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虚词》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05 07:13: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语法《虚词》教学设计范文

语法《虚词》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法《虚词》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掌握15个文言虚词

教学重难点:掌握15个文言虚词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而

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 表并列

2、骊山北构而西折 表承接

3、泉涓涓而始流 表修饰

4、敢怒而不敢言 表转折

5、学而时习之 表递进

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表假设

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表因果

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

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

四、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

3、其

一、代词

二、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

其孰能讥之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表揣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表选择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4、表商量

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

神乎其神 微乎其微

第二课时

4、且

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副词。

1、暂且,姑且。

苟且偷生

2、将近。

不出,火且尽。

年且九十。

5、所(以)

一,表根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表原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三、表方式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6、为

一、动词。(wei)

二、介词。(wei)

1、表示对象。译作:“给”、“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为国捐躯

3、表目的,可译为“为了”。

为之一振

各为其主

4、表被动。(wei)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过?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三、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感叹。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第三课时

7、焉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硿硿焉

盘盘焉,囷囷焉

二、兼词。相当于“于何”、“于此”。可译为“在哪里”、“在那里”。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如乐作焉。

三、代词。

1、那。

微波入焉。

2、疑问代词。“何”。

焉用亡郑以陪邻?

四、语气词。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8、也

一、句尾语气词。表判断,表肯定或否定语气。

莲,花之君子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疑问语气。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三、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常用在单句的某一成分后或复句的某一分句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9、以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作:“拿”、“用”、“凭”、“依照”。

敢以烦执事

以乱易整,不武

请以剑舞。

以衾拥覆。

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告,则杀之。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跟”、“与”。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举以予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表示原因。译作:“因为”、“由于”。常“是以”连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译作:“用(凭)……资格(身份)”或“用(凭)……名义”。

生以乡人谒余。

5、表示时间。译作“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二、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词或分句,表示并列、承接、目的'等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阙秦以利晋

第四课时

10、因

一、介词。

1、依靠,凭借。

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2、趁着,趁机。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3、沿袭。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4、因为。

因小失大、因祸得福

5、由,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二、副词。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1、于

介词:

1、引进动作的处所或环境。可译作:“在”、“到”、“从”、“在……方面”。

例: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而聆之。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青取之于蓝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引进动作的对象。译作:“给”、“跟”、“向”、“对”、“对于”。

例:赵尝五战于秦。

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作:“比”。

苛政猛于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4、表被动。有时与“见”连用。

受制于人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5、引进动作发生的时间。“于”后的宾语是表时间的词。译作:“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6、“于是”连用。有两种解释:

其一,“于+是”,译作:“在这……”、“从此”。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余有叹焉。

其二,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于是怀石,遂投汨罗以死。

12、与

一、动词。参与( )

二、连词。和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三、介词。和、跟、同

1、跟,同。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2、给,替。

与人佣耕。

四、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写作“欤”。

岂非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第五课时

13、则

一、名词。“准则”、“规则”。

以身作则

二、副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此则寡人之罪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连词。用在对比句中,表示对比,可译为“就”。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连词。表示复句关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表假设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表转折

临视,则虫集冠上。 表承接

14、之

一、动词。可译成“到,往”

杳不知其所之也。

辍耕之垄上。

二、结构助词

1、“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2、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补足音节。

填然鼓之。

三、代词。

1、代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

2、人称代词,“他”。

吾从而师之。

3、指示代词,“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5、者

代词

1、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的事情”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种”等。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4、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用在后置定语的后面,复指前面被修饰的中心词。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第2篇:语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 Unit1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语法课教学设计

1.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is the new grammar item of this unit.We will review the Attributive Clause and try to master the relative pronouns better, and learn more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and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2.Analysis of students The students have learned structure, usage, characters of attributive clauses before.So they can be easy to accept the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3.Teaching objectives Knowledge objective

At the end of the cla, most of the students can be able to 1)Master the structure of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2)Can join two sentences into a sentence using attributive clauses.3)Can divide a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into two simple sentences.4.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The structure of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5.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and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6.Teaching methods PPP Model, TBLT Teaching procedure Step1: Warming up 1.Give students some attributive clauses sentences to recall what they have learnt before, and then let some of th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s and what they have known about the attributive clauses sentence.2.Task: at the end of the cla you should use the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s sentences to describe one place which you like best.Step2: Presentation

1.Underline all the attributive clauses in the text.1)This gift was the Amber Room, which was given this name because several tons of ambers were used to make it.2)The amber which was selected had a beautiful yellow-brown colour like honey.3)Frederick William I, to whom the amber room belonged, decided not to keep it.………

2.Compare of all the sentences that you found and notice the use of commas,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ry to define non-restrictive clauses in your own words.Sa: ………

Sb: ……… 3.Teacher introduces the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s sentences and summariz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m the two.Step3: Practice 1.Pick up the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sentences.4.I know nothing that happened last night.5.He was generous with time, for which I was grateful.6.Do you know the people who live over the road? 7.The accident, which took place in Kingston, a town southwest of London, happened because of the fog.8.There are 20 students in this cla who are from the north of China.9.There are 20 students in this cla, who are from the north of China.2.Join the pairs of sentences using attributive clauses(restrictive or non-restrictive).P4.3 1)Here are the farmers.They discovered the underground city last month.2)Hangzhou is a famous city in China.Many people come to buy tea in that city.…………

3.In groups of four, look at the sentences below.Complete them by adding the restrictive or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s.EXAMPLE: The king had many beautiful art objects.The king whose palace was decorated in gold and jewels had many beautiful art objects.1)The moth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as very proud.2)The m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as a farmer.3)The wooden box _____________________was made a long time ago.Step4: Production

1.Try to define non-restrictive clauses in your own words.2.Try to divide the non-restrictive clauses into two simple sentences.1)He sold his bike, which surprised m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e lost his temper, at which point I decided to leave he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ere`s a letter from the Browns, who want to come to Pari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ry to use the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s sentences to describe one place which you like best.(free talk)Step5: Home work Use the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s sentences to write a short paage about one thing you like best.

第3篇:语法教学设计

语法教学设计模板

1.Teaching objective: ①.Knowledge and ability:

1.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grammar and learn to sum up the grammatical rules themselves.2.Students can make full use of what they’ve learned.②.Proce and method:

1.The teacher will apply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to promot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teraction in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语法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复习原有的宾语从句的知识,并作归纳,促进互动与合作,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通过使用任务教学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式的学习,逐渐学会归纳宾语从句,促进小组组员的相互合作,打破常规的沉闷的语法学习方式,更好地掌握宾语从句的结构形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宾语从句的含义。

2,掌握宾语从句的语序──主句+引导词+主语+谓语 3,掌握宾语从句的基本用法。4,学会小组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宾语从句的基本结构及用法。

教学难点:宾语从句的三要素——连接词、语序和时态。

三.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步骤:

Step 1:Warming-up(4mins)Lead the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语法教学活动设计

外研社(三起点)第五册Module9 Unit 2 I feel happy

语法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使用句型 :-How do you feel? – I feel happy/tired/……

-Do you feel happy/tired/……? Yes, I do./ No, I don’t.2、能力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会用英语询问别人的感受以及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对话,模仿等方式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学会用英语表达心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询问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运用句型How do you feel? I feel tired / ha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语法复习教学设计

语法复习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Grammar of the Past Tense 二.学习方法:四学模式自主学练 三.学习过程 阅读(情境)导学

I had a summer camp with my clamates last year.Early in the morning.We gathered at the bus station.After saying goodbye to our parents,we got on the buses.It took us more than two hours to arrive at the campground.We got off the buses cheerfully.Laughing and shouting.We jumped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现在进行时语法教学设计

篇1:现在进行时复习教学设计

七年级英语第二单元语法复习教学设计 1 2 篇2:现在进行时教学设计

《 现 在 进 行 时 》

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

李 纬 纬 ? 篇3:现在进行时教学案例

现在进行时教学案例

【教案背景】现在进行时外研社七年级下册modules1-2的语法项目,该语法既是本册书的重点与法之一,也是难点之一。

【教材分析】module 1以不同地方人的生活为话题,描写了处于不同时区的人们在同一时间的活动,从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搭建起了一个立体框架,使学生读起来更有兴趣,仿佛置身其中;本模块主要呈现的语言点是现在进行时,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来呈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教后感】通过执教本节课,我深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教案设计中,我设计了很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语法《虚词》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法《虚词》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