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09 07:13:0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

设计理念:

以一“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七言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非常重视读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自能读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在读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领会诗句表达的情感。学情分析

1.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

2.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很有表现欲,上课气氛活跃。3.学生善于想象,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4.学生对于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的方式非常感兴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特别是第三、四句话所描写的情景,天、地、水、情融为一体。

(3)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老师以一“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动脑思考,表达感悟来学习古诗。

(2)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能把对古诗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并有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协作学习古诗的过程和方法。(3)能通过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写一写等个性化的评价方式记忆古诗。

(4)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加大学生阅读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2)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文的良好习惯。(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品读诗句,抓关键词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引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体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是主体,以学定教的原则。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诗意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体会古诗天、地、水、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感悟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2.以 “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学习知识,感悟内容,激发情感。3.通过个性化的评价设计,帮助学生记忆古诗。4.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一个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找到不足。

教学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以及李白和孟浩然交往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预习课文。

③积累一些有关描写春天和送别的古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黄鹤楼课件,理解烟花三月的古诗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我们感受到了老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板书课题 生:学生齐读课题。

师:这首诗是谁的作品?(李白)了解李白吗?来,介绍一下。生:李白是否唐代诗人,号太白,人称 “诗仙”。

生:李白喜欢游览山水名胜。从二十岁起,他差不多游遍了四川境内的名山大川。

生:李白一生周游天下,广结朋友,孟浩然就是他出蜀漫游认识的。师:你还知道李白的诗吗?

生:读李白的诗《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望天门山》…… 师:了解了作者,我们来看诗的题目。

师:请大家看着题目,静静的想一想,看你能从题目中发现什么? 生: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地点是黄鹤楼。生:送别的目的地是扬州

师:老师边展示课件,边介绍: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鹄矶上,自古就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它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与公元223年,高55米,传说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了实现以武治国而昌,(今湖北省武昌市这个名字就是由来于此)遂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至唐朝,黄鹤楼的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到此游览过,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更使黄鹤楼的名声大噪。好,百闻不如一见,请欣赏。

师:边出示黄鹤楼的图片,边解说黄鹤楼名字的来历及黄鹤楼的美景。师:从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李白送孟浩然。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目的地是哪? 生:广陵即今天的扬州

师:扬州很美,历来以风景秀丽著称,唐代诗人徐凝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的美。师:看着题目,谁来把题目的意思再来讲一讲?

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去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去体会诗人送别好友的那种真挚感情吧!

生:自由的高声的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诗我们读正确,读流利了,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都用到哪些方法? 生:借助注释去理解字词的意思。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生:反复诵读古诗。

生: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生:借助图画去展开想象,理解意境。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学习过程中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和同桌商量,如果仍有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我们一块来解决。

生:自学古诗,初知大意。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2.小组交流,试着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互相纠正不准确的地方。3.读出诗的节奏、韵味。师:梳理学生的疑难问题。

师:谁能说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生:故人就是好朋友的意思。

师:你怎么理解好朋友的?有谁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关系的? 师: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

师:出示课件电子地图进行讲解: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告别。所以西辞的意思就是向西边告辞。

师:过去人们称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四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好像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品读“烟花三月”:在烟花三月里,孟浩然去了扬州。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烟花三月的世界?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描述一下自己心中阳春三月的烟花美景吗? 生:百花争艳 生:山清水秀 ……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感受古代诗人笔下的烟花三月世界。你能否用一句诗句表达所看到的画面吗?师课件出示烟花三月的美景图,师:柳是春天的使者 生: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去黄四娘家看看那儿的花 生: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哗啦啦的流水奏响了春天的音符,小鸭子第一个知道 生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 师: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生:润物细无声

师:是啊,润物细无声,春天的觉不知不觉就让这个小精灵给吵醒了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师:再去江南看看那儿的春天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谁能讲讲“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生:李白在黄鹤楼那块送孟浩然去广陵 生:第一句就是说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去扬州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说花开的很茂盛的时候,孟浩然要去扬州了,师:这样的美景武汉也有,扬州更是有过之无不及,整个长江两岸一路的繁花似景,一路的春意盎然,带给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送进这句诗句里,练读第一句诗。

师:指名读,师评,生评、自评相结合进行评价。

师:过渡——在这个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本应该和老朋友孟浩然一块去郊游踏青,一块去————————————————————————(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补充两个好友在一起的情景),一块去————————————————————————然而两个老朋友却无缘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季节,此时的李白只有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谁能说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一只船在水中,远方蓝天就是没了。师:孟浩然的小船都走远了,李白站在那里还没有离开,再读这句话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依依惜别 生:难舍难分 生:情深意长

师:请大家圈出一个最能表达友情深厚的词或字来进行品读。生:学生圈“孤”

师:为什么李白只看到一片孤帆呢?

生: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师: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想象练读:女生读,男生想象;男生读,女生想象。

师:船是古代水上交通工具,它没有现代的汽艇或轮船的速度快,从这个远影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时间长,可见两人的感情深)师:唯见是什么意思? 生:只见

师:只看见江水了还不肯离去,为什么? 生:不舍得

师: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啊? 生: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师:是啊,只见滔滔的长江水流呀流,伴君到扬州。可见这个“唯见”道出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师:指导朗读第二句诗

师:是啊,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的小船,他望啊望啊,一直望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请一名女同学来读 师:全体女同学读。

师:孟浩然的小船不见了,李白登上了黄鹤楼,他踮起脚尖,不停的望啊望啊,依然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指名男同学来读 师:全体男同学一块来读。

配乐朗读:悠悠黄鹤楼,依依惜别情,同学们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师:人虽分,情永在,诗中虽然未提起友情两个字,但字里行间渗透的情却比这悠悠的江水长,比这滚滚的江水深,比这滔滔的江水远,诗人巧妙的将对好友的一片真情托付与江水,将请与景自然的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师:自选作业。

1、读一读:阅读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其它诗。

2、画一画:画出自己想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画面。

3、写一写:用诗的语言写一写你与朋友、亲人分别的难舍时刻。

4、学一学:借助资料自学崔颢写的《黄鹤楼》

。11

第2篇:教学实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实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听,(课件出问题)好,没关系,老师准备的是一首送别的歌曲。(师唱送别)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生:赠汪伦——。

师:你觉得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吗?

生:桃花潭尺深千丈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你觉得怎样能表现出情谊深。

生读。

师范读。

生:我想起草的后四句……。

师:真好。还有吗?还有想起的古诗吗?

生:我想起了《送友人》——

师: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遍,所以写送词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打开书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

生书空。

板书课题。

师: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是送别诗吗?

生:能。

师:再看看题目告诉我们送的是哪些内容。

生:是从黄鹤楼送走的。

师:告诉我们送的地点。

生:送孟浩然去杨州

师:送的目的地。

生:送的孟浩然。

师:黄鹤楼了解吗?说说看。

生:三大名楼之一。

生:我来补充一下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生:它分古楼和现楼。古楼是三十多米,现楼是五十多米。

生:在武汉。

师:知道了地点,而且在长江边上。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下。(课件出了问题)

师:不要紧,看来这天下名楼是一时看不见,没有关系,我们来说说广陵

生:广陵

师:是的,广陵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

师:黄鹤楼也好,杨州也罢,我们所说的黄鹤楼就在长江与武汉的交口处。如果地理位置我们了解了,学习古诗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了

生:孟比李大十二岁。

师:不仅仅是大了十二岁,而且名气也很大,李白当时还是新秀。

生:孟浩然送了李白一幅画。

师:古诗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能说说诗的意思

生:李白送孟浩然去杨州

师:下面我们从具体的诗句当中来看看李白送别好友时真挚的感情。读得时候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生自读。

师:老师看你读得有滋有味的,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指名读。

师:真了不起,这么大一个场合他第一次读就都读准了,给他掌声。谁再读。

生读。

师:看来大家读得不错,一起来。

生读。

师: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呢,下面同学们可以看看注释,问问同学查查资料,开始

生自学。

师:你来说说。

生说古诗大意。

师:你再说。

生2说古诗大意。

师: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我不懂西辞。

师:谁来帮帮他。

生:西边的黄鹤楼

师:大家不妨看看图,黄鹤楼

生:我想知道诗有什么。

生:烟花的烟。

生:天际流。

师:真了不起,学贵有疑,这么多问题,我们着重来看烟花三月啦,天际流啦,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体会一下诗句的。老师也有小小的问题,你们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呢,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这个故事。

生:想。

师:听完故事,对故人会有更深的理解,对诗句的理解也会更深。

师讲故事。

生读全诗。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故人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他们只是一般的朋友吗?

生:非常好的朋友

生:生死之交。

生:也可以说是忘年交。

生:情深义重

师:再来读读

生读。

师:如果我们对烟花三月有了更深的了解,相信会读得更好的。大家想想诗中的三月指的是什么时候。

师:

四月已经是晚春时节,咱们重庆天气非常好,而且在长江边上,谁来说说重庆有什么花

生:有花,粉红粉红的……

师:祖国大江南到处都有,而为什么说烟花三月而不说鲜花三月呢,同桌聊一聊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生:烟花好,表达的意思生动些。

生:春天到了河面上浮起了一层烟雾。

生:开得很茂盛。

师:第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烟花三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想象一下。

音乐(想想花的颜色,花的种类,花的香气,还有还有……)

师:想到了一些什么吗?美好的词或诗。

生:五颜六色。

生:杨柳如烟。

生:五彩缤纷。

生:各式各样。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

师:江南美景,烟花三月的景色仅仅黄鹤楼有吗?

生:杨州有。

师:杨州到处都是繁花似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碧空尽,谁知道尽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师:像江边的大轮船一下就消失了吗?

生:慢慢地。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一开始是,到后来慢慢消失了。

师:这句话这么丰富,怎么能读好呢,看看插图,李白站在江边,假如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站在江边,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李白还在望啊,不禁想起两首诗。

生读。

师:船已经越来越远了,

师: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了,李白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他脱口而出这样两句,读——

生读。

师:

生: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生:天长地久。

生:真是万古长青。

师:你是赞美他,可以。刚才有个同学说他们之间是情深义重,可以吗?

板书:情深意长。

师:我们怎么把这种情深意重读出来,站起来读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看怎么把这种意境读出来。读。

生读。

指名读。

师:一个重情的李白。

指名读。

师:你想表达出来的感情表达出来了吗?

生:表达出来了。

师:你还可以表达得更好,听听老师说。

师范读。

师:你想再试试吗?

生再读。

师:我就知道你行。谁还愿意读。

指名读。

师:能放下书吗?放下书,女生先来,和李白一起送送孟浩然。

女生读。

师:柔情的相送。来,男生一起来。

男生读。

师:是一种豪壮的送别,来,站起来一起读。

生读。

师:其实最好的一种朗读就是带着真情朗读,人间最美是真情。假如我们就在黄鹤楼就在长江边上,起——

生读。

师:最后两句天际流(流拉长音)

生:流拉长了有感情一些。

生:这样读读出了李白舍不得孟浩然的感情。

师:读得长一点舍不得孟浩然走,深远感一点。

生读。

师:读得再深远一些。

生再读。

师:人分千里外,人在一送中,谁没有亲戚朋友呢,李老师想借离别之际送给你们,愿你们多读诗歌。

第3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那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引出诗人李白)

师:说说看,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并小结: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提示注意读准题目中的生字)

二、新课

(一)、引导自学

师:很好,都读正确了。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谁送谁?

师:真聪明,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板书)。谁接着提?

生:在什么地方送?

师:好的,也记下你的问题。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实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实录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什么?

(教师播放《送别》曲)

生倾听

师: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么?

生:悲伤、难过......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不仅有歌唱离别,更有很多诗咏离别。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出刚刚听了歌曲时的感受。

指名读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生:李白送孟浩然。

在黄鹤楼送。

师:出示黄鹤楼图片,你对黄鹤楼又有哪些了解呢?

出示崔颢诗《黄鹤楼》。

生:送往广陵,即扬州。

师:题目告诉我们的这些,远远不能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感。要想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我们必须先走近文本。我想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