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第3节 太阳和月球的教案
第3节 太阳和月球的教案
第3节 太阳和月球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大小、温度和太阳活动。
2、知道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3、了解月球的大小、状况和环形山。
4、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索。
重点难点
【重点】:对于太阳活动的认识(如黑子,需要通过图表等形式进行分析得出)
教具准备
1、创造条件让学生能亲眼看到太阳活动的表现,月亮的形态特点,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观测太阳须十分注意保护眼睛)
2、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以各种方式向学生介绍关于太阳、月亮的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
3、支持学生收集有关太阳、月亮的文字、图片、动画、影视材料。(鼓励学生试写科幻故事,并找机会展示学生的成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学习了地球,地球仪,那么,在宇宙中,和地球最亲密的两个朋友是什么呢?太阳:给予我们光和热;月球:照亮我们的夜晚。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太阳。
一、太阳
1、先看一遍有关太阳的资料片
要求:学生一边看,一边记录相关的数据,书上有的划出来,没有的补充上去,同时说明地球和太阳的关系。
(1)太阳系的形成
(2)太阳的简介
太阳的直径:140万千米;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中心1500万摄氏度;日地距离:1.5亿千米。
2、太阳的结构:从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1)太阳黑子——太阳表面的黑斑点,发生在光球层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读图
练习:第20周为几几年 1755+19×11=1965年
1987年 第几周 1987=1755+11X X=22
(2)耀斑和日珥
耀斑——太阳表面的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色球层(耀斑爆发,说明太阳活动激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日珥——太阳表面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主要存在于日冕层中,但下部常与色球相连
(3)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看资料片)
4、总结:
(1)太阳黑子增多时,会导致紫外线增强或气候反常,伤害人类身体健康。
(2)耀斑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甚至使各类无线电通讯发生短时间的中断现象,产生磁暴现象。
(3)太阳风导致极光的产生。
二、月球
1、了解月球表面的状况
我们以前一定听说过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等,还有什么,请同学们讲讲。
传说月球上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只玉兔,那月球上到底是怎么样的呢?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已经踏上了月球,下面就来看一下登月实录和图片,大便边看边想,然后一起来讨论月球表面是怎么样的?人到了月球和人在地球比,会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
(1)月球的形状
轨道半径:距地球 384 400千米
月球直径:3476千米 质量:7.35×1022千克
(2)月球表面明暗状况
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照亮的明面
画出月球表面的月貌图(有环形山、放射状山脉、低洼高地)
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高原
阴暗的部分是:广阔的平原和低地(看上去像水域,又叫海和洋)
环形山:大体上是陨石撞击月面和火山活动的产物
和地球的表面进行比较:……
(3)人在月球上会怎么样?
A、物体会变轻 (重力小)
B、一天里要换很多衣服 (没有大气,温差大)
C、听不到声音 (没有大气)
D、很多环形山 (没有大气保护)
【小结】:月球是一个没有大气,没有水,没有生命,布满环形山的荒凉世界。如果人要住到月球上去,可能吗?需要哪些条件支持?
【讨论】:开发月球
2、探测月球
(1)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A、夜间照明
B、月相的变化用来作为计时依据
C、潮汐现象,相互引力吸引
D、月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发现已有60多种
(2)登月纪事
A、阅读万户与古代火箭,及人类登月大事纪
B、我们过登月技术现状,讨论是否有必要发展登月技术
C、想象一下,人类以后会对月球进行什么样的开发?(写短文,作为作业)课后在晚上观察月亮
三、观察太阳和月球
板书设计
第3节 太阳和月球
一、太阳
1、太阳的简介
直径:140万千米;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中心1500万摄氏度;日地距离:1.5亿千米。
2、太阳的结构 从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二、月球
(1)月球的形状 轨道半径:距地球 384 400千米 月球直径:3476千米
质量:7.35×1022千克
(2)月球表面明暗状况
(3)人在月球上会怎么样?
2、探测月球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第2篇:第3节 《机械效率》教案
第3节 《机械效率》教案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简单计算。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和图片观察。培养学 生的观察,分析,总结,以及下定义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培养学生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观察一些常见机械的机械效率,从而体会提高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重点】
定义和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等的相关知识。【教学难点】
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将重20 N的重物匀速举高2m,人需做多少功?
二、引入新课
师提问:小明家装修房子,需要把这堆沙子从一楼运到三楼,你有哪些方法?同学们思考讨论,看哪一组同学想的办法多?
生发表观点:
1.将沙子装进桶里提上三楼; 2.将沙子装进桶里用动滑轮提上三楼; 3.将沙子装进袋子里用动滑轮提上三楼;
师:我们的目的无非就是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但是采取不同的方法,各自过程中所做的功是不同的。怎样才能让我们用最少的功达到我们的目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三、新课教学
1、有用功和额外功
如下图所示,将重100N的沙子运到三楼。没层楼高3m
(1)图中三种方法有什么区别?(2)每种方法人需要做几部分功?
(3)哪部分功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4)每种方法中,人一共做了多少功?
师点拨:图中三种方法是有区别的,第一种情况人用桶提沙子上三楼,第二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桶与沙子提到三楼,第三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口袋与沙子提到三楼。
将学生分为三组,每一个小组研究其中的一种情况,将各自小组分析结果展示出来。(提示:三种方法的目的均是把沙子运到三楼。在此过程中沙子升高的距离是两层楼的高度即6m)
学生讨论、展示分析结果:
第一组:第一种情况人用桶提沙子走上三楼,客服自身重力做功、将桶提到三楼做功、将沙子提到三楼做功;这种情况下做的功:
W1=G人h+G桶h+G沙h=(400N+20N+100N)×6m=3120J 第二组:第二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桶与沙子提到三楼,将动滑轮提到三楼做功、将桶提到三楼做功、将沙子提到三楼做功;这种情况下做的功:
W2=G动h+G桶h+G沙h=(10N+20N+100N)×6m=780J 第三组:第三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口袋与沙子提到三楼,将动滑轮提到三楼做功、将口袋提到三楼做功、将沙子提到三楼做功;这种情况下做的功:
W3=G动h+G袋h+G沙h=(10N+5N+100N)=690J 师点评各组情况。讲解:其实我们的纯目的“将沙子运上三楼”需要需做多少功呢?
生回答:W= G沙h=100N×6m=600J 师讲解:这个600J的功是人们为了达到目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称为有用功(W有)。除了这600J之外,上面的三种情况中,我们都多做了一些功。这些功是人们为了达到目的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做的功,称为额外功(W额)。
(1)有用功:使用机械时,机械对物体做的功。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客服机械自身重力和机械间的摩擦所做的功。
人们达到一定目的过程中,实际做的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这个功叫做总功W总。
(3)总功:使用机械时,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人们总共做的功)W总=W有+W额
2、机械效率
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四个数据,由三个小组分别找出各自情况下的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第一组:有用功是600J,额外功是2520J,总功是3120J; 第二组:有用功是600J,额外功是180J,总功是780J; 第三组:有用功是600J,额外功是90J,总功是690J.师:如果让大家来选择,你会采取哪种方法将沙子运上三楼呢?为什么呢?(第三种情况;因为可以少做额外功。)
师:如果我们在选择某一简单机械完成相同的功,大家将会选择什么情况的机械呢?(要选择少做额外功的机械)
师:这应该是反映机械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物理学中将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用字母η表示。
即: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功
由定义得公式: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η表示机械效率。
W有W总师强调:
(1)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它只有大小,没有单位。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
②机械效率是标志机械做功性能好坏的物理量,机械效率越高,这个机械的性能越好。
(2)机械效率由有用功和总功两个因素决定,分析机械效率高低时不能只考虑一个因素。①当总功一定时,机械做的有用功越多,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
②当有用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少,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
③当额外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多,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机械效率就越高。
3、例题讲解
起重机把质量为0.5t的重物匀速提升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g取10N/kg。
由一名学生来演算,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给出了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大家完成课后练习,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学会机械效率的计算。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88页第1、2题 六.板书设计
第3篇:第3节 河流 教案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河流和湖泊》一节的课标要求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在把握课标,分析和处理教材时,我把本节的教学内容概括三个部分:
(1)、在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以及内流区的主要河湖。
(2)、内、外流区的划分,内、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3)、外流区内部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差异。
2、教学活动设计:
针对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根据本节三部分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1:在中国河流的空白图上,用彩色笔勾画出我国主要内、外流河,勾画出内、外流区的界线。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会运用地图查找相关的地理事物,动手填绘地图,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为学生运用地图探究内、外流区河流特征做好铺垫。为了区别河流、流
第4篇:第三节太阳和月球教案
第三节 太阳和月球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大小、形状和环形山。
2、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索。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地理部分的内容很感兴趣,相对于前面的物理内容要简单有趣一些,上课回答问题和讨论都很积极,这节课可以充分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概括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月球表面概况和环形山的形成。
难点:利用月球的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教学过程]: 导入:
月球特别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由一首描述月球的诗句,引入新课。[新课展开]
谈谈你印象中的月球?
一.月球大小
阅读课本P129有关月球一些数据,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这些数据,对于月球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2、月球比太阳小得多,为什么我们看起来却大小相似呢?
二.月球的表面概
第5篇:第3节_安全用电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知识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 2.了解常见的触电事故和安全用电原则.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网上收集资料,了解安全用电的原则,并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2.通过了解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影响电流的因素;防雷的重要性;两种类型的触电和触电的急救.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出示图片:高压危险的标志.
提出问题: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险?该如何避免这种危险?
二、新课教学 1.电压越高越危险
提出问题: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 学生回答:变压器上
第6篇:第3节科学观察 教案
科学观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有计划的细致观察是观察的基础。
2、知道要排除环境对观察的影响,消除感官的错觉。
3、知道通过仪器来扩展观察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了解科学家是怎样通过观察与实验进行科学研究。
二、教具准备
课件、鸡蛋、烧杯、食盐、水、药匙、玻璃棒、试管架、试管、胶头滴管、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碳酸钠溶液
三、教学方法
讲演结合、多媒体辅助、小组讨论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知识回顾: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
提问:你是如何发现酒精灯火焰有三个部分?
回答:观察。
引入: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观察”。
【新课教学】
一、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二、用心观察
【图片展示】伦琴制作的第一张X光照片、指纹识别器
1、
第7篇:第3节 垃圾分类教案
第3节 垃圾分类
教学时间:2016年11月22日 教学班级:二(1)班——二(5)班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环保意识。
2、通过讨论生活垃圾的危害性,引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了解废物利用的好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学会垃圾分类方法。2.认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垃圾,垃圾的分类收集以及再生(回收)无疑是全民环保的一大举措,但你指导日常垃圾应日和分类吗?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垃圾分类的作用。
1、学生自读相关段落。
2、汇报交流:变废为宝、制成农田用肥或绿化用肥、无机垃圾填埋处理、焚烧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