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7-13 11:37: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一首抒写壮志难酬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向来脍炙人口。今选入九年级上语文版第六单元,是使用语文版《语文》的初三学生第三次学习苏轼的作品。学生喜欢苏轼,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因此,我把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在在教学中,我以诵读为线,紧密联系理解和感悟两个板块:先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读顺,最后在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情感基调的基础上读出情和美来,学生、老师和词人达到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本课教学做到 “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也就蕴含此过程之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形象具体的感官体验,通过投影仪、音乐的运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赏析字词,理解词义;

三、把握脉搏,读懂词情;

四、加深体悟,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积累了哪些写月亮的诗词?作者借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思乡怀念亲人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杨柳岸,小风残月。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夜院锁清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给学生一个支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诵读品味

1.老师范读本课, (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2.学生自由读本课,要求(①读准字音: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

注意阙(què) 琼(qióng)

绮(qi) 胜(sheng)

(设计意图:先声夺人:让学生亲自看到老师用声音、用奔腾的激情重现词的形象,让学生受感染,让学生跃跃欲试,让学生愿意和老师一起走进词的里面,感知词的内容。)

3.齐读单个读结合,要求:读准节奏、了解词语的意义。

⑴、解释加点词。

(1)丙辰中秋,欢饮达旦。(早晨)

(2)高处不胜寒。(能忍受)

(3)何似在人间。 (哪里像)

(4) 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

(5) 千里共婵娟。(借指月光)

(6)不应有恨(遗憾、失意)

(这几个词是古今异义的词,有必要在理解全词意思之前提出来,引起学生注意,扫清文字障碍。)

⑵读准节奏:丙晨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音读把握节奏 :“语气可二二一、二一二或二二二、二三作逗,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找出韵脚:押an韵。

(每次读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是读得顺的基础,这是为后面意读作铺垫。)

三、感悟词的内容: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下注解,小组讨论整首词,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词序颠倒的要把它理顺。有困难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解决。

① 谁“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亮。

②谁“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亮。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指什么事?

——欢合 晴圆

④谁“但愿人长久”?谁“千里共婵娟”?

——苏轼“但愿人长久”?离别的人“千里共婵娟”?

(这题比较灵活,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不一定是老师想到的地方,便于老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理解这首词的难点,给学生内化的时间,也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读,理解词内容后男生配乐朗读。要求:读书声中见人物,读书语气中见事态,读书语调中见变通。朗读重音提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学生在理解词意思的基础上,在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的基础上,第三次读课文,这次读的要求要高一些:语气要有轻重变化,语调要有高低变通。为下面的情读作铺垫。)

四、赏析课文

1、赏析字词

⑴:“欢饮”、“大醉”怎样理解?

——欢饮:尽情的饮或痛饮。

大醉:作者面对浩洁的圆月,触景情,怎不思绪万千。为求得自我解脱只有举杯消愁。虽痛饮达旦,喝得大醉,也难解心中的愁结。也正因这一“醉字,使下文天上人间交织一起的离奇想象变得合乎情理,又使下文酒后吐真言显得贴切自然。

⑵: 为何说“兼怀”,除了怀子由以外,还怀什么?

——怀恋亲人之情,更主要的应是怀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之情。

⑶:“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天上真的不如人间吗?作者真是这样想的`吗?

——心情(矛盾):想回朝廷施展才华

恐惧、勾心斗角政治斗争让他心寒

作小官轻闲自在 忧郁无奈碌碌无为

政治理想:辅君济世

应是天上人间都不如人愿

(赏析字词这三小题的设计,意在找到一个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近苏轼,理解苏轼写作此词时的背景和状态,他主要抒发的情怀以及他当时的内心感受和思想。为下面学生把握词人的情感脉搏铺路搭桥。)

2、情感把握

⑴情感起伏: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情绪高涨 疑惑

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沉思 忧郁无奈 双重矛盾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绪高涨 排遣忧郁无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沉思 多遗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彻大悟 排解遗憾

⑵苏轼几次情绪高涨?几次沉思?几次排遣忧郁和遗憾?

情绪高涨→ 沉思→ 情绪高涨 排遣忧郁无奈→ 沉思 → 大彻大悟 排解遗憾

⑶情感基调:整首词的基调是乐观开朗吗?

——词的思想感情是从起始的低沉郁闷到后来的豁达开朗可能更恰当些.作者的性格比较开朗、乐观,但也不能排除他阴暗忧郁的一面。

(把握了词人的情感脉搏,也就把握了词人的思想性格,也就把握了词的主旨。词人那种豁达开朗的性格,面对坎坷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定会感染学生。)

3、美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篇中洋溢着情感, 以一己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共振。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第四次读课文,已经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所以这次读的要求更高:除了语气要有轻重变化,语调要有高低变通外,还要处理好写词人两次沉思的关键字:寒、恨,从而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

4.背诵,在音乐伴奏下自由诵读中完成。

(这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情感与词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力求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第2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授课老师:

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

宫阙(què)

玉宇(yǔ)

朱阁(gé)绮户(qĭ)

无眠(mián)

婵娟(chánjuān)

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

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4、小结

①文章结构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

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1、配乐朗诵

2、体会诗情

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听歌曲,再现情景。

七、迁移

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

例子: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你喜爱的咏月名句。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一种朦胧美。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第3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五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理解词义,品味词的艺术美,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做着内心真情实感;

结合相关词作进行比较阅读,拓宽积累知识面。3.情感价值观

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美,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意蕴,通过反复朗读,积累名句。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默写。[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3.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教学设想] 学生对词不算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也很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又使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