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重温纪录幼师教育随笔
重温纪录幼师教育随笔
04年我曾经跟随朱家雄教授一起研究了《解读童心》的课题,研究的重点就是记录孩子的行为,解读行为背后孩子的经验,让作为老师的自己学习去看懂孩子的学习,从而真正的走近孩子,实施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
那时的研究是在懵懵懂懂中边实践边感悟边整理,有了一些获得但还是缺乏理论的支撑。而今,我翻看了一本《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书籍,让我深深的感受到那时的研究那时的记录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是蕴含着丰厚内涵值得教师好好探究的一门学问。
联想到现在名师班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何为名师?我想只有一个能真正理解儿童读懂儿童的老师才能算得上是一位名师。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呢?就像朱家雄教授在此书的序言中所指出的:孩子是本读不懂得书,“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其意义并非是要客观地、真实地去看清楚儿童在学些什么或者是如何在学习的……“看得见”依赖于记录,这本书里的“记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记录,即非看到什么记什么。这里的“记录”意味着作者对所记录的儿童的学习是经由了选择的过程,也经由了意义赋予的过程,记录就成里“纪录”。纪录是使学习过程的本质和每个儿童使用的`学习策略看得见(尽管是局部的)……纪录使解读、重温和评估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纪录可以从认识论的视角下学习……
“纪录”常常是我们教师撰写案例的一种手段,通过实录儿童的活动过程,分析看到的儿童可能获得的经验,思考自身的教育行为如何有效地推动儿童的发展。但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到纪录的过程是辨证的,以情感为纽带,也是富有诗意的,纪录不仅伴随着知识建构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纪录孕育了知识建构。纪录是一种叙述形式,既是每个人内部的交流,也是人际之间的交流,因为纪录为纪录者和阅读纪录的人提供了反思和学习的机会。
“纪录对于孩子来说有特别的价值,因为孩子们可以在描述的形式下,面对他们自己所做的一切,看到老师从他们的工作中提炼出的意义。在孩子的观点中,这就意味着他们所作的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由此,他们从无名小卒的不被察觉状态走出,发现自己的“存在”,发现自己所说和所做的是重要的,被别人倾听和欣赏:这就是价值。”特别喜欢这段话,做老师就应该把每个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欣赏。书中提到“马提古兹曾经说,我们需要这样的教师:有的时候是指导者,有的时候是设计者,有的时候是幕布是背景,有的时候是督促者。教师应该是既甜蜜又严格的,他是个电工,他分发颜料,他甚至是观众——有时观看,有事鼓掌,有的时候保持沉默,充满感情,有的时候提出质疑,有时热情鼓掌。”
纪录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纪录让老师的学习看得见。
第2篇:幼儿教师教育随笔:重温“纪录”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重温“纪录”
重温“纪录”--读《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有感
作者:陈茹彦单位:傅坚敏学前教育名师班
04年我曾经跟随朱家雄教授一起研究了《解读童心》的课题,研究的重点就是记录孩子的行为,解读行为背后孩子的经验,让作为老师的自己学习去看懂孩子的学习,从而真正的走近孩子,实施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
那时的研究是在懵懵懂懂中边实践边感悟边整理,有了一些获得但还是缺乏理论的支撑。而今,我翻看了一本《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书籍,让我深深的感受到那时的研究那时的记录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是蕴含着丰厚内涵值得教师好好探究的一门学问。
联想到现在名师班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何为名师?我想只有一个能真正理解儿童读懂儿童的老师才能算得上是一位名师。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呢?就像朱家雄教授在此书的序言中所指出的:孩子是本读不懂得书,“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其意义并非是要客观地、真实地去看清楚儿童在学些什么或者是如何在学习的……“看得见”依赖于记录,这本书里的“记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记录,即非看到什么记什么。这里的“记录”意味着作者对所记录的儿童的学习是经由了选择的过程,也经由了意义赋予的过程,记录就成里“纪录”。纪录是使学习过程的本质和每个儿童使用的学习策略看得见(尽管是局部的)……纪录使解读、重温和评估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纪录可以从认识论的视角下学习……
“纪录”常常是我们教师撰写案例的一种手段,通过实录儿童的活动过程,分析看到的儿童可能获得的经验,思考自身的教育行为如何有效地推动儿童的发展。但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到纪录的过程是辨证的`,以情感为纽带,也是富有诗意的,纪录不仅伴随着知识建构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纪录孕育了知识建构。纪录是一种叙述形式,既是每个人内部的交流,也是人际之间的交流,因为纪录为纪录者和阅读纪录的人提供了反思和学习的机会。
“纪录对于孩子来说有特别的价值,因为孩子们可以在描述的形式下,面对他们自己所做的一切,看到老师从他们的工作中提炼出的意义。在孩子的观点中,这就意味着他们所作的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由此,他们从无名小卒的不被察觉状态走出,发现自己的”存在“,发现自己所说和所做的是重要的,被别人倾听和欣赏:这就是价值。”特别喜欢这段话,做老师就应该把每个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欣赏。书中提到“马提古兹曾经说,我们需要这样的教师:有的时候是指导者,有的时候是设计者,有的时候是幕布是背景,有的时候是督促者。教师应该是既甜蜜又严格的,他是个电工,他分发颜料,他甚至是观众--有时观看,有事鼓掌,有的时候保持沉默,充满感情,有的时候提出质疑,有时热情鼓掌。”
纪录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纪录让老师的学习看得见。
第3篇:幼师教育心得随笔
爱心、耐心、责任心
——安抚宝宝入园焦虑心理的三件法宝
二0一一年九月三日,汉寿县新乔双语幼儿园正式迎来了开园以来第一学期的新生。我们大班的宝宝,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上幼儿园,但是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和老师,不仅要遵守幼儿园规矩,还要学习分享和自理。作为老师,该如何安抚宝宝入园焦虑心理呢?
我个人认为,幼儿教师不但要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管理艺术,最为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用一颗充满母爱的心去关爱每一位孩子,就像巴特尔说的:“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的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每天早上,当孩子出现在我面前,我总会热情地张开双手拥抱他们,亲亲宝宝的小脸,摸摸孩子的小手,用温馨和爱意滋润每个宝宝的心灵。当孩子们取得成功时,我会像朋友一样激动的把他们搂在胸前
第4篇:幼师实习教育随笔
教育笔记
今天让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小女孩,起初我只知道班上有这样的一个孩子,但并没有想去认识,只通过“吴丽萍”这个名字知道是个女孩。
在今天下午给大三班的小朋友上社会领域的“剪刀、石头、布”,我知道这堂课会让孩子们很高兴。它的玩法不是像往常一样用手而是用脚,当我说出名称是孩子们异常的兴奋。通过告诉孩子们玩法后,我让他们站起来,他们很高兴,玩的不亦乐乎,为了控制好局面,我就说:“游戏的规则是,只动脚,不动口。”孩子们很配合,玩了1分钟后我决定换一种玩法。我让做错的小朋友上讲台上给大家表演节目(做怪相),孩子们很开心,注意力也很集中。慢慢的有点累了,为了尽快的结束游戏,我就让做错的小朋友坐下去,当最后还有十个小朋友时,我让他们上讲台,以便评出第一名。上台来的小朋友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经过重重比赛后就只剩
第5篇:小班幼师随笔教育心得体会
小班幼师随笔教育心得体会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经典的随笔都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幼师随笔教育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小班幼师随笔教育心得体会1
孩子们总是有许多希奇古怪的想法和做法,用开水去浇花,说用冷水花会感冒的,把电动车拆开说是看看为什么它会自己开,是不是有司机在里面……作为一位幼儿园老师,怎样去教育幼儿,对于他们的好奇心给予正确的引导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当然一味的指责他们是不对的,很巧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建议我们幼儿园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去理解孩子,做他们的伙伴,从中把孩子引向正确的人生之路。
我们班的潘乐岩就是这样的孩子,看,小朋友又来告状了。
“老师,毛毛把毛巾扯坏了!
第6篇:幼师教育心得感悟随笔
幼师教育心得感悟随笔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对随笔应该都不陌生吧?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师教育心得感悟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幼师教育心得感悟随笔1
新《刚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新《刚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贯彻、实施关键在教师。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首先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素质上,而教师的专业素质集中体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上,这也正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热爱、关心、尊重幼儿
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幼儿。教师的爱是普遍而广泛
第7篇:善待孩子幼师教育随笔
善待孩子幼师教育随笔
在任何教育中都有奖惩两种手段,儿童教育自然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儿童年纪小阅历浅,奖惩的教育效果一般更为明显.但是,也正由于儿童不成熟,才更应以正面表扬为主,运用惩罚手段要慎之又慎。
儿童时期是犯错误最多的时期。与成人的明知故犯不同,儿童犯错误往往是出于好奇或无知,有些时候也与控制不住自己有关。
对待儿童的错误,轻易的采取惩罚的手段,往往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你没有给他希望而是使其绝望。教育工作中发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常常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候。既然一切手段都是为了教育,自然应当选择最佳手段,争取最佳效果。我在处理儿童错误时,首先给幼儿以申诉权,让他从容的讲明错误是怎样发生的。其次,帮助儿童认清错误的性质及其危害.这个过程有时会创造奇迹。
当然,不可避免的也有沾染劣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