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师魂开拓进取 德育论文(二年级)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5-26 07:14:5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铸造师魂开拓进取 德育论文(二年级)

铸造师魂开拓进取

我们是跨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正视现代教育中体现出的科学化、终身化、素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这一趋势。因此,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考虑到未来的教育观及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的高素质,以及如何实施高素质教育的宏观尤其微观等一系列问题。

为早日胜任新时期人民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笔者认为:

一、要有一个适应现代教育的观点

首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看到将来教育的普及化,高层化的量的绝对增长;看到教育发展的速度之迅猛。全民素质的提高程度及教育结构的不断调整、教育体系的构建状况;其次应看到新时期的教育效益,即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再则,要有强化教育素质的观念,应充分认识到人的素质是一个人适应和改造社会能力的总和。小学基础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四有”人才的基地;人的素质灵魂是创造力,那种陈腐不堪的“照本宣科”、“满堂灌”,早被遣进历史成为了垃圾。往日的应试教育捆绑了师生的手脚,分数的增值导致人的贬值,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摧残并扼杀了青少年的创造力。我们应肯定:新时期根本不存在这些误区,不存在那种不学无术之徒轻易登上新时期的教育殿堂。三尺讲台上,出现的勃勃生机的一流教育的“知识型”、“学者型”“创造型”的名师、教育家。。。。。。

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教育现代化进展过程中须强化的一些观念;诸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强化科研兴教的观念。

二、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条件装备的现代化,诸如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上的广泛应用、广大教师的人人参与、个个能调控操作、能组织跨越时空的上网等等,人人是行家里手而不是门外汉。

三、教师的素质

现代教育中教师主力军。从学历上百分之百达标,高层次的“学者型”、“科研型”的师资队伍屡见不鲜。教师带领学生上机、电脑操作、科技实验,乃至文艺舞蹈、阅览书法,样样精通。苏教育家马连柯就指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届时的教师若无“一桶水”或在灵活驾驭现代教学手段上既笨拙又不能激发兴趣创设悬念,机械的而没有启发的说教,是根本行不通的早晚被淘汰。

新时期的学生体现了“乐学”、“善学”是完全可设想的。正如夸美纽斯说过:“教育学的行动本来是件自然的令人高兴地惬意的乐事”、“人的教育不过是帮助自然本性按自己的方式发展的艺术”。对教育内容上可开放家庭教育课堂,安全交往家政等“综合课”、计算机课、设长短课、。师生同欢活动,及“智能杯”“小巧手发明比赛”及暑假“夏令营”等开放性乐学活动。

乌申斯基说过:“至于教师个人的示范,对于青年人的灵魂,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新时期的教师,应处处是学生的楷模,他们有高尚的师德,甘做教育的孺子牛挚爱教育事业,含辛茹苦默默奉献。他们在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中,牢固树立对学生、对社会、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并自觉地投身于教科研之中,为之奋斗、拼搏。千方百计地上好每堂课,做到课前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运筹帷幄,努力追求上、好、佳的教学效果。诸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下的知、情、意、行的统一运动过程的形成、学生的思想觉悟的提高、良好道德品德的形成,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一个自觉接受知识的班风等等,介于一定的情感。再说一个教师的仪表、风度(举止言谈等)乃至幽默兴趣等,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上好某一节课的“课威”。因此,新时期的教师的仪表端庄大方、教态的自如、言辞谈吐温文尔雅且不落俗套,有明显的主观见解且不随波逐流,如行云流水一手好字好画、好普通话等等都属于一个教师典范形象的范畴。

再次,新时期的教师,应具“领袖式”的风范、渊博的知识且能博闻强记具有不断开拓进取。对知识不断更新优化组合,能不断辨清素质教育的误区。

总之,教师是一种特殊的人,这种特殊不是由其人身而是由其使命决定的。我们的一举一动托着一个沉甸甸的责任;我们的一言一行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伟大神圣。今天,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这芬芳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现代化风云正斧照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时代在发展、信息在激增、在奔向二十二世纪的合奏中,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吹响这个时代的明亮的交响音符!托起明天的太阳。

第2篇:铸造师魂

铸 造 师 魂

——观电影《冯志远》有感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孙永超

我一直以为,教书育人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它是广大教师的基本职责,直到学习了冯志远老师的事迹,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看法是多么的片面与肤浅……我忽然想写点什么,许许多多与师德相关的词句纷至沓来,蓦地,定格在一个画面:

“宁夏腾格里沙漠上,伴随着一声清脆的驼铃,冯志远老师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支边、支教,对于一个青年教师来说,一切仿佛都是那么简单,一切仿佛都是那么平凡。然而,面对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可冯志远老师没有走,并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有些时候退却并不一定是因为软弱,但坚持却往往是因为对于追求的执著与赤诚。

“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望着学生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冯志远感觉自己浑身上下充满了干劲儿。” “愿作园丁勤浇灌,甘为烛炬尽燃烧,用热情与执著谱写生命”。这应该是对冯志远老师支教生涯最真实的写照……

一晃二十七年过去了,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老师的视力急剧恶化。“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历史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老师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

能够坚守平凡的人,本身就不平凡。时至今日我才发现,在冯志远老师的选择面前,一切赞美的词句都是那么的苍白。他坚忍的心智,真诚的品行,“一片真心育桃李”的奉献精神,都远远不是一个平常人能够做到的。大智慧于内,大爱铭于心。纵使工作条件艰苦,纵使生活艰辛,又有何惧!尽管身体已经难以支撑,但冯老师却依然要去承担,在双目失明的条件下“心存学生,不辱使命”,只为一条理由——“教书育人”!“四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老师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老师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 这是双目失明的冯志远老师在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每每想起,让人感动不已。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被冯老师那深沉壮阔,甘于奉献的意境所深深震撼。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冯志远老师绝不仅仅是一个模范教师的象征,一个铭刻在宁夏人民心中的故事,一位师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他更多的是一种融合、承载了中国优秀教师的人文形象、伟大精神的经典意象——一如此刻,看着冯老师的感人事迹,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正穿越时光的风雨烟尘,走入我们的心境:他的面容,因曾经模糊而清晰,因沉静而生动,因庄严肃穆而无比鲜活……

鸿鹄久翔,终至疲惫,夫子易老,心志未竟……

冯志远老师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往事涌上了冯老师的心头,“1958年,在上海工作已有5年的冯志远老师,响应国家建设边疆的号召,离开新婚一年多的妻子,只身离开繁华的大上海,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鸣沙中学支教。长期与妻子两地分居,冯志远老师40岁才得子。他每年只有两次机会听儿子叫他“爸爸”,那就是在寒暑假回上海时。平时在校园中看到那些与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孩子,他总情不自禁地与同事、学生们聊起自己的儿子。未经人事的学生,也能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和深深的父爱。有一次,儿子生病,妻子发来加急电报让丈夫回去。可学生们马上要参加中考,冯志远老师权衡再三,硬是等到中考结束才赶回上海。此时,儿子已病愈。上世纪80年代,当身边的一些支边人员纷纷返回大城市时,他也想过给组织写报告。但由于舍不得自己的学生,他最后还是没有向组织上提出回上海的请求。”

知其艰难而为之,结局固难测,道义实肩荷。冯志远老师放弃对大都市舒适生活的怀念,那每每让我们泪下的一句“一辈子就认准教书育人一件事”,是他唯一的选择。“桃李不言,下自成溪”,此时的冯志远老师仿佛听到了另一种召唤——两千年来支撑了华夏育人文化的精神强音——师魂!夫子之德,德配天地,固是古圣先贤之情怀,然而,生活在当代冯志远老师自从肩负起授业、解惑神圣职责的那一刻起,便立下了为之奋斗终身誓言,鞠躬尽瘁,无怨无悔。此乃忠贞之节操,师德之风范。是很多人所难以彻悟的当代授业者“红烛一心,爱岗奉献”的伟大精神。在这个灯红酒绿,物欲横流时代,冯志远老师的情操是极其崇高和可贵的。“和煦的阳光,洒满长春市一汽家属院的一间普通房间。房间里盛开的鲜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在宁夏中宁县教了42年书的冯志远老师,如今静静地躺在长春妹妹家的床上。他已双目失明,左半身因脑血栓瘫痪。回忆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时的往事,是他最沉醉的时光。”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冯志远教过的学生有1万多名,其中有的已成长为北大教授。谈及自己的一生,病榻上的冯志远老师用微弱的声音说:“最快乐的,是教学。我喜欢孩子们围着我,问这问那。”记者问老人还有什么愿望,他说:“还想再给孩子们上一堂课……”

“四十三年的漫漫旅途,倾情奉献的无怨无悔,手捧细沙,缓缓滑落,带不走的就是这份此爱绵绵无绝期的伟大情怀。”

其实,冯老师的精神已如莹莹的清月,流光四海,永存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心灵的青空。那虚弱的病体所掩饰不住的,不正是天地间的那一股浩然的德气,那一种大爱的精神么。冯老师用自己的智慧与青春铸造了闪耀在人们心中的不灭的师魂。

大漠之上又响起了清脆的驼铃,那是莘莘学子归乡的脚步么?冯老师已经等得太久、太久……

第3篇:铸造师魂演讲稿

铸造师魂演讲稿

铸造师魂演讲稿

晨风吹拂,朝阳乍现,镇北路上一座气派的花楼群正沐浴在晨曦之中,这便是从化七中。当你踏进七中的校门,看这那精巧幽雅的绿化,置身于那整洁亮丽的教学花时,您一定会感受到七中年轻、清爽的时代气息。

是的,七中年轻,它是新世纪闪现在从化教园里的一颗璀灿的新星。年青的七中培育了年青的七中人,年青的七中锻造了一支热情有活力的七中教师。

在七中30岁以下的教师将近有80人,领导的平均年龄也在35岁左右。七中的教师犹如初升朝阳,犹如怒放鲜花。七中领导班子的睿智的眼光;务实、拼搏的精神是众所周知的。他们带领着七中人走在从化教学的最前端。说说庾浣滨副校长吧,大凡与她共事过的人都会由衷地赞叹:她的工作干劲、工作热情可以让冰山融化!她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校园里,以身作则,把工作中的大事、小事做到实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爱岗敬业铸造师魂

1爱岗敬业铸造师魂

(女职工先进事迹材料)

张智华

涧西区南华实验小学

2011年1月12日

我叫张智华,是涧西区南华实验小学教师。1989年6月毕业于洛阳二师,2004年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进修毕业,1995年12月小学一级教师。从1989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2004年9月调入洛阳市涧西区南华实验小学。在这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把一颗火热的心和满腔炽烈的爱都奉献给了学生。

一、提高境界,育人先育德。

从教以来,我一直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工作中,我一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平时教学中,遵纪守法,严以律己,对教育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铸造师魂演讲稿

铸造师魂演讲稿

晨风吹拂,朝阳乍现,镇北路上一座气派的花楼群正沐浴在晨曦之中,这便是从化七中。当你踏进七中的校门,看这那精巧幽雅的绿化,置身于那整洁亮丽的教学花时,您一定会感受到七中年轻、清爽的时代气息。

是的,七中年轻,它是新世纪闪现在从化教园里的一颗璀灿的新星。年青的七中培育了年青的七中人,年青的七中锻造了一支热情有活力的七中教师。

在七中30岁以下的教师将近有80人,领导的平均年龄也在35岁左右。七中的教师犹如初升朝阳,犹如怒放鲜花。七中领导班子的睿智的眼光;务实、拼搏的精神是众所周知的。他们带领着七中人走在从化教学的最前端。说说庾浣滨副校长吧,大凡与她共事过的人都会由衷地赞叹:她的工作干劲、工作热情可以让冰山融化!她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校园里,以身作则,把工作中的大事、小事做到实处。她对教师亲切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铸造师魂开拓进取 德育论文(二年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铸造师魂开拓进取 德育论文(二年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