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社会学主要思潮》读后感
《社会学主要思潮》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学主要思潮》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本大作分享:社会学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更广泛的群体、阶级、民族、文化乃至人们通常所说的全部社会的宏观方面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按雷蒙。阿隆给出的这个定义,社会学横跨经济、政治、哲学、人类学、历史及心理学等领域,范畴宏观,目的是对整个人类在社会中的综合探索研究。
在某种意义上,十九世纪标志着社会学的开端,主要反映在人类思考自身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折射于社会层面得以广泛理论化而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种模糊的思想体系,这是个集大成者推陈出新的年代,孰轻孰重,思想家以其宽范的现代意义与专业哲学家一决雌雄,而或并驾齐驱,甚或自恰双重属性。
社会学主要思潮一书涵盖了此时期社会学理论成果最丰富的七位社会学家的主要思想精华,他们是:孟德斯鸠、孔德、马克思、托克维尔、涂尔千、帕累托和韦伯。我认为通过一次性阅读而试图真正领悟社会学涵义甚至其涵盖面是不太现实的',但按时间梳理先从孟德斯鸠——社会学先驱,孔德——社会学创史人,再依次推进延伸到马克思,结合经济学理论、通过哲学思考将对立、对抗关系进一步引入一个综合理论体系并得以完善:价值理论、工资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进而衍生出阶级斗争,并将政治和政治冲突归结到社会阶级关系人和社会阶级斗争层面。从马克思开始,社会学变得更复杂有趣,同时也给后来的思想家开辟了参照和对比,继而形成更趋成熟的思想发展历程。
我认为马克思原著艰深晦涩,甚至不堪卒读,而此书论马克思理论篇是我所接触的最为通俗易懂,又能捕捉其思想精髓的精彩绝伦诠释。
既然谈到雷蒙·阿隆,不妨在此简述下他对国际关系理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他的另一本经典巨著和平与战争:国际关系理论有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全面彻底、最令人信服的国家间政治理论著作。战争的性质取决于历史情景。如果政策宏伟强大,战争也会波澜壮阔,战争就可能被带向其中。然而,如果战争是政策的化身,如果战争随着政策所决定的利害关系而变化,缓和就不再是不可想象的。计算可以让掌权者明白,战争的成本在任何情况下都超过了胜利的收益。这本书深刻透彻,集理论、社会学、历史和人类行为学四大部分于一身,立意清晰,逻辑性强,分析精辟,不落俗套。不容置疑,此书是阐述国际关系的上上之作。
基辛格说过:“没有雷蒙·阿隆,世界将感到更孤独,而且更空虚。”我认为这个评论恰如其分,雷蒙·阿隆首先是一个思想家,又是一代哲人、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他对我们这个世纪产生的巨大影响既深远又广阔。
第2篇:《社会学》读后感
读书报告
《社会学》戴维·波普诺(七至九章)
1987年6月底第一版 人民出版社 刘云德 王戈译
第五小组
文献主题:
本部分文献主要从社会群体,性和性别和年龄与老龄化问题展开论述,第七章介绍了社会群体的性质、群体结构及其作用如何发挥和首属群体,第八章阐述了性角色、两性之间的差别、性和不平等和人类的性行为,第九章分析了对老龄和老龄化问题的社会看法、老年的生物学特征、老年人的社会环境及死亡和临死的经历等。
文献主要思想:
第七章作者认为人类是天生的社会化的动物,人类生活在所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群体中,形成的社会群体中有一些是为了满足“工具性需要”而其他的则是为了“表意性的需要”,社会群体就是人们继续情感或者工具性的需要形成的相互交往社会模式,人们有确定的目标和期望,并且彼此有认同感。
第八章“性和性别” 作者从各个不同角度描述了男性与女性的差异与特点,作者认为男性总是强大而理性的 保护者,女性却是温柔而感性的被保护者。当一个男孩或一个女孩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在社会过程中受到性角色期待的教育,并不断增强这种观念。
第九章作者认为我们关于老年人界定和认识导致了很多老龄化的问题。首先是我们把他们界定在了老年人的框框里,并且放弃他们,在很多社会活动中排斥他们,怀疑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继而导致他们有被孤立的感觉,随后便产生了我们所谓的老年人普遍会感到孤独寂寞的情况。
讨论:
读戴维·波普诺的《社会学》第七章的报告
王志阳 邓铁朋
怀着崇敬的心翻开波普诺的《社会学》这部名著,仔细读来,收益颇丰。也许这就是名著之所以是名著的原因吧,在里面总能给你惊喜和收获。你会感到“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又都是初次相逢,一切都是理解过的,一切又都在重新理解之中”(苏力诗)。为什么这么说呢?之前曾学过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对社会学有个初步的“印象”,与该书相比,波氏的书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压抑,不那么生硬,在很多看似浅显的论述中总觉得严密而深刻。为什么很多可以浅显表述的东西要那么晦涩地表述?为什么教材不可以编得更有趣和人性呢?我并不是说两书的观点有很多的分歧。我只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作一些朴素的主观感受的表述,相对于个人的收获程度的角度所言。我主要以第七章为例,谈谈自己读此书的收获。
第七章标题为“社会群体”。什么是社会群体呢?作者认为“‘社会群体’可以定义为具有一种同样的身份和某种一致感情的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还共同具有某种目标和对各自行为的期待。”(P285)如此,可以这样几个层次理解社会群体:①社会群体必须由两个及以上的人组成,那么就涉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及维系?②必须由一定的原因建立起来的组织,即是不是人和人的“聚合”都是社会群体?以什么为社会群体的标准——某种共同的“身份”“感情”;③它必须是具有一定的某种“目标”或心理“期待”——也许是显现的,也许是非显现的。
作为社会群体,自然就有群体角色——“人们在群体中担任的职务”。而角色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领导”。作者引用了贝尔斯的论断,在小群体中存在两种主要领导形式。有一种是“工具性的”,指引这个群体为达到最终的目标而奋斗;另一种是“表意性的”领导,它力求造成群体的团结与和谐。一个群体要
想成功,这两种形式的领导都是必须的。作者还说,一般情况,这两个角色都是由不同的人所扮演。犹如美国传统家庭中的作为养家糊口的丈夫扮演的是工具性的领导,作为操持家务的妻子则是表意性的领导。(P293)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群体都需要同时两方面的领导,比如,属于首属群体的“铁哥们儿”圈,可能就没有“工具性的”领导;而有些则不需要“表意性的”领导,第二,我认为一个好的社会群体是往往是两者(“工具性的”和“表意性的”领导)的结合而不是“不同的人扮演”。如果两者是分开的,就可能造成这样的矛盾,可能感情维系的领导会对目标实现的领导造成威胁,因为它更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可能目标实现的领导因此而被孤立或排挤出群体。同样的,“工具性的”领导可能更加具有强势的地位或外界的认同感,因此可能会遭受妒忌——如果没有感情的维系的话。同时,他也会妒忌“表意性的”领导,并且运用他的优势做出不利群体的行为。最后,这样的社会群体可能会瓦解或重组。所以,很多成功的领导是往往是将这两者都做好者,反之,则是失败者。
读戴维·波普诺的《社会学》第八章的报告
吴若尘张秋实
本章前半部分作者对于用能力,激情和兴趣上的生理因素“自然”划分男女性角色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 社会化过程才是性角色差异的主要原因。男女性角色差异的社会化过程通过两种机制实现:男女差别对待和“角色模式的认同”。对于男女差别对待,这是由于社会的习惯,风俗和人们的期待不同造成的。对于作者这个观点,我认为在中国十分适用。在中国这个传统的社会里,男孩从小就被灌输“要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男儿当自强”的思想,而女孩就被教育要“轻言细语”“笑不露齿”,在中国古代更是遵从“三从四德”。所以这种传统的思想和人们的期待就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男主内女主内”的男女性角色差异。在角色认同上,作者提到了父母,老师还有媒介甚至更多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要打破这旧的男女性角色的束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得通过各方面的改变来打破。另外作者认为历史的进程变化也改变着男女性角色,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关系的改变也是改变男女性角色的原因。
读戴维·波普诺的《社会学》第九章的报告
彭福陶雪青
当我们都老去了,社会会很自然的抛弃我们。因为社会往往会认为老年人已经落后于社会中的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但是这个时候,问题是:老年人真的和大家想的一样,孤独、寂寞,身体机能、精神力下降吗?波普诺在社会学第九章中给我们仔细的论述了关于年龄和老龄化的问题。
波普诺在文中论述了社会对老年的界定,以地位丧失、声誉降低和不受重视为标志,这个年龄阶段通常被看做是最不理想的阶段。实际上,我们对老年人是有误解的,我们因为他们松弛的皮肤,逐渐缓慢的动作就认定他们老了,而且在一般的社会活动中排斥他们,比如退休年龄这样的制度,认为他们孤独寂寞不幸福,然而民意测验表明老年美国人都承认他们和年青时一样幸福。于是作者提出了“老年歧视”这个概念,认为是基于一种主张不同年龄的人在生理和社会方面各有不适合之处而不平等的信仰体系。我认为这是正确的,许多我们对老年人理所当然的想法其实是不真实的,正如前面所述。作者谈到了年龄身份,并认为社会正如依据人们的阶级、种族和性别分配给人们身份和角色一样,同样也依据年龄角色来分配。在作者谈到年龄身份与政治法律制度时,我想到了美国宪法的相关内容,规定美国总统必须年满35岁,在美国至少生活14年。同样担任州长、议会代表等都有相关的最低年龄限制。作者继而谈到老年人的社会环境,认为退休后的老年人在可能面临收入的骤然丧失,社会孤立的逐渐增加及对他人抵赖的日益增长的情况下,需要家庭的照顾,国家、社会提供保健服务甚至承担部分医院支出费用。深深扎根于崇尚家庭伦理道德“尊尊亲亲”的中国传统,我骨子里是很尊敬老人的,一看到他们我就仿佛看到了他们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于是,我很支持我国也许应该学习美国不断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退休金制度。针对我国老龄化的特点,我认为可以适当延长事业单位人员,企业人员等非重劳力劳动者的退休年限,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鼓励他们继续为社会服务。
总结;
我组针对《社会学》三个不同章节作出了讨论,其中有支持作者的,也有不认同作者的,对书中讲述的部分都做了自己的认识,具体如讨论部分所述。不过我们一致认为这本书令我们受益匪浅,是一本值得一看的社会学名著。
第3篇:社会学读后感
今天在一个朋友空间看到这样一句话“小学是一个班的小学,初中是一群人的初中,高中是几个人的高中,而大学,是一个人的大学”有所感悟,于是就写下来吧
就像那句歌词唱的一样“越长大越孤单”,“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 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吧?
来到大学的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会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为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内心而不爽?是否也会偶尔问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要做些什么?我们为什么活着? 也许一切都不会有正确的答案吧?
一些人匆匆忙忙,四方奔走,披星带月,可是TA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很可悲呢?
好吧,不扯远了,为什么越长大我们越觉得孤单呢?
因为这几天在看关于“组织行为学”书,上面有些东西貌似能帮助我解决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觉得孤单是因为我们经常发
第4篇:读后感 当代建筑与思潮
一. 作者简介:董豫赣
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著名建筑师、建筑评论家,人称“老董”,是《缤纷》、《图像建筑》、《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会成员。
曾获清华大学光华二等奖获,北京工业大学1998年度教学优秀奖。已建成的建筑有清水会馆2003.3-2006.9、红 堡2003.3-2006.9、上海青浦镇港监站设计2003、水边宅2002等。
出版了《极少主义》,《文学将杀死建筑》,《败壁与废墟》等书籍。近年来迷恋造园,相关作品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建筑艺术年鉴》,为此新开一门“中国古典园林赏析”通选课,从几年前三十余人的清冷小课发展为百余人的拥挤大课。
二. 内容概要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现当代建筑十五讲》由作者在北京大学开课近十年、广受欢迎的通选课讲稿整理而成。
第5篇:《爱情社会学》读后感
《爱情社会学》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情社会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情社会学》读后感1
爱情是一门学问,囊括了很多东西,包括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等,孙中兴教授在台湾大学开设了“爱情社会学”,心理学中对于爱情也有所涉及,处理好爱情会受益颇多,由此可见,爱情是一门大学问。
“谈及爱情,十有九悲”,爱情是人生的必修课,很多人学分却是不及格的。抖音上最近火了一句话,华晨宇说过:“我觉得爱情是你一定碰到了你喜欢的女生,你喜欢上了她你才会去谈恋爱,你才会想去谈恋爱。如果你没有女朋友,但是你每天想找一个女朋友,那只能证明你很寂寞。”“宁缺毋滥”用在爱情里面在我看来十
第6篇:社会学概论读后感
社会学概论读后感((共19篇))由网友 “linkchina”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社会学概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篇1:社会学概论读后感
社会学概论读后感
(1) 重新审视美国人的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不赞同强烈的个人主义,我欣赏美国的“实际”,用“工具性能动主义”来理解。所谓“能动主义”,是指美国人倾向于对周围环境进行控制,而不是佛教徒那样被动的生活方式。所谓“工具性”,即美国社会并不追求一种高层次的或者说是“最终的”目标或价值观,相反,它追求一种非常普遍的“改善”或“进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是每个成员都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社会。这样给了自己的一个深刻的反思,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定得太远太高,不现实?确实是的,有时候自己认为所谓的高瞻远瞩的目标其实只不过是好高骛远,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