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宽容》序言公开课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7-19 07:14: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九年级上册《宽容》序言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上册《宽容》序言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宽容》序言公开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篇序言的特点。

2、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把握文章的主题。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丰富的想像力和联想力,把握作者寓含其中的哲理。

2、能对抽象和含蓄内容加以阐发,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

德育目标

1、理解文中所提倡的“宽容”的内涵。

2、学习先驱者的勇于怀疑、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丰富的想像力和联想力,把握作者寓含在故事中的哲理。

难点:文章主题的把握及抽象、含蓄语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且又是一篇序言.在讲读这篇课文时,充分体现自读课文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握文章的内涵;它不同于一般的自序,而是以一种新颖的形式,以诗化的语言通过叙述一个寓言故事来表明《宽容》一书的主旨,它倡导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让同学们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同时,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其内在含意。同时,展开思想的翅膀,以具体可感的历史知识来丰富文章的内涵,来阐释课文的主旨。故以点拨为主,采用CAI(电脑辅助教学)的手段提高课堂容量。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辅助课件采用Powerpoint编写。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林则徐有这么两句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大海有宽容的精神,故能成其深。“宽容”,就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宽容是一种胸怀,宽容更是一种境界。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如何对待新生事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房龙的作品,在他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中去体验宽容。

二、介绍作者房龙及其作品

房龙,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作品有《宽容》、《房龙地理》、《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它不同于一般的自序,而是以一种新颖的形式,以诗化的语言通过叙述一个寓言故事来表明《宽容》一书的主旨。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1小节)叙述在宁静的无知的山谷里,人们安于现状、自我陶醉的.生活。

第二部分:(2-4小节)写漫游者与守旧者的斗争。

第三部分:(5-8小节)叙写山谷里的人们在灾难中觉醒。

第四部分:(9-10小节)写人们对先驱者的纪念和作者的感悟。

2、分析形象,明确象征意义,概括文章主旨

(1)文中塑造了哪几类人物?每类人物在故事发展部分各体现了什么特点?

提示: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人物:一个是守旧老人,他尊崇律法,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另一位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第三类人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

(2)文中形成对立的两个人物,“先驱者”和“守旧老人”是两个具体的形象吗?为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两个形象?

提示:“序言”中“先驱者”与“守旧老人”,不是指具体的人,而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而“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因此对这两者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当然对新的思想、真理我们就提倡思想自由,实行宽容政策,而对那些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扼杀真理的态度应坚决反对。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本文的主旨: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四、深入挖掘,品味语言

(分组讨论)

1、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知识的小溪”指的是什么?“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什么?“小溪”为什么是“缓缓地流着”?)

明确:“知识的小溪”指的是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封闭落后,走向衰落。

“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发展非常缓慢。

2、“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明确:这句话交待了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先驱者的结局。屈服和失败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进行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三个原因,使“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屈服和失败”。

3、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明确:这样的事将不要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五、课堂小结

“宽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思想的自由、宽容的政策,是人类脱离野蛮,走向成熟的必然。宽容是一种胸怀,宽容更是一种境界。对于新的思想,要宽容,才能避免扼杀真理;而对于旧的思想,也要宽容,新的思想要在发展中以宽容的精神,改变人们的旧思想。

六、课外拓展

回顾历史,联系现实,说说与无知山谷里相类似的人或事,谈谈你对宽容理解。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写一篇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

第2篇:宽容序言教案

学习目标:

1.课文学习就是一种阅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体验和感悟文本。

2.重视整体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把握作品的深刻内蕴,认识真正的“宽容”。教学时数:一课时

授课班级:高中部高一(2)班 授课人:石建柱

授课时间:2003年11月22日(星期六)上午第二节(见通知)。教学设想:

课程改革、教法改革、学法改革都以观念变革为前提。作为高一来说,是不是没有进行课程改革我们就要沿袭旧的一套?我觉得不应该这么做。我们既反对旧瓶(旧的方法)装新酒(新教材),又反对旧瓶(旧的方法)装旧酒(老教材),我们应该把改变观念、改革教法和学法的工作贯穿于我们现在的教学之中,只要观念改变了,用什么样的教材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我们坚决反对“模式”,但教学又必须有一定的模式(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模式),所以一篇课文的教学大致遵循这样一个“模式”:导入(既与课题有关,又要求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阅读(默读、朗读等形式,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解读(分析理解,贯穿于“三个主体”,即作者创作文本的主体性和教师解读文本的主体性以及学生解读文本的主体性)、拓展(由课内到课外,由语文学习到学生生活,由文本理解到学生感情道德的升华,通俗点说,就是把学语文与做人联系起来)、作业(除了实践性作业,应当增加思考性作业)。遵循这样一个“模式”,“模式”之内再做些适当的变化,那自然是教学的高境界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处理好两者关系相当重要。处理好两者关系,就是要把握一个“度”:需要学生活动(动手、动眼、动耳、动脑,最后达到动情),我们就让他们充分活动;需要自主探究,我们就让他们自主探究;需要合作学习,我们就来合作学习;同样,需要教师滔滔不绝,我们也不要吝惜;其实,从师、生知识的差异(深度和广度上的)来说,教师的“导”和“讲”还是相当重要的,想一想导演的作用就知道了:一个好的导演就是一部好片子,而一个好的演员,只是一个好角色而已。切记,切记啊!

整体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学生具有了这种能力,他就可以逐渐做到对阅读文本的全面把握和理解,不至于断章取义;有了这种能力,对文本的内容概括和主旨把握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有了这种能力,学生的语感能力也会渐入佳境。

语文教学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需要教师对教学环节认真设计,争取每个环节都有它相应的作用,基本呈现一种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特点,这样既能够照顾学生中的三个层次(每个班每一科都有好、中、差的学生),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我们教学中应该特别留心的东西,绝对不能含糊。

本文在设计过程中还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要占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教师的教只能占三分之一(当然也不能太绝对),教师的语言只应该是一些启发、引导、赞赏、肯定、纠正、补充和总结性的语言,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教师一个人按照教参内容而滔滔不绝。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也是本课设计的理念之一。让学生参与就是让他们“动(动脑最重要)”。教学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对话,对话必须平等,对话必须真诚,什么时候我们和学生能够以教材为依据达到了一种平等真诚的交流,我们的教学算是到了比较高的境界了(当然,交流不必拘泥于谁讲得多谁讲得少)。

本文放在序言单元,题目明示是“序言”,必须结合序言来讲,但它又与一般的序言有区别,又必须脱离序言来讲,这样一“联”一“断”,分寸不好把握,所以备课时要费一番心思。“联”的方面,我们以前面的学习为基础;“断”的方面,我们深入分析课文。

一篇典范的文章,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和自己特长确定教学的内容和重点,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不要忘了张扬我们教师自己的个性,“面面俱到”就往往是“面面不到”。课时安排

一、导入(略)

二、阅读

1.检查预习。

有个成语叫“可圈可点”,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 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引申为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这个成语是由词语“圈点”发展而来。“圈点”的意思是:在书或文稿上加圆圈或点,用来标出认为值得注意的语句。对于文章里面好的词语、句子,进行圈点、批注,这是我们古人创造的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请大家模仿做。教师圈点、批注《〈宽容〉序言》前三句,学生模仿„„教师巡视检查。(约11分钟)

三、解读(以最后一节为线索,分析全文)。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1.问:“这样的事情”从全文来看,到底是什么事情? 封闭、保守、扼杀进步、文明,反对新思想„„的事情。这个答案其实只答出了内容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未答出来,请大家通过另一种方式的阅读,再把课文内容整体理解一下,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事情?

引导学生通过概括章节内容方式给每个章节加个小标题(培养、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达到再次熟悉课文的目的。同学之间共同合作完成。

①山谷的人们,幸福的生活

②漫游者回到家乡

③漫游者宣扬文明

④杀死漫游者(先驱者被杀)⑤山谷遭旱,生灵遇难

⑥饥寒交迫,恪守戒律 ⑦山民叛乱,投奔新路

⑧重获新生,怀念先驱 ⑨(再回山谷,)朝拜先驱

⑩警示人类,牢记教训。再问:“这样的事情”是什么事情? 一开始封闭、保守、扼杀进步、文明,反对新思想,后来遭到了惩罚(遇到灾难),发生*,明白新思想对于自己(人类)的好处,然后接受新思想——这样的事情。这才是比较正确而全面的把握、概括。

(约10分钟)2.问:《〈宽容〉序言》,大家知道什么是序言吗?引导学生阅读“单元要求”:

“这个单元学习序言。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问:本篇序言符合不符合这个要求?

显然,本篇序言“没有”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真的没有吗?

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探究一下本文到底符合不符合序言的要求。问:“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过去”是指什么时候?可以从注解①中得到答案,指的是1925年以前。

问:1925年以前发生了类似文中“这样的事情”了吗?

苏格拉底、柏拉图、布鲁诺„„的例子。这是被扼杀的先驱者。基督教、罗马教皇、宗教法庭、《圣经》等教会和职业教士。这些是扼杀进步的刽子手,是“守旧老人”似的人物。“也发生在现在”,“现在(1925年前后)”又发生了哪些“这样的事情”: 俄国沙皇的残酷压榨。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用机关枪和集中营武装起来各种各样现代的不宽容比中世纪的又胜一筹,因为中世纪要“说服”异教徒也只不过使用地牢和缓慢燃烧的火刑柱。„„这些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说多得不胜枚举。大家能总结出这些事例(基督教、罗马教皇、宗教法庭、教会和职业教士,沙皇、希特勒等)的共同特点吗? 这些事例正像《〈宽容〉序言》中的守旧老人一样,都是一些对异见不宽容的事例。这也就是说,《〈宽容〉序言》写的“这样的事情”是“不宽容的事情”,“不宽容的事情”也正是《宽容》的内容,这就是说,《〈宽容〉序言》和《宽容》一书一样表达了相同的意思:课文注解①“房龙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这也就等于说,《〈宽容〉序言》正是表明了房龙先生写《宽容》一书的宗旨。本篇序言还是很符合序言要求的。“(我们希望)”能不能从文中删除掉? „„

正如房龙在《宽容》一书说的:“刚开始摆脱宗教偏执的恐怖,又得忍受更为痛苦的种族不宽容、社会不宽容以及许多不足挂齿的不宽容”。

(约10分钟)

四、拓展。

1.问:可是我还有一个问题。我很想知道大家是怎样认识的,本篇序言的内容除了“不宽容的事情”外,有没有写到“宽容”的事情?

有:村民对先驱者的宽容,村民对守旧者的宽容,甚至期望守旧者对先驱者、先驱者对守旧者也能宽容(可能需要讨论)。

房龙所倡导的宽容远远不止是村民对先驱者的忏悔。实际上,他从纯人文主义出发,倡导的是人类世界、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宽容,而阻碍这种宽容的只是陈旧的律法,封闭的社会,知识的贫乏,人们的贫穷和落后所孳生的狭隘、自私„„房龙的宽容是指向这些而不是指向专制者的,正如他自己引用1925年的《大英百科全书》第26卷1052页对宽容的解释:“宽容(来源于拉丁字tolerare):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有耐心公正的容忍。”

按照房龙先生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板书:

宽容

板书:愚昧无知

文明进步

(约6分钟)

2.问:真的吗?只要我们按照房龙先生的宽容就可以“文明进步”吗?这里我突然想到,房龙先生这里的“宽容”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他怎么能提倡对那些“守旧老人(专制者)”宽容呢?

这些人是阻挡历史车轮的人,是扼杀进步的刽子手(虽然不是根本原因所在,根本原因是律法,就是那本古书——也就是作者所斥责的《圣经》)。我们不应对他们宽容。为什么呢?如果我们也能对这些人宽容,那又会造成人类进步的迟缓、甚至倒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做些深入思考。我们提倡宽容,但宽容有个“度”:我们不能对希特勒宽容,我们不能对李洪志宽容,我们也不能对塔利班宽容,我们更不能对恐怖分子宽容;倡导真正的宽容只能在人民内部,在亲友之间,在爱人之间,在同事之间,在干群之间,在学术讨论之间„„只能对一切没有毁灭文明、扼杀进步的思想者宽容,哪怕是我们的敌人是这样的思想者。

在这个世界上,要实现房龙所谓的绝对的宽容,起码在现在是决不可能的,也许这正是房龙思想中的局限性所在吧!

总之,我们宽容那些有利于进步文明、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的新思想、新主张;我们决不宽容那些毁灭文明、扼杀进步的旧势力、旧思想,如果我们能这样解读《〈宽容〉序言》,那么我们的认识就显然超出了房龙先生本人。这就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吧!由《蚊子和狮子》、《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引出本文的特点?寓言。短小的故事,深刻的道理(本文的中心。联系旧知,从文体的角度加深理解,联系序言的体裁和寓言的特点,点出本文的散文诗笔法和寓言故事的叙事方式)。

(约6分钟)3.大家能不能列举一些自己知道的中外名言: 宽容是一种力量。

英国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有一段话:“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对别人表现宽容„„”

五、作业:①有人说,房龙是具有“大象风格的历史学家”,阅读他的《宽容》一书就像品尝一顿“真正的人文主义盛宴”,大家如果也想品尝这顿世纪大餐,深刻地理解“宽容”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请大家课外阅读房龙的《宽容》。

②本节课我们只分析了外国的“不宽容”事例,我们中国有没有不宽容的事例?请大家从古到今做些思考。

第3篇:《宽容序言》教案

《序言》教案

《序言》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序言”文体知识,理解本篇序言的独创特点。

2.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形象的典型意义。

3.思考“宽容”在现实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及形象的典型意义。

2.理解本篇寓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思考“宽容”的深刻内涵及在现实中的意义。

教学关键:

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600年,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叛处死刑,烧死在罗马。

布鲁诺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反对天主教的地球中心说,震动了教会的统治,被天主教视为异端,最终将布鲁诺处以极刑。

这种新旧思想、观念的斗争,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序言》,看看这种斗争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宽容《序言》教案

一、文中塑造了哪几个形象我们知道了,但对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作者所赋予每个形象的寓意理解得还不是太透彻。

二、这个寓言故事究竟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三、为什么漫游者明知道后果,在离开了之后还偏要回到无知山谷?

四、“漫游者”后来为什么又变成了“先驱者”?

五、无知人们为什么内疚?

六、全文有三处写到“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其“幸福”的含义相同吗?

附:板书设计 《宽容》序言 房龙

山谷——无知——死寂 小溪——知识——干涸应该宽容 老人——守旧——苦难 青年——创新——死亡

《〈宽容〉序言》教学实录

师: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有一幅对联,这幅对联是这么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先板书)”上联说的是江海因为能兼容并蓄不拒小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宽广。其实,我们的社会、人生何尝不也是这样呢?只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宽容序言教案 课堂实录

《宽容》序言

课堂实录

师:我们高二(6)班的同学一起来研究一篇文章——《序言》。在此前,大家学过不少的序言。知道序言文体的特征。可是我们读了文章后发现,这篇文章是一篇非常特别的,我把它称之为“非典型性”序言。它是用一个故事来写成了序言。在此前的预习过程中,我们班级同学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房龙要用一个故事来为一本书写序言。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做一番探寻。看一看他用这样的方式来写序言有什么深意。

师: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下这个故事它写了什么。我认真看了大家的预习,整合了其中两位同学的概括。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PPT展现故事概括)

师:想问问大家,在自己预习的时候,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找到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悲伤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中的一句话:成千上万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宽容》序言的教案

《宽容》序言的教案

《宽容》序言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进行赏析性阅读――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

2、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二、难点: 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三、 资料: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新知书城有《人类解放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太平洋的故事》、《美国的故事》。还有一本关于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最新《〈宽容〉序言》教案

最新《〈宽容〉序言》教案

最新《〈宽容〉序言》教案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快速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课文中心意思,《〈宽容〉序言》。 2.在教师指导下能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并能理解故事中“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学习重点 1.指导学生琢磨、领悟课文中蕴涵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2.明确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 (解说: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序言,指导学生自读本文,一定要紧扣本单元教学重点。本文在构思上的创新和表现手法上的新颖,也是值得品味和学习的,教学时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一点。)

【自读程序】

1.读课文后思考回答:这篇序言与以前学的序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九年级上册《宽容》序言公开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上册《宽容》序言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