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复习
一基础知识
1、西双版纳位于省境内,它地处山脉最南端,南部和、接壤。
2、西双版纳是除海南省之外,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3、本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业一度成为这里的重要经济支柱,其旅游资源主要有:
(1)独特的`植物,如高大的、气势磅礴的、巨大的、残忍的。
(2)有很多珍惜的热带动物,如、等,而被称为
(3)多样的民族风情,主要有族的泼水节、孔雀舞、竹筒饭等。
二、能力练习
1、读下面两幅民居图及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表示的房屋多出现在我国地区,乙图所表示的房屋多出现在我国
地区。(填写区域序号)
(2)写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理区域名称:①②③④
(3)图中界线Ⅰ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界线Ⅱ与毫米等降量线大致吻合。
(4)区域①中,由A→B→C的景观变化依次是:→→。
(5)区域③中,有我国沿海著名的
工业基地和工业基地。
2、读“珠江三角洲略图”,完成下列要求
(1)把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天在下面相应的空格内
经济特区① ②
铁路线③ ④
海域A 岛屿B
城市C
(2)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这个地区每年7~9月常受 侵袭,给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部门造成巨大损失。
第2篇: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 说教材
这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二节。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地理位置、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多样性的文化民俗、支柱产业旅游业。从教材来看,前四个属自然和人文范围,最后一个属经济地理范畴,但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下一章《认识跨省区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章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具体特点,依据新课标中对区域地理学习的要求和“知、过、情”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 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 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
1.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 , 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2. 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①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②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①分析西双版纳的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②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科学合理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教法上,我主要根据导学练教学法、设计活动教学法和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学生自学、探究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在学法上,我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好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课前我展示西双版纳的相关图片如:人过的泼水节、热带雨林、孔雀舞、竹楼……,然后提问:“他们让你想到了哪个地方呢?”从而引出本节课——《西双版纳》。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自主、合作、探究
本课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丰富的旅游资源”。组织学生阅读课本57-60页,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②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及成因;③西双版纳有哪些热带雨林景观、热带动物、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
设计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和地图,有针对性,二是掌握分析区域地理的步骤——依次是分析地理位置、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
关于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我首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西双版纳在中国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读图;最后总结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从而突破本课重点。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影响着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我又出示“景洪市年内各月的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认真读图,根据对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分析,判断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然后提问“西双版纳的热带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思考、探究、讨论;接着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对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和景观进行演示讲解。
设计意图:直观形象,具体生动,让学生认识到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从而突破难点。
正是这样的温润多雨的季风气候,造就了迷人的热带雨林景观,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同时也孕育了以位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接着展示“多姿多彩的热带雨林植物”、“活泼可爱的雨林动物”和“以为主体的多样性的民族风情”等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西双版纳具有丰富美丽的自然资源和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也让学生懂得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为下一框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将以上内容予以小结——优越的旅游资源是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
设计意图: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些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了解当地的特色风俗受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又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
3、主题交流
本课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我在教学设计上采用“我能行,西双版纳州长让我干”为主题。并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教学:①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②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现实状况;③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措施。
关于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我引导学生从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分析,在国家和云南省有关政策的鼓励下,西双版纳大力发展旅游业。
关于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现实状况,我引导学生看课本图7.15和图7.16进行总结,旅游业是西双版纳支柱产业,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呈下滑趋势。
关于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措施,我引导学生围绕带动作用、下滑趋势、建议看法三个方面进行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由于提出的是开放性的问题,主要培养学生提炼观点的能力,调动学生的激情和热情,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更大空间。
4、课后拓展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以“为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给西双版纳政府写一封信。
设计意图:目的是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巩固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
5、本课小结
让学生结合板书自己总结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的设计突出重点,也体现了自然、人文、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3篇: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范文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把目标定位在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显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在指导学生西双版纳的知识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尝试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
第4篇:初二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测试题目
初二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测试题目
八年级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测试题(带答案)
西双版纳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范围。
2.阅读气候统计图表,说出西双版纳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根据有关材料,说出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4.举例说明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
一.图上认识旅游区
看西双版纳(A)的地理位置图,了解旅游区在哪里?
图7.4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比例尺1:25000000)
(1)中国著名旅游胜地——西双版纳位于我国的省,请在图上填注该省名称。
(2)西双版纳地处山脉最南端,南部同、缅甸国家接壤,并在图上填注出这个国家。
(3)西双版纳位于重要的纬线以南,属于五带中的带。
(4)西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