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海漫记》有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海漫记读后感”。
读《教海漫记》有感
读完了这本书,脑海中似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太丰富多彩了,像是将一块吃不完的面包覆于一个对教学教法渴望已久的人身上,这本书不是凌驾于课堂之上的理论说教,也不是夸夸其谈的王婆卖瓜,是用质朴的心诉说着于老师教学生涯的点点滴滴。我仿佛看到一个和蔼的老人,站在五尺讲台传播着知识与爱。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教育篇
浏览了一下目录,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给初为人师的女儿“支招儿”》这篇,由于我也是一个新的老师,对于刚要走进的课堂,虽有了一年的代课经历,但心里还是不够有底,怀着期待我打开了这篇文章,一共二十条忠告,我一一的记在自己的本子上,因为这本书是学校图书馆借的,开学就得归还了,我暗自下了个决定,我一定要去买一本属于自己的《教海漫记》。我把这二十条忠告梳理如下:
一、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先到达是为了观察班级的情况,对于乱哄哄的教室,一定不能进去,学会用严厉的目光让课堂纪律迅速安静下来。对于高年级的同学可以采用“下马威”和“杀鸡儆猴”的招儿。于老师强调了第一堂课的重要性,就是要立规矩,有了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学才能顺利的实施,我想这就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吧。记得我去龙文实小的第一堂课,老教师给我支招要我不能看起来像好欺负的样子,要不苟言笑,最好凶巴巴,现在想起来自己当时的模样一定可笑极了。
二、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学生身上,10%的注意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我理解这是新课程标准里的由注意教学教法转移到注意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一个优秀的老师要眼看四方,耳听八方,观察学生的状态,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对内容的掌握。
三、尽快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首先记住表现好和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
不仅是孩子,就连我们大人,被记住自己名字都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而老师就应该善于应用这点,对不认真的学生附近表现好的学生经行表扬就会有一石二鸟之效。初为人师的我也是在一年的摸索中,渐渐懂得表扬的力量比起批评那是大的多了,当然适时的批评也是相辅相成的。
四、注意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
于老师善于应用教学注意,例如他教授“大”与“小”时,就故意把“大”字写的很大,“小”字写的很小。这让我想起曾读过《教育心理学》里对于教学注意的几点建议,强烈对比能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我顺便回忆了还有活动的物体比静止的更容易引起注意,以及与背景差距大的物体能够更容易引起有意注意,这样我知道了上课时候还可以做一些色彩鲜艳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
五、表扬要有实指性,忌空泛,恰当使用肢体语言。
表扬要有依有据,恰到好处,如果过多的表扬就会让表扬没有那么“值钱”。表扬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动力,让他更加努力的学习,如果变成滋长学生骄傲的资本就不好,所以掌握表扬技巧尤为重要。
六、低年级采用比赛的方法管理纪律。
这个方法我在代课的一年中也用过,一开始效果确实很好,就连平时上课最不认真的学生也都格外的认真,但是后来时间久了,学生也就乏了。我后来反思了下,我应该一个星期给获胜的小组进行一个颁奖仪式,或者换着花样进行奖励,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七、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老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要有价值。
我也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尤其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特别希望学生能积极举手回答,我认为举手是因为学生理解了课文,也是对我的上课的一种肯定,所以上课前我甚至还会鼓励他们,想来我还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认真挖掘课堂的深度。
八、课间尽可能跟学生一起玩。
原先我不是很赞同与学生走的太近,我怕这样就失去了教师的神秘感。对于熟悉的人,孩子们就会放纵起来,我担心我的威信震慑不住他们,看完了这本书我终于知道,孩子不是用吓的,而且用爱去让他们尊敬你。
九、上好第一堂课
于老师在这本书的开篇就讲到露一手,第一堂课就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们对老师另眼相看,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他们的信任和配合。
十、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
这点我也尤为认同,在我实践的那年跟学生们讲过狼来了的故事,几个不爱做作业的学生害怕失去我的信任,就认真起来了。
十一、组织课堂纪律,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
纪律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只有在有序的课堂上,知识的传播才不会受阻,才能顺利的进行,我初为人师的时候在纪律方面吃了很大的亏,一开始没有管理好纪律就开始授课,结果往往事半功倍,在今后的教学,我首先得抓好纪律这关,才进行教学。
十二、经常读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着,首先得有理论才能联系实际,理论是站在一个高的位置上指导着实践,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起来就会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如果好好运用理论则会少走许多弯路。
十三、老师向学生认错、道歉,错误就成了一种教育资源。
我想起在课堂上也曾出现过错误,被眼尖的学生一眼识破,我当时笑着说:“你们真是有孙悟空的火眼精睛,一下子就发现了老师的错误”。而后我随即改正,后来在学生犯错屡次不改时,我就搬出我当时知错就改的做法教育了学生,学生印象就深刻了,犯的错误也越来越少了。
十四、讲到重点部分要组织教学,给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提个醒。
走神是学生常有的事,在低年级可以喊个口号,如老师说:“一二三”,同学一起说:“坐坐好”,就会把学生们调动起来,走神的学生也会回到课堂上。
十五、不可让学生看出老师偏爱于某个学生。
在我读书的时候,最讨厌的也是偏心的老师,记得当时我们的英语老师很偏心我们的班长,我们都开玩笑说:“英语老师一定认了班长当干儿子了”。所以在今后的执教过程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这样的老师。
十六、最好当班主任。
很荣幸我在新学期也成为一名班主任,班主任的责任很重大,首要搞好班级凝聚力,看了这本书我知道最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力的方法——搞活动。
十七、对学生严格要求,但不要太严厉。
于老师说的一点很重要,如果今天严厉批评了一个学生,明天一定要找个理由表扬他。这给新老师提了个醒,要注意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十八、对所有家长以礼相待。
在家长面前首先肯定学生的长处,不要当家长的面指责和批评学生。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的同时,也能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十九、观摩优秀教师的课。
于老师说自己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而观摩优秀教师就是努力爬到巨人的肩膀,有这样的资源一定要充分的利用起来。
二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拜读完了这二十条经典的招,我翻回第一页细细的品读,从对《露一手》的惊叹,到对《纸条的魔力》的敬佩,当然还有我印象深刻的《堵截与疏导》中水的比喻,尤其形象。水总是要流的,堵只是让它不再流向我们所不愿意的方向。要使它流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最重要的疏导。一语道破教育的规律,让我对于老师的教育之道有了更深的认识。是于老师让我知道用一颗宽容的心,用一颗孩童的心去与孩子们接近,会得到更多更多…… 教学篇
于老师用了很多的篇幅来写教学,与学生最近的接触就是在课堂,所有的教育方法及个人修养都是为了服务教学,教学篇的开篇是《幽默》,这就是于老师留给学生和蔼,平易近人的这个印象的原因,于老师的幽默也成为一剂润滑剂,不仅在在课堂教学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在批评学生上达到一个警醒作用。于老师的幽默就是这样,看似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却总能让人顿然有悟,耐人寻味。于老师之所以如此“潇洒自如”,我想,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始终站在孩子的角度,从成人的霸权中走了出来,从成人的主观意识中走了出来,把自己融入了儿童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他的语文教学真正地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他的课是真正的面向孩子的课。如作文课上,小涛在摆弄橡皮,于老师站在小涛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那块橡皮在小涛的心里不是一辆坦克,就是一辆吉普。“当心,别开到山沟里去!”“这可以松一口气了。”“橡皮又没有错误,更不是通缉的罪犯,干吗藏起来呢?再说还要用它呢。”简短的三句话如春风化雨,既使小涛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这高超的教育机智来自于对学生诚挚的爱心!
其中有两篇《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于老师举了韩松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一个从作文内容空洞,思维紊乱的的人蜕变成一个爱作文喜欢作文的孩子。连班主任都感慨的说:“如果换个老师教,韩松准是个后进生”。可见于老师多有一套,他是用一颗真心在对待学生,他给韩松送去两本书,在书的扉页上题字。请家长给他做个书柜,增加他的阅读量,韩松的每一次进步他都看在眼里,都要在班级表扬一番。我真是佩服于老师,那么多的孩子,他却那么有精力,力求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身为新教师的我一定要有不怕苦的不怕累的精神,尽量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于老师还提到很多教学方式,如《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解词的艺术》、《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命题的艺术》都是围绕着以学生为本,立足让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宗旨,毫无保留将自己几十年来的总结及感悟告诉读者。我仿佛看到一个老者娓娓道来,用知识和爱在感染着一届又一届的人。在感叹于老师的像个智慧老人的同时,我也看到他之所以有这样成就的原因,是由于他的刻苦和思考,他曾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自己忘记去参加自己的请客的宴会,丢了最爱的双人伞。就是这样的探究精神,让于老师可以达到这样的的境界。也是他对语文的执着,成就了他的辉煌。
修养篇
于老师的文学修养,从他爱读书的精神劲就可见一斑,学生时代就为了成为张老师那样的人,天天泡在图书馆。工作后更是勤于笔耕,不仅看的书多了,还坚持写“下水文”。他还爱好京剧,那些词儿对他来说都是一首首精美的诗。他热爱生活,会的东西很多。音乐、美术、样样都拿手。不仅时不时的露一手,还鼓励学生学习一样乐器,因为他认为手是大脑的延伸。当然于老师也爱生活,他去各地开课后总是会去当地著名的景区走走,这样才能对生活有更深的感悟,也能更好的上好课。于老师还特别的谦虚,他总是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他喜欢去听课,无论是优秀的教室还是新教师。从优秀教师的课可以汲取很多灵感,而从一个新老师的课堂也可以反思一些常犯的错误。不骄不躁,这就是于老师的有了这么多的荣誉之后依然谦虚的心态。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更是要更加努力的充实自己,有机会多去听听别人的课,做课后反思。还要学好三笔,给学生起师范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也要多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掩卷沉思,于老师在自己的教师岗位上奉献了一生,这一生他过的很充实,也很精彩,他收获到的是数不尽的学生对他的思念,他留下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当他成名后,有人问他:“你当了特级教师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说:“最大的感受是觉得——我应该是一本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的教科书。”在他看来,当学生用稚嫩的小手轻轻翻开语文书的第一页时,也就翻开了“老师”这本书的第一页。所以,他总是要求自己一方面不断为自己写上新的内容,一方面不断修改过去已经写的那一部分。可见,“老师”这本书,多点知识性、趣味性,学生读起来就会有味道。但是,在于永正看来,一本书光有知识性还不够。中国人更看重的是“道”。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次班里大扫除,他都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劳动;发现学生的桌子下面有纸屑,他总是不声不响地走过去,弯腰捡起来。他时刻从“学”和“身”这两个方面写好自己这本书。于永正对学生的爱,随着岁月的增长,已经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了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他在课堂上全无一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十足一个大孩子,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头又翩翩起舞。只晓得他京剧唱得好,谁料他还有这个本领?一到孩子们中间,他就和“老顽童”一样,全乱了套了。可是,孩子们偏喜欢他这样把他们带入神奇的语文艺术殿堂。他不仅深谙语文教学的真谛,还洞悉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的爱。他了解儿童,研究儿童,与学生同唱、同跳、同喜、同悲,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好朋友。他是所有新教师学习的榜样,也是促进我前行的动力,要成为他这样的老师需要下很多的功夫,我在网上找了很多的于老师的视频进行观摩,希望能在他的课堂中学到他的一点点精髓。另外我有时间还会去看看于老师书中提到的书和那些优秀教师的视频,希望站在巨人的肩膀能进步的更快一点。
记于2013年8月
陈艺莞
读《教海漫记》有感南方三小刘清凤有一本好书,值得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反复阅读咀嚼,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成长。这本书没有缤纷的色彩,豪华的包装,情趣却是清新雅致;没......
点点滴滴永记取——读《教海漫记》有感在小书店里,找到了于永正老师著的《教海漫记》真是让我喜出望外。记得几个月前,他到我们学校来给我们做指导,还有幸作为东道主陪着他游览......
读《教海漫记》有感人人都说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最神圣的职业,但又有多少人会知道,这所谓的灿烂和神圣更多的时候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有幸拜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后,我......
读《教海漫记》有感很早就听说于永正老师的大名,也多次聆听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自从有幸拜于老师为师,我再次捧起了《教海漫记》,拜读于永正老师的智慧结晶,我如饥似渴,细细品茗......
读《教海漫记》心得《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数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精粹,是于永正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永正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