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人生观闲聊散文
人生观闲聊散文
我自己虽然走过的路不是很长,但是也有二十多年了,我觉得处在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内心是最丰富易变的。他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而改变。以我自己为例,我觉得自己变化很多,观念也改变了很多。
我在高中的时候,喜欢语文课,喜欢作者将自己的情感纵横融入他的文字里面,所以那个时候看书也比较多,那个时候看书,觉得人生就应该向书中所写,忠义孝悌,恩怨分明,什么东西都是格外分明的,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有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思想偏激,通俗讲来就是愤青。一直认为只要自己努力,有用心,什么都不在話下,以为自己可以坚持什么事情,这个时候的人生观就像当年的大跃进,想的美好,实践不够。高中是值得怀念的,至少为了那个大学努力过,不过毕竟还是没有考上那些大家眼里公认的大学,这件事其实对我的打击不大,因为当时我书生意气,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读不读书都无所谓,相信很多人有这些想法。
总结自己高中时期的想法,就像一个文盲在执行书中之道,他执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执行,只是觉得那样是应该的,因为文豪,圣人都是这样做的。“见义不为,无勇也”,那个时期我要是碰到什么不义之事,肯定水浒人物附身一样,拔刀相助了。
爸妈还是苦劝我去读书,于是去了,由于高考的失利,打击不大,但是还是有一些打击的,所以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我去了得好好读书了,这个也是那个时候思想必然结果,觉得高考的失利需要在大学中得到挽救,自己的智商和能力等等要在大学中得到证明。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是这样去做的,除了生平最讨厌的英语课翘课外,其他的.都勉强坚持下去了,万事开头难,当你坚持下去的时候,后面学起来就容易多了,我承认在大学时期是我读书阶段最认真过的一个阶段,虽然这个阶段不长,但是我获益匪浅,这个时候我的观点是什么事情只要去做,自己肯定可以做好的,英语除外。这段时间你学到了自信,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自信,学到了去分析内在的东西,你懂得了高高在上的人并非人们都尊敬,人们敬畏的只是在上的权利这个外套而已,不是在这个外套里面的人,学到了真正让人们尊敬的肯定是那些真诚帮助人们,品德高尚的人。大学时期的思想是多元的,学校和社会接壤的边缘,一半在学校,一半接触社会,所以这个时候的人生观总体来讲是保持书中的美好理想而又要照顾显示社会。只是偏向哪个多一点而已。“见义不为,无勇也”,这个时候要是碰到了不义之事,不会再不顾一切,“拔刀”了再说,会权衡一下自己的能力,会考虑一下怎么样做会好一点。你开始知道圣人也说过“君子不立危墙”,“君子不涉险地”等等,要先保存好自己。
大学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一出社会面临就业问题,凭借在大学期间的努力,和你的自信以及对理想的追求,总结来讲就是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你找一份工作虽然不容易,确也不是很难。但是工作总是难以如人所愿,相信大多工作者都这个想法。你会发现社会并非大学时所想,那么容易成功,你看的只是成功人士的成功经理,正如彼得·圣吉在他的书中所说“我刚刚读了一本关于骑自行车的好书--我已经学会骑车了”,这话会很好笑。很多人会有一种错觉,看到了,看懂了就等于你做得到。曾经我也这样认为。工作久了你会发现以前的想法和观点很幼稚,你会发现大学时期的以自己为中心的豪情壮志是不现实的。你会发现社会中个人的力量的是很小的,别说你只是自命不凡,就算你真的很不凡,你个人也很难改变什么。这个时候你的观念会由个人内心改变一切转变成怎么在社会上适应潮流,借力做事,就像牛顿说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时候“见义不为,无勇也”,见到不义的事情你不在激动愤愤不平,你会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些事情发生,你会想到怎么才能从更深处去帮助,匡扶道义。将这些问题,将需要帮助的力量导向社会。你对圣人的话不在只按照书面去做,你会去理解,去衡量。
我觉得当代年轻人其实面临很大的挑战,因为社会环境的恶化对我们这一代人损害很大。我就在马路上多次看见青年人吸毒,还有校园里面的种种令人不耻的事情,损害更大的是人生观的损害。我曾经和很多年轻人交谈过,发现很多人都认为当今社会上要有钱有女人,他们羡慕有钱人,内心想着有钱以后怎么挥霍潇洒,物欲横流。再问有什么目标没有,大多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去要。行为准则则是以小说为指导,总觉得自己是主角,但是内心确极度不自信。缺乏主动学习意识。总结来讲,大多数人还停留在迷茫没有目标,人生观跟随低俗大潮走。可以想象这样下去以后,未来的中国会是什么局面。不过我也接触到很多的同龄的年轻人,都有目标抱负,也注重品德的修养。
这里闲谈这些东西不是说想表达自己什么高风亮节,有目标抱负,只是想把自己的看法观念写出来,励己励人而已。因为有些时候需要自我提醒,自我激励!
第2篇:人生观闲聊的散文
人生观闲聊的散文
我自己虽然走过的路不是很长,但是也有二十多年了,我觉得处在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内心是最丰富易变的。他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而改变。以我自己为例,我觉得自己变化很多,观念也改变了很多。
我在高中的时候,喜欢语文课,喜欢作者将自己的情感纵横融入他的文字里面,所以那个时候看书也比较多,那个时候看书,觉得人生就应该向书中所写,忠义孝悌,恩怨分明,什么东西都是格外分明的,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有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思想偏激,通俗讲来就是愤青。一直认为只要自己努力,有用心,什么都不在話下,以为自己可以坚持什么事情,这个时候的人生观就像当年的大跃进,想的美好,实践不够。高中是值得怀念的,至少为了那个大学努力过,不过毕竟还是没有考上那些大家眼里公认的大学,这件事其实对我的打击不大,因为当时我书生意气,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读不读书都无所谓,相信很多人有这些想法。
总结自己高中时期的想法,就像一个文盲在执行书中之道,他执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执行,只是觉得那样是应该的,因为文豪,圣人都是这样做的。“见义不为,无勇也”,那个时期我要是碰到什么不义之事,肯定水浒人物附身一样,拔刀相助了。
爸妈还是苦劝我去读书,于是去了,由于高考的失利,打击不大,但是还是有一些打击的,所以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我去了得好好读书了,这个也是那个时候思想必然结果,觉得高考的失利需要在大学中得到挽救,自己的`智商和能力等等要在大学中得到证明。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是这样去做的,除了生平最讨厌的英语课翘课外,其他的都勉强坚持下去了,万事开头难,当你坚持下去的时候,后面学起来就容易多了,我承认在大学时期是我读书阶段最认真过的一个阶段,虽然这个阶段不长,但是我获益匪浅,这个时候我的观点是什么事情只要去做,自己肯定可以做好的,英语除外。这段时间你学到了自信,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自信,学到了去分析内在的东西,你懂得了高高在上的人并非人们都尊敬,人们敬畏的只是在上的权利这个外套而已,不是在这个外套里面的人,学到了真正让人们尊敬的肯定是那些真诚帮助人们,品德高尚的人。大学时期的思想是多元的,学校和社会接壤的边缘,一半在学校,一半接触社会,所以这个时候的人生观总体来讲是保持书中的美好理想而又要照顾显示社会。只是偏向哪个多一点而已。“见义不为,无勇也”,这个时候要是碰到了不义之事,不会再不顾一切,“拔刀”了再说,会权衡一下自己的能力,会考虑一下怎么样做会好一点。你开始知道圣人也说过“君子不立危墙”,“君子不涉险地”等等,要先保存好自己。
大学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一出社会面临就业问题,凭借在大学期间的努力,和你的自信以及对理想的追求,总结来讲就是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你找一份工作虽然不容易,确也不是很难。但是工作总是难以如人所愿,相信大多工作者都这个想法。你会发现社会并非大学时所想,那么容易成功,你看的只是成功人士的成功经理,正如彼得·圣吉在他的书中所说“我刚刚读了一本关于骑自行车的好书--我已经学会骑车了”,这话会很好笑。很多人会有一种错觉,看到了,看懂了就等于你做得到。曾经我也这样认为。工作久了你会发现以前的想法和观点很幼稚,你会发现大学时期的以自己为中心的豪情壮志是不现实的。你会发现社会中个人的力量的是很小的,别说你只是自命不凡,就算你真的很不凡,你个人也很难改变什么。这个时候你的观念会由个人内心改变一切转变成怎么在社会上适应潮流,借力做事,就像牛顿说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时候“见义不为,无勇也”,见到不义的事情你不在激动愤愤不平,你会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些事情发生,你会想到怎么才能从更深处去帮助,匡扶道义。将这些问题,将需要帮助的力量导向社会。你对圣人的话不在只按照书面去做,你会去理解,去衡量。
我觉得当代年轻人其实面临很大的挑战,因为社会环境的恶化对我们这一代人损害很大。我就在马路上多次看见青年人吸毒,还有校园里面的种种令人不耻的事情,损害更大的是人生观的损害。我曾经和很多年轻人交谈过,发现很多人都认为当今社会上要有钱有女人,他们羡慕有钱人,内心想着有钱以后怎么挥霍潇洒,物欲横流。再问有什么目标没有,大多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去要。行为准则则是以小说为指导,总觉得自己是主角,但是内心确极度不自信。缺乏主动学习意识。总结来讲,大多数人还停留在迷茫没有目标,人生观跟随低俗大潮走。可以想象这样下去以后,未来的中国会是什么局面。不过我也接触到很多的同龄的年轻人,都有目标抱负,也注重品德的修养。
这里闲谈这些东西不是说想表达自己什么高风亮节,有目标抱负,只是想把自己的看法观念写出来,励己励人而已。因为有些时候需要自我提醒,自我激励!
第3篇:并非闲聊之聊散文
并非闲聊之聊散文
(一)
你好。
春节好。
新年快乐。你好忙。哈哈,人显得那么年轻。
是吗?
就像二、三十岁。
谢谢夸奖。
真的,关键是心态。
我没心肺。
不是。就像个小姑娘。
越夸越没边儿了。
淡淡花香说你阅历很深,我不信。
她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真的像个单纯的孩子。
我很透明也很简单。
是的,如果我们都能像你这样,这个世界多美好。
我想,只要愿意,别追求太多,都能。
你传递着正能量。
我是这个愿望。很感谢你这么评价。
你好阳光。
很感谢你这么感觉,其实能够感受到的人也一样阳光。
看你空间就感觉到了共产社会。
是么?
是。
能够让朋友有这个感觉,我很快乐,我什么都向空间朋友敞开了,没有隐私。
十分之一的人能这样就是和谐社会了。
我们都努力,就会有希望啦。
嗯,受小弟一拜。
我得谢谢你一直以来的关注,谢谢你的认可。
我从不奉承谁。
知道你是真诚的,所以谢
第4篇:高三散文-闲聊之中品人生
高三散文-闲聊之中品人生
又是一年荷花开,馥郁芬芳的香味,弥漫在荷塘。也让塞外山城的空气里,都沁润着甜丝丝的滋味。护城河似玉带一样,把整个城市来环绕。依山傍水,柳叶低垂。整个城市,都醉在这一抹烟雨中。
每逢佳节倍思亲,同为天涯游子的几家人,更能找到共鸣点。年龄相仿,而且来自同一个县城。在各自的轨道上,岁月静好。
每每遇到一起,被左右环绕。她们不停的夹菜给我,根本停不下来的节奏。还被调侃吃的忒少。回来后下一餐,直接省略。人到中年,关注的体重,对我已经不是个事。
老乡们聊天,问起秘籍,如实相告。其实她们从事餐饮业,比较辛苦。每天晚上十二点才休息,早上四五点就要起来蒸包子。有一次晚上去包头,在她家的餐馆,待了好久。满满一大盆面,就是次日要蒸包子的。一直忙碌到,晚上十一点半才打烊。
长期疲劳,睡眠不足。劳逸结合
第5篇:闲聊白居易
闲聊白居易
唐代的文人多半早熟,不仅文思上早熟,生理上也早熟。白居易十六岁写出来离离原上草的诗句,以致于让后人长咏不绝。小时候最爱看的老白的另一首就是《钱塘湖春行》,真个是琅琅上口了。
白居易在武元衡出事之前还是比较愤世的,写的篇章里面绝多的是民间的疾苦,这也让后人把他和老杜归到了一起来,可是后来的白居易则往独善其身的路子上迈进,而且,风流文人的领袖的帽子自己都不用人家劝,自动就抓到手里戴上了。这大抵和乐天官越做越大,位置越来越轻闲、手头越来越宽裕有关吧。
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前序里面说什么“年长色衰”之类的话,让小杜笑个不停,那句“千呼万唤始出来”能让人想到白居易虽然身贬江州司马可是兴致还是不错的,后来白居易在庐山营建草堂,自然醇酒妇人是绝对少不了的。白居易对怨妇的情结描写的总是感人至深,即使是他
第6篇:闲聊流浪
闲聊流浪
有个朋友,常年难得音讯,一次偶然的机会再次聚首,凝视那深邃的眼神以及憔悴的面容,我不禁劝说,能否安定下来?
闪烁其词之后,依旧是否定。他说曾经是为了逃避,渐渐迷恋上流浪的感觉,每次出行之时都有一种渴望,沿途的风景是其最为执着的向往。在流浪的日子里,过得很惬意,也很舒适。
倘若没有享受过独自旅行的人,势必会爆发一场言论的冲突。短暂的行走散心,冲淡难以释怀的焦虑,虽没有傍上流浪的口碑,却也贪恋了流浪的疗效。
我喜选择假日,赶不上他长年累月如此,最多有一种本质的共性。对于流浪的理解也较肤浅,一直将其认为是一个人紧紧拽着悲伤,在旅行途中将其释放。
在流浪的人群中,大多数为狂热的青年。只因有肆无忌惮挥霍的时间,老者一般都在享受天伦,也难舍余下的时光。
简单地收拾行囊,徒步或扒上火车皮,将青春抵押在流浪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