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文化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外民俗论文”。
2009至2010学年第二学期公选课《中外民俗文化》课程论文
姓名:黎威 学院:会计学院 学号:2008054144035 评分: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成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在中国,粮食,既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文化可以说是快餐文化,他们对食物更注重健康、快速和卫生,与中国人讲究的色香味实在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中西饮食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可以从历史、文化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
从历史条件看,中国注重传统文化,即继承,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长期稳定的封建历史环境,尤其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农业大国,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中,这就为中国烹饪文化的继承提供了可能,再加上中国人素来注重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重传统、重历史,这就进一步使得中国菜能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所以,中国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字号”、“百年老店”,令很多外国友人叹为观止,这些都是中国人传统继承的结果。另外,中国人比较注重节日,讲究逢年过节的时候,全家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可以说饮食文化也是中国人的维系亲情、友情、爱情的需要。而在西方,习惯则不大相同,他们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传统不太看重,当然不会去继承积累,比较漠视传统的东西。他们在交往中更注重的是情感的交流,并不在乎形式,于是快餐盛行就成为大势所趋。
从文化上看,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较快,且他们比较注重科技、信息、现代化等经济的理性的东西,对于文化,无暇顾及。他们看重的是效率,是速度,提倡“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如何高效、快速地获取健康食品是他们关心的,在这个方面,和中国比,他们就显得有些先天不足。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中,讲究“以人为本”,人口的多少决定经济的发展,因此,养生之术就成了中国人生活中的大事。食物作为主要途径,备受关注。中国人花了大量的时间与心血来发展中国饮食。中国人一般较推崇佛文化,视动物为“生灵”,在饮食中,一般以素食,即植物为主,而西方的人,“茹毛饮血”,吃穿住皆取自动物,有人说中国人是植物性格,西方人是动物性格。
中外饮食风俗因为历史文化的差异性,也是风格迥异,各具特色。风俗文化是渗透在文化的各个方面的,这种差异性在服饰文化中也比较明显地体现了。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影响。
新时代的爱情与婚姻在人类发展的任何阶段,爱情永远是不可替代的主题。爱情是神圣的,爱情是纯洁的,爱情是伟大的!爱情是文人墨客们吟诵的旋律,爱情是少男少女们追求的爱慕,爱情是人......
新世界如何有效的发展和保护传统的民俗文化一位匈牙利诗人说:“我们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或许正是如此。走向了世界,却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根基。我们发展了,进步了......
.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这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姓氏(包括名字)在民族文化的温床上形成,它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精......
从【等待戈多】联想多元文明国际学院 沈宇 32920132200931 本来并非想写宗教题材的,但恰好前些日子阅读台湾小说【法师三定律】(笑狮弹剑著)感触很深,就当对这本小说的眉批读后......
清明节民俗文化论文清明节大家都不陌生把,清明节是我们国家传统节日,在我们国人心目中是仅次于春节之后重要节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清明节民俗文化论文,欢迎借鉴!清明节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