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乍一看挺简单的一堂课,上过之后才知道,其中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次公开课我共试教了4次,其中3次都是不成功的。其余两次都对实验环节进行了较大的改变。
第一次试教时,因为我的实验材料准备时的失误,导致最后得出的实验结果错误。一开始,我选择用图钉刺穿瓶盖的方式去打孔。实验过程中,因为学生要不断地用手指将小孔堵住,结果导致孔隙大小的变化,实验结果不一致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最终选择了一种比较恰当的方式:将大头针用火烧红后刺入瓶盖,因为瓶盖是塑料做的,高温后熔出一个洞来,这个洞的大小在冷却后不会随着手指的按压而改变,这样才能用来完成这个实验,确保材料的一致性。
在水量的选择上,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一开始,我参考书本上的做法,选用300毫升的水来做实验,结果发现由于孔太大,时间太短,导致实验中误差比较大。在多次试验后,我发现用120毫升的水测量90或者100毫升时,时间是3到4分钟,正好不会太长耽误课堂教学,又可以减少实验的误差。
选好了实验材料之后,按照课本上的流程,我开始了第三次试教,这次试教的最大问题是课堂时间不够,先测量90毫升的水,说明水钟可以用来计时,然后再推测30、6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最后再验证,课堂环节比较复杂,两次实验所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而整理材料、汇报等环节浪费的时间太多。
最后,在听取了邬老师的意见后,我选择将两次实验合起来做,课堂中做一个长时探究实验,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让学生有实验的专注性。
一堂好的科学课是不断地在失败中改进的,感谢这次的上课机会让我得到了很大的成长。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我将更加努力地去研究如何上好一堂科学课,让自己不断得到发展。
第2篇: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每一节课基本上都是以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构成各个教学环节的。所以为了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及发展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我们应该在科学课堂上尽可能的组织学生以探究合作小组的形式做实验。
在上五年级《用水测量时间》一课时,我按照教材的编排结构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古代的水钟及古人如何用他们计时,然后进入本课的重点——滴漏实验。这是一个学生实验,要用到的实验材料也较容易获得,所以我在课前让每个小组自己准备一个塑料瓶和一把剪刀,然后给各个小组提供铁架台即可。在实验前,我先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下实验器材,然后让他们讨论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实验任务。孩子们反应热烈,并在讨论中强调着各自在小组中的职务以及各自的分工任务是什么。
实验要求在塑料瓶里装100毫升水,然后让学生测量流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再让学生根据流完100毫升水的时间来推测流出10毫升、5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考虑到水的表面张力,塑料瓶中的水要全部流完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让学生往瓶中多加些水,具体的水流了多少根据下面接水的量筒来读数。
我们知道,水流的速度会受到水位高低的影响,水位高,流速快,反之水位低,流速慢。也即是说如果任其自流的话水流的速度不是匀速的。但是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观察实验时叫嚷着说水一开始流的快一些后来慢下去了,但是在预测流出10ml水所需的时间时与100ml水的时间却是十倍关系。为此我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了一下错误的原因在哪里。原来小组实验用的塑料瓶上的孔普遍钻的比较大,水流很快,10ml一下就超过了,根本来不及看时间。经过讨论,还发现原来同学们在潜意识里认为水流既然能够计时,那么水量就应该是与我们经常看到的时钟一样随时间等量变化的,而正是由于这种潜意识的影响导致他们忽略了实验中已经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此时我顺水推舟地向他们介绍古人如何用流水稳定计时的,由于自身有求知的欲望,可以增强学习效果。在介绍完后再问学生:你的实验中为什么水流速度不均匀而古人发明的水钟可以呢?小组成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找出原因:可能是将塑料瓶上的孔钻的太大,导致水流过快,水位变化比较大。“那么怎样才可以控制水流速度均匀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一番后说把孔钻的小一点使水流慢一些。还有几个学生想出了一个新的方法,说可以像古代水钟一样,向外漏水的同时用手拿着杯子向塑料瓶里慢慢加水保持瓶子里的水量不变。由此为下一节课《我的水钟》也打下铺垫。所以说实验失败并不意味着一节课也失败了,把握好失败的实验一样可以导出成功。
第3篇:用水测量时间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五年级
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第二单元第4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知道古代几种常见的水钟,以及每种水钟的制作原理。
⑵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思考流水的快慢与时间快慢的关系。
2.探究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记录50毫升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古人制作水钟的聪明才智的由衷赞叹,以及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利用流水的等时性可以制成计时工具,了解各种水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
能记录好流完5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时钟一个、滴漏实验装置一套、烧杯、滴管、水笔
2.分组实验:滴漏实验装置一套、500和250毫升烧杯各一只、滴管一个、毛巾、适量的红墨
第4篇:《用水测量时间》的教学反思范文
《用水测量时间》的教学反思范文
在前两课,学生感受了时间存在及流逝,了解了一些时钟发明之前的计时方法,并制作了太阳钟,发现了太阳钟的弊端。这课也是《做一个水钟的》的前期准备,旨在激发兴趣,奠定理论基础。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怎样用流水来制作成计时工具,了解各种水钟的制作原理。难点是:理解水钟的制作原理,也就是水流大小、水位高低对流速的影响。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泄水型”水钟,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其次,认识实验器材,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以及注意事项
再次,我让学生三次测量从二百毫升水流出一百毫升水需要多长时间,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学生发现:同一个小组用相同的材料做同样的实验,所测的结构有差异!“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认为:”可能是同学间的配合不够默契;也可能是实验中有水珠溅落;或者是因为量筒
第5篇:《用水测量时间》的教学反思(材料)
在前两课,学生感受了时间存在及流逝,了解了一些时钟发明之前的计时方法,并制作了太阳钟,发现了太阳钟的弊端。这课也是《做一个水钟的》的前期准备,旨在激发兴趣,奠定理论基础。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怎样用流水来制作成计时工具,了解各种水钟的制作原理。难点是:理解水钟的制作原理,也就是水流大小、水位高低对流速的影响。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泄水型”水钟,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其次,认识实验器材,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以及注意事项
再次,我让学生三次测量从二百毫升水流出一百毫升水需要多长时间,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学生发现:同一个小组用相同的材料做同样的实验,所测的结构有差异!“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认为:”可能是同学间的配合不够默契;也可能是实验中有水珠溅落;或者是因为量筒壁上有水珠残留。“通过这样的思
第6篇: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一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过程与方法
了解古代水钟的记时原理;
利用剪刀、塑料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
经历思考—制作—检验—讨论—改进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
体会到科学研究中分工、合作、和谐地开展探究活动是重要的;
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 水钟记时的原理及设计制作水钟
【教学难点】 控制滴水速度
【教学准备】 每一小组一个塑料瓶、一个钟表、一支水笔和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诗是说什么呢?……对呀,时间犹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绝
第7篇:《用水测量时间》教案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 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 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