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的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5-17 07:13: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白家庄小学 翟玉红

一、教材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是新课程标准第四册第三组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学生了解家乡,赞美家乡的感情。这篇文章本课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

这个学段的阅读课文教学是区别于其他学段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的着眼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孩子们体会到我们的总理作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千里迢迢来到炎热的西双版钠与傣族人民共渡泼水节,傣族人民从四面八方赶来、用最高的礼节欢迎总理。从中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地深厚感情,感受到总理爱人民,傣族人民热爱总理。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我们中国幅员辽阔, 56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那你们对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有了解?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与少数民族节日有关系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就是 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让学生读课题,进行课题质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个令人难忘的泼水节。

2、检查生字词。做相应的整合。

①从动词入手进入检查字词环节。先进行带拼音学习、再去拼音让孩子们看词做动作,既检查字音又可以检查字意,正可谓是一举多得。

②从词语火红火红、一年一度入手引出课文第一自然段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为什么今年的泼水节是个令傣族人民世代难忘那。就是很巧妙地进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也就是本文的整体感知过程。

3、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师导那孩子们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回到1961年的泼水节现场。水到渠成走入细读理解环节。

(三)细读理解

导:快来看看人们是怎么来欢迎周总理的?

1、进入第三自然段学习。

①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②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句子3: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⑷、指导朗读。

(江面上有很多的龙船驶过,很多的花炮齐放,场面热闹非凡。)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3)那一年,周总理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为什么还要到那么遥远而又非常炎热的云南地区和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呢?

(周总理关怀着全国各族人民。)

2、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① 过渡:周总理来了,他来到了人群当中。(出示课文插图)大家看看今天他和往常有什么不同?引出句子: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当中。他穿的是——傣族的服装。看到周总理这身打扮,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亲切、把他和傣族人民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②画出这段中描写周总理的动作词语,说说这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板书:接过、敲着、踩着、跳舞

(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像一家人。)

③自学第5自然段,标出有几句话,边读边想每句话的告诉我们什么?

(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的意思是泼水开始了。第二句的意思是周总理向傣族人民泼水,为人们祝福。第三句的意思是傣族人民向周总理泼水,祝愿他健康长寿。描写周总理动作的④ 出示句子: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启发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青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孩子们身上,祝愿他们──

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祝福他──

此时此刻,泼出去,洒出去的水,传递出──对──的美好祝愿,也传递出──对──美好祝愿。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5、学习七八自然段。

(1)、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2)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师:这真是个难忘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能和傣族人民一起参加泼水节,大家太快乐了太幸福了。、四、学习课文6—8自然段

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泼水节把人民和总理的心紧紧的连在了一起。(心连心)指名读——赛读——齐读。

师:因为能和敬爱的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所以这真是个快乐的泼水节。2、师:你能像老师这样,用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吗?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学生可以填“幸福”、“欢乐”、“开心”、“特别”的泼水节等)师:是呀,因为这个泼水节我们收获了快乐、收获幸福、感受到了今年与众不同、感受到了总理对傣族人民的爱和傣族人民对总理的爱。所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泼水节。饱含深情的再一次朗读一下课题。

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心连心

周总理————————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

第2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小学课堂网

教材:《难忘的泼水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课文紧扣“难忘”记叙了1961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到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体现周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设计理念:本组课文以歌颂家乡,歌颂祖国为主题。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教学宜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主要采用创设情境、诵读感悟的方法,阅读时图文结合,读中感悟,在理解内容,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美好情境,获得情感体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2个字,其中“凤凰”要求会认、会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借助插图阅读课文,了解1961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

4.观察插图,分清主次,注意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1961年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1)由于课文所述内容年代较远,学生又对周总理了解不够,影响对课文所表达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的感受。(2)限于生活阅历,学生对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泼水节了解甚少,须作简要介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扣题设问——直奔主要内容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问题导入:(1)难忘的泼水节指的是哪一年的泼水节?(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难忘的?(两个问题涉及全篇,引导学生直奔课文主要内容。)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听出节奏、轻重、停顿和速度,进入意境。

4.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5.学生就字、词质疑(如凤凰花、泼水节、象脚鼓、龙船、祝福等。)

6.教学第3自然段——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

课文第3自然段运用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欢乐、热烈的场面。教学时用“找一找,议一议,读一读”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和其他词语的表现力。注意带点的字、词。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7.议一议,读一读。

8.以问促读。

(1)“从四面八方赶来”说明了什么?(“赶来”说明人们急切地想看到敬爱的周总理;“四面八方”说明各地、各方面的人都来了。)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2)地上撒满了花瓣,江面是一条条龙船,天空中是一串串花炮,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撒满”说明花瓣很多。“撒满的凤凰花瓣像鲜红的地毯”表达了傣

族人民热烈欢迎贵宾的情感。“一条条”、“一串串”说明龙船、花炮很多,是一个十分壮观、特别喜庆的场面。“欢呼”说明人们很兴奋、很激动。)

(3)“周总理来了!”句中的感叹号表现了人们的一种什么心情?试加体会并读一读。

(4)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欢迎周恩来总理的到来!请同学们齐读第3自然段。看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这一段。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教学从第3自然段切入,并抓表现动作的词语理解整个句段,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烘托气氛,学生很快入境入情,为后面的进一步理解感悟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第4自然段——借助插图感受人物和情景

课文插图色彩明丽,所有人物栩栩如生,似乎洋溢欢声笑语。借助插图,既便于讲述知识,更能帮助学生感受热烈的气氛,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1.图文对照阅读。

师:看,周总理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投影放大课文插图,引导观察图画。)谁来看图说说“今天”周总理的打扮。(他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

哦,周总理今天穿着傣族服装,和傣族人民打扮得一个样,显得多么亲切呀!谁再看图,说说总理脸上的表情。(笑容满面、和蔼可亲……)

师:周总理为能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而感到高兴呢!课文里用笑容满面来表现总理高兴的心情,请你也笑容满面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2.你能用“笑容满面”说一句话吗?(学生练说)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第一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有“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本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图画表现的情景,因此应指导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加深感受。)

三、教学第五自然段——训练朗读

1.指名学生分别读本自然段中的三句话,并说一说这三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2.教学多音字“盛”。

教师引读第2、3句,引导学生体会泼水的热烈场面。

3.默读第5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

4.结合第2句进行说话训练,体会周总理的亲民之心、爱民之情。

抓住描写周总理泼水的词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回答:

(1)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2)周总理把水泼到青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3)周总理把水泼到小孩子身上,祝愿他们——

(4)练习句式,用“一边……一边……”“一手……一手……”说话。

5.练读第3句。告诉学生,傣族人民祝愿周总理健康长寿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应读慢一些。(屏幕出示:a.我抓住了能帮我读出感情的词语和标点符号;b.当我知道大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时,我就把句子读好了。)

谁愿意来试一次朗读?(指名读——集体评议——教师随机点拨——齐读)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以句式练习的形式说周总理在泼水时对人们的祝福,以及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祝福,然后进行表演。这一训练不但激发想象,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泼水节的热闹场面,体会到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早已融为一体,民族团结的美好情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是周总理为什么“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引导思考,以帮助学生深刻

理解周总理是个怎样的人,这位伟大的国家领导是多么平易近人,深受人民爱戴啊!又一次再现了周总理能入乡随俗,与傣族人民相互祝福,心连心的动人场景。)

四、教学第6~8自然段——升华感情

1.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那么开心”。他们为什么这样开心呢?(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他们亲如一家人,他们心心相连,所以感到“那么开心”。)

2.正因为这1961年的泼水节是跟敬爱的周总理一起度过的,过得又“那么开心”,所以傣族人民深深感到那次泼水节是“幸福”的,“令人难忘”的。

3.这最后的3个自然段,作者用了几个感叹号?(4个。)这几个感叹号表达了什么情感?(紧扣“开心”“幸福”“难忘”体会。)

4.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5.完整地朗读一遍课文

(设计意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自主读”,“自觉读”,在读中领会,读中感悟。最后3个自然段有总结全文的意思,抓住重点词,尤其是“难忘”以及4个感叹号,加深体会,升华感情。)

作者单位 云南省个旧市教育局教研室

第3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

11、《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陇川县第二小学:徐加玲

一、课文说明

穿着傣族的节日盛装,踩着凤凰花瓣铺成的地毯,敲打着欢快的象脚鼓,泼洒着充满祝福的清水。啊!多么快乐的泼水节!1961年的这个泼水节,因为周总理的到来而更加幸福,更加令人难忘。这篇文章讲的就是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来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本文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就是读的实践,因此,阅读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难忘的泼水节》第一课时教案

岗上小学

梁海霞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共同庆祝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周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喜庆的花炮,迎接总理的到来。周总理换上了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泼水,同庆盛大的节日。整篇课文洋溢着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表达了傣族人民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二、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领会课文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难忘的泼水节的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难忘的泼水节的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