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在香港的日子作文
我在香港的日子作文
当我还在乡下祖母的摇篮里酣睡时,我无从知晓将来自己将如何奔波;当我在夏夜的榕树下摇着蒲扇听故事时,不知道自己也会成为一个故事的主角;当我茫然地踏入城镇四张张望时,我以为那里就是世界的全部;当我坐在学堂里安静地做着笔记时,也想象着社会如同课堂那船平静和谐;当我捧回一张奖状,欣然地看着父母的微笑时,以为这是人生的意义;当我与好友坐在月夜的草地上憧憬着未来时,何曾想到,命运会把我带到香港——这个不知会怎样改变我一生的地方!
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那温暖的怀抱,我忘却了如何安睡,如何让美丽的梦继续下去;躺在狭小的床上,咒着这个没有快乐的异乡,泪水一滴一滴地渗透进喉咙底,苦得发涩。这是我,也是千千万万新移民初到香港的感受。也许时间该教我把这些都淡忘;但回忆就如一片渐枯萎的花瓣,飘落在荒凉的土地上时,仍然深深吸引着我的目光——因为无论如何,那背景是不及它绚丽的。人生中,再不会有别的片段比它赠予我的更多!只要肯做成功在望.
说起来惭愧,呆笨怕事是我从小就有的性格弱点,所以不仅常被人欺负,对自己也没有什么信心,做事优柔寡断,不合人心意,由此又被人嫌弃,朋友也交得不多。我认识到要改变别人的看法,少不了努力与证明;于是尽把汗水洒在学习的园圃中,誓用丰硕的果实来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加上有好友的'鼓励与帮助,终于有些许进步。就在来港前的那次期考中,我把平时最差的英文科成绩提高了20分。我是在成绩公布之前离开的;当孤单失落地坐在北角码头的我,从好友信中得知这一消息时,眼前黑沉沉的海水也变得欢快起来,涌动着把碎的夕阳送过来,闪烁不已……然而,决定要转学香港时,我差点又泄气了:在内地的学习才刚刚获得一点成果,现在,又要我从头来过!万事开头难,我只觉得辛苦而茫然。无奈之下,对香港的教育一无所知的我去报名、考试;考入了,买书、买校服;开学了,坐在冷气机嗡嗡响的教室里,我还是不敢确定自己有多少斤两。于是乎,不论中文、英文都努力地学,拿着辛苦得来的成绩,我终于清楚自己的水平和香港的教学要求有什么差距。适当地估量自己后,我把更多时间花在对学习方法的研究上面,以此提高效率,同时也明白到只要肯做,什么事都会有成功的希望。
原来,汗水从不会白流——特别是在香港这种现实的地方。我找回了自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它成为我无止尽的动力,推动我勇敢地去尝试,去创新,去像暴风雨中的海燕那样飞!遇事用脑保护自己
然而面对五颜六色的香港人,我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去交朋友。记得第一天去上学,路上遇到一个样貌清秀的女学生,睁着大大的眼睛向我解释她不够钱买地铁票,又快迟到了;我想都没想就给了她几个硬币。钱不多,我却满怀希望看到她第二天正如她所承诺的那样,站在那里微笑着把几个硬币放入我手中——然而她没有,而且几天后在另一条路上再见到已换了另一款校服的她时,她低头快步走开了。
揭穿她是没有用的,因为希望破灭了一次后,要燃起第二次,实在很难,很难。我清楚她不能代表所有的香港人,虽然在香港要找到纯朴的人确实困难。幸而在学校里,同学总是单纯得多,我还可以从头学起,带眼识人。也许我应该感谢那个女孩,她让我花了几块钱就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训,从此清醒过来:这里是香港,不是故乡!它教我步步小心,遇事多用脑,学会保护自己,不要轻易相信人。计较起来,反倒是我获益了,时间长了,渐渐发觉这里的人们挺容易相处的,有的还很可爱哩!
在香港这个社会大学堂里,我们还只是牙牙学语的幼儿;或将自己比为一块石头,在社会潜移默化的暗流与声势浩大的浪潮中,雕塑成何物,还要视自己成分的优劣与节理的多寡,这就是我在这段日子里得到的启示。
初到香港,眼见的虽是高度现代化的建筑、交通、生产、生活,然而耳闻无人性的犯罪行径、目睹报摊上不堪入目的书报、领教邻居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冷漠,我对这个大都市心寒了,以为找不到精神的寄托。直到第一年圣诞节平安节,我在家中百无聊赖时被那一情景惊呆了:只见浓浓的夜色中,从远处驶来一架电车,犹如游离而一团淡红的云。车的上层肃立着许多披着红袍的人,手中各自挚着一盏烛火、捧着圣经、齐声唱着颂歌,神情是那么虔诚而安适。没有配乐,但歌声庄严而动听,天地也为之寂然,我深深地感动了。
“这就是美啊!”我谴责自己,世界处处都有高尚与纯洁,为何你不去寻找,不去发掘?”这是平安夜的歌声,让我颂悟到,百年人生里,不是每一刻都充满缤纷色彩的,怨天尤人只会让自己消沉;要学会在寂寞平淡中,用心去获得人生的意趣,然后才能活得充实有意义。在香港,我不再彷徨,不再空虚。回归填词表心意?
每次神游前事,都使我更坚强起来。那段日子,是我人生的转折点;香港成了我的第二个故乡。回归那一天,我为她填了一首词:?忆百年前别依依,母拭耻泪,儿攥恨拳。割离痛怎能相忘?翘首回归,两心眷眷。终万难排美梦圆,欲诉离愁,更展欢颜。何不热泪伴酒斟,晓眺香江,红日才悬!
虽是拙作,但足见我对这方异地的感情与日俱增,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哪一处不是我落地生根的家呢!
当命运的手把我从故乡的泥土中连根拨起,让我无温的身躯漂流到这里时,我曾怨恨过他的无情,我哭、我喊;但我没有枯萎,在这片因充满杂质而更肥沃的土地上再植根苗,而且把根扎得更深,更深……
第2篇:我在中国移动日子
在中国移动的日子
他把这里当做极具魅力的城堡,消磨着曾经的热情,但并不后悔留下。
接连着两周,王林没有一天能在晚上十一点之前离开办公室。周末也总被加班占据。生活像一辆塞满了货物的桑塔纳,踏实地奔跑着,“司机”王林觉得有点失落。刚步入社会时,他期待登上的是一辆沃尔沃。
“从小到大,自己一直觉得自己是人群中的那百分之十。但工作四年,越来越现实,觉得之前很多想法都不可能实现。现在就想着房子、车子,实际的问题。你要问我还有什么理想,其实挺可悲的,没有了。”他低头看着桌上的杯子,沉默了一会儿,“当然,我并不后悔进入中移动。”
选择国企
2007年,清华硕士毕业生王林手头放着几份offer。毕业之前,他对人生的自我控制力都表现得比同龄人更出色一些。他中学就开始学习大学的物理课程,大学学习的是英语物理课程,从来没有在学习上有过挫败感。他是学生干部,会出色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绝不会费心去主动策划一个活动。总之,他承认自己是传统的好学生,不太喜欢冒险。
中学时,他想当个物理学家。但在大学毕业前夕,他明白如果在中国当一个学者,恐怕缺乏一个好的环境和待遇。毕业时,他还曾一闪念想到过自己去创造一个伟大的公司,某天甚至可以上市。可是他最后承认,他很优秀,但和李彦宏、张朝阳这些人相比,他的简历上缺点什么,还是进入企业的好。
毕业前,水木清华论坛上一个招聘信息受到热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要来清华校园宣讲招聘了。他投了简历,随后收到面试的通知。
国企招聘一般时间偏晚,早在中移动面试通知寄来之前,NEC中国研究院和浪潮电脑等公司的要约已经整齐地摆在王林的桌台上。前者是名列财富世界500强的日企,后者是国内著名的电脑公司。
王林并没有左右为难,他迅速上网查资料。谈起当初的选择,他像答考卷一样,逻辑严密。“中国有在国企里工作四十年的例子,但是还没有在外企里待那么长的人。外企在中国的发展,不确定性太多,晋升层级也太慢。如果是去外企的公司总部,我还愿意考虑,但是如果是中国分公司,no。”第一步,他把外企淘汰了。
任何民营企业,比起中移动公司的规模来,都显得苍白。中移动公司上市香港,2007年利润达870亿元人民币,在电信领域,即便是当时四个垄断国企中,也是规模最大的企业。
更让王林心动的是,“中移动从电信局分拆而来,肯分拆来的,很多都是胆子大的年轻人,这样的企业相对老国企而言负担轻,应该更有冲劲。”
后来,国家开发银行也看中了他,他抱歉地告诉对方,自己已经有了选择。
年轻的毕业生王林寻找到了一棵大树,他不想只是来乘凉的,他想和这棵大树一起成长,做一番事业。
优越感
那年夏天,北京的知了叫个没完,王林脱下了牛仔裤,换上商务休闲裤和新买的衬衣开始来中移动上班。
上班的第二天,领导把部门的新员工集合在一起,介绍部门情况。幻灯片写了70页。“当时震撼了,念书时觉得20页的幻灯片已经够长了,没想到在国企里,这么庞大。”
位于金融街的中移动大厦,由两栋楼组成。初入职,他根本分不清谁是中移动的员工。总部五六百人之外,还有和中移动有业务关系的厂商直接派驻的人员。他惊讶地发现,所在的一层楼,百分之六十的工位是留给“外援”的。只要有新项目,总有合作厂商收费或者免费上门来为他们服务。有些人和他朝夕相处了一年。
国企的“大”,“众星捧月”的感觉,在他工作的第一年,感受颇深。
工作后第一次出差,王林和部门领导飞到了南方某城市。刚入公司,第一次出差,新奇之外难免有些紧张。飞机落地后,当地市公司的领导,省会公司的领导和省级分公司的领导都出现在机场。他和领导被专车接走,整个出差过程被照顾得很好。国企系统有时会发出电磁炉一般的温度,你可以感觉到“组织”强大带来的温暖。
后来,王林发现,其实系统内平级接待,根本算不上兴师动众。如果你是部门领导级别,会有厂商去机场接送,全程接待。如果是市场部出差,接送的可能是公关公司;如果是财务部,接待的可能是咨询公司。中移动作为行业领域内的老大,总能让员工感受到大公司的威仪。
更多时候,王林待在总部。每天早上,一顿免费的丰盛早餐在中移动的食堂等着他。中午花2元钱品尝自助餐厅的美食。现在他已经习惯了,但工作第一年觉得吃得不错。
工作之余,国企也为员工提供了多彩的娱乐活动。工会,这个在各大企业已经萎缩的名词已经偏向装饰作用。但是在中移动这样的国企,它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每个职工给工会一年缴纳两三百元的会费。工会成立了若干个组织,如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游泳协会„„定期组织活动,提供场地、器材。
还有不少相关厂商等着赞助他们的活动。比如冠名一个他们内部的篮球赛。
每月发工资的时候,那张长长的工资条上,基本工资“不好意思说”,但还好,收入在他手上的,有补贴:每个月除住房公积金外,还有2000元的房补,还有车补,劳保,等等,年收入十多万元。
大企业里的小职员
2011年,距离王林进入中移动已经四年。四年中,中移动利润翻倍。“中国最赚钱的中央企业”、“财富全球500强”等名号,王林早就烂熟于耳。
中移动公司总部分为各大部门,大部门里面各下辖着各处。王林还处于中移动生物链的较低端,作为一名普通员工,渐渐感觉到大公司的微妙。
他要写一份材料,需要部门几个处之间的互相协作。关系好的部门,材料两天就能给你。关系不好的,陪上笑脸,一个礼拜也给不了你。
“你能怎么办呢?不能生气,只能找你的领导,让他找他的领导。”有一次,一个简单的任务,由于别的部门之间不配合,从处长之间的沟通上升到了部门主管之间的沟通。王林很费解,也很沉默。
这似乎是成长到一定规模公司的通病。华为在其内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列举了“本位主义”、“各自为政”、“站队”等内耗的问题。王林和同事们一边看一边笑,把“华为”换成“中移动”就行,里面描写的问题,“简直一模一样”。
有一段时间,他几乎半个月朝九晚十一的工作就是为了写汇报。通通都按照70页以上的标准来写。“国企里,部门多,层级多,比较多。大家做的事情非常相似,你怎么能突出你的成绩来呢?只有拼命往里面填细节,事无巨细地写。其实挺烦人的。没什么价值。但就要这样。”
汇报用的幻灯片,一个主题,王林最多改过50次。翻来覆去地改,斟酌每一个用词。每一次都被领导打回来再改。直到把每一条成绩说得更具体,把每一个牢骚写得更委婉,“你不用那么直白,领导都是聪明人,一看就知道有什么问题。”王林曾是个理想主义的青年。他的朋友说,在学校时,王林喜欢谈论的是人生和理想,工作以后也会谈,“但渐渐认识到现实,有些无可奈何。”
王林现在已经不大谈理想,“只要在中国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没什么好谈的。”
他会和朋友讨论整个公司的战略和方向。有的理解,有的不解。作为普通的员工,赞同与质疑,其实都不重要。“你最好改”
王林曾很有激情,很执著。四年前,他面试的时候,对方问他性格有什么缺点。他说,他太执著,认准的事情非要做下去。上大学期间,导师明明告诉他一个研究方向行不通,但是他还是要试试,不撞南墙不回头。
“这样的性格有好有坏,但是在国企,你最好改。”对方说。
刚进入国企的时候,他雄心壮志地想“升官”。按照规定,进入公司五年就有提拔为副处的机会。
四年后他说,“和我一样工作了四年的人太多了,大家都做管理工作,结果很难量化,如何能分出谁做得更好一些呢?”他内心仍有希望,但现在看起来更平和。
“有个刚提拔的副处长,听说,他的爸爸是某中央媒体的总编辑。”他喝了口水,慢慢说,“中国有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这是有道理的,家庭背景从各个方面都会影响子女的未来。当然,这些二代很优秀,即使只看简历也不输给任何人。”渐渐地,很多东西,他之前厌恶或者批判的,他开始接受。“可能是因为我的立场不同了,也确实是看到了新的东西。”“念书时,所有替运营商说好话的观点,我都能找到一一反驳的理由。但是现在,我又能逐一反驳我以前的观点。中移动的成本为什么这么高?比如美国,在乡野和隧道可能没有信号,对美国运营商而言,这是不具备商业价值的投入。但是对中移动而言,尽可能的覆盖,这是国企责任问题。”
回头来看,王林进入国企确实是运气。但是这样的运气并不能帮助他完全规避生活中的压力。
他眼下最紧要的就是房子问题。在单位附近,他看了好几处房子,价格逼近四万。如果没有家人帮助,他无论如何也付不了首付。
王林觉得委屈,中移动号称是最赚钱的公司,但是收入并不是最好的。“因为中移动直接从百姓口袋里收费,社会上的情绪很大。金融行业的利润不如中移动,但是他们收入是我们的数倍。这公平吗?”
他这样看问题的根源,普通百姓难以从国有企业的巨额利润中分享收益,这是体制问题。但作为普通员工,承担这样的后果,王林想不通。
由于“社会议论”太多,2007年以后,新入职的中移动员工收入和老员工拉开了距离。他在等待和老员工同等的收入水平。现在看来,形势并不明朗。靠个人收入轻松买房,已经越来越遥远。
这几年,中移动总公司也不是铁板一块了,开始有人员外流。那些等不到升职加薪的年轻人,开始失去耐心。“每年有十几人辞职去那些收入更高的公司。我认识一个人,工作四年,每年都比别人做更多工作。但是升不了职,走了。”但更多的人留下来,“挤破头想进来”。
每年各省公司翘首以盼的就是总部的一个机会。那些你见到在中移动大厦里工作了几年,仍然没有等到正式的编制的同龄人,热切渴望一个编制上的空缺。
这里不完美,但是王林知道,相对别的地方,他所在的仍然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堡垒。
00语录:说实话,这篇文章写得并不深入,反而有点简略。不过作为你的入职教育还是不错的。
第3篇:我在海尔的日子
我在海尔的日子
为期海尔一个星期之“旅”已经圆满结束,通过一个星期对海尔的了解,发现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希望通过此次之”旅”,可以给公司作为一些参考,以下是一星期主要内容:
一、新进员工的流程
1、体检(有专车带我们去医院)
2、面试(主要看身份证,查看以前来过没有,来过将不被录取)
3、培训(先考试,主要是考安全给我们答案,加深我们对安全的印象)
4、军训(主要是战队。作俯卧身)
5、分配(由统计员带到班组)
6、安排住宿(宿舍配有电视机房、乒乓球台、棋牌室、空调、每个宿舍配有卫生间)
二、员工的福利及工酬
1、工资:基本工资720,(按工作岗位来定、分A1.A2.A3.BI.B2.B3、C1.C2.C3)A档工资为2400——3200、B档工资为2400-1800、关键工位每月有三百元补助(工资根据基本
第4篇:我在学校的日子
我在重外的日子
“沙沙”的笔在写我,静静的你在看我,悠悠的秋叶睡在我身上。
我唱着悠扬的歌提醒你们,我凝视你们飞奔跳跃的身姿,我 把你们送向远方。
远方,遥远的地方,离我那么远的地方。
去吧,去吧,实现你的梦,正如你来时所想的一样。
重外,我是。
第5篇:我在学生会的日子
我在学生会的日子
记得那年炎热的夏天,我背着行囊独自徘徊在这个我梦想的圣地,校园内一排排高耸的梧桐树和陈旧的楼房给人一种沉闷、深邃的气息。听着树丛中的鸟儿唧唧喳喳的叫个不停,好像是在嘲笑我是一个来自乡下的土孩子,那时的我心中充满了孤单和无助。
我独自坐在草地上,捡起一片发黄的树叶,她曾今青春过,辉煌过,为我们展现了自己的蓬勃和美丽,那时的她高高在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现在的她,已飘落地面,不久她会成为母树的肥料,使母树更加茁壮高耸。她,依然在实现自己的价值。
不知不觉,我已在这里走过了快两年了,今年的夏天依旧落叶飘零,鸟儿鸣叫,而我却不再孤单,学生会是我在大学另一个家,学生会的成员个个热情友善,在这里,我不再感到无助和寂寞,我在学生会的工作也是我在人生道路上向前迈了一大步,以前的我内向拘谨,现在的我
第6篇:我在复旦的日子
常州市文科状元: 我在复旦走过的日子
我在复旦走过的日子
此时应是一年中复旦最美丽的季节,金黄色的树叶纷纷优雅地飘落,清爽的秋风轻轻拂过草坪,曦园和燕园里的池水也微微泛出了清亮的光泽。时光荏苒,转眼这已是我在复旦度过的第六个秋天了。六年前我满怀憧憬地走进复旦园,欣喜而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学校的每个角落;也是在六年前,我荣幸地成为华英大家庭中的一员,收获了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也背负了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属望吾乡子弟,德智兼修,奋发精进,期成未来,建国人才”,这是华英文教基金创始人余纪中先生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也是华英精神的精妙概括。在我看来,华英奖学金对于每位获奖学子的激励与影响早已远远超出了奖学金这一物质层面,其特有的追踪年审制度与定期交流活动不经意间打造出了一个常武学子的峰会论坛。每年寒假重回华
第7篇:我在外联部的日子
我在外联部的日子
在高考后报志愿的那个暑假,一有时间就在网上收集信息,那时候就对大学的外联部有所耳闻,心生向往,浏览的越多就越发现外联部挺牛的!所以,上大学前就计划着在大学里一定要加入外联部。
在军训正在进行的日子里。各个团学联,学生会组织的招新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上演着。抵住了团学联的各种”诱惑”,终于等来了咱们工管外联部的招新。面试的人很多,表示鸭梨山大呀!其中有些学长学姐们的问题不乏还蛮有水平的,差点考倒我们,有些紧张呀!最终过五关斩六将总算花落咱们近20人的家。安定下来了。
刚进入外联部就想积极表现,第一次去拉外联时选择了在乐时汇新开张的星派对KTV,由于他们宣传单的地址印刷有问题,无辜的我和图图跑的老远,也找不到位置,只好给他们打电话求助,庆幸还好他们的电话号码没有出差错。第一次和星派对的陈