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教有所思》有感
读《教有所思》有感 李镇西,以前只知道他是全国著名的优秀班主任,他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因此没有认真地阅读过他的文章,直至去年九月份我校给每一位教师订购一本李镇西所写的教育随笔选——《教有所思》。令我惊讶的是,没想到书中那一个个清新的小标题一下子吸引了我,再随意浏览文章,那种散文味的文体正是我喜欢的,没有枯涩的论述,就像朋友一样娓娓道来,不经意间却感悟到了李老师对教育的独特感受。
从去年9月开始,我的床头柜边就放着这本书,每晚我都认真地阅读,每次阅读,我的眼睛总会湿湿的,每看完一篇文章,心里总会禁不住地说:“好感动!”有次看完书中《姨妈》一文,竟然感动地落下了眼泪。李老师的文章就是这样亲切感人,坦率直白;看不到一丝虚伪和做作。渐渐地,一个立体的李镇西矗立在我面前,他那么善良,富有童心;他那么爱思索,身边的每一细微的事物都能引发他沉思;他是一位多么有自己教育个性的特级教师啊!读完他的书,我才真正体会到: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真是名副其实,毫不夸张。
“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这就是李老师的理想教育,我似乎听到了他从心里的呼吁:在这个教育理想失落的时代,让我们重建理想!让中国教育走出困境,走向未来,这是我们这一代教育者的天然使命,也是我们民族现代化成功的希望。他的教育理想使多少中国教师的心灵为之震撼,为之憧憬。
李老师坚持写教育日记,真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正是这些“小文章”,正是他可贵的善思,才让他的事业如此美丽。李老师对教育是如此热忱的投入,善于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他的批判反思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石。“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教育千万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尊严而去进行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以伤害学生的心灵为代价。剥夺学生的尊严,这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我感悟道:教师在日常教育中既要勤奋踏实,又要勤于反思;既要把爱献给学生,又要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既要严格规范学生言行,又不能践踏学生的自尊性来达到所谓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教育才充满温馨和美丽。反思自己,看到有的学生成绩下降了,有时竟用粗暴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来对待学生,有时还把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读李老师的著作,心中如针在刺着。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自己自私狭隘的一面。从李老师的文章中,我深深感悟到了: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不是自我感觉的。
读完《教有所思》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坚持写教育日记,真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我想正是因为他可贵的善思,才让他的事业如此美丽.关于李老师漫谈“有偿家教”,我觉得李老师说得句句有理,是的,用劳动所得谈不让可耻.现在社会上都有兼职一说,难道只有老师不可以,关键是如何使其象社会上其他行业一样合情合理,我认为李老师书中所说三方面:第一,禁止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有偿家教;第二,防止教师因有偿家教而影响自己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三,要对教师有偿家教之“有偿”进行合理调控,并使之公开化,透明化.假如能通过上述三方面调控以后使家教合理,这不但使我们的教师在正常工作之余赚钱补贴家用,同时也使一些确实需要家教的学生在课外得到辅导,因为各家长的学历都不同的,更何况现在的课本灵活性很强,俗话说“笨鸟先飞”,通过家教使那些差生有先飞的机会也不是一件好事.李镇西说,不要把一切都推给“体制”,“作为一个基层的普通老师而非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者,我显然无法直接改革教育体制,但我并不因此而觉得无所作为”。他时时提醒自己:在现有的体制下,我能够做哪些事?我能够把这些事做到怎样的完美程度?于是,他每接一个班,便确立一个教育科研课题,和学生一起记录下教学中的点滴感悟;他主动要求学校将全年级考试成绩名次最靠后的几十名学生编成一个班,和科任老师一起进行“后进生”的教改试验;每带一个新班,他都把学生生日抄贴在书房最醒目处,每个学生生日那天,都送上一个小礼物;每次放假他都安排一次与学生的旅游,穿过林海、登上雪山„„李镇西说:“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当做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动——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领导累,为社会累„„但如果我们把教育当做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
如果一个老师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研究方式,那么,他就获得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乐趣,在这种乐趣下,在硬性的体制与良知之间会形成一种弹性,他不会以师者的身份凌驾于学生之上,他不会只求让学生得一个高分,他不会用金钱去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李镇西就是这样的老师。正是缘于此,他与学生的关系可谓水乳交融,“有人不相信现在居然还有这样的师生关系!”这让李镇西感到非常自豪。时下,有不少教师感叹现在的师生关系很难处理,我想,作为教师应该用心去关爱自己的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自己的学生。
掩卷沉思,思绪万千,李老师那博爱胸怀,踏实奋进,勤于思考的形象时常萦绕在我脑中,催我奋进!
第2篇: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
读《教有所思》有感
众意路小学 张晓丽
读一本好书,就犹如在与一位智者面对面的交谈。暑假期间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颇有感悟。之前读过李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教师的智慧》等,《教有所思》这本书采用了散文式的文体,给人的阅读感受是愉悦的,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书中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不经意间给读者传递着李老师对教育的独特感受。读完这本书以后,思绪是复杂的:有敬佩,对李镇西老师教育精神的敬佩;有自责,对自己不善于总结的自责;有信心,有新学期上好课、带好班的信心……
李老师的文章文如其人,坦率直白,不矫揉造作,给人亲切自然之感。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真是名副其实,毫不夸张。读《教有所思》会认识这样一位李老师:善良,富有童心;爱思索,身边的每一细微的事物都能引发他沉思;有原则,是一位有自己独特教育个性的老师!读完此书,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要挤出时间做一个随手记的老师
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有很多或成功或失败的教育案例。很多人却总是因为忙,没时间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整理成为文字。《教有所思》谈到李老师坚持写教育日记,正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坚持写教育日记。且教且思,会让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且教且思,会让重复的工作变得高效。
二、要真正的把每一个学生当成人来看待,凡事做到“以生为本”
“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这是李老师的理想教育。他的教育理想使很多中国教师的心灵为之震撼,为之憧憬。
做一个善于发现的教师,真正把我们的教育对象当人来看待。作为一线教师,每天都在与学生打交道。尤其是作为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更多。在工作中要多发现: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优秀的孩子更加优秀,让自卑的孩子变的阳光;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让学生正视自己短板,全面提升自己,做全面发展的人;发现学生的一些小情绪,关注孩子的喜怒和哀乐,真正把孩子作为人来看待,而非刷题机器……我们要像李老师一样做有理想有情怀的教育。
二、理性看待“有偿家教”
有偿家教貌似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关于“有偿家教”,李老师如是说:是的,用劳动所得谈不让可耻.现在社会上都有兼职一说,难道只有老师不可以,关键是如何使其象社会上其他行业一样合情合理,李镇西老师在《教有所思》一书中关于有偿家教提出三方面:第一,禁止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有偿家教;第二,防止教师因有偿家教而影响自己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三,要对教师有偿家教之“有偿”进行合理调控,并使之公开化,透明化.假如能通过上述三方面调控以后使家教合理,这不但使我们的教师在正常工作之余赚钱补贴家用,同时也使一些确实需要家教的学生在课外得到辅导,因为各家长的学历都不同的,更何况现在的课本灵活性很强,俗话说“笨鸟先飞”,通过家教使那些差生有先飞的机会也不是一件好事.掩卷沉思,思绪万千。教师工作是具有重复性,也有着创造性的。选择做教师就选择了平凡。是的,是平凡,却绝不是平庸。也许我们永远也成不了李镇西老师那样的名师,但至少我们在努力的路上!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2018.8.15
第3篇:读《教有所思》有感(精选5篇)
读《教有所思》有感(精选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教有所思》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教有所思》有感1
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读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让我激动,激动的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彼、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
第4篇:读《教有所思》心得
读书心得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而感
李镇西,乐山人1958年生,从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学,现在执教于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出版有《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其中《爱心与教育》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图书和中国教育家学会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走进心灵》获中国图书奖,本人憎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教育专家”等称号,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对李镇西,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可以说对他一无所知,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由得对他心生敬意,一个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真诚,用自己的爱心,不仅赢得了学生
第5篇:读《教有所思》感悟
读《教有所思》感悟
五峰实验中学 王明芬
在实际生活中,图书作为一种古老文化的传播方式,有着其他媒介所没有的传统厚重感,有着薪火相传的温暖感和质感,是文明传承的“母体”。本学期课余读了几本书,尤其是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给我的感触很深。真正意识到了教师不仅仅要有责任心,还要有爱心,只有有爱心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书中的许多观点直面中国教育。在读的过程中,我不停地反思自己每天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也反思着中国的教育现状。在读书笔记中,我记录了书中的一些教育观点、教育理论的摘要让我深有感触。我想,每一个从教者如果能这样经常进行一下反思,我们的教育将会日新月异,尤其是学生道德素质严重滑坡等许多教育问题都不会产生。正如书中所言: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
第6篇:3读李镇西随笔丛书《教有所思》有感
读后感
读李镇西随笔丛书《教有所思》有感
松陵高级中学彭庾鸿
李镇西,以前只知道他是全国著名的优秀班主任,他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因此没有认真地阅读过他的文章,寒假期间我阅读了他的随笔丛书《教有所思》,感悟很深。他原长期担任中学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现供职于成都市教科所。他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已在多家报刊发表教育文章。这本《教有所思》是他的一些随笔,其中有他对当前一些教育现象的独特见解,也有他对自己教育生涯的难忘回忆,也有他对教育先辈的深切怀念„„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但无不显示出他对教育工作的无比热爱,以及对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不断思考,甚至通过当代思想理论界的热点讨论与国际上的风云变幻都能使他联想到自己的教育。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也是一个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人
第7篇: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导语:《教有所思》是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镇西。书籍展现了作者教育情怀、人生体味和社会视野,让读者跟随作者的心灵一起在个性教育的海洋中遨游。下面是小编为您准备的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供您参阅。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1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我读了李镇西老师所着的《教有所思》之后最大的体会。
在书中,你清楚地可见李老师的为人、性格、喜怒哀乐。结合之前所看的《爱心与教育》、《最好的老师》,我对李老师为什么能够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渐渐找到了答案。
文如其人,通过读李老师的文章,感觉到李老师是一个非常真实坦诚的人,是一个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是一个非常善良幽默的人,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和创造的人,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是一个对祖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