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美》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美》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美学的一些知识。
2.提高审美素养,培养追求美的积极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距离美与曲线美的形式与内涵,提高审美素养。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诗。从思想内容上说,它从审美的角度给人以人生的感悟和启迪。从写法上说,它感性形象极其丰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兼备,由自然美过渡到社会美、人生美。本节课拟通过适当点拨,合作学习,体会文中处处闪现的语言美、形象美、距离美与曲线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五、课前预习
1.熟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找出最欣赏的语言和有关形式与内容的疑难问题。
2.结合生活实际,收集有关“美”的名言和实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什么是美呢?大漠黄沙,壶口惊天,那是自然赋予的苍莽美、雄壮美;维纳斯断臂,蒙娜丽莎微含笑不露,那是艺术造就的残缺美、神秘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丛飞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邰丽华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那是人生谱写的豁达美、崇高美、坚韧美。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最美?他的美来自于何处?(外在美和心灵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个性的人对此的认识和感悟是不同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曹明华女士的一篇散文诗《美》,感悟美,发现美……
(二)作者及作品(《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简介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语)大家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首先明确几个问题:
1.本文主要写哪些方面的美?
2.文章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学生谈感受略)
(四)学习交流,欣赏探究
1.本文有哪些美点?
2.你对文章有哪些困惑?
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推荐“最有价值的欣赏点”和“最有价值的质疑”,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提示:文章语言、结构、手法、主题等方面进行)
(过程贯穿精彩语句的朗读。)
(五)体验反思,拓展发现
联系个人实际,谈对“距离美”、“曲线美”的认识,并举实例。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即将结束,但对美的探讨与发现需要不断延续……因为世界万千变幻,美无处不在,美在大自然里,在生活里,在距离中,在联想中,在发现中,在创造中……感慨之余,送给大家一句话:热爱生活,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去创造美。
六、课后作业
稼轩从大漠上走过,看到俊彩飞驰卢马的美;摩诘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美;三毛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坚韧甜蜜爱情的美;我们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折戟沉沙的美。
第2篇:美(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关于美学的一些知识。 通过阅读学习,提高审美素养。 培养追求美的积极人生观。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距离美与曲线美的形式与内涵,提高审美素养。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距离美与曲线美的形式与内涵,提高审美素养。
教学方法 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学法设计 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诗。从思想内容上说,它从审美的角度给人以人生的感悟和启迪。从写法上说,它感性形象极其丰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兼备,由自然美过渡到社会美、人生美。本节课拟通过适当点拨,合作学习,体会文中处处闪现的语言美、形象美、距离美与曲线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课前预习
1.熟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找出最欣赏的语言和有关形式与内容的疑难问题。
2.结合生活实际,收集有关“美”的名言和实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什么是美呢?大漠黄沙,壶口惊天,那是自然赋予的苍莽美、雄壮美;维纳斯断臂,蒙娜丽莎微含笑不露,那是艺术造就的残缺美、神秘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丛飞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邰丽华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那是人生谱写的豁达美、崇高美、坚韧美。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最美?他的美来自于何处?(外在美和心灵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个性的人对此的认识和感悟是不同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曹明华女士的一篇散文诗《美》,感悟美,发现美……
二、作者及作品(《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简介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语)大家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首先明确几个问题:
1.本文主要写哪些方面的美?
2.文章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学生谈感受略)
四、学习交流,欣赏探究
1.本文有哪些美点?
2.你对文章有哪些困惑?
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推荐“最有价值的欣赏点”和“最有价值的质疑”,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提示:文章语言、结构、手法、主题等方面进行)
(集体研讨过程贯穿精彩语句的朗读。)
五、体验反思,拓展发现
联系个人实际,谈对“距离美”、“曲线美”的认识,并举实例。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即将结束,但对美的探讨与发现需要不断延续……因为世界万千变幻,美无处不在,美在大自然里,在生活里,在距离中,在联想中,在发现中,在创造中……感慨之余,送给大家一句话:热爱生活,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六、课后作业
稼轩从大漠上走过,看到俊彩飞驰卢马的美;摩诘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美;三毛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坚韧甜蜜爱情的美;我们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折戟沉沙的美。请以“生活中的美”为话题,写一篇散文。
分类作业 A类:再读课文,完成练习。
B类:请以“生活中的美”为话题,写一篇散文。
预习布置 《都江堰》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体会文章对美的诠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
第3篇:《喀布尔人》(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喀布尔人》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生平以及他的文学地位,文学成就。
2.本篇课文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1861-1941)
印度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出生于孟加拉加尔各答一显贵家庭,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学艺术的熏陶,因而其文艺天才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1901年,致力于教育改革,创办了一所新型学校,传播印度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1921年,这所学校发展成为著名的印度国际大学。
20世纪初,处
第4篇:《虞美人》教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共16篇)由网友 “好冷好冷”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虞美人》教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虞美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虞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虞美人课堂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的字面意思。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用积极态度对待生活。
一、导入:
他是一位错位的君王,亦是一代词宗,他创下“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典范”,他开始“话到沧桑语始工”的传奇,他就是李煜!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南唐后主”的人生,走进他真实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凭阑江山的无限怅惘,解读他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愁……
二、整体感知:
1、抽生朗读课
第5篇:咬文嚼字 教案人教选修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3.4 咬文嚼字 教案(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二、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
第6篇:《压迫》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了解丁西林创作特点及其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二、体会本剧的情节结构,弄清矛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三、品味本剧幽默的喜剧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
一、分析剧本的情节结构及戏剧语言,了解丁西林独幕剧风格;
二、分角色朗读课本,体会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自幼喜爱文艺,从事业余戏剧创作,逐渐成为“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戏剧作家之一。以《一只马蜂》
《压迫》等世态喜剧而蜚声剧坛。后在抗战时期又先后发表了《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家的时候》《妙峰山》等喜剧作品。他的戏剧创作深受英国近代喜剧尤其是幽默喜
剧的影响,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模式,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掘喜剧因素,把英国式的基于语言技巧和行为矛盾的幽默喜剧
第7篇:《心术》(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洵其人,体会他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
2、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要点: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清思路。
三、教学方法:自读、讲析、比较(2课时)
四、教学步骤:
1、走近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地说服力。其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比喻。苏洵的论文,见解精辟。他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2、写作背景:
第8篇:《月夜》(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寻找诗之眼--以《月夜》为例打开诗眼鉴赏之门
教学目标:
1、《月夜》的意境、主旨鉴赏
2、以《月夜》为引子,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诗歌的诗眼。
教学重点:辨析、鉴赏诗歌的诗眼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诗眼
一、 引入: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下品);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中品)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上品)
二、 教学过程:
(一) 感受诗眼:
为什麽改一个字能如此之神奇?
画要点睛,诗歌重眼。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曾于健康瓦棺寺画维摩诘像,点睛之日致万人空巷。
1、 诗眼的内涵:
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这种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题:“愤”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