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20 07:13: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空气的热胀冷缩通常是指外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大多数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其体积增大;在温度降低时,其体积缩小的现象。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欢迎阅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科书将该课知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第二部分是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二、说教学目标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三、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积极的探究欲,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我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活动,去发现、去体会、去揭示性质。

四、说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锥形瓶、气球、烧杯3个、热水、常温水、冰块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设施一套、空气与水热胀冷缩对比设施一组、滴管、红水、冰块、热水瓶、课件等。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四大板块 。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我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询问学生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时用过?这样能够唤起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热胀冷缩”知识,既是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接着我把瓶子里的水倒掉,并擦干,询问学生:瓶子里还剩什么?在学生回答还有空气之后再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学生进行猜测后,进入新课的学习: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因为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突破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验证的方式来进行。

1、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首先,为了把学生引入探究中,我有目的的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并集体汇报“要把空气装到瓶子里,让瓶内的空气受冷(或受热),然后观察空气的体积变化情况,再根据现象推断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小组讨论和阅读课本提示,学生还想到了,要看到原本看不见的空气体积的变化是需要借助其他的物体的,想到了在瓶口上套一个气球,皮胶等多种方法来试一试。这时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来进行实验操作。我从旁指导,并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很快学生就有了结论,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空气受热时,气球会 鼓起来 ,说明空气体积 膨胀了 ;空气受冷时,气球会 凹进去 ,说明空气体积 收缩了 。

2、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

在观察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还希望学生能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作一比较。因此教材内容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要学生思考:“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

在两支相同型号的试管内分别装进红水和空气,再在试管口都塞上一个带玻璃导管的橡胶塞,并在装空气的试管上端的玻璃导管内注入一段红水,调整红水的位置,使其与另一支试管中红水的液面顶端相平。

请一位学生分别用两只手握住两支试管一会儿,用手心热量给试管内的水和空气加热,观察比较两支试管液面上升的速度有什么不同?

当实验演示完毕后,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空气受热后膨胀,将水挤了出来,而且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更明显。通过以上的几个环节,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模拟游戏,解释现象

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建构起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产生“为什么空气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的问题。而“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是本课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让学生建立这样抽象的概念呢?阅读教材P35,了解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尝试在班级内完成。讨论交流:

(1)同学们都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不动的时候,和每个人都起劲儿地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从游戏中,你们明白了什么?你能解释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3)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我们能建立自己的假说吗?

这时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模拟活动,把一种抽象的运动用直观的“模型”表达出来。在游戏中,我注重让学生体会“微粒”的运动、“微粒”的距离、和圈的大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游戏中体会、感悟、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加强直观感受和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的理解,建立起学生自己关于“热运动”的认识。最后用课件展示:原来,常见的物体都是微粒,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问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从让学生动一动,由体验而感悟,由感悟再迁移,完成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四)巩固落实,拓展延伸

科学课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也是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体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

1、乒乓球被踩瘪了,你能帮助老师让它恢复原状吗?

2、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气不会打得太足,为什么?

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落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我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的能力,整节课自始至终不脱离学生的尝试与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领悟到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应用价值。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既有我的一些小小体验,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第2篇:《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说课稿模板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说课稿模板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说课稿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指导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这节课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怎样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不过,有了前面液体体积变化观察的经验,学生们在设计观察方法时会从前面的经验中等到启发并进行迁移。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四、说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

五、说教学方法:

设疑激趣、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交流

六、教学过程

1、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引出问题、提示课题。

2、探究新知: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分析小结(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学以致用: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2)、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4、课堂延伸: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泡一泡,为什么就会鼓起来?

七、说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说课稿2

说目标:

1、知识技能: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说教学重、难点:

1、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问题—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说教学准备:

量杯、试管、试管夹、热水、常温水、凉水、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学生讨论推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板书课题)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1)讨论研究试验的方法: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怎么能清楚地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师生交流,确定方法。)

(2)小组活动:(试管上套上一个气球)观察试管中空气受热后体积有什么变化:观察空气受冷后体积发生什么变化(可将试管放入凉水中进行实验)。

(3)小组就实验现象进行讨论交流。

(4)小结:

通过书上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5)师:通过实验,我们明确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大家注意到没有,空气和液体岁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他们在实验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吗?

生思考交流,再汇报:空气的热胀冷缩体积变化明显,实验反应速度更迅速。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三、拓展环节

1、踩瘪的乒乓球怎么做能复原?

2、为什么夏天的自行车车胎不能把气打得太足?

(学生自己证明)

三、本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自行总结)

说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受冷 体积缩小

空气 热胀冷缩

第3篇: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教学重点:

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教学方法:

设疑激趣、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引出问题。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第十册空气的热胀冷缩

目标及重难点: 课时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认识气体对的热胀冷缩现象。

2、通过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理解物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3、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对结论的概括能力。感受科学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乐趣,感觉学习成功的快乐。

3、通过合作学习,体验集体的力量。

教法学法;本课的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教学法。其教学思路确定为在情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历大胆的提出猜想,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堂的欲望。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挑战性问题进行设想、尝试,开展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做出假设、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其教学程序为:“创设情景—学生探竟、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对现象后的原因提出假设—分析得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