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第一课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汉字的特点及重要作用;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理解文化的重要性;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积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名字的文化内涵
2、懂得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我们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图片法、讲解法、讨论法
导入:本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课第一课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揭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汉字的特点及重要作用;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理解文化的重要性;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积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心。(学生阅读一遍)教学活动:
引言:文化、文化的作用
请看视频活动:“见面礼节”大家猜;生回答。
师总结:不同的见面礼节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文化不同,礼节不同,哪什么是文化?文化又有哪些作用呢?
自主先学互评互帮:什么是文化?文化的重要性
要求:
1、请同学们对照提问,认真阅读教材,在教材中进行圈画!重点圈画出学科关键词;
2、同桌间相互交换教材,看看对方圈画,取长补短 ?
3、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的自学情况? 当堂检测:填空、判断、材料分析;
师:文化好像离我们并不遥远,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请同学们猜猜看? 第一部分:说名字 谈文化、析汉字
“你有,我有,他也有,你叫我,他唤我,每人一个多亲热。
生答,师总结展示“周恩来、猪八戒”名字内涵; 生说自己名字?
师总结:说到名字,我就想到了书写我们名字的汉字?提问:汉字的地位、特点及作用? 自主先学互评互帮:填空、对比;生阅读: 第二部分:中华文化知多少
一、自主先学互评互帮:中华文化的产生、特点、地位
填空、判断;
点拨:主要让学生自己来感悟了解,老师做适当的提示。从感悟中体会文化的特点。展示:相关图片:瓷器、园林、文学艺术、科技、等等; 感想:看了以上图片,你有何感想?
1、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3、我应该认真学习。等等
师: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文化在古代长期的发展中,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它所产生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都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千年来,我国有着众多的文化遗产(图片展示):
二、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我们本地的文化遗产,并提出保护的建议和意见。国家怎么办? 当地政府怎么办? 我们个人应该怎么办?
师:众多的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学习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 实践探究 :
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小小百家讲坛”旨在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学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阅读思考: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对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有何作用?
2、列举三本中国古代经典书籍。
3、青少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何意义? 解题思路:
谈“意义、好处、重要性”题目解题思路:
1、对个人(知识、能力、情感、身体、心理)
2、对家庭
3、对企业
4、对社会
5、对国家
设问:青少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何意义?(要多读、多思)
“谁”诵读的?对“谁”?
诵读的“什么”?对“什么”
诵读的内容属于什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课堂小结:
1、文化、中华文化、世界文化、中国文化遗产、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文字、汉字
2、学习了本课,你有何收获?
课后练习: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文化的重要作用
B、名字、文字、汉字
C、文化、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思想文化
第2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说课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是依据课标“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传统美德”的要求编写的。作为“融入民族文化”一课的第一框,本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并自觉做中华民族精神弘扬者(第二框和第三框将要学习的内容);这一框题的内容还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文化篇”的开篇。所以说,这一框题的学习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能力目标:能运用史实说明与汉字相关联的中华文化,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并能积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3、教学重难点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且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思想上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二、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世界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学生盲目跟从外来文化、漠视民族文化,造成混乱的价值取向,因此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化为爱国行动显得非常必要。
三、学法与教法
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实践性”、“人文性”特点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按理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应该符合常态课的要求,但是由于这一框的内容浩瀚而庞杂,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有较高的要求。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我们的预期有较大差距。为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将在课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会甄别与筛选。
我的具体教学流程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周杰伦《青花瓷》的音乐声中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课的课题很大,但课堂导入的切入点要小。学生对周杰伦的'《青花瓷》很熟悉,用周杰伦的《青花瓷》—瓷器China —中国China—中国文化的导入学生较容易接受。
(二)体验感悟,达成目标
本环节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我将从以下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1)说“名”释“意”——感受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汉字”的魅力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交流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从我们的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说起,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讲述自己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贴近学生实际,用名字来说文化,共同感受汉字的魅力。用汉字说文化是为了强调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同时也为第二部分—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好铺垫。
(2)中华文化大家谈——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在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确定一个探究课题。学生可以从课本上列出的孔子、京剧、长城、敦煌壁画、编钟、算盘、地动仪、武术八个方面选择性地进行探究,也可以选择其它内容进行探究。教师应做好协调工作,避免学生探究内容的“撞车”,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从而提高学生的相关素质与能力。学生可能讲得并不完整,这时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
(3)历史文化名城的维护——保护传承中华文化我有责
在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上,师生近距离地了解镇江文化。教师重点介绍镇江西津古渡文化,了解西津古渡文化的内涵及价值,以及镇江市对西津古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学生畅谈镇江近年来在城市改造进程中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实例。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举例。
学生思考: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是否相矛盾?
师生交流并得出结论。学生对我市城市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设计意图:镇江文化其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镇江人,有必要了解镇江本地的文化,在感受镇江文化深厚底蕴的基础上,肩负起传承镇江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研讨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觉投身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三)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以班级为单位,给镇江市有关部门写一封倡议书,提出保护镇江文化遗产的一些举措。
第3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案
九年级第二课第一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学设计 江阴市利港中学刘小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汉字的地位、特点、作用;中华文化的特点、作用;知道汉字与文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能运用史实说明与汉字相连的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灿烂的一页;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知道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进而热爱中华文化,激发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感。【教学重点】
懂得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学难点】
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情感激励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图片导入:东方之冠:中国馆
图片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
第4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
高二年级政治学案
高二年级政治学案
探究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1、临清清真饮食文化是随商业贸易的流动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传入临清的,具有伊斯兰特色。在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创造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四、当堂检测
1、二百三十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它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四库全书》证明了()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
B.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C.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D.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因为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
第5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2011-08-19 16:42:19)转载▼ 标签: 分类: 说课稿
杂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5个方面向大家介绍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与本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因此,本框在全书中具有不容替代的重要的地位。它在第一、二单元介绍“文化的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三、四单元介绍“中华文化”的个性所在,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好本框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今后高考
第6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各位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次说课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我这节课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第三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逻辑延伸,也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本框题与前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在“文化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中华文化”的个性,因此本框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框题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学习本框题有助于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课程标准】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
第7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第六课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课程标准】: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新课教学】: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课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青;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
第8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与本框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它在第一、二单元介绍“文化的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三、四单元“中华文化”的个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好本框至关重要,它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其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还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本课的重点是中华文
第9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知道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3)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 和兼收并蓄(5)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
能力方面:
(1)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解读信息的能力本课信息量大,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2)综合分析的能力。对文化的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要引领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相关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2)增强对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