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陕西洛川塬民俗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论文
陕西洛川塬民俗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论文
陕西洛川塬位于黄河中游腹地,“地接关辅,境临洛渭”,是世界上黄土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好的黄土塬区。
众所周知,黄土高原是中国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但是洛川塬的生态环境却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丰腴肥沃的土地,成为人们世代安身立命、生产生活的家园。究其原因,与洛川塬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有很大的关系。
洛川塬“秦开阡陌,汉主限田”,是黄河流域开发最早的农业区之一,因为受13朝古都的坐落地关中地区农耕文化的熏陶和浸染,“风承周秦”,自古以来逐渐形成了“尚德”、“明信”、重视礼仪的文化传统,在民间社会形成了以传统信仰为核心、以儒释道思想为旨归的特殊民俗文化。
一
时至今日,洛川塬仍然沿袭了千百年来闹秧歌、打蹩鼓的习俗:“闹秧歌”的着装为古代的中原服饰,新颖优美、风格纯朴;“打蹩鼓”的着装则是古代的戎狄战服,具有少数民族的色彩,剽悍豪放、富于力感。这些是用来“敬天”,它所表达的是对上天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人们相信,上天主宰着万物生长、人间世事。这种认识中蕴涵的道德准则,则是像《道德经》中所说的“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如果能够遵循伦理与道德准则,清心寡欲、谦和端正,不仅能够保佑自己“吉无不利”,即使是后人也可以“受天之佑”。
而另一种延续千年,至今仍葆有活力、影响洛川塬人日常生活的是祭拜“社稷神”(也就是土地神和谷神)。洛川塬的人们通常会在元宵节打“社火”,以此祭祀土地神和谷神;而每逢修房动土,首先要祭拜土地,房子修好后要备好酒席“解土”(即功成事毕后感谢土神)。在农业文明中,人们日用衣食所需更多地依赖土地,人们感受到土地的博大、慷慨,因此用这些习俗来表达对土地的崇拜、关爱和守护。
洛川塬的土质以黄绵土为主,每逢暴雨,土壤容易流失。人们对土地也更为热爱和珍惜,对土地的使用和维护,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因此,在洛川塬形成的众多民间禁忌,也大多和黄土有关。比如,洛川塬上的村庄,如果附近有水土极易流失的沟壑,一定会在沟口正对村庄的位置修建土塔。(早在唐代,洛川塬上就大量修建土塔,不过现在保留下来的.多是明朝的土塔。)而在土塔周围挖土和伐砍树木是绝对禁止的;如果住宅正对沟壑,则必须在房前屋后大量种植树木。天长日久,这些地方就变得草木茂盛、植被良好。站在洛川塬上远眺,只要是树木葱茏的地方,大多就是村庄所在地。尽管关于这些民间禁忌的传说颇多,但实际上它却是洛川塬人用来保养水土、保护环境的一种特殊方式。
二
洛川塬上的民俗文化,核心内容其实是儒释道的中国传统思想。
在洛川塬人家的大门上,大都篆刻有“礼仪之家”“忠义之家”“耕读传家”等表现儒家思想的文字,显示出这块土地上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而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劝善惩恶等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传入了洛川塬,现在发现的大批北魏到隋朝时期的佛教造像碑文、唐宋石窟和摩崖石刻,以及明代的佛寺遗迹,都说明佛教思想在当时的繁盛。此外,近年在洛川塬上陆续发现的大量古代道教碑刻,也说明道教对洛川塬的影响非常久远。道教善恶承负、太上感应等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
对于洛川塬的人们来说,儒释道都代表着“善美”,因此在洛川塬的民俗文化中,三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一座庙宇可能同时供奉着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像;在洛川县城元宵节的灯会上,也是同时供奉不同的神像。在这里,人们既尊孔,又拜佛,亦信道。儒释道的思想被有机地融入在洛川塬的民俗文化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保护洛川塬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
洛川塬上的民俗文化其实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意识理念: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之间,是极其亲密的“亲属关系”。正如我们经常将大地比作母亲,在这里,人对自然环境就存在一种类似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而这种认识所包含的生态伦理就是:两者应该彼此依持、相互保护。人并不是“中心”,对自然环境不是一味地索取,而同时应该彼此爱护。
正是在这种民俗文化的熏陶之下,人们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流衍互润。而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态道德和生态责任。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们的广泛参与。而最能产生影响的,无疑是融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为它会传承、渗透到每一个人生活的细节之中,“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崇信的观念、行动的准则。而且,作为一种民间流行的表达方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俗文化可以长久、稳定地保存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其实,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大多是浸润在民俗文化当中。毕竟,传统的儒释道思想要影响社会,必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
如果能够积极挖掘民俗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使之实现“现代性的转换”,引导其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必将对社会起到更好的作用。而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则可以直接为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第2篇:洛川塬为什么如此厚重
洛川塬为什么如此厚重
秦禾
好大的一座洛川塬哦,百万年以来,就这么被既残酷又温柔的造物主,礅在了陕北黄土高原的南缘、桥山黄帝陵的北麓。
“塬”,在现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我国西北黄土地区的一种地貌,四周是流水冲成的沟,中间突起呈台状,边缘陡峭,顶上比较平坦。洛川塬,便是极具这种地貌特征的黄土大塬。洛川塬的黄土层确实很厚,也很有“看点”。科学家曾推测,大约在距今两千万年时,陕北盆地的内陆湖在地壳运动中渐渐变成了陆地;距今大约二百多万年时,凌厉的西北风横扫西伯利亚高原和鄂尔多斯台地,挟裹着塞北沙漠的扬尘一路南下,日积月累,便在陕北堆积出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二十一世纪初,中科院院士、地质学家刘东生来洛川科学考察,在境内黒木沟发现这里的中国乃至世界上标准的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连续完整的黄土剖面,以及保存有脊椎动物化石的地质遗迹,真实记录了我国大陆乃至欧亚大陆第四纪以来古气候、古环境、古生物等重要地质事件和信息;也是240万年以来地球地壳结构、构造运动和地质地貌形态演变的真实写照,宛如一幅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球纪年表”。随后,黒木沟建成了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园的资料载,“沟谷切深在80-140米之间”——这便是通俗意义上洛川塬的厚度了;同时,黄陵至延安高速公路上的“亚洲第一高墩大桥” 的洛河大桥,主墩高达143.5米——桥墩也像一把矗立的巨尺,形象地量出了洛川塬的厚度…… 洛川塬的地貌景观也是风姿独具。倘若你在洛川塬中间一带行走,会感觉到脚下的大地坦荡如砥、一望无际,恍若置身于大平原。可是,当你来到大塬边缘极目远眺,俨然有一道写满沧桑的风景画长廊在眼前展现——纵横交错的沟壑天堑,裸露的、或红或黄颜色的悬崖峭壁——沟壑越是雄险的地方,土崖景观越是大气磅薄、气象万千;从沟底拔起的挚天一柱,妙趣天成,或如塔,或如笋,此时你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这些鬼斧神工的土柱,经千百年风雨的侵蚀,至今怎么还能像岩石一样孤鹜地耸立着呢?
然而,洛川大塬更为厚重的是历史文化、特别是人文精神。
大塬上一篇篇土生土长的经久不衰的凄美史话,总是令人回味无穷。传说槐柏镇甘石塬村的王樵上山砍柴,在“烂柯山”的桃花洞里看神仙下棋,出洞返家后竟然发现人间已经过去了八百年;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埋儿乳母”的故事,据说也发生在该镇的南两坑村、北两坑村。“七国争雄”时代,京兆弥家河有一位名叫甘罗的少年,十二岁就出使赵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十六座城池,回国后被秦王拜为上卿…… 这是一座积淀了悠久历史和民族融合的大塬。据地方志记载,洛川塬在秦、汉时期属鄜县(今富县)所辖,现代在鄜城遗址出土的“燕王职剑”,据专家考证是公元前300年的燕昭王时代所铸造;魏、晋时匈奴入据此地,后秦姚苌建初八年(393)划鄜县北部置洛川县,因境内洛水穿绕得名,后几经迁治,县名沿用至今。在这里,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有过一番较长时期的碰撞融合和兼收并蓄。近代塬上人结婚时新郎新娘要对着双雁焚香交拜,称之“拜双雁”,这一“情系双雁”的习俗,就是胡、汉民族融合的结果。据说如今“黄章”的地名,就是由“皇丈”(皇帝为岳丈)的谐音演变而来——三闾大夫屈原的后裔屈林,元代时娶了蒙古首领铁木真的女儿黎丽乌,随后在塬上定居并繁衍后代,所居之地因此得名。
大塬上民间传统文化的古风总是很强劲。民间传统舞蹈蹩鼓和飞锣,响出了八面威风,如今蹩鼓已被第一批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当地特有的“老秧歌”,以其幽默风趣的风格见长,被列入了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洛川农民画和刺绣,以其淳朴、浓郁的乡土气息享誉海内外;剪纸和面花艺术,融陕北的粗犷和关中的精致为一体,既古朴又夸张,从事这些艺术的女人们堪称“东方的毕加索”。洛川皮影戏是秦地东路皮影的一支流派,1980年代中期赴法国演出,轰动一时!
近现代的洛川塬,有两位平民英雄很值得一提:1975年第一个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汉族登山英雄侯生福;被誉为“陕北苹果之父”的农民李新安。阿寺人李新安1947年从河南灵宝把苹果引种到了大塬所点燃的星星之火,使得六十年后洛川县一举成为全国苹果基地县之首!因栽培苹果致富的农民编了歌谣称赞到,过去是“三十亩地一头牛,婆娘娃娃热炕头”,现在是“三窑一院,果子树两岸”……
当时光流转到今天,因了见义勇为的平民英雄米龙飞的魂归故里,洛川大塬变得愈发厚重起来!2013年7月3日晚,洛川籍19岁在校大学生米龙飞在苏州市的觅渡桥边,因救坠河女
孩滕某而不幸溺亡……消息传出后,苏州市百余名市民自发地赶到觅渡桥旁,用500盏油灯铺设出“心”形和“MLF”——米龙飞名字的拼音图案来祭奠英雄。米父在苏州见到溺亡的儿子时,呜咽着说:儿子,我要带你回家,让你妈妈见上最后一面……
哦,洛川塬!你真正的厚重,来自悠久的历史文化,来自质朴的民风民俗,更来自这方精灵的滋养!
第3篇: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
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
年月
浅谈凤翔彩绘泥塑与陕西乡土文化观念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凤翔彩绘泥塑艺术为载体,论述陕西关中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乡土文化,试图以民俗学文化艺术观念来解读,力图使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在学界得到重视,凤翔彩绘泥塑与陕西乡土文化观念是分不开的,本文将展开讨论。关键词:凤翔彩绘泥塑乡土文化观念
一、凤翔彩绘泥塑的地域
凤翔古称雍、雍州、雍城,地处关中平原,宝鸡市东北,县城距宝鸡市区44公里。凤翔县东西分别邻岐山县、千阳县,南北分别为陈仓区、麟游县。是陕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簘的华山隐士簘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秦文化、凤文化、民间文化、苏轼文化等四
第4篇:陕西民俗文化走进欧洲
陕西民俗文化走进欧洲
发布时间:2013-11-15信息来源:陕西省文化厅
按照陕西文化走出去的总体要求,扩大陕西传统文化在海外影响力,由省文化厅组派的陕西民俗演展团一行8人应欧亚新丝绸之路经贸文化促进会、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的邀请,于9月26日至10月3日赴奥地利、斯洛伐克进行文化交流。
维也纳联合国城中国文化联谊会(简称中文会),是由维也纳联合国城各机构和组织的中国任职人员、退休人员及家属和维也纳联合国城各机构和组织对中国文化有兴趣者组成的非营利群众性组织,旨在利用联合国平台,弘扬中国文化、增进国际友谊,正面宣传中国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肖建清会长、王圳副会长、以及联合国工发负责民间工艺研发的项目干事 MARLEN 等与陕西民俗演展团在维也纳联合国城与进行了广泛座谈,演展团团长厅非遗处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