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5-31 07:17:1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除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除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5,做一做,练习四和4、5、6题,除法初步认识(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课前准备】

学生:学具卡片。

教师:例5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大熊猫“笨笨”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看到那么多它喜欢的竹笋,就禁不住多采了些,小学数学教案《除法初步认识(二)》。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 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

2、要求每4个放一盘。

3、把大家刚才摆的过程如果用一种运算表示出来,该怎么办呢?

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板书:除法)

可以这样列式:20÷4=5

这个算式读作:20除以4等于5。除了我们昨天学的“÷”是除号外,今天我们再学一些新知识:在这个算式里,20是被除数,4是除数,5是商。

如果把这一题变成每5 个一盘,应怎么列式:

大家自己摆一摆你手中的`卡片,并照样子列一个算式,同时读给你的同组的同学听,并说出每个数叫什么名字。

4、练习:

(1)做一做。

(2)练习四的4、5、6题。

三、总结。

除 法

20 ÷ 4 = 5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读作:20除以4等于5。

第2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课本第18页的例4。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课前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设置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

生:大熊猫。

师:那你们知道大熊猫最喜欢吃什么吗? 生:竹笋或竹子……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大熊猫幻灯片)

生:……好可爱…..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只大熊猫它的名字叫贝贝,今天,贝贝要请几个好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它非常高兴,于是一大早贝贝就起床到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它想把这些竹笋分给自己的朋友们吃。可就在这时,它遇到了两个难题,第1个难题是它怎样分才显得公平些呢?

生:平均分(板书)师:什么叫做平均分?

生: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好,现在我们看一下它的第2个难题是什么?(出示分竹笋的图片),跟据这幅图,谁能找出它的条件和问题?

生:把12根竹笋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放()个?(板书)

3、唤起原知

师:同学们每个人手中都有12根小棒对不对?(对)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小棒按照题意分一分,开始行动,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分?

(学生活动)

师:每盘应该放几个竹笋? 生:3个

师:也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4、揭示课题

同学们,真能干!我们刚才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贝贝解决了一个大难题,那么老师告诉你们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直接来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板书:除法)生齐读两遍。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运算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除法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个点要圆且对齐(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我会写

师:那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用 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该怎么写呢?首先,我们看分的竹笋的总数是多少?

生:12 师:那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那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平均分成4份

师:我们就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得结果是每盘放几个? 生:每盘放3个

师:最后就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12÷4=3)(3)我会读

它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齐读2遍)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导入:总数÷份数=每份的数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出示: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3份,每份放几个? 小组合作要求:

1、把题默读2遍

2、用你手中的苹果图片分一分,摆一摆。

3、独立解答写出算式

4、小组内说一说你的算式读作什么、表示什么意思?(找小组上台展示)

三、挑战园地 第一关:魔法卡片 第二关:看图写算式 第三关:小帮手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检测 填一填1、15÷5=(),读作:()

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2、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写成除法算式是(3、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法来解决。)

第3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马和小学 闫淑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谈话。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做出神秘的样子)今天是小精灵明明的生日。

(2)多媒体显示小精灵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我邀请了一些客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1

教材说明

这一部分教材主要讲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材安排了四个例题,先通过例4引入这种分法。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是另一种分法。然后通过例5的图画说明具体分的过程,并说明这种分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再通过例6用圈一圈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分的方法。最后通过例7过渡到“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计算”。着重指出12块饼干,每3块分成一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教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0——63页《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什么是平均分。

2.在动手平均分一分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重难点)3.培养学生有序、合作的品格。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题纸、彩笔、笔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小动物可爱吗?可爱的小动物们举行了一次有趣的运动会,可是在分礼品时遇到了困难,想寻求小朋友的帮助,你愿不愿意去帮助他们?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动画片,可爱、有趣的小动物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信息图,你能找到那些数学信息?

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思考10秒-对子交流 生1:怎样分竹笋呢?

生2: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玩中学,在学中做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学具、磁铁、小棒

学具:小棒

四、教学过程、游戏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听数抱团的游戏吧!你们还记得游戏规则吗?

活动:

①、教师重述游戏规则:当同学们听到数字几就几个几个的抱成一团。

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学生汇报

提问:谁可以用我们学习过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