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数学简史》有感
读《数学简史》有感
方高旦
作者简介
蔡天新,1963年出生,15岁考入山东大学,24岁获博士学位,31岁任教授,33岁成为“东方之子”.诗人,随笔和游记作家,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在一般人眼中,数学意味着繁难的计算、无尽的逻辑推演,以及如天书般的公式和符号。这些让数学看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且与文化艺术这类精神生活毫不相干。而在《数学简史》的作者蔡天新看来,数学与科学、人文的各个分支一样,都是人类大脑进化和智力发展进程的反映。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必然相互影响,并呈现出某种相通的特性。
《数学简史》是一部另类的“数学简史”,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种族,依次探讨了数学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并各有侧重。关于古代,包括四大文明古国和希腊、阿拉伯,《数学简史》着力于发现有现代意义的亮点;至于近代文明,则考察了文艺复兴的艺术与几何学、工业革命与微积分、法国大革命与应用数学的关系。对现代数学与现代艺术进行阐述和比较,也是《数学简史》的一大亮点。
精彩分享
书中介绍了中国数学的发展史。作者认为,从对待数学的态度上,中国古人对数学的研究往往是在先取得功名之后才开始,为数学而数学的情形极为罕见,另外,对数学理论关注不够,缺乏严格求证的精神,更多关注解决具体问题,这种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研究,加之缺少群体研究机构和资料信息中心提供支持,所以中国古人对数学的研究与很多文明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后又受理学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的影响,中国数学的发展自元朝起就再无高深的数学著作出现。
不过,若是把古代中国的数学与其他古代民族,如埃及人、巴比伦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的数学,甚至中世纪欧洲各国的数学进行比较,还是很值得我们骄傲的。希腊数学就其抽象性和系统性而言,以欧几里得几何为代表,它的水平无疑是很高的,但在代数领域,中国人的成就不见得逊色,甚至可能略胜一筹。中国数学的最大弱点是缺少一种严格求证的思想,为数学而数学的情形极为罕见(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规矩和欧几里得作图法的差异),这一点与贪图功名的文人一样,归因于一种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当然有它的社会根源,学者们总是首先致力于统治阶级要求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性主要通过它与历法的关系显现出来,后者因为与信仰有关而成为帝王牢牢掌控的一个特权。赵爽证明勾股定理以后,便用它来求取某些与历法相关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祖冲之偏爱用约率和密率来表示圆周率,其目的是为了准确地计算闰年的周期;而秦九韶的大衍术主要用于上元积年的推算,后者可以帮助确定回归年、朔望月等天文常数。
读后反思
本周翻看了《数学简史》,它扩展了我对数学的看法,了解了更多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对文明的促进作用。
《数学简史》蔡教授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不同地域文明的同时,先后探讨了数学与各式各样文明之间的关系。他叙述了埃及及巴比伦的数学来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希腊数学与哲学密切相关,中国数学的活力来自历法改革,印度数学的源泉始于宗教,波斯或阿拉伯的数学与天文学互不分离。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推动了几何学发展,17世纪微积分的产生解决了科学和工业革命的一系列问题,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数学涉及力学、军事和工程技术。19世纪前半叶,数学和诗歌从古典进入现代,20世纪数学和人文学科的共性是抽象化。将现代数学的发展和现代文明进程不断进行比较分析和阐释,正是这本《数学简史》与其他介绍数学历史发展的书籍相比最显著的特点,作者既着眼于数学的历史,同时探讨数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具体的数学问题一带而过,更关注的是作者对数学发展与其他人类文明发展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介绍。通过阅读,我改变了数学仅仅是繁难的计算,各种逻辑推理,难记的公式和符号等对数学局限性理解,我更系统了解了数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清晰了数学来自人类对生活和世界的观察,来源于对现实事物和问题的思考的具体情况。
第2篇:读《数学简史》有感1000字
读《数学简史》有感1000字
常旭照
11月名师工作室成员“遇见”当天,玲玲老师就为每一位成员送来了精致的见面礼——《数学简史》。我迫不及待的翻看目录,看见陌生又熟悉的毕达哥拉斯、《几何原本》、阿基米德、《周髀算经》 ,恍惚!仿佛我回到了大学数学史的课堂。是啊!说来惭愧,从教12年,这些知识几乎没有再涉及,也没有给学生过多介绍,取而代之的全是书本知识。我明白了玲玲老师的用意,回来之后我细细品读了数学诗人蔡天新教授的著作《数学简史》。
沉下心来仔细品味这本书后,对它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任何一门学问都不是从来就有的,都是在人们的实践中逐渐产生的,都有其形成、发展、成熟和完善的阶段。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蔡教授在书中从上古的巴比伦、希腊、中国、阿拉伯世界,以致当代数学,遍及世界各地的对于数学的贡献地位与影响,都有中肯的评价。
下课认真阅读《数学简史》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可以提升自己,还要把数学史融入在教学中,这样做大有必要。理由有四:
1.数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普遍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大,这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但这并不是因为数学本身枯燥、无趣,而是它被我们的教学所忽视了。如果在数学教育中适当结合数学史的有关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史可以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
中国数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14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16世纪以后中国变为数学落后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才渐渐汇入现代数学的潮流。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了解中国近代数学落后的原因,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数学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民族科学。
3.数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发展是许多数学家心血和汗水的结晶,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的习惯、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
4.数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数学是美的,无数数学家都为这种数学的美所折服。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还拥有至高无上的美——一种冷峻严肃的美,就像一尊雕塑……,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样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洁到崇高的程度,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完美境界”.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的美,很多著名的数学定理、原理都闪现着美学的光辉。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数学史的学习对本就枯燥的数学课来说,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共同了解,也让学生了解数学,了解数学的美……所以我们把数学史的一些辉煌成就和一些感人事例,以一种精神力量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变得非常丰富。
最后感谢美好的遇见,感谢我们在《数学简史》阅读中的心灵遇见,我们将继续学习、前进!
第3篇:读《数学简史》有感(精选7篇)
读《数学简史》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数学简史》有感(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数学简史》有感1
在生活中,有许多的人都觉得数学很难。它有着很多很多绕来绕去的公式。有着许许多多连来连去的关系......这都让人很是“头疼”。但当我读了《数学简史》这本书后,我发现,其实数学并没有那么难懂。它也是从很简单的概念开始,然后再慢慢地延伸开来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原始人便有了数的概念。在数量不多的食物或其他东西中间,增加几个或减少几个相同的东西,他们便能够分辨出这个东西的多和少。慢慢地,当人类开始养羊或其他动物来维持生活,而不只是靠狩猎为生的时候,人们便懂得用新的方法来知道羊是不是一
第4篇:读时间简史有感
读《时间简史》有感
这学期为了写大物论文,开始正规得看《时间简史》了。我几乎是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看的,弄得室友都开玩笑说:“你有时间简史(捡屎),都没时间做这做那了。”
第一遍看完,我只能说很庆幸我坚持看下来了。后来又看了一遍,只是稍微能接受点了。我看的是带插图的少儿读物,比较简单,但还是没弄懂。看完之后只记得这么几点。
1.谈起时间这个概念,我们会觉得它是很抽象的,既没有以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没有像引力那样,掉个苹果在头上,带给我们肉体上的认知。伟大的牛顿,对,就是那个让无数大学生挂科的微积分的创立者(本人也壮烈牺牲),通过万有引力定律使空间中“绝对
位置”的观念告终。同样伟大的爱因斯坦抛出相对论,又把“绝对时间”这个概念枪毙掉了。两位牛魔王隔着数百年的时空握了下手,于是时间和空间原本不相干的两个概
第5篇:读《万物简史》有感
读《万物简史》有感(集锦15篇)由网友 “别无所求”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读《万物简史》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读万物简史有感
以前听别人推荐过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机缘去读,近来有时间从网上下载到苹果IPAD上,一读,几乎令我不释手,太吸引人了,我还从未见过一部科普读物写得这么有趣,以前也曾读“科学史”之类的书,但现在都忘光了,连阅读体验都忘了。
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科学是这样的,原来人生是这样的,不必总抱着悲天悯人的心态去看那些科学家,仿佛他们的生活一团糟。国内许多科学史著作的基调是:科学很神圣,科学家也很神圣。我小时候读过《居里夫人传》,将居里夫人写得像神一样,我特别崇拜她。《万物简史》的作者在这本书里顺便提了一句:居里夫人没有被选入法国皇家学院,是因为她丈夫去世后,她的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