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读后感
《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识黄厚江老师,是在20xx年的骨干教师培训中,黄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讲座,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黄老师朴素的衣着、幽默的语言、直率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买了几本黄老师写的
书,越读越觉得黄老师确实是“今生痴爱在语文”。
作文教学一直是压在语文老师头上的一座大山,也是困扰在我心头的一大难题,知道重要,下的功夫也不少,但总觉得收效甚微。近段时间认真拜读了黄厚江老师的《你也可以这样教作文》,获益匪浅。
首先我知道了我在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平时的作文教学,我大多数都是找一个合适的题目,提出要求,学生写作,老师打分、写评语。挑出好的和不好的两类作文进行讲评。改作文是很累,但出力不讨好,苦心积虑写的评语,学生并不是多感兴趣。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我这样做只关注的是要求和结果,缺的是过程。评语只能是老师和学生的一种交流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还有就是常常把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比如:审题的几种方法、开头的方法、结尾的方法、怎样点题等等,总觉得我说到了,学生肯定就学会了。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真的学会写作了吗?这样做真的能把作文教好吗?学生知道了语言有文采的方法,语言就能写的有文采吗答案是否定的。黄老师说这种单纯的教方法和技巧,是把写作活动简单化了。就像学游泳,掌握再多的理论知识,如果不下水练习,那永远学不会游泳。
《你也可以这样教作文》中,黄老师以生动、详实的课例,让我看到了作文课应该怎么上。黄老师每节课共生的立足点都是学生,“教的目的是不教,让学生亲历写作的过程,体验写作的过程,去经历体验和积累种种写作的感受,这才是作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黄老师的课让我明白作文教学要努力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以“写出人物的特点”这一课为例,上课时,黄老师先让学生用黄厚江三个字分别组词;第二环节提高要求,写一段话表现黄老师的特点,引导学生明白要想把一个人写丰满,除了写肖像、语言外,还可以写具体的事件;第三个环节,如果想写一个人,掌握的材料不够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可以侧面写、可以对比、可以想象等。最后总结写人的方法。整堂课课堂鲜活,内容丰富、生动,学生开心,真正进入到写作的过程中。这样做,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
黄老师说,作文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的积累,让学生养成随便写写的习惯。的确如此,写作教学,绝对是“功夫在诗外”。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绝不仅仅是作文课的事,也不仅仅是写作文的事。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要让学生养成有什么想法都随时写下了来的好习惯。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写日记、随笔,让学生把所感所思随时记下来,这些都会成为写作的好素材。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不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了。
黄厚江老师的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但要真正落到实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会努力前行。
第2篇:英语可以这样教读后感
读沈丽新《英语可以这样教》有感
这堂课你觉得幸福吗?”没有老师问上课的教师,取而代之的是“这堂课你上得成功吗?”
幸福,美好而温馨的字眼,只能在存在于我们的祝福声中;我们的课堂似乎不存在“幸福”的空间,我们的课堂似乎远离幸福的滋润。沈丽新老师说: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课堂,应该让学生的生命在场!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当做一个真实的生命在参与交流,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学习的机器。是的,课堂应闪现着最真实的人生活力,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而这些价值取向应该建立在幸福之中。让课堂洋溢着幸福,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那怎样的课堂才是“幸福课堂”呢?怎样才能做到“幸福课堂”呢?
从沈丽新老师的书中我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幸福课堂”应该是富有活力的,充满智慧动态生成的课堂。长期以来,教师把各种理论模式照搬、移植到课堂,没有经过自身的体验、感悟而对其进行实施、利用,以致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被萎缩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被淡薄了,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盲从程度越来越严重。课堂是一个有生命的地方,应该是师生共同度过的一段美好的生命历程。既然课堂是有生命的,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性,有太多的不可控……所以,课堂需要教师快速的判断和捕捉,需要教师的果断的分析和处理等,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
如何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和智慧呢?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休,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当孩子们第一次与沈丽新老师邂逅在课堂上时,她会和班里的孩子们一起欣赏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帮孩子们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其次在她的课堂上, 她还让孩子们欣赏到了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精彩演讲,看到了生活在美国白宫里的奥巴马总统一家……帮助孩子们聆听到了世界的声音……此外,沈老师在课堂上还特别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耐心引导学生认识对错, 不以成绩论英雄。她的教学实践证明很好的证明了这句话: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2、捕捉,开发非预设生成,促使课堂精彩
非预设性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生思维的成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或结论,与教师课前预设相左,或者是在教师的预想之外。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除了预设的精彩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会出现非预设的“生成”。对于非预设生成,也许有的老师为了避免尴尬,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会用严厉的眼神、过头的言语制止学生,有的会避开学生的提问,甚至会斥责提出质疑的学生。他们没有想到,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做法而扼杀了课堂中的亮点与精彩,有时甚至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智慧型的老师会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意外”,并创造性的进行开发利用,让“意外”在英语课堂中生成精彩。
例如有一次,沈丽新老师因为去上了一个一年级班,再回到办公室换四年级教材,匆匆忙忙跑上四楼去上四年级课。忙碌中,她带好了那节课8个单词的图片,却忘了带它们的实物。
教学过程中,她一直为自己的粗心而懊悔。一边进行课前的导入与复习,一边在脑子里紧张地进行思索、梳理、安排:这节课该怎么上?
如果把八个单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着单词进行句型操练。这样的效果一定是相当乏味的;如果请学生去她办公室取教具,这样至少会浪费5分钟。来不及思索得更完美,教学步骤已经过渡到句型操练了。灵感就在此刻不期而遇,沈老师利用图片问“Where’s my …?”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想象:你觉得老师的这个东西会放在什么地方合适,你就用适当的词来回答。效果竟然是出奇的好!许多答案更是精彩纷呈!这让沈老师异常的激动和兴奋。
沈老师还告诉学生,她要从大家刚才的回答中选最好的一个来回答。为了证实自己的答案是最好的,为了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发言热烈,课堂气氛活跃,连平时一直懒怠于举手发言的学生也多次发言,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像sofa,bathroom, TV, bed, fridge, sitting room, bookcase, study这些单词,如果利用实物在教室里的摆放,是没有机会让孩子们练习到的,他们的思维将局限于几个有限的单词中。
3、精心设计活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例
如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设计不同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运用去完成。并且会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让课堂活起来。如:游戏、表演、歌唱、绘画、讨论、争辩等活动。这样通过较好的活动设计,创造良好的英语交际“情景”,加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会话”,从而完成学生不知不觉中听说能力提高的“意义建构”。
当然,“幸
福课堂”还需要老师不断地反思。
波斯纳曾提出过—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例如沈丽新老师在《英语可以这样教》中写道:我们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程度展开我们的教学。我们要“不断地自我质疑,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上,是否能够感受到自己被当做一个真实的生命在交流?还是仅仅是一个识记单词、操练句型、理解语篇的容器?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上只能看到一群机械的“声音模仿者”,还是能够聆听到无数来自心灵深处的曼妙声音?这样的反思,相信不仅能自我救赎,或许也能如凤凰涅槃,让某些久违的情怀复苏。当我秉持了这样的反思,也就有了敦促自己追寻更美丽的课堂的信心与勇气。
幸福是一种追求,幸福是一种意识,幸福是一种存在,幸福是一种渴望,幸福更是一种信念。朋友,让我们在心灵里点亮幸福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幸福的课堂,拥抱幸福的明天。只要理想不灭,幸福,就在灯火阑珊处!
第3篇:《可以这样教作文》读后感
《可以这样教作文》读后感
暑气未减,但我的心境极好,一切都缘于这本书《可以这样教作文》。正如另一本书中所说:因为那里,梦一般美丽,花一样绚烂,阳光一般纯净。让我对这本书情有独钟,爱不释手!
文中,薛瑞萍老师通过日有所诵来叩启孩子的天赋之门,从一年级开始,就每天要求学生背一小段儿歌或者儿童诗,这些小诗歌内容浅显易懂,滑稽有趣,学生非常喜欢,每天背一段也不觉得辛苦。这样,每天10分钟,几年下来,孩子的精神世界却因这每日的10分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贾志敏老师回忆他儿时的语文课,语文老师每个星期总要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同学们看课外书,有时候还讲故事给他们听,讲到紧要关头还会故意卖关子,贾志敏说他的读书兴趣就从那时培养出来了。每一天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日复一日&&细雨洒落大地,短暂的润泽之后,也许没有留下痕迹,
第4篇:《可以这样教作文》读后感
《可以这样教作文》读后感
作文课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常常让我感到很困惑,但这学期读了《可以这样教作文》这本书后,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教学中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中,收集了于永正、薛瑞萍、孙双金等24位名师的作文教学经验,以及精彩的教学片断。他们写作的语言很平实,但蕴含的寓意却很深远。光看那些题目,就会让人欣喜,如:《让“习作”变为“喜作”》《习作,儿童生命的曼舞轻扬》等。不过,在细细品味之后,更多的还是给人以深深地启迪,比如贾志敏的《和孩子一起快乐在语言文字中》,管建刚的《对当前作文教学4大误区的破解》,吴勇的《让孩子拥有孩子的写作》……从他们的每一篇文章里,我读到的是他们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充满智慧的训练指导。从书中,我获得了一些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是提高习
第5篇:《可以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可以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可以这样教数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直以为数学课堂是理性的,缺少那份感性;数学课堂是淡味的,少了几份诗意;数学课堂只是枯燥的做题,没有那份情趣。当我读完《可以这样教数学》时,不禁想:原来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能欢声笑语,也能如此灵动,如水一般的自然清柔,又如山一样的伟岸巍峨,是那么得好玩,又是那么得智慧……
让数学在动手中好玩。吴正宪老师的让孩子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适合孩子们的品味,让孩子爱学数学、乐学数学、能学数学,她的“搭配的课堂教学实录”让自己耳目一新,让孩子清晰地领悟到,如何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教师深
第6篇:高中古代诗歌也可以这样教
古诗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中学老师对古诗教学历来很重视。新课标教材中有不少古诗,在新课标环境下如何深入浅出地进行诗歌教学,从而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如何有效地提高诗歌教学的课堂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就成为了我们诗歌教学中亟待关注的问题。我认为,诗歌的有效教学可以尝试一下以下几种方法:
一、对比教学法
即在讲授某一首诗时,引入具有对比性的另一首或几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这种方式如果运用得当、指导得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选篇特点的理解,更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增加了诗歌鉴赏课的容量,也能让学生在对比中去体味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给他们以思想上和方法上的启迪。
如:苏轼是豪放词人的代表,在教授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就可以将这首词和他的《江城子》对比着阅读:
念奴娇
第7篇:识字也可以这样艺术读后感
识字也可以这样艺术读后感
早就听说过字理识字,但是就是苦于没有相关资料来参考学习,因此总是无缘与字理识字相识。
这次在新乡举办的识字写字研讨会上有幸聆听了黄亢美老师的课,才“一睹庐山真面目”。这节课带给我的更多的是震撼!在我们的教学中,仅仅是从字形上让孩子们进行分析,进行识记,并没有进行“刨根问底”。而在黄老师这两节课中,我感觉我就像小草在吮吸着春天的雨露。他所执教的字理识字所体现的是培养学生识一字明一理,从而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去记生字。
下面是我记录的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
“阳”是什么偏旁?什么结构?这样的偏旁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前两个问题很好回答,但第三个问题对于听课的老师都觉得有些纳闷,左耳旁估计与耳朵有关吧?果不其然,孩子们的回答和我们心里想的是一样,答案当然是错误的!
黄老师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