,加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二年,薨,赠太尉,谥日武烈。

一一(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二》)

【注】①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思礼坠马,蹇甚 蹇:跛脚

B.吐谷浑苏毗王款附 款:诚恳

C.寻副房璃战便桥 副:辅佐

D.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 总:聚合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思礼有作战才能的一组是(3分)( )

①俄加金城郡太守 ②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

③密劝翰表诛杨国忠 ④杀守者干人,进攻苑门

⑤收东京,战数有功 ⑥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思礼熟习作战,曾侍奉哥舒翰而立功受官。后在奉诏接应吐各浑苏毗王归附时,不 幸坠下马而踱脚,哥舒翰不得不加授他为金城郡太守。

B.安禄山反叛时,哥舒翰极力奏请王思礼前往军中,玄宗最终答应他的请求。王思礼曾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但遭到了哥舒翰的拒绝。

C.潼关失守,王思礼等人逃到皇帝外出停住的地方,遭到肃宗的责备,并要斩杀他们。 后在宰相房珀的劝谏下,王思礼才免于一死。

D.长安平定后,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多次立下战功。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并成为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一一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O分)

(1)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日:“死回分也,何复贷为?”

(2)宰相房珀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

参考答案:

4.D ( 总:统领。)

5.B (①是说王思礼被任命为金城郡太守。③是说王思礼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④是叛贼做的事,与王思礼无关。采用排除法,可知应选B。)

6.A (“哥舒翰不得不加授他为金城郡太守”错,官职应是皇上加授的,且“不得不”属无中生有。)

7.(1)(王思礼)随从(哥舒翰)征讨九曲,延误了期限应当被处斩,临刑时,哥舒翰释放了他,王思礼慢慢地说:“死原本是罪有应得,为什么又要宽免呢?”(“后期”“贷”、省略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2分)

(2)宰相房琯劝谏,认为可以不杀他们以观后面的`表现,于是只斩杀了李承光,赦免了王思礼等人。(“以为”“后效”“独”各1分,语句通顺2分)

参考译文:

王思礼,是高丽人,入居于营州。(他的)父亲担任朔方军将。王思礼熟习作战,(他)跟从王忠嗣到河西,与哥舒翰一同属任王忠嗣部下。哥舒翰担任陇右节度使,王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侍奉哥舒翰,因功授任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王思礼)随从(哥舒翰)征讨九曲,延误了期限应当被处斩,临刑时,哥舒翰释放了他,王思礼慢慢地说:“死原本是罪有应得,为什么又要宽免呢?”诸将认为他很壮烈。天宝十三年,吐谷浑苏毗王真诚归附,(皇上)下诏让哥舒翰到磨环川接应,王思礼坠下马,脚跛得厉害。哥舒翰对监军李文宜说:“王思礼跛足,还能到何处呢?”不久,(王思礼)加授金城郡大守。

安禄山反叛,哥舒翰担任元帅,奏请朝廷派遣王思礼前往军中,唐玄宗说:“河、陇的精锐部队,都在潼关,吐蕃一旦有事端,只有倚靠王思礼了。”哥舒翰坚决请求,于是(王思礼)兼任太常卿,充任元帅府马军都将,哥舒翰把军事委托给(他)。王思礼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哥舒翰不答应;又请求带领三十名骑兵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杀掉,哥舒翰说:“这就成了我造反,与安禄山的事有什么关系?”

潼关失守,王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一同逃到(皇帝)外出停住的地方,唐肃宗责备(他们)不能坚守,拉到大旗下将要斩杀他们。宰相房琯劝谏,认为可以不杀他们以观后面的表现,便只斩杀了李承光,赦免了王思礼等人。不久(王思礼)辅佐房琯在便桥作战,失利,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叛贼安守忠前来挑战,王思礼退兵以保全扶风。叛贼分兵侵略大和关,距离凤翔五十里。李光进交战不利,(皇帝)停住的地方戒严,随从的官员悄悄地送出他们的妻子儿女,皇帝派左右巡御史虞候记下他们的姓名,众人渐渐停止。命令郭子仪率领朔方兵进击贼兵。正值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率兵两千驻守扶风。听说叛贼已经西去,想要乘虚袭击京城,直接到达高陵。叛贼率军返回攻击李椿等人,李椿已到中渭桥,杀守兵一千人,进攻苑门。王伯伦战死,李椿被捉住。在此之前,贼兵余众留驻武功,传说官军进入京师以后,便烧营逃走,从此贼兵不敢西进。

长安平定,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他)多次立下战功。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享用五百户的租赋。不久兼任潞、沁等州节度使。乾元元年,统领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兵八千,与郭子仪在相州围攻叛贼,官军溃败,唯独李光弼、王思礼全军返还。不久(他)又在直千岭打败史思明别将一万多人。李光弼升任到河阳,(王思礼)代任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元年,加授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有王思礼一人。上元二年,(王思礼)去世,追赠太尉,谥号武烈。

篇3:《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四》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四》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崔沔字善冲,京兆长安人,自博陵徙焉。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士。举贤良方正高第,不中者诵訾之,武后敕有司覆试,对益工,遂为第一。再补陆浑主簿,入调吏部,侍郎岑义叹曰:“君今郤诜也!”荐为左补阙。性舒迟,进止雍如也,当官则正言,不可得而诎。

睿宗召授中书舍人,以母病东都不忍去,固辞求侍,更表陆浑尉郭邻、太乐丞封希颜、处士李喜以代己处。诏改虞部郎中,俄检校御史中丞。请发太仓粟及减苑囿鸟兽所给以赈贫乏,人赖其利。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姻家,恃以弄法;姚崇子彝留司东部,通宾客,招贿赂。沔将按劾,崇、怀慎方执政,共荐沔有史才,转著作郎,去其权,盖惮之也。久之,为太子左庶子。母亡,受吊庐前,宾客未尝至柩室。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数称之。服除,迁中书侍郎。

玄宗以仙州数丧刺史,欲废之,沔请治舞阳,舞阳,故樊哙国也,更为樊州,帝不纳,州卒废。沔既喜论得失,或曰:“今中书宰相承制,虽侍郎贰之,取充位而已。”沔曰:“百官分职,上下相维,以成至治,岂可俯首怀禄邪?”凡诏敕曹事,多所异同,说不悦,出为魏州刺史。雨潦败稼,沔弛禁便人。召还,分掌吏部十铨,以左散骑常侍为集贤修撰,历秘书监、太子宾客。

太常议加宗庙笾豆,又欲增丧服。沔曰:“加笾豆未足尽天下美物,而措诸朝,徒近侈耳。”韦述等议与沔合,又诏中书门下参裁,于是宗庙笾豆坐各六,余仍旧制。

每朝廷有疑议,皆咨逮取衷。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四》,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

笃孝:非常孝顺

B.当官则正言

正言:说正确的话

C.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姻家

姻家:结为亲家

D.服除,迁中书侍郎

服除:守丧期满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B.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C.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D.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沔有才学,能经得住检验。他考中进士,在贤良方正科考试中成绩优等,后遭人公开诋毁,经主管部门的审察复试后,他最终名列第一。

B.崔沔为人纯正,孝顺父母。睿宗征召他担任中书舍人,而他在东都的母亲生病,他不忍心离开母亲去任职,于是坚决请辞,请求能亲自侍奉母亲。

C.崔沔为官正直,敢于同权奸斗争。宋宣远依仗卢怀慎的权势玩弄法律,姚崇的儿子姚彝收受贿赂,事情被崔沔知道后,崔沔不畏权势,坚决弹劾了二人。

D.崔沔爱护百姓,设法救济穷人。他曾请求散发太仓的粮食,削减苑囿中的鸟兽的饲料,来赈济贫穷的百姓;在魏州刺史任上,他放宽禁令,来给百姓提供方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数称之。

(2)凡诏敕曹事,多所异同,说不悦,出为魏州刺史。

参考答案

4.B

“正言”在这里应解释为“言词严正”。

5.D

6.C

“坚决弹劾了二人”错,原文是“沔将按劾,崇、怀慎方执政,共荐沔有史才,转著作郎,去其权”。

7.(1) 他告诉宾客们说:“母亲这一生,不是至亲不能进入厅堂进去拜见,怎么能因为去世而改变礼节呢?”中书令张说多次称赞他。

(2) 凡是诏令和部门事务,崔沔常持不同的意见,张说不高兴,让崔沔出任魏州刺史。

(1)“谒”,拜见;“存亡”,去世;“数”,多次。(2)“凡”,凡有(凡是);“曹事”,官署事务;“异同” ,不同的意见。每个句子,译对一个关键词得1分,译对大意得2分。

参考译文

崔沔,字善冲,京兆长安人,是从博陵迁居到这里的。崔沔纯正谨慎,没有虚假之言,侍奉父母非常孝顺,很有才华。他考中进士,应试贤良方正科成绩优等,没有考中的人公开诋毁他,武后敕令主管部门对他进行审察复试,崔沔的对答更加高妙,最终名列第一。两次补授为陆浑主簿,调入吏部任职,吏部侍郎岑义赞叹说:“您是当今的郤诜啊!”推荐他任左补阙。崔沔性情和缓,举止温文尔雅,但处理公务时却言词严正,(别人)不能使他屈服。

睿宗征召他,授予他中书舍人一职,他因母亲病于东都而不忍离去,坚决辞让,请求能奉养母亲。他又上表建议让陆浑尉郭邻、太乐丞封希颜、处士李喜来代替自己担任这个职务。(皇帝)下诏让他改任虞部郎中,不久,又任检校御史中丞。崔沔请求散发太仓的粮食以及减少苑囿中鸟兽的饲料来赈济贫穷的百姓,人们因他的奏请而获得利益。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是亲家,依仗卢怀慎的权势而玩弄法律;姚崇的儿子姚彝在东都任职时,结交宾客,收受贿赂。崔沔准备查验弹劾二人,姚崇、卢怀慎当时正执政,一起推荐崔沔说他有史才,让他转任著作郎,夺去了他的.权力,大概是畏惧他吧。过了很久,他又担任太子左庶子。母亲离世,崔沔在房前接受宾客的吊唁,宾客都不曾进到停放棺柩的内室他告诉宾客们说:“母亲这一生,不是至亲不能进入厅堂进去拜见,怎么能因为去世而改变礼节呢?”中书令张说多次称赞他。崔沔守孝期满,升任中书侍郎。

玄宗因为仙州的刺史屡次死亡,打算废掉仙州。崔沔请求将治所移至舞阳,舞阳,原来是樊哙的封国,更名为樊州,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仙州最终被废掉了。崔沔喜欢谈论朝政得失,有人说:“现在的中书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行事,侍郎虽然辅佐宰相,也只不过是个虚职而已。”崔沔回答说:“百官分担的职务不同,上下相互联系,以便实现大治,怎么可以一味顺从、空领俸禄呢?”凡是诏令和部门事务,崔沔常持不同的意见,张说不高兴,让崔沔出任魏州刺史。州内大雨,积水冲毁庄稼,崔沔放宽禁令方便百姓。后来,被皇帝召回,分掌吏部十铨,以左散骑常侍的身份任集贤修撰,历任秘书监、太子宾客。

太常讨论增加宗庙祭祀用的礼器笾和豆,又想要提高丧服的规格。崔沔说:“增加笾、豆的数量,并不能尽盛天下的美物,而将其安放在宗庙里,只不过近乎奢侈罢了。”韦述等人的意见与崔沔相合,皇帝又下诏让中书门下审议裁定。于是每座宗庙笾、豆各设为六,其余仍然按照旧的制度。

每当朝廷有难以决定的争议时,都向崔沔咨询,然后选取中间意见。崔沔去世时六十七岁,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孝”。崔沔持家俭省节约,俸禄随时散发给同宗同族的人,不营建住宅,曾经作《陋室铭》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篇4:《新唐书列传》阅读答案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

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歙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光弼分兵讨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以功进御史大夫。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

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素方挺,无所屈。时华原尉侯莫陈①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②。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篇5:《新唐书列传》阅读答案

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②台,御史台,御使大夫官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B.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C.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D.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中,本文所指相当于今之陕西省中部。从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为了物产更丰饶的沃野之地。古代的“关中”和今天的“关内”所指基本上是同一地区。

B.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众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优,优等。“以优补长安尉”,是说侯莫陈怤因考核得到优秀等级从而补任长安尉。唐代对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官员的政绩、才干和品德,考核后分出三等九级。

D.赠,赠官,“赠吏部尚书”,即朝廷在李栖筠逝世后追赠其为吏部尚书。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栖筠心系百姓,不畏豪族。豪门大族拦截郑国渠上游的水修建水碓,大量占有农业用水,李栖筠请求朝廷拆毁这些水碓,为老百姓谋取福利。

B.李栖筠重视教育,关心后学。在任职期间,他曾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学生,虚心拜有学问的人为师,这就吸引了远近不同地方的读书人来求学。

C.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他为百姓修整水利,从而战胜了旱灾饥荒;在对付许杲时,既加强军备,又连施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

D.李栖筠方正刚直,处事公正。在任御史大夫的时候,虽然此时元载把持了国政,栖筠仍严查并重罚了的徐浩、杜济、薛邕、元载等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5分)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5分)

参考答案

10、D.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11、A 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统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历史上“关内”与今之“关中”不等同。

12、D. 没有将“卖官”的`丞相元载法办。

13、(1)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饥饿而死在迁移(或:逃荒的)路上。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死徙”的省略“于”:在;浚渠:疏通渠道;大稔:取得大丰收。每点各 1 分。大意 2分)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帝想任命栖筠为丞相,但因为惧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

(相:以……为相;惮:害怕;密访:暗中咨询。每点各 1分。大意 2分)

参考译文:

李栖筠,字贞一,世代都是赵人。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有高远的气度,为人庄重少言,体格高大形貌与众不同。他喜欢读书,大多数书籍都能通晓。他写的文章,简明流畅,切中要害。他不胡乱结交朋友。同族人经常称赞他有辅佐君主的才能,士人大多仰慕他。

关中地区过去依靠郑国渠灌溉农田,但豪族贵戚拦截上游水源,修建借水力舂米的水碓

以谋取利益,设置了将近百所水碓坊,抢夺了农业用水的十分之七。栖筠请朝廷彻底拆毁这些水碓(以保障百姓的农田用水)。李栖筠业绩很突出,有宰相般的崇高声望。丞相元载嫉妒他,让他出京担任常州刺史。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饿而死在迁移(逃荒的)路上。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阳羡县西山这个地方,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到这时李栖筠派遣士卒追捕斩杀了张度。张度的分支余党都被歼灭,乡里安定到连晚上报警吠叫的狗声都没有。于是李栖筠又大力修建学校,学校正堂上绘《孝友传》给求学的儒生看,人人得到鼓励。他凭着政绩和品行晋升为光禄大夫。百姓为他立碑刻文颂扬其德。

苏州方清趁年成不好闹饥荒,诱骗灾民做盗贼,聚集了数万人。盘踞在黟州、歙州之间,凭借高山险阻自我防护,东南百姓厌烦之,并引以为苦。朝廷下诏命令李光弼派兵讨伐叛乱。刚好平卢行军司马许杲依仗军功大,擅自停留在上元(而不配合朝廷的军队),有觊觎江、吴之意。朝廷因为国家在受到创伤残破之后再次起兵征伐,就授予李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的职务,命他谋取许杲。李栖筠到任,大力部署安排武器装备,派遣口才出众的人携带厚重的财物到许杲军营犒劳士兵,让士卒们欢喜,强行破除了许杲的图谋。许杲害怕,率领全部人马渡过长江,抢掠楚、泗,其后溃散。李栖筠凭借功劳大,晋升为御史大夫。他又增设学校,上表推荐年高有声望的儒者河南人褚冲、吴人何员等,拜学官为自己的老师,亲自手执经书问询经意。远近的读书人趋附慕名而来,到了收学徒几百人的地步。

元载执掌国政时间长,更加放肆专横。栖筠向来方正刚直,没有什么屈服的。当时华原尉侯莫陈怤凭着优等考核补任长安尉,应当参拜御史台。李栖筠询问他的功劳,侯莫陈怤脸色大变,不能回答,于是自己承认是被徐浩、杜济、薛邕所引进推荐的,不是真正的优等。

当初,徐浩被罢免了岭南节度使官职,把价值数十万钱的贵重而美丽的珠宝送给元载,而杜济当时正担任京兆尹、薛邕任吏部侍郎。这三个人都是元载所亲近重用的,李栖筠一并弹劾这三人。皇帝还没决断,适逢遇到月食,皇帝问栖筠发生月食的原因,栖筠回答说:“月食显示对犯罪者的惩罚,现在欺瞒陛下包藏私心行事的人没有得到惩罚,上天好像是要以月食警示陛下吧?”由此怤等人都因罪被贬官。

帝想任命栖筠为丞相,但因为害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栖筠见皇帝遇事迟疑不决,也内心忧愁愤懑。去世时,终年五十八岁,自己写好墓志铭。朝廷追赠他吏部尚书的官职,谥号文献。

篇6:《新唐书·窦轨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窦轨,性刚果有威,大业中,为资阳郡东曹掾,去官归。高祖起兵,轨募众千余人迎谒长宫。帝大悦,赐良马十匹,使略地渭南,下永丰仓,收兵五千,从平京师。稽胡贼五万掠宜春,诏轨讨之。次黄钦山,遇贼乘高丛射,众为却。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既鼓,士争赴贼,贼不胜,大破之,斩首千级。赤排羌与薛举叛将钟俱仇寇汉中,拜秦州总管,讨贼连战有功,余党悉降。迁益州道行台左仆射。党项引吐谷浑寇松州,诏轨与扶州刺史蒋善合援之。善合先期至,败之钳州。轨进军临洮,走其众。度羌必为患,始屯田松州。

诏率所部兵从秦王讨王世充。明年,迁蜀。轨既贵,益严酷,然能自勤苦,每出师临敌,身未尝解甲,其下有不用命即诛,至小过亦鞭棰流血,人见者皆股栗,由是蜀盗悉平。初,以其甥为腹心,尝夜出,呼不时至,斩之。又戒家奴毋出外,忽遣奴取浆公厨,既而悔焉,曰:“要当借汝头以明法。”命斩奴,奴称冤,监刑者疑不时决,轨并斩之。后入朝,赐坐御榻,容不肃,又坐对诏,帝怒曰:“公入蜀,车骑、骠骑从者二十人,公斩诛略尽,我陇种车骑,尚不足给公。”因系诏狱。俄释之,还镇益州。轨与行台尚书韦云起、郭行方素不协,及隐太子①诛,诏至,轨内诏怀中,云起问诏安在,轨不肯示,因执杀之。行方惧,奔京师,得免。是岁,行台废,授益州都督,加食邑户六百。贞观元年,召授右卫大将军,出为洛州都督。周洛间,因隋乱,人不土著,轨下令诸县,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趋本。卒,赠并州都督。

篇7:《新唐书·窦轨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唐高祖李渊长子。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次黄钦山 次:驻扎

B.更拔其次代之拔:提拔

C.呼不时至 不时:不及时

D.人不土著 土著:本地居民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屯田”指政府组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B.“贞观元年”一词中“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元年”指第一年。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故可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康熙皇帝等。

C.“出”字含意丰富,在文章中指京官离开京城去地方上任职。同时它还有“超出”的意思,如韩愈《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中的“出”。

D.“末作”指工商业,与本业农业相对,文中窦轨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贾谊《论积贮疏》中的“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已表达出重农抑商思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窦轨作战勇猛,连续取得不俗战绩。在渭南一带攻占土地,夺下永丰仓,平定京师,破稽胡,战胜入侵汉中的敌寇,在临洮击退了党项族和吐谷浑的进攻。

B.窦轨性情严苛,下属犯错一概斩杀。与稽胡作战时,窦轨斩杀了十四个后退的部将;处死奴仆时略有犹豫的行刑人员,以及犯了错的外甥,都被他斩杀了。

C.窦轨胸有谋略,作战防御都有谋划。当士兵遇敌慌乱后退时,他当场赏罚分明,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鼓舞士气;认为羌人会成为忧患,于是在松州屯田。

D.窦轨为人傲慢,心胸狭窄公报私仇。他面见皇帝时面容不严肃,又出言不逊,惹怒了皇帝;与韦云起等人有私怨,在隐太子被杀时故意隐藏诏书杀了云起。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下有不用命即诛,至小过亦鞭棰流血,人见者皆股栗。

(2)轨内诏怀中,云起问诏安在,轨不肯示,因执杀之。

参考答案:

4.【答案D】土著:居住在本地。此词跟在否定副词“不”之后,应为动词。

5.【答案B】古代帝王并不是一人一个年号,有些皇帝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比如唐高宗。

6.【答案A】B项“下属犯错一概斩杀”错误,犯小错者是被打,而且被斩杀的十四个部将也不是因为他们后退,文中没有这个意思。C项“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错误,他是率兵压阵,跟在最后。D项“出言不逊”在文中并没有体现,“又坐对诏”只能看出他的话不合圣心。

7.【参考答案】(1)他的部下有不听从命令的就被杀掉,犯了很小的过失也要被鞭打至流血,人们见到他都害怕得大腿发抖。(“用命”,听从命令,1分;“鞭棰”,被鞭打,1分;“股栗”,大腿发抖,1分;大意2分。)

(2)窦轨将诏书藏在怀中,韦云起问诏书在什么地方,窦轨不肯拿出来给他看,并趁机捉住韦云起杀了他。(“内”,通“纳”,收入,1分;“诏安在”,宾语前置句,应为“诏在安”,1分;“示”,给……看,1分;“执”,捉拿、捉住,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窦轨,性情刚直果断有威严,大业年间,任资阳郡东曹掾,辞官回家。高祖起兵,窦轨招募一千多兵众在长宫迎接拜见。皇上非常高兴,赐给他十匹良马,派他在渭南一带攻取地盘,拿下永丰仓,聚集士兵五千人,跟随皇上平定京城。匈奴贼兵五万人侵犯宜春,高祖下诏让窦轨征讨贼兵。军队驻扎在黄钦山,遇见贼人从高处万箭齐射,士兵因此退却。窦轨斩杀了十四位部将,再提拔他们的副手代替他们,亲自率数百名骑兵跟在最后,命令道:“听到鼓声不前进的`人斩。”击鼓之后,士兵争相向贼人冲去,敌人无法抵抗,窦轨的军队大败贼军,斩杀了一千多个敌人。

赤排羌和薛举叛将钟俱仇进犯汉中,朝廷拜授窦轨为秦州总管,他讨伐贼兵接连取胜,贼军余党全部投降。升任益州道行台左仆射。党项带着吐谷浑进犯松州,皇帝下诏让窦轨和扶州刺史蒋善合去援救。蒋善合先期到达,在钳州打败敌军。窦轨进军临洮,驱逐了敌军。他估计羌必然会成为祸患,开始在松州屯田。皇帝下诏让他率领所统领的部队跟随秦王讨伐王世充。第二年,升任至蜀地。窦轨显贵以后,更加严酷,然而自身勤苦不懈,每次出兵作战,从不解去盔甲,他的部下有不听从命令的就被杀掉,犯了很小的过失也要被鞭打至流血,人们见到他都害怕得大腿发抖,因此蜀地盗贼全部平定。当初,他把自己的外甥作为心腹,外甥曾夜间出去,窦轨传叫时没有及时赶到,便杀了他。

又告诫家奴不要外出,有一次忽然派一奴仆到公厨去取饮用的浆水,接着又后悔了,说:“要借用你的头来申明法令。”命令斩杀那个奴仆,奴仆喊冤,监察行刑的人迟疑没有及时行刑,窦轨将他们一齐杀死。后来他入朝,被赐坐御榻,面容不严肃,又因对诏不合圣意获罪,皇帝生气地说:“你入蜀时,跟随着的车骑、骠骑将军有二十人,你快要把他们都杀完了,我那些出身陇西的车骑将军们,还不够给你斩杀的。”于是将他拘押在牢狱中。不久后又释放了他,让他返回镇守益州。窦轨与行台尚书韦云起、郭行方一向不和,等到隐太子李建成被杀,诏书送到益州的时候,窦轨将诏书藏在怀中,韦云起问诏书在什么地方,窦轨不肯拿出来给他看,并趁机捉住韦云起杀了他。郭行方害怕,逃回京城,免于一死。

这一年,行台省被废除,窦轨任益州都督,并被加赏食邑六百户。贞观元年,召入朝廷授右卫大将军,出任洛州都督。周、洛之间,因为隋时的**,人们不在本土定居,窦轨下令各县,追究查办游手好闲从事工商业的人,因此大大树立了威信,百姓纷纷开始务农。窦轨去世后,被追赠并州都督。

篇8:《新唐书·列传第三十》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

韩瑗,字伯玉,京兆三原人。父仲良,武德初,与定律令 ,建言:“周律,其属三千,秦、汉后约为五百。依古则繁,请崇宽简,以示惟新。”于是采《开皇律》宜于时者定之。终刑部尚书、秦州都督府长史、颍川县公。

瑗少负节行。博学,晓吏事。贞观中,以兵部侍郎袭爵。永徽三年,迁黄门侍郎。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进侍中,兼太子宾客。王后之废,瑗涕泣言曰:“皇后乃陛下在藩时先帝所娶,今无罪辄废,非社稷计。”不纳。明日复谏曰:“王者立后,配天地,象日月。匹夫匹妇尚知相择,况天子乎?《诗》云:‘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臣读至此,常辍卷太息,不图本朝亲见此祸。宗庙其不血食乎!”帝大怒,诏引出。

褚遂良贬潭州都督,明年瑗上言:“遂良受先帝顾托,一德无二,向日论事,至诚恳切,讵肯令陛下后尧、舜而尘史册哉?遭厚谤丑言,损陛下之明,折志士之锐。况被迁以来,再离寒暑,其责塞矣。愿宽无辜,以顺众心。”帝曰:“遂良之情,朕知之矣。其孛戾好犯上,朕责之,讵有过邪?”瑗曰:“遂良,社稷臣。苍蝇点白,傅致有罪。昔微子既去,殷以亡;张华不死,晋不及乱。陛下富有四海,安于清泰,忽驱逐旧臣,遂不省察乎?”帝愈不听。瑗忧愤,自表归田里,不报。

显庆二年,许敬宗、李义府奏:“瑗以桂州授遂良,桂用武地,倚之谋不轨。”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既至,瑗已死,发棺验视乃还。追削官爵,籍其家,子孙谪广州官奴。神龙初,武后遗诏复官爵。自瑗与遂良相继死,内外以言为读将二十年。帝造奉天宫,御史李善感始上疏极言,时人喜之,谓之“凤鸣朝阳”。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B.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C.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瑷/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D.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瑷/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德,指的是年号,年号是汉武帝以后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刑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执法和刑狱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

C.太子宾客,是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 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调护侍从规谏等。

D.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有时也用于古代皇帝的代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瑷熟悉典章制度,精通律法。他曾经参与制定法律制度,主张保留前朝的《开皇律》中适合当下的律令;并且建议精减官员,以推崇宽厚简易的风气。

B.韩瑗通晓吏治,屡受升迁 。贞观年间在兵部侍郎任上承袭了爵位。永徽年间,更是屡屡升迁,由黄门侍郎最后进职为侍中,兼 任太子宾客。

C.韩瑗公正耿直,敢于进谏。褚遂良因为遭受诋毁而被贬任潭州都督,韩瑗上书,为他辩解,希望高宗将其赦免。但皇帝并没有听从,最终,韩瑷请求辞职。

D.韩瑗多次受人诬陷,遭遇不幸。许敬宗等人诬陷他与褚遂良图谋不轨,因此被贬官;李义府等人又诬陷他和长孙无忌私通谋逆,以致他的官爵被剥夺,家被查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读至此,常辍卷太息,不图本朝亲见此祸。(5分)

(2)陛下富有四海,安于清泰,忽驱逐旧臣,遂不省察乎?(5分 )

参考答案

4. B (【解析】先通读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结构及特征进行断句。“卒”是一个承前省略主语的句子,后面应该停顿,所以排除C项;“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这个句子结构完整,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D两项,选择B项,然后再进行验证。)

5. D (【解析】D项“有时也用于古代皇帝的代称”错,应该是“国家的代称”。)

6. A (【解析】A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参与制定法律制度”的是“韩瑷的父亲”,而不是“韩瑷”)

7. (1)微臣读到此处,常常放下书本长叹不已,不曾料想在本朝亲自见证此种灾祸。(关键词:辍:放下;太息:叹息,长叹;图:料想。每个关键词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陛下享有四海的丰饶,安心于太平之世,突然驱逐旧臣,最终还不醒悟吗?(关键词:清泰:太平之世;遂:最终;省察:醒悟。每个关键词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韩瑗,字伯玉,是京兆地区三原人。他的父亲叫韩仲良,武德初年,参与制定法律制度,曾经建议说:“根据周朝制定的法律制度,官属有三千人,到了秦、 汉后,大约有五百人。如果依照古代制度,就会繁杂,请求推崇宽厚简易的风气,来表示树立新风的决心。”因此采取隋朝《开皇律》中适用于当下的律令并确定下来。最终担任过刑部尚书、秦州都督府长史、颍川县公等官职。

韩瑗年少时便具有高尚的品行。他学识广博,通晓为官之道。贞观年间, 在兵部侍郎任上承袭了爵位。永徽三年,升迁为黄门侍郎。不久又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一职,监督修纂国史。又进职为侍中,兼任太子宾客。废黜王皇后时,韩瑗揩拭着眼泪进言道“皇后是陛下做晋王时先帝为您娶的,现今没有罪过就废黜她,这不是为社稷打算啊。”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第二天他又上谏说:“君王立皇后,是用来配合天地运行,象征日月轮回的。匹夫选择配偶尚且知道挑选,更何况是天子呢?《诗经》说:‘那么显赫的周朝,因褒姒而灭亡。’ 微臣读到此处,常常放下书本长叹不已,不曾料想在本朝亲自见证此种灾祸。 宗庙恐怕要断绝了吧!”皇帝大怒,下诏将他拉了出去。

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第二年韩瑗上言道:“褚遂良受到先帝顾恤托付, 忠心不二,以往议论政事,十分诚恳真切,怎肯让陛下落后于尧、舜而在史册中遭到玷辱呢?他被诋毁恶言中伤,有损陛下英明,也打击志士的锐气。况且褚遂良被贬以来,已过了两年,他的罪责也该抵消了。希望宽恕无辜之人,以顺应众人的心意。”皇帝说:“褚遂良的情况,我知道了。他狂悖乖张喜欢违抗上意,朕责罚他,怎算有过错呢?”韩瑗说:“褚遂良是国家重臣。像苍蝇一样的小人污人清白,罗织起来可致人罪名。以前微子出走后,殷商接着就灭亡了;张华没死的时候,晋朝还不至于大乱。陛下享有四海的丰饶,安心于太平之世,突然贬谪赶走旧臣,最终还不醒悟吗?”皇帝更加不听。韩瑗忧愤,自己上表请求辞官归田,皇帝没有批复。

唐高宗显庆二年,许敬宗、李义府上奏说:“韩瑗让褚遂良当桂州都督时, 桂州是用兵要地,他们想借此图谋不轨”于是贬韩瑗为振州刺史,过了一年,韩瑗便死了,时年五十四岁。长孙无忌死的时候,李义府等又上奏说韩瑗和他私通谋逆,派遣使者去杀他;到了振州后,韩瑗已经死了,使者打开棺材检验察看后才回去。追加命令剥夺其官爵,抄了他的家,子孙被流放到广州做了官奴。神龙(武则天年号)初年,武后下遗诏恢复他官爵。自从韩瑗与褚递良相继死后,朝廷内外忌讳进言将近二十年。皇帝要造奉天宫,御史李善感才开始上疏极力谏言,时人很欣喜,称这是“凤鸣朝阳”。

《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阅读答案及译文

《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阅读答案及译文源乾曜,相州临漳人。乾曜第进士。神龙中,以殿中侍御史黜陟江东,奏课最,频迁谏议大夫。景云后,公卿百官上巳、九日废射礼。乾曜以为:“圣王......

《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阅读答案及译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阅读答案及译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二》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二》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二》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二》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王思礼,高丽人,八居营州。父为期方军将。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位事翰,以功授......

《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四》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四》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下载《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阅读答案及译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阅读答案及译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