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29. *马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马的特点。2.品味文章语言之美,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现实生活对课文进行更深入、更有创意的理解,树立善待动物,珍视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n)良 窥伺(kuī sì)相觑(qù)鬣毛(liè)剽悍(piāo hàn)驯(xù yìn)颚(è疮痍(chuāng yí)阔绰(chuò)庇荫(bì)骨 遒劲(qiú)犷(guǎng)野 畸(jī)形 给予(jǐ)驾驭(yù)羁勒(jī lè)勒(lēi)得变了形 2.解释下面词语。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慷慨以赴:毫无私心,毫不吝惜地前往。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都得到充分展示。益,更加。彰,明显。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有过之无不及:有超过的而没有达不到的。剽悍:勇猛,强健。羁绊:束缚,本文指马笼头。阔绰:豪华奢侈,排场大。庇荫:遮挡阳光的树木等。妒忌:对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窥伺:暗中观察情况。疮痍:创伤。遒劲:雄健有力。
3.作者链接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他从小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1753年他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一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册的《自然史》。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一)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回答: 1.文章描写了哪两类马?
【交流点拨】人工驯养的马、天然野生的马 2.两类马各自最突出的特点? 【交流点拨】人工驯养的马——驯良 天然野生的马——自由自在3.两种马各有什么特性?请在文中找到依据。【交流点拨】人工驯养的马:
(1)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2)驯良、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天然野生的马:
(1)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2)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无需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又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装饰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4.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
【交流点拨】本文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二)深层探究
1.你认为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交流点拨】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与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
2.你怎样看待人类对马“高贵的征服”?
【交流点拨】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致使“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3.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 【交流点拨】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
(三)语言品析
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交流点拨】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2.这篇文章语言很美,请举例加以赏析。
【交流点拨】(1)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这个句子句式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韵律美。
(2)嘴巴被衔铁勒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一道道、一条条”是叠词,读起来有韵律美。
(3)它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音,喜爱它,追求它,以与主人同样的兴奋鼓舞起来;它也和主人共欢乐。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修辞美,赋予马以人格的魅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马在战场上的冲腾蹿跃。
(4)它们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它们避免和人打照面;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然马的豪迈与自由。
(四)手法探究
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交流点拨】(1)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2)作者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课堂小结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被奴役之马的深切同情。
课后习题
1.在你看来,我们该不该驯化动物呢? 2.搜集整理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如王亥驯马、赵高指鹿为马、田忌赛马。
板书
第2篇:《马说》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 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 指导朗读
4、 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理解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
2、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简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二、疏通全文
1.范读。(学生听,划出通假字)
2.生初读,正音: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
3、梳理课文,尝试翻译。
(1)结合注释,自主尝试翻译。
(2)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分三组翻译。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4.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1)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语速较缓,语意惋惜。)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板书: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惋惜)
(2)第一段作者提出观点,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作者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板书:食马才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3)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排比)文章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虚妄无知的?(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知马”有眼不识千里马。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嘲讽的感情。(板书: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三、了解寓意,深入探究
1、是什么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教师简介韩愈写此文的背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用了什么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板书:托物寓意)
2、韩愈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对食马者的愤慨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那么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谁的身上呢?世有伯乐然…,千里马的有无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四、拓展延伸
1、你们记得《天下无贼》中贼的头头黎叔说的一句话吗?“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们觉得在韩愈生活的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没有发现人才的人,就不可能人尽其才。
2、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结合本课的内容把它改写一下,应该怎样说?
3、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无数的岗位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今天,再也不是那个人才被埋没的时代,作为学生我们应怎么做?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托
│ │物
马说┝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愤怒)┥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意
第3篇: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马 说 课型 自学点拨
课时 两课时(1)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4.熟读课文,了解文意;
情感与价值目标 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重点 目标1、2 难点 目标3、4
教学准备 查找作者资料,借助工具书试译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新课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
第4篇:《马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安徽省当涂一中陈帆邮编243100电话0555---6726918
[学习重点]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学习难点]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初探]1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起点,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
第5篇: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陈光荣
[广州市天河区华美学园(510520)hmcgr@163.net]
一、自读作业。
1.给加黑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奴隶人
A.做奴隶的人
B.农奴、家奴
C.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
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样
C.等于
D.等级
答(B)
(3)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规律
C.方法
D.道德
答(C)
(4)执策而临之
A.面对
B.驾驭
C.到达
D.光临
答(A)
2.选出加黑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1)一食或尽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长烟一空
C.或异二者之为
D.或曰,此东海也
答(B)
(2)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长城之限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