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没有出家?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21 07:14:1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杜甫为什么没有出家?

丁启阵

早在青年时代,杜甫便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高远理想。由于出生在“奉儒守官”的家庭中,从小接受的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教育;由于聪明早慧,有诗才,少年时代即受到了若干前辈名流的赞赏;杜甫对于实现自己人生理,非常自信,认为自己很快便能位居要津,一展才华。

但是,事与愿违。杜甫一生追求政治理想的道路,荆棘丛生:两次科举考试相继以失败告终;三十五岁到长安希望通过“干谒”获取功名,谋得一官半职,但忙碌十年,最终也只得了个看管兵甲器仗、门禁锁钥的八品芝麻官;就是这样一个仅能解决酒钱的小官职,也很快就干不下去了,因为安史乱军占领了首都长安;经过两次努力,历尽艰险,终于逃出围城;破衣烂衫、千里投奔的忠诚打动了新皇帝,得了一个左拾遗的职位;官不大,但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言,距离理想似乎近了一大步,但是不巧,因为替败军之帅说话,得罪了皇帝,被贬出京城,做一个地方小吏;至此,政治理想彻底幻灭,加上战乱、自然灾害,物价飞涨,微薄的俸禄不足以养家糊口,一年后,杜甫便弃官不做了;本以为找到了一个不错的隐居所在,去了之后却发现根本无法生存,全家老小差点饿死;挈妇将雏,翻山越岭到了成都,情况有所好转,却无法终老于彼;于是,乘船沿长江东下,在奉节过了两年较为从容的农村生活后,还得举家迁徙,向荆湘一带进发,继续漂泊。最后,一代诗圣,凄凉地病死于旅途小船中!

这样充满烦恼、苦难的人生,如果是意志较为薄弱之人,很容易想到空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叹白发》)杜甫的朋友中,就不乏其人。王维在经历几许伤心事后,逃向了佛门,过着半官半僧的日子;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之后,也正式入了道籍,做起了羽化成仙的大梦。事实上,杜甫本人跟佛道两教也有相当的缘分。几种影响较大的编年杜甫诗集,例如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开篇第一首都是游佛寺的诗,《游龙门奉先寺》。诗写得好,受到了文学史家的普遍称誉;最后两句,“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王嗣奭赞其“具有解悟”。这说明,杜甫早年即对佛教有相当的兴趣与了解。杜甫交往的朋友,不乏佛道中人,著名的有早年在江宁(南京)相识的旻上人,中年在长安交往的赞上人。杜诗集中,也多有游览佛寺、谈论丹砂之作。流寓蜀中梓州期间,曾经连作《上牛头寺》《望牛头寺》《上兜率寺》《望兜率寺》等数首跟寺庙有关的诗。其中,《望兜率寺》中的“不复知天大,空馀见佛尊”两句,曾被郭沫若先生揪住,据以认为,与其称杜甫为“诗圣”还不如称他为“诗佛”来得恰当。

尽管郭沫若先生在其著名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专辟“杜甫的宗教信仰”一节,费了不少篇幅,得出杜甫“相信道教,也相信佛教。比较起来,他信佛深于信道。他是禅宗的信徒……”的结论,但有一个事实无法否认:杜甫既没有将肉身投向空门,也并未在精神上皈依佛道。他始终不曾减少、放弃对家人的爱护,对朝廷政治的系念,对社稷苍生的萦怀。晚年在夔州期间所作的两首诗,充分表现了杜甫对家庭对妻子儿女的爱护。《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后四句是“重闻西方止观经,老身古寺风泠泠。妻儿待我且归去,他日杖藜来细听”。老朋友对佛教经典很有研究,听他讲解固然过瘾,但是,不如妻子儿女的期盼重要;《谒真谛寺禅师》后四句是“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探讨佛教奥秘,可以让杜甫对自己一生钟爱的诗歌创作、嗜好的饮酒都失去兴趣,但是,无法让他割舍对妻子儿女的牵挂。杜甫对朝廷政治、对社稷苍生的系念萦怀,诗集中更是随处可见。仅举若干晚年进入湖南境内后所作诗歌为例:“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南征》),“石间采蕨女,鬻菜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索钱多门户,丧乱纷嗷嗷。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遣遇》)“毒瘴未足忧,兵戈满边徼”(《次空灵岸》),“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野望》),“桂江流向北,满眼送波涛”(《千秋节有感二首》之二),“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奉赠卢五丈参谋琚》),“九州兵革浩茫茫,三叹聚散临重阳。当杯对客忍流涕,君不觉老夫神内伤”(《惜别行送刘仆射判官》),“附书与裴因示苏,此生已愧须人扶。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客从》)“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小寒食舟中作》),“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诸友》)。

文学史家撰写论著,也许会从杜家世代相传的读书为官传统、杜甫从小接受的儒家思想教育、杜甫成家之后的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等方面入手,论述杜甫为何不像王维、李白等朋友那样,皈依宗教,洋洋洒洒,全面周详。而我这里,却只想说如下两句:杜甫之所以一再表示不能遁入空门,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苍生,爱得深沉,爱得执着!如果有人觉得我这种说法过于矫情,那就请认真、用心读两遍上面所引的那些诗句吧。

第2篇:梁武帝出家为僧

梁武帝出家为僧

导读:梁武帝萧衍原是南朝齐雍州刺史,负责镇守襄阳。他乘齐朝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了梁朝。他看到前面宋、齐两个朝代皇族内部互相残杀,引起内乱,从而导致亡国,所以对亲属十分宽容,即使有人犯了罪也不责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梁武帝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做过很大的贡献。他在建康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两次,都要到寺院去烧香拜佛,声称这样做是为了积功德,替老百姓消灾。

公元519年,梁武帝到寺院受菩萨戒。由于他的提倡,王侯子弟都以受戒为荣。南朝佛教在这时进入全盛期。在他的影响下,长子萧统(昭明太子)、三子萧纲(简文帝)、七子萧绎(元帝),以及许多官员,都信奉佛教。

有一次,梁武帝接到当时南海(今广东广州)最高行政长官——刺史萧昂的报告:从佛教发源地印度来了一位叫达摩的高僧。梁武帝不敢怠慢,马上派人专程前往,迎接达摩到都城建康。

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我一直致力于建寺、造塔、写经、度僧、造像等佛门的基本建设,做了这么多好事,有多少功德?”

达摩不紧不慢地回答:“没有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诚恳地说道:“因为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不是实在的功德。”

梁武帝听了很失望,这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沉默了一会儿,他又换了个话题:“什么是佛学的真谛?”

达摩回答:“没有绝对的真理。佛在心里,心即是佛。”

又是这种不着边际的话、不冷不热的态度!梁武帝有些不愉快,甚至没有了提问的热情。

达摩见话不投机,便起身告辞了。

送走达摩后,梁武帝吐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想,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达摩面前,总觉得有些压抑。

梁武帝把自己与达摩谈话的`内容,告诉了师父志公禅师。

志公急切地问道:“现在达摩大师在哪里?”

梁武帝轻描淡写地说:“他走了。”

志公顿足道:“怎么能让他走呢!”

“为什么?”

“因为他的话说得妙极了,不是常人能说、敢说的。这位达摩大师能为我们解说佛教的真谛,皇上怎么能怠慢他呢!”

听志公禅师这么一说,梁武帝懊悔莫及,派人去追赶达摩。但已经迟了一步,达摩已去了北魏,成为中国禅宗的开山祖师。

梁武帝到了老年,决定舍弃皇位,出家到同泰寺去做和尚,以显示自己对佛法的虔诚。

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出家了,朝廷大事由谁说了算?大臣们急得团团转,梁武帝才做了四天和尚,大臣们就把他接了回来,要他继续主持朝政。

梁武帝回宫后,想想不对:“普通百姓出家后,要还俗还得拿一笔钱向寺院赎身;我是堂堂一国之君,还俗怎么能不出钱呢!”

于是,梁武帝再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这次大臣们又来请他回宫,他说什么也不答应了。有个大臣忽然灵机一动,说道:“皇上既然‘舍身’为僧,我们就要为他‘赎身’,才能请他回宫啊!”

大臣们觉得这话有道理,就化了一万万钱,去同泰寺为梁武帝“赎身”。寺院住持收到这么一大笔赎金很高兴,十分爽快地同意这位皇帝和尚还俗。

过了不久,梁武帝第三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而且,他为了表示自己虔诚信佛,不但“舍”了自己的身子,还把宫内的人以及全国的土地都“舍”了。

梁武帝“舍”得多,为他“赎身”的钱也要化得。大臣们花了一个月,凑足了二万万钱,又把他赎了回来。

过了一年,梁武帝第四次又到同泰寺出家。大臣们只得又用一万万钱为他“赎身”。

梁武帝前后四次出家当和尚,大臣们共花了四万万“赎身”钱,把国库都给折腾光了。梁武帝晚年一心只想当和尚,不管国家大事,朝政混乱,最后连自己的命也保不住了。

第3篇:何以终于贾宝玉出家为僧?

红楼伊始,甄士隐入梦,知道绛株神瑛一干人即将历世造劫。梦醒不久,甄即被火,穷了下去。即至来了一个道士,唱了一番好了,作了一番解注,甄即跟随道士而去,说是什么当了道士。

红楼之末,贾宝玉说了一句“不用胡闹”,即赴考,中举,出家,披一领袈裟,为一僧一道夹持而去,说是什么当了和尚。

关于上述两大情节,早在八十年前,顾颉刚便已经隐隐感到,甄士隐于首回出家为道,应该预示着贾宝玉将于末回出家为僧。顾颉刚作为一个伪续论者,为什么也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呢?根本原因在于,这两大情节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不为我们所知的奥妙。

关于甄士隐于首回出家为道,蔡元培说:

《石头记》叙事,自明亡始。第一回所云“这一日三月十五日,葫芦庙起火,烧了一夜,甄氏烧成瓦砾场。”即指甲申三月间明愍帝殉国,北京失守之事也。……甄士隐随跛足道人而去,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历史典故:梁武帝出家为僧

历史典故:梁武帝出家为僧

梁武帝萧衍原是南朝齐雍州刺史,负责镇守襄阳。他乘齐朝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了梁朝。他看到前面宋、齐两个朝代皇族内部互相残杀,引起内乱,从而导致亡国,所以对亲属十分宽容,即使有人犯了罪也不责罚。

梁武帝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做过很大的贡献。他在建康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两次,都要到寺院去烧香拜佛,声称这样做是为了积功德,替老百姓消灾。

公元519年,梁武帝到寺院受菩萨戒。由于他的提倡,王侯子弟都以受戒为荣。南朝佛教在这时进入全盛期。在他的影响下,长子萧统(昭明太子)、三子萧纲(简文帝)、七子萧绎(元帝),以及许多官员,都信奉佛教。

有一次,梁武帝接到当时南海(今广东广州)最高行政长官——刺史萧昂的报告:从佛教发源地印度来了一位叫达摩的.高僧。梁武帝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出家》观后感

《出家》观后感

观后感1

此部电影,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出家,不应是形式上的出家,更不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应该是自性的出家,出自己五蕴六尘的家,在这污浊尘世中保持心的清凉。

佛说放下,其实放下的不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或工作或人,而是要放下我们自心对五蕴六尘的执着,放下我执。

楞严咒我天天念,念了也有一个多月了,可是今天才从电影中明白那几句开经偈的深刻含义:学佛的目的!学佛,不是口头上说的解脱,不只是为了去西方极乐,不只是为了脱离生死轮回!更不是为了得神通!而应该是不为六尘所迷,清净自心,放下我执,心若虚谷能装整个大千世界。在这大千世界中,执行五戒十善,好好做人,认真做事,活得光明正大,树立学佛之人外在的榜样。在顺应机缘时,借机说法弘扬佛法,引度更多的众生。这才是真正的报佛恩啊!所谓:心的清净才是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杜甫为什么没有出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甫为什么没有出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